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男婴被2名女童杀害未立案引未成年人犯罪治理难题讨论
468.81 KB
5 页
3 下载
158 浏览
2 评论
0 收藏
| 上传 | 格式 | 评分 |
|---|---|---|
王大川 | .docx | 5 |
| 概览 | ||
7 月男婴被 2 名女童杀害未立案引未成年人
犯罪治理难题讨论
“
近期,广西百色 2 名不满 12 岁女童杀害 7 月龄男婴未
”
被立案
事件引发全网关注。#女童杀害幼婴未立案 90 万赔
偿仅付 10 万#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
图源:大风新闻
事件核心矛盾反映出公众情感诉求与法律刚性规定的
“
激烈碰撞。一边是受害家庭破碎后的无助呐喊,一边是 刑
”
“
”
事责任年龄线已无下调空间 的法律回应,舆情场中 情理
“
”
与 法理 的博弈持续升温。
一、舆情发酵过程呈现从个案悲情到制度拷问的舆论演进
事件舆情传播呈现清晰的三级扩散特征。初始阶段,
网民聚焦个案悲情,事件细节刺痛公众神经。2024 年 7 月,
9 岁的黎某盼与 11 岁的岑某某因嫌 7 月龄男婴哭闹,对其
实施抱摔、踩踏等暴力行为,致其心脏破裂死亡。警方因
二人均未满 12 岁出具《不予立案通知书》,法院判决的 90
万元赔偿仅执行 10 万元丧葬费,剩余款项因监护人无财产
“
”
可执行陷入僵局。黎先生 孩子没了,凶手还在上学 的控
“
诉,加上她妻子重度抑郁、家庭离散的境遇,让 未成年成
”
免罪金牌 的质疑成为舆论主流,比如新京报刊发评论《俩
女孩杀害 7 月男婴,该如何对未满 12
“
”
岁凶手 追责 ?》,
湖南红网评论称《12
“
”
岁免刑责非 免责 ,婴儿殒命的公道
不该止于判决书》。微博相关话题下大部分的评论表达了
对判决结果的情感抵触。
中期阶段,舆论转向法律层面的专业探讨。北京天达
共和(武汉)律师事务所彭夫的观点引发广泛讨论,其指
出《刑法修正案(十一)》已将故意杀人罪刑责年龄降至
12 岁,该年龄线是基于人类心智发展规律设定,短期内无
下调空间。最高检此前发布的解读文件同步被挖出,文件
明确 12-14
“
岁未成年人追责需满足
故意杀人致死亡、情节
”
恶劣、最高检核准 三重条件,而本案因施暴者未满 12 岁不
适用该条款。这一法律视角的介入使舆情出现分化,有网“
民开始理解法律边界,但仍有不少网民坚持 年龄不应成为
”
恶性犯罪的挡箭牌 。
后期阶段,舆论下沉至制度反思。媒体披露的施暴者
“
身份细节,二人均为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让 留
”
守儿童教育缺失 成为新的讨论焦点。有网民发现,受害家
庭同样面临监护困境,黎先生 4 岁的儿子已成为新的留守儿
童。认为留守儿童的心里健康需要更多关注。舆论焦点从
“
”
“
”
是否该追责孩子 转向 如何避免悲剧重演 ,网民认知从
“
”
“
”
个案追责 到 制度完善 的升级。
二、情与法的激烈碰撞
(一)情感上面临生命价值与救济缺位的双重冲击
公众的情感共鸣源于对生命尊严的朴素认知与受害家
庭境遇的深切同情。7 月龄婴儿因哭闹遭暴力加害的细节,
“
”
“
”
突破了大众对
孩童行为 的认知底线,而 凶手照常上学
“
”
与 受害者家庭破碎 的强烈对比,进一步放大了情感落差。
“
更令人揪心的是救济机制的失灵。民事判决沦为 法律白
”
“
条 ,监护人无财产可执行的现状,让受害家庭陷入 人财
”
两空 的绝境;黎先生申请对施暴者进行矫治教育无果,更
“
”
强化了 正义未得伸张 的舆论印象。这种情感冲击使得部
“
”
分公众对法律产生 冰冷无情 的误解,忽略了刑事责任年
龄制度背后的立法逻辑。
(二)法律上面临刑责年龄的科学依据与制度刚性的冲突
从法理层面看,不予立案的决定严格遵循了现行法律
规定。我国《刑法》明确将刑事责任年龄起点设定为 12 岁,
仅针对故意杀人等重罪且需最高检核准方可追责,而本案
中施暴者均未满 12 岁,完全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法律并非完全缺位。最高检数据显示,
2021 年《刑法修正案(十一)》实施以来,已对多起 12-14
岁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核准追诉,但均严格限定在
“
”
情节恶劣、后果严重 的范畴内。本案的处理恰恰体现了
法律的谦抑性,刑罚并非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唯一手段,
其优先价值在于保护而非惩戒。
(三)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的深层次矛盾
事件暴露的不仅是情法冲突,更直指当前未成年人犯
罪治理体系的结构性缺陷。
“
—
”
第一是 惩戒
矫治 环节存在问题。根据《预防未成
年人犯罪法》,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可实施矫治
教育,但实践中缺乏明确的启动标准与执行机制,本案中
“
”
施暴者未被采取任何矫治措施,形成 无惩戒亦无矫治 的
真空状态。
“
—
”
第二是 民事赔偿
司法救济 衔接不畅。当监护人无
财产可供执行时,现行制度缺乏替代性救济渠道。黎先生
一家的遭遇并非个例,司法统计显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约三成存在赔偿执行难问题,而全国性的被害人救助基
金尚未实现全覆盖。
“
—
”
第三是 家庭监护
社会干预 存在短板。两名施暴者
均为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有效监护与情感引导,成为悲剧
的重要诱因。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行为偏差
风险,但基层儿童福利机构覆盖率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
早期干预网络。
三、需探索情法兼顾的治理体系
“
百章舆情认为,化解此类矛盾,需构建 法律底线不可
”
破,情感诉求有回应,制度漏洞能填补 的治理框架。正如
“
专家所说的, 法律的终极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正
”
“
义不仅要实现,还要以让人感受到的方式实现
, 如何让
法律的温度与力度并存,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规则下学会敬
”
畏生命。
广西百色这起悲剧提醒我们,未成年人犯罪治理从来
“
”
“
不是
情与法
的单选题,而是 如何用制度温度填补法律
”
刚性缝隙 的实践题。只有让法律的边界更清晰,矫治的措
施更有效,救济的渠道更通畅,才能既守住法治底线,又
回应人心诉求,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5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