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生万物》洗白地主阶级?创作理念, 却因触及公众对“地主”这一历史符号的集体记忆,被部分观众解 读为“洗白旧社会剥削阶级”,从而引发舆论场的激烈争论。许多 网民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废除了封建土 地所有制,解放了亿万农民。地主阶级作为封建剥削阶级,其压 迫和剥削农民的本质是确定的历史事实。任何文艺作品