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文档 滴滴分公司负责人被查背后,监管问责亟需常态化

594.84 KB 4 页 0 下载 211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上传 格式 评分
青舆评
.docx
3
概览
滴滴分公司负责人被查背后,监管问责亟 需常态化 最近,云南红河州滴滴出行分公司负责人被立案调查 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事件表面上是一家地方公司的问 “ ” 题,实质上折射出网约车行业治理的 老毛病 :整改年年 喊,问题年年在。人们早已不缺对滴滴的关注,而是越来 “ 越质疑,在一次次通报和整改之后,信任什么时候才能 双 ” 向奔赴 ? “ 从这次调查看,问题并不复杂,就是分公司 敷衍整 ” 改 惹毛了地方监管。地方监管部门早在此前多次指出滴滴 红河州公司存在违规派单、信息审核不严、司机准入混乱 “ 等问题,但凡拿出积极的态度来,也不至于如今被 公开打 ” “ ” 脸 ,地区负责人更是遭 立案调查 。从监管部门的角度来看,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稳定来讲,都不希望域内企 业被媒体大肆曝光、批评,“ ” 护短 是地方监管的常态,而 主动揭短却属一反常态 “ ” ,可见地方监管已经到了 不能忍 的程度。 事件的另一面,是正规司乘群体长期被忽视的权益。 网约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出行便利立下功劳,但也埋下 “ ” 隐患:司机疲劳驾驶、 带病上路 、后台算法不透明、抽 …… 成比例畸高、客服投诉石沉大海 这些问题屡见报端。 “ ”“ 官方将相关问题反馈至平台后,平台往往以 信息撮合 非 ”“ ” 雇佣关系 加强司机教育 为由撇清责任,把风险甩给个体。 这样的商业逻辑,无论披上多少技术的外衣,终究难掩冷 漠与失衡。 “ ” 打天下易,守天下难。 网约车平台早已成为城市出 “ 行的重要基础设施,但平台经济的繁荣决不能丢失 自我监 ” “ ” 管 与 自我革命 的初心,只做表面文章、继续算计成本收益,最终受损的不只是正规司乘,更是企业与行业的公信 力与长远市场。 从更大的视角看,这也是数字经济监管体系的一次现 实考题。平台经济的生命线是信任,而信任的前提是责任 如果监管层不能形成持续、有效、公开的监督机制;如果 企业依旧将整改当作公关动作;如果从业者自身不守规则 不讲底线,那么任何一次事故都可能重演。 行业治理的关键,是让监管有牙齿、企业有敬畏、从 业者有底气。在此,分别向地方监管部门、滴滴等平台公 司、正规营运驾驶员提出三点呼吁: 地方监管部门要敢于向滴滴这类大企业较真,更要敢 “ ” 于 亮剑 。监管不能停留在会议和文件上,要建立公开透 明地动态复查与问责机制,对企业整改成效进行第三方评 估,对弄虚作假、屡教不改的公司依法顶格处罚。监管权 “ ” 力只有让公众实打实的看到 动真格 ,公众安全感才会有 实质提升。 “ ” “ 滴滴等平台公司要时刻保持 谦卑姿态 ,不能 重公关 ” 轻管理 ,要正视司机与乘客的双向权益保障,优化算法分 配、公示抽成比例、设立应急赔付机制,让安全和公平成 为平台竞争力的一部分,而非沉重的负担。 正规营运驾驶员要积极参与行业自律,维护行业形象。 合法合规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最有效屏障,也是赢得社会尊重的根本路径。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4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请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