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被查舆情分析报道日国家网信办消息,近日,针对小红书平台未落实 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在热搜榜单重点环节频繁呈现多条炒 作明星个人动态和琐事类词条等不良信息内容,破坏网络生态 问题,国家网信办指导上海市网信办,依据《网络信息内容生 态治理规定》等有关规定,对小红书平台采取约谈、责令限期 改正、警告、从严处理责任人等处置处罚措施。 此次查处暴露出小红书在内容生态治理、商业利益与公共 责任平衡等方面的严重问题,无疑为其他互联网平台敲响了警 热度 从严处理责任人!小红书平台因破坏网 络生态被约谈警告 抖音 2025-09-1119:29:37 87.64 小红书平台因破坏网络生态被约谈警 告从严处理责任人 抖音 2025-09-1113:45:41 44 标题:小红书被央妈查处!支持!正能 量!普天同庆! 抖音 2025-09-1118:35:19 96.96 小红书平台因破坏网络生态被约谈警 告从严处理责任人 哔哩哔哩 标题:小红书被央妈查处!支持!正能 量!普天同庆! 火山 2025-09-1118:35:19 86.4 可算是查小红书了,毒害青少年 抖音 2025-09-1115:09:56 0 从严处理责任人!小红书平台因破坏网 络生态被约谈警告 哔哩哔哩 2025-09-1119:28:55 43.28 一个好人连续刷一周小红书,绝对能变 成一个贪图享受,贪婪自私,三观扭曲 的人流泪 抖音 2025-09-1115:57:09100 魔豆 | 10 页 | 270.97 KB | 2 月前3
网暴与医疗纠纷交织下的河南周口医生坠楼事件因三起医疗纠纷遭遇长达 7 个月的恶意网暴。尽管邵医生两 次报警求助,却因处置滞后、平台监管缺位陷入绝境,最终 以生命证清白。事件经社交媒体发酵后,不仅引发对网暴者 的强烈谴责,更触发公众对执法惰性、平台责任、医疗纠纷 处理机制的深度拷问,成为一场关于网络生态、医患信任与 制度防护的集体反思。 (图片来源于新京报)一、事件脉络 8 月 4 日,多个社交媒体账号发布视频称“周口市第六 人民医院妇 多次被举报仍不作为,或设有“鼓励传播负面舆情”的算法 设计,则平台需对损害结果承担民事连带责任。二是认为警 方执法存在“惰性”,也有承担相应责任。邵医生生前两次 报警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帮助,警方应对并不积极,这种执法 惰性导致的程序空转,让加害者更加肆无忌惮,也令邵医生 陷入绝望、走上绝路,当地警方对邵医生的死负有不可推卸 的责任。三是质疑医疗纠纷处理机制。有观点认为,医疗纠 纷本属专业问题,需经医学鉴定与法律程序裁定。表达诉求 “抱团取暖”的模式,将个体诉求包装成“正义讨伐”,最 终演变为有组织的网暴。其危害在于,事实碎片化:家属通 过剪辑视频、断章取义制造 “医生失职”的假象,例如将 羊水栓塞抢救过程剪辑成 “过度治疗”。责任模糊化:水 军的加入使施暴主体难以追溯,部分账号在事件曝光后迅速 清空内容,试图销毁证据。后果极端化:邵医生在遗书中写 道 “求告无门”,反映出长期遭受网暴导致的心理崩溃。 四、舆情反思 (一)平台需加强医疗纠纷类内容的审核0 魔豆 | 7 页 | 283.68 KB | 3 月前3
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上级批准”折射的行政困境与治理危机诉后故意泄露当事人隐私信息,触发法律与伦理的双重争议。舆 论同时批评校方在整个过程中未能履行保护学生免受网络暴力 的责任。 三、“需上级批准”的决策机制存在三重治理困境 张平文校长“需等上级安排”的表态,表面上体现行政系统的 层级管理规范,实则暴露高校自主权与责任承担的深层次矛盾。 这一机制在舆情危机中显露出三重困境: (一)责任规避与行政惰性的制度化 自主权虚置现象:作为副部级高校,武汉大学本拥有法律赋 予的学 予的学生管理自主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赋予 高校处分及撤销处分的权限。校长将撤销处分这一常规管理行为与“上级安排”绑定,实质是将自主权虚置,暴露出行政体系中的 责任规避逻辑。 程序正当性的自我消解:法院已作出生效判决(如未上诉), 校方继续保留处分等同于否定司法权威。司法与行政的本应协同 在此处出现断裂。刘昌松律师强调:“司法是还原事实、解决纠 纷的最后、最权威手段,学校当然要尊重司法判决,据此撤销之 便急于平息,与当事人进行切割,违背依法治教原则”。 中期缺位:放任网络暴力蔓延 在肖某某遭遇“人肉搜索”、家人承受严重网络暴力甚至导致 亲属离世的过程中,校方未采取任何公开保护措施或声明。对于 处于风口浪尖的学生,校方有责任提供心理支持并协助报警,而 非保持沉默。这种放任态度客观上助长了网络暴力的肆虐。 后期被动:司法判决后消极回避 法院判决后,校方未主动回应公众对撤销处分的质疑,直至 校长被追问才表态“需上级10 魔豆 | 6 页 | 219.00 KB | 3 月前3
