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管理的形成1994 年 4 月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之初,使用互联网的人并不 多,据当时的调研统计,到 1995 年 10 月份,中国的互 联网用户也就 3 万多,而且主要集中在科研教育界。那 时的中国互联网没有什么管理,也没有防火墙,基本上 是自由发展、各自建设。这样的情况大概维持了近两年, 在这近两年的时间里,互联网发展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 来。 图片来源:Pixabay 据 1995 年 5 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给中央的《请示 成为中国最早关于互联网内容的管理规定。随后的 1997 年 12 月 11 日,公安部也对外发布了《计算机信息网络 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图片来源:Pixabay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许多人问,为什么互联网的管 理是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提出来?而不是别的部门?这 里需要简单说明一下。当时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是一个 机构两个牌子,另外一个牌子叫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 是党中央的一个部门,主要负责中国的对外宣传工作,100 魔豆 | 8 页 | 535.19 KB | 3 月前3
Labubu何以成为全球通用“文化接口”——从“认同文化”到“文化认同”新阶段。 青年群体文化消费逻辑的转变 从“认同文化”到“文化认同” Labubu 之所以能成为全球青年共鸣符号,并非偶然,而是踩中了 当下年轻人文化消费结构的三重转变: 一是从“看我消费了什么”到“看我怎么用它表达我是谁” Labubu 的火不靠商品属性,而靠情绪可嵌入性。它既可以可爱, 也可以怪诞、疗愈,也可以叛逆,正好成为 Z 世代自我认同语法的“万 能变体”。 二是从“认同一个文化”到“用文化工具认同自己”0 魔豆 | 8 页 | 864.83 KB | 5 月前3
AIGC发展报告化的初始表达、结构骨架与风格模拟,将更多承接重复性、程序化的创作环节,如素材采集、语言 润色、风格仿写等,使人类从“机械执行”中解放出来。创作者仍需承担内容的整体构思、审美决 策、价值传递与文化辨识等关键责任,决定“表达什么”“为何表达”与“如何升华”,继续发挥 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这种“人主 AI 辅”的协作机制或将成为行业共识。 AI 在重构创作流程与生产关系的同时,并未削弱人的主体地位,反而进一步释放了人的创造0 魔豆 | 53 页 | 9.55 MB | 3 月前3
共 3 条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