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治理:理论路径与范式转换(下)
240.70 KB
10 页
1 下载
10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 概览 | ||
网络舆情治理:理论路径与范式转换(下)
来源:《秘书》杂志及微信号“mishuzazhi”
作者: 赵萍丽 徐泱泱
二、网络舆情治理的五大理论路径
(四)技术治理路径
技术治理路径强调依托信息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
预警、研判和应对。该治理路径以满足公众诉求和增进社会
和谐稳定为核心价值导向,以提高网络舆情治理成效为目标,
注重网络舆情治理的技术支持与保障、网络舆情风险治理的
非人格化和标准化,以及多元主体的实质性参与。其治理方
式逐渐走向赋权共治,治理思路走向数据理性,治理议程走
向交互型沟通,治理模式走向主体平等、权责清晰的并联型
样态,从而大幅提升网络舆情治理的协同性、精准性、民主
化。
1.数字时代的网络舆情风险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网络舆情经历由简单到复杂
的嬗变过程,其规模大、形态多、变化快、价值低的新特征,
以及网络暴力、网络水军、歪风邪气等网络舆情乱象,给数
字时代的网络舆情治理带来新的挑战。既有的回应治理路径
和法治治理路径无法有效覆盖网络舆情生命周期的各个阶
段,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治理失灵的状态。“大数据悖论”
带来诸多治理困境。一是技术困境。数字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快,容易产生同
质化竞争;网络数据信息传递内耗大,容易造成信息失真和
数据安全问题。此外,大数据技术人才缺乏、网络舆情分析
算法简单、数据质量良莠不齐、数据孤岛与数据鸿沟等问题
尚待解决。网络舆情监测盲区导致算法所呈现的舆情与真实
的社情民意之间存在偏差,虚假新闻和信息茧房等问题也会
引致舆情误判的风险,隐私伦理、数据滥用、数据垄断等问
题还会带来网络信息管理的风险。
二是社会困境。一方面,建设网络舆情治理的数据收集、
储存、使用监管体系和技术分析系统需要雄厚的资金和充足
的人力;另一方面,数字技术量化并重构了信息传播效果的
评估指标和评价体系,造成媒介道德素养与“注意力经济”
之间的矛盾,而普通网民容易被智能推荐算法等技术裹挟,
从而削弱其认知和思维能力。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
发展能够助力网络舆情治理,但学界对此也存在争议。比如,
尽管数据挖掘和算法为实现符号通信提供技术支持,但国外
的民意调查显示,技术发展不应被用于预测民意动态或衡量
选民的意愿,相反,应该通过数字网络技术和大数据工具来
培养反思型的理性沟通方式,避免陷入技术决定论的误区。
2.网络舆情技术治理策略
针对网络舆情治理技术性偏向的内生风险及其所诱发
的次生风险,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应对策略。第一,基于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将技术分别嵌入网络
舆情潜伏期的监测和预警、网络舆情爆发期的回应与引导、
网络舆情恢复期的协调与修复等阶段。
第二,革新网络舆情治理理念与思维。贯彻“群众至上”
的宗旨,提升网民的素养、主观判断力和数据理性思维能力,
帮助其深刻理解“为谁治理”和“如何治理”,并制定网络
舆情中长期治理制度。
第三,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治理机制。以完善的制度体系
为保障,以技术赋能应用为支撑,构建动态的网络舆情治理
共同体、网络信息治理体系和网络舆情大数据监管体系。通
过技术创新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媒体融合互通机制、网
络民意对话表达机制等。
第四,加强数据、信息和政策之间的协同。整合各部门
大数据信息资源,以打破政策壁垒和信息壁垒。政府不仅要
制定科学的大数据赋能网络舆情治理的宏观战略,搭建具体
的沟通协作政策框架,还要进一步完善大数据赋能社会网络
舆情治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并建立健全官方网络舆情信息发
布机制,以及时回应民众关切。
第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培养大数据、人工智能、区
块链等信息技术方面的精英人才,搭建大数据分析、处理与
人才信息对接平台,出台支持优秀科技人才就业创业的相关
政策。
(五)情感治理路径情感治理路径强调关注互联网场域中政府、媒体、网民
等行为主体的情感表达。网络舆情兼具信息和情感双重属性,
呈现出网民更容易被情感裹挟的“弱信息-强情绪”的倾向。
该治理路径通过动员、扩散及耦合网络舆情参与主体的情感,
保证网络舆情在正向、正常的范围内波动;以重塑网民的理
性认知,提升其行为能力,推动网络舆情向期望的方向发展。
这种情感转向是网络舆情治理路径的深化与拓展。
