pdf文档 推进现房销售制:楼市回归居住本质的制度变革

332.44 KB 5 页 1 下载 44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格式 评分
中文(简体)
.pdf
3
概览
推进现房销售制:楼市回归居住本质的制度变革 10 月 31 日,有媒体报道称,近日出版的《〈中共中央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 导读本》中刊登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题为《推动房 地产高质量发展》的署名文章。倪虹在文章中表示,要改革 完善房地产开发、融资、销售制度。在商品房销售上,推进 现房销售制,实现所见即所得,从根本上防范交付风险;继 续实行预售的,规范预售资金监管,切实维护购房人合法权 益。 这一消息迅速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第一财经、中国基金报、 红星新闻、海报新闻等媒体介入报道。图片来源:财联社 此外,11 月 1 日,话题“推进现房销售制”登上抖音热 榜;话题“推进现房销售制实现所见即所得”登上微博热榜。 这一话题在社交舆论场中的高热度展现出民众对“现房销售” 制度的高度期待。 网民普遍对现房销售制度表示期待。如有网民表示,希 望能够迅速普及这一销售模式,降低烂尾楼风险,避免购房 人“房钱两空”;还有网民认为,推动现房销售能够督促开 发商提高房屋质量,减少消费者维权损失;还有网民呼吁对商业地产开发活动进一步予以规范,推动房地产市场良性发 展。 “现房销售”重构购房权益保障,“烂尾楼”将成过去式 过去数年,房地产市场部分项目资金链断裂导致的烂 尾楼问题,不仅让大量家庭的“安居梦”破碎,在全国各地 引发了持续的舆情动荡,甚至引发线下的群体矛盾,给社会 稳定带来潜在风险;与此同时,“烂尾楼”风险带来的民生 压力也让“保交房、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目标也一度成 为全国多地地方政府的重中之重,给地方政府执政带来压力 与挑战。 而烂尾楼的风险根源就在于预售制下资金监管漏洞,购 房者“先交钱后收房”的模式使其权益缺乏有效保障,一旦 出现房地产资金断裂、项目失控的情况,便会引发信任崩塌, 进而引发成负面舆情的连锁反应。对此,住建部强调推进现 房销售制 实现所见即所得,正在从制度层面重塑买卖双方 的权利平衡,将风险转移至开发商端,使“一手交钱、一手 交房”的传统交易逻辑回归楼市。这种转变不仅减少了烂尾 楼纠纷,更通过实体呈现倒逼房企注重建材标准、户型设计 等细节,推动住房品质实质性提升。 舆论苦“期房”已久,“现房销售”成民之所向 可以说,住建部推进现房销售制的举措,正是对民众核 心诉求的精准回应,彰显了鲜明的民意导向。长期以来,预售制下“样板间与实物不符”“交付标准缩水”“资金被挪 用” 等问题频发,购房者对“所见即所得”的住房消费需 求日益强烈。针对民众的这一普遍诉求,全国多地已经逐步 开展政策试点。今年以来,河南信阳、湖北荆门和湖南邵阳 等地已先后按“新老有别”的原则推动现房销售政策落地, 维护购房人合法权益。 房地产市场:构建更可持续的运行机制 从行业发展规律来看,推行现房销售制已是房地产市场 转型的大势所趋。随着市场供求关系从供不应求转向总体平 衡,买方市场特征日益明显。据“中指研究院”9 月 29 日发 布的《2025 年三季度中国房地产市场总结与趋势展望》,2025 年 1—8 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同比降幅较去年 明显收窄,但二季度以来降幅有所扩大。其中,现房销售持 续好于期房,占比升至 35.4%。2025 年 1—8 月,商品房期 房销售 3.7 亿平方米,同比下降 11.8%;现房销售 2.0 亿平 方米,同比增长 11.7%。从占比来看,1-8 月现房销售面积 占总销售面积的比重为 35.4%,较 2024 年全年提升 4.6 个百 分点。 占比持续攀升印证了市场的自然选择。同时,现房销售 倒逼房企从 “快建快销” 转向精细化运营,对企业资金实 力、产品品质提出更高要求,有助于淘汰资质薄弱企业,推 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随着融资制度完善与监管体系健全,可以预见,现房销售将逐步取代传统预售制,成为房地 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结语 房地产长期以来兼具民生属性与金融属性,现房销售制 的推进更加强化了房地产行业在民生福祉上的定位。通过防 范交付风险、提升住房品质,政策回应了民众“住有所居、 住有宜居”的核心诉求,减少了因房产纠纷引发的社会矛盾。 未来,相关政策有待持续根据现实情况顺势而为,因时而变, 用更加健全的配套政策、更加完善的监管手段、更加灵活的 政策工具,共同推动房地产行业有序、良性发展,为民众“安 居”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5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请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