最高法“任何不缴社保协议均无效”舆情分析彻底否定弃保效力:无论书面协议还是口头承诺,任何形式 的“自愿放弃社保”约定均属无效,用人单位不得以劳动者同意为由免除责任。 明确维权路径:劳动者有权以未缴社保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并 要求经济补偿,补偿标准为每工作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不满 半年支付半个月工资。 建立责任追究机制:用人单位欠缴社保需按日加收 0.05%滞 纳金,已支付的“社保补贴”可在补缴后要求劳动者返还,避免企 业双重负担。 业双重负担。 条款类型 具体规定 法律效果 适用对象 效力认定 任 何 形 式 “ 自 愿 放 弃 社 保 ” 协议无效 自始无法律约 束力 所有用人单位 及劳动者 企业责任 未依法缴纳社 会保险费 支付经济补偿 + 滞 纳 金 (0.05%/日) 存在劳动关系 的用人单位 劳动者权利 以此解除劳动 合同 获得经济补偿 (N+1 标准) 社保未依法缴 纳的在职及离 纳的公 平性”进行理性探讨;企业家社群中流传“降薪裁员应对指南”,反映经营焦虑。 (二)争议核心焦点 舆情争议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 “自愿弃保”无效是否合理。支持方认为,此举堵住企业逃避 责任的漏洞,保障劳动者长远利益。反对方则质疑:“自愿选择 权被剥夺是否过度干预市场?”部分劳动者直言:“孩子上学急需 用钱,宁愿多拿现金自己决定用途”。 小微企业生存压力如何化解。北京一小企业主算账:月薪100 魔豆 | 10 页 | 231.54 KB | 3 月前3
百章舆情观察:智驾产业的技术迭代与认知重构律”升级为“法律义务”,彻底扭转了“宣传靠自觉”的松散局面。 三是专项整治收尾,强化执法震慑。市监总局开展“智 驾宣传专项整治行动”,全国范围内检查车企门店,下架违规 宣传材料,曝光“夸大场景覆盖”“模糊责任划分”等典型案 例。某车企因将“L2 辅助驾驶”宣传为“L3 自动驾驶”,被 处以罚款,成为专项行动中的“反面典型”,这种“查处一个、 警示一片”的效果,让“合规宣传”成为行业共识。 (二)以“体系化政策”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看,多数人仍停留在“传统汽车”的思维定式。既期待 “解 放双手”的技术便利,又难以接受“人机协同”的责任划分。 认知偏差导致事故发生时,舆论极易将责任归咎于“技术缺 陷”,而非“人机配合不当”。 政府出台的一系列规范和政策,恰好在“技术”与“认 知”之间搭建了桥梁。《汽车自动驾驶宣传规范》要求车企标 注驾驶等级、明确接管责任,本质是“强制企业开展用户教 育”;上海 “先开放特定场景、再逐步扩大范围”的试点思 “先开放特定场景、再逐步扩大范围”的试点思 路,是通过“场景控制”降低公众的认知负担;而《智能网 联汽车道路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指南》,则以 “清晰定责”缓解了公众的“安全焦虑”。这些规范和政策的落地能让舆情中 “不懂智驾责任”的吐槽下降,“认知时差”逐步缩小。 三、构建“多元协同”的智驾舆情风险防控体系 2025 年的智驾舆情反复证明,单一主体的力量难以应对 技术快速迭代带来的复杂挑战。只有政府、企业、媒体、公 众形成100 魔豆 | 7 页 | 264.68 KB | 2 月前3
新华社视评“舆情应对唯上不唯实是一种向上甩锅”的现实背景与警示意义视评也在基层队伍中引发强烈共鸣,称“不唯上,被 上面骂;不唯实,被下面骂”,凸显基层舆情应对的窘迫。 除上述 2 点主流观点外,另有观点批评新华社“站着 说话不腰疼”,被“甩锅”的上级单位也应承担相应责任;第3页/共14页 猜测武汉大学管理层存在“书记-校长派系纠纷”,如此重 大的舆情事件本应由主抓思想的书记出面发声,但最终 是主责行政的校长出面“扛雷”并“造雷”,放大矛盾, “玉石俱焚”。 被过度干 预下形成的被动姿态。 二是舆情处置泛化。正如新华社视评“一些地方对一 切‘负面声音’零容忍的‘舆情洁癖’,也加剧基层干部 的趋利避害行为”所言,一方面基层面对舆情本身承受宗 旨责任与良心道德的心理压力,了解事情的是非曲直与 科学应对措施,却又不得不迫于“权力”,执行上级下达 的“删帖”“稳控”等“一刀切”式命令,长期以往产生 “虽无功但无过”的消极思想。另一方面,不少机关事业 150 个县(市、区)受 灾,因灾死亡失踪 398 人,其中郑州市 380 人。郑州地铁 5 号线 14 人溺亡以及郑州京广快速路北隧道 6 人死亡事 件最为牵动人心,两起事故均为本可避免的“责任事故”。第8页/共14页 7 月 23 日前后,一篇标题为《都在等待命令!!!》的 文章在网络广泛流传。文章引述一名地铁员工的爆料表 示,地铁公司从运营领导到现场决策领导,为了保全乌纱500 魔豆 | 14 页 | 750.45 KB | 2 月前3
