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文档 7月男婴被2名女童杀害未立案引未成年人犯罪治理难题讨论 推荐

468.81 KB 5 页 3 下载 158 浏览 2 评论 0 收藏
上传 格式 评分
王大川
.docx
5
概览
7 月男婴被 2 名女童杀害未立案引未成年人 犯罪治理难题讨论 “ 近期,广西百色 2 名不满 12 岁女童杀害 7 月龄男婴未 ” 被立案 事件引发全网关注。#女童杀害幼婴未立案 90 万赔 偿仅付 10 万#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 图源:大风新闻 事件核心矛盾反映出公众情感诉求与法律刚性规定的 “ 激烈碰撞。一边是受害家庭破碎后的无助呐喊,一边是 刑 ” “ ” 事责任年龄线已无下调空间 的法律回应,舆情场中 情理 “ ” 与 法理 的博弈持续升温。 一、舆情发酵过程呈现从个案悲情到制度拷问的舆论演进 事件舆情传播呈现清晰的三级扩散特征。初始阶段, 网民聚焦个案悲情,事件细节刺痛公众神经。2024 年 7 月, 9 岁的黎某盼与 11 岁的岑某某因嫌 7 月龄男婴哭闹,对其 实施抱摔、踩踏等暴力行为,致其心脏破裂死亡。警方因 二人均未满 12 岁出具《不予立案通知书》,法院判决的 90 万元赔偿仅执行 10 万元丧葬费,剩余款项因监护人无财产 “ ” 可执行陷入僵局。黎先生 孩子没了,凶手还在上学 的控 “ 诉,加上她妻子重度抑郁、家庭离散的境遇,让 未成年成 ” 免罪金牌 的质疑成为舆论主流,比如新京报刊发评论《俩 女孩杀害 7 月男婴,该如何对未满 12 “ ” 岁凶手 追责 ?》, 湖南红网评论称《12 “ ” 岁免刑责非 免责 ,婴儿殒命的公道 不该止于判决书》。微博相关话题下大部分的评论表达了 对判决结果的情感抵触。 中期阶段,舆论转向法律层面的专业探讨。北京天达 共和(武汉)律师事务所彭夫的观点引发广泛讨论,其指 出《刑法修正案(十一)》已将故意杀人罪刑责年龄降至 12 岁,该年龄线是基于人类心智发展规律设定,短期内无 下调空间。最高检此前发布的解读文件同步被挖出,文件 明确 12-14 “ 岁未成年人追责需满足 故意杀人致死亡、情节 ” 恶劣、最高检核准 三重条件,而本案因施暴者未满 12 岁不 适用该条款。这一法律视角的介入使舆情出现分化,有网“ 民开始理解法律边界,但仍有不少网民坚持 年龄不应成为 ” 恶性犯罪的挡箭牌 。 后期阶段,舆论下沉至制度反思。媒体披露的施暴者 “ 身份细节,二人均为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让 留 ” 守儿童教育缺失 成为新的讨论焦点。有网民发现,受害家 庭同样面临监护困境,黎先生 4 岁的儿子已成为新的留守儿 童。认为留守儿童的心里健康需要更多关注。舆论焦点从 “ ” “ ” 是否该追责孩子 转向 如何避免悲剧重演 ,网民认知从 “ ” “ ” 个案追责 到 制度完善 的升级。 二、情与法的激烈碰撞 (一)情感上面临生命价值与救济缺位的双重冲击 公众的情感共鸣源于对生命尊严的朴素认知与受害家 庭境遇的深切同情。7 月龄婴儿因哭闹遭暴力加害的细节, “ ” “ ” 突破了大众对 孩童行为 的认知底线,而 凶手照常上学 “ ” 与 受害者家庭破碎 的强烈对比,进一步放大了情感落差。 “ 更令人揪心的是救济机制的失灵。民事判决沦为 法律白 ” “ 条 ,监护人无财产可执行的现状,让受害家庭陷入 人财 ” 两空 的绝境;黎先生申请对施暴者进行矫治教育无果,更 “ ” 强化了 正义未得伸张 的舆论印象。这种情感冲击使得部 “ ” 分公众对法律产生 冰冷无情 的误解,忽略了刑事责任年 龄制度背后的立法逻辑。 (二)法律上面临刑责年龄的科学依据与制度刚性的冲突 从法理层面看,不予立案的决定严格遵循了现行法律 规定。我国《刑法》明确将刑事责任年龄起点设定为 12 岁, 仅针对故意杀人等重罪且需最高检核准方可追责,而本案 中施暴者均未满 12 岁,完全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法律并非完全缺位。最高检数据显示, 2021 年《刑法修正案(十一)》实施以来,已对多起 12-14 岁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核准追诉,但均严格限定在 “ ” 情节恶劣、后果严重 的范畴内。本案的处理恰恰体现了 法律的谦抑性,刑罚并非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唯一手段, 其优先价值在于保护而非惩戒。 (三)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的深层次矛盾 事件暴露的不仅是情法冲突,更直指当前未成年人犯 罪治理体系的结构性缺陷。 “ — ” 第一是 惩戒 矫治 环节存在问题。根据《预防未成 年人犯罪法》,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可实施矫治 教育,但实践中缺乏明确的启动标准与执行机制,本案中 “ ” 施暴者未被采取任何矫治措施,形成 无惩戒亦无矫治 的 真空状态。 “ — ” 第二是 民事赔偿 司法救济 衔接不畅。当监护人无 财产可供执行时,现行制度缺乏替代性救济渠道。黎先生 一家的遭遇并非个例,司法统计显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约三成存在赔偿执行难问题,而全国性的被害人救助基 金尚未实现全覆盖。 “ — ” 第三是 家庭监护 社会干预 存在短板。两名施暴者 均为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有效监护与情感引导,成为悲剧 的重要诱因。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行为偏差 风险,但基层儿童福利机构覆盖率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 早期干预网络。 三、需探索情法兼顾的治理体系 “ 百章舆情认为,化解此类矛盾,需构建 法律底线不可 ” 破,情感诉求有回应,制度漏洞能填补 的治理框架。正如 “ 专家所说的, 法律的终极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正 ” “ 义不仅要实现,还要以让人感受到的方式实现 , 如何让 法律的温度与力度并存,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规则下学会敬 ” 畏生命。 广西百色这起悲剧提醒我们,未成年人犯罪治理从来 “ ” “ 不是 情与法 的单选题,而是 如何用制度温度填补法律 ” 刚性缝隙 的实践题。只有让法律的边界更清晰,矫治的措 施更有效,救济的渠道更通畅,才能既守住法治底线,又 回应人心诉求,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5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请文明评论,理性发言.
分享用户
王大川
文档
文章
魔豆
个性签名
个人签名:原上海市委宣传部干部、头部电商平台政府事务总监、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专业博士,智库专家。方向领域:金融经济类舆情、企业公关策略、品牌声誉管理。代表成果:课程《从PR视角谈企业舆情应对》、内参《硅谷银行破产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危害》,擅长经济金融、意识形态领域舆情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