1.情感与网络舆情
在网络空间中,情感表现为网络情绪。情感因素对网络
舆情的演化具有重要影响,分析情感因素、把握网络舆情的
传播规律,有利于准确研判和处置网络舆情风险。
情感的波动起伏作用于网络舆情生发演化的始末。情感
与网络舆情的“共振”过程包含三个环节:一是情感动员,
通过以共同情感为基础的叙事策略造势动员,建构“我们”
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关系,从而加强身份认同;二是情感
扩散,情感的不断累积促使更多人关注事件并参与讨论,网
络舆情的热度也随着网络互动和情感渲染不断攀升;三是情
感耦合,当情感扩散至相对饱和点,网络舆情治理成效无法
满足公众诉求且没有其他疏通途径时,网民情感诉求的强烈
程度就会达到极致,容易触发集群行为。比如,有学者研究
Twitter 用户的情感极性与推文数量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发
现情感对网络舆情的变化具有影响。有学者通过分析网民主
流情感强度的突变特征来识别舆情爆发的关键时间窗口。而
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情感因素会造成观点极化、网络戾气持续、公共信任缺失,进而引发不知情的恐慌、正义性的抱怨
以及怨恨和批评,导致矛盾重叠突现、问题复杂多元,破坏
力巨大。
2.网络舆情情感治理策略
情感根植于社会现实,一方面能够促进理性协商、推动
社会变革,另一方面可能在流量至上的话语逻辑下沦为情绪
宣泄的窗口,从而威胁社会稳定。因此,网络舆情治理的关
键在于情感治理。在情感与理性二元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政
府应当树立以共识筑共情、以人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创新技
术与情感相融合的治理手段,发挥媒体的作用,以打造新时
代的集体记忆,塑造统一的价值观和认同基础,重塑情感主
导下的网络社会理性行为。
如何以情感为突破口,厘清网络舆情行为主体及其之间
的关系并有效治理网络舆情?学者们对此提出了三方面的
策略。第一,政府的治理逻辑要从把握和控制网络舆情信息
向关注情感流动和网络舆情走向转变,对话地位要从主导向
协同转变,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第二,网络媒体要坚
守底线,兼顾网民的情感审美与商业利益,创新技术驱动情
感的治理模式,以更加契合心理发展和人性特点的技术手段
消解网民的非理性情绪。第三,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帮助
其在网络谣言、网络暴力和网络民粹中保持清醒,不要被群
体思维裹挟,不断提升个人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比如,有
学者运用“理性情绪疗法”来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网络舆
情,关注网民情绪,从碎片化的网络信息中把握主要方向。还有学者从动员和情绪两个维度构建“九宫格”网络舆情治
理象限,发现最理想的治理效果是“动员适度”“情绪恰当”,
在实践中应当把握好“过”与“不及”两种管制尺度。
三、结论与展望:网络舆情治理的
范式转换
网络舆情治理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议题。全媒体时代背景
下,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媒体格局的根本
性变化和社会利益诉求的日益多元化使舆论生态治理面临
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为网络舆情治理研究提供了深厚的现实
土壤。本文通过爬梳和归纳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性研究内容,
总结了网络舆情治理的五大路径,分别是:法治思维下强调
政府主导型制度管控的法治治理路径、市场逻辑下强调行业
自律的市场治理路径、协同理论下强调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
协同治理路径、技术赋能下强调数据理性和智能交互的技术
治理路径、情感视域下强调情感表达重塑和实践转向的情感
治理路径。
上述路径本质上以解决问题为根本导向,聚焦治理实践
的运行机制与实施效果,指向网络舆情治理的操作逻辑。随
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五大路径在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
理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呈现为网络舆情治理的
范式转换(见表 1)。在治理理念层面,网络舆情治理目标逐步从应急维稳转
向高效回应。传统的网络舆情治理遵循法治思维下的应急维
稳思路,注重网络舆情的短期遏制,忽视长期治理。不论是
法治治理路径还是市场治理路径,均依赖现有法律法规或组