舆情应对“唯上不唯实”是一种“向上甩锅”门关注到的才是舆情,只有引起领导重视的才叫舆情。遇 事不决问上级,有了指令才做事,即使处置失当,效果不 佳,责任也难归咎于执行者。 “向上甩锅”是干部缺乏担当精神、规避问责的体现。 一些干部遇到舆情,首先想到的是“安全第一”,索性把 球踢给上级,名义上是请示汇报,实际上是责任转嫁。这 是精神上的“躺平主义”,也是岗位上的“隐形失职”。 当然,一些地方对一切“负面声音”零容忍的“舆情0 魔豆 | 2 页 | 183.47 KB | 3 月前3
释永信事件:十年前调查失职的体制性反思独立王国 。 - 戒律与法律的双重失效: “ —— ” 戒律管不了,法律懒得管 方丈成土皇帝 4. 对历史责任追究的强烈诉求 - 网民核心诉求: - 公开2015 年调查组人员名单及过程记录; - 追责包庇行为,尤其出具虚假证明的责任人; - 审查释永信是否贿赂调查人员。 四、失职调查的体制性根源 (1 )宗教资产管理的制度性模糊 五、舆情本质:公众对制度性纠错机制的呼唤 此次事件已超越释永信个人问题,成为检验公权 力自净能力的标志性案例:- “ ” 若失职者不被追责,则证明 包庇链 仍可运作 司法公正性遭永久质疑; - “ ” 若彻底清查历史责任,则释放 制度纠错 信号 为宗教监管改革提供契机。 网民呼声的核心: “查释永信是开始,查2015 ” 年调查组才是答案 六、建议:修复公信力的唯一路径 1. 彻查历史包庇链:110 魔豆 | 8 页 | 14.17 KB | 3 月前3
见义勇为者家属索赔案与死缓判决引发的司法公信质疑日,云南省高院二审开庭,检方建议维持死缓,被告仍以 自己也是受害者 为辩 “ ” 词,声称赵某某 推其上刀 ,未获采信,案件将择期宣判。 “ ” 与此同时,刘铭富家属以 救助对象理应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为由,向赵某某提起民事诉讼,索赔 132万元,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二、舆论为何质疑法院判决? 1. 死缓是否过于宽纵? 案件性质极其恶劣:被告因性侵未遂而行凶杀人,且目标是完全无辜、为他人出手相救的见义勇 建议 检方与法院应充分考虑民意与法律的平衡,二审应在事实和社会效果上展现更强的司法公信力; 如维持死缓,建议明确说明理由。“ ” 完善立法机制,建立国家层面的 见义勇为者保障基金 ,避免将补偿责任推给其他受害者。 媒体应强化普法,引导公众理性关注案件进展,避免因过度情绪化质疑而干扰正常司法。 五、结语 这起案件不仅是一桩血案,更是一面映照司法公信、社会道德与法律制度完善的镜子。死缓判决是110 魔豆 | 4 页 | 12.69 KB | 3 月前3
招聘为何总翻车?深度剖析四大舆情风暴眼人才引进,本应是广纳贤才的重要举措。如果规则程序 被暗箱操控,谁还会相信“公开、公平、公正”?近日,曾经 被网友戏称“两次招聘,一份名单”的包头市委讲师团招聘事 件,有了最新进展。依据调查结果,认定招考结果无效,并 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追责处分。 (一) 说起这起舆情事件,第一次招聘是在 2023 年 12 月,包 头市委讲师团面向社会公开引进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专业人 才,当时因被举报中止。 然而,2025 年 2 工作落实不到位、议事决策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依据调查结 果,认定招考结果无效,依规依纪对讲师团主要负责人予以 免职处理,并给予党内严重警告、降级处分;同时,对人才 引进相关负责人给予诫勉处理。虽然目前已经对相关责任人 进行了追责,但是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更值得反思。(二) 现如今,就业市场已成为社会矛盾与公众情绪的集中映 射区,招聘环节引发的舆情事件屡次登上网络热搜榜。通过 梳理近年来的招聘案例,本文总结出了四大类型舆情。 众情绪 对立。此类舆情,源于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展现的价值取向与 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错位。其特点是不一定违反具体法规,但 因姿态不当或表述失范而引发公众情感反弹。这类舆情往往 因企业身份定位与社会责任期待之间的落差而加剧,在社交 媒体时代被快速放大,引发舆情海啸。 炫耀性招聘,是最典型的价值观冲突。2025 年中核集团 春季校招中,企业因高调宣布收到 119 万份简历并配以“星星 眼”表情符号,引发网络舆情。0 魔豆 | 5 页 | 199.10 KB | 3 月前3
共 23 条
- 1
- 2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