织制度来管控舆情,二者间的区别在于市场治理路径更强调
行业组织的自发性和利益最大化。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
网络舆情治理关注有效性和回应性,要求不同治理主体进行
资源整合和功能互补,强调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和精准化应用。
不仅如此,随着人本主义治理的发展,网民情绪同舆情信息
一道被摆在关键位置,网络舆情治理以回应公众关切、提升
公众满意度为旨归,关注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的情感流动以
及非理性情绪的消解。
在治理主体层面,网络舆情治理的开放性不断增强,逐
步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共治。市场逻辑和协同理论的引入使
得政府的角色从管控者转向协调者和引导者。政府发挥其资
源配置及整合的职能,引导企业、媒体、社会组织、网民等
其他行动者参与治理,明晰各方权责,畅通各类民意表达渠
道,以此加强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政社互动。政府一元封闭型治理模式逐渐解构,多元主体开放共治、协同自律的全新网
络舆情治理图景日渐形成。
在治理方式层面,网络舆情治理的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
逐步从刚性管控转向柔性引导。相较于政策法规管控的强制
性手段,市场治理路径更加强调行业组织或网民个体的自律
性,主要通过行业规则或组织纪律来引导网络舆情。协同治
理路径则注重多元治理主体的共同参与,强调通过沟通对话、
协商合作等方式提高网络舆情治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大数
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网络舆情治理提供了高效的工具,
突破了传统经验和制度管控的局限。技术赋能下的网络舆情
治理利用数字平台对海量数据进行抓取、处理和分析,增强
决策的精准性和科学性。技术与情感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加
强了网络舆情治理中数据理性认知与话语情感实践之间的
关联,应用新媒体技术及时把握网民的情绪特征并针对性地
疏导民意,从而实现“标本兼治”。可见,网络舆情治理方
式越来越趋向于融合刚性治理策略与柔性引导机制。
总体而言,在全新的技术环境和社会环境下,网络舆情
治理范式实现了政治学转向、技术转向和社会心理转向,以
高效回应为治理目标,注重多元主体参与,由传统的单一型
治理范式逐步转向综合型治理范式,由单一治理路径逐步转
向融合法治、市场、技术、协同、情感等的多维治理路径。
这是因为,网络舆情治理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单一治
理路径无法有效应对。比如,单一的法治治理路径可能限制
公众参与,单一的市场治理路径可能导致政府被边缘化,单一的协同治理路径存在治理碎片化的风险,单一的技术治理
路径容易陷入“技术万能主义”困境,而单一的情感治理路
径则可能过度放大社会情绪价值而忽视事实处置。
网络舆情治理的五种路径在实践中日益呈现出多维耦
合、动态嵌套的复杂图景。理论逻辑方面,呈现工具嵌套和
功能补偿的特征。比如,技术治理路径可以通过提供算法、
模型、系统、平台等高效的治理工具为其他治理路径赋能,
但对于其数据盲区,则需要法治治理路径来明确制度边界;
情感治理路径可以渗透到所有治理路径中,通过情感认同、
情感偏好等方式为其他治理路径提供柔性疏导补偿;市场治
理路径的利益偏差可以由协同治理路径的公共价值属性予
以校准。实践场域方面,呈现为不同治理路径复合应用的特
征。比如,突发公共事件既需要技术治理路径的网络舆情监
测预警、法治治理路径的谣言治理、情感治理路径的公众情
绪疏导等多重干预,也离不开网络平台运营方的协同参与。
如果我们将网络舆情治理比作种树,那么可以说:法治
治理路径和市场治理路径就是枝干,它们共同决定了网络舆
情治理的制度基调和运行机制;协同治理路径就是绿叶,它
体现了多元治理主体的民主参与;技术治理路径就是水源,
它强调数字技术的强大支撑;而情感治理路径就是肥料,它
具有疏导社会情绪、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的功用。可见,法治、
市场、协同这三种治理路径是基础和前提,技术和情感这两
种治理路径则是手段和工具,只有它们相互配合才能种出参天大树,结出累累硕果。因此,需要从法治、市场、协同、
技术、情感等多个维度提升网络舆情治理的有效性。
当然,面对网络舆情治理的复杂形势,网络舆情治理研
究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程度还不够充分。相信随着研究领域进
一步拓展、研究内容进一步深化和研究方法进一步创新,网
络舆情治理范式将会不断更新并趋于完善。
|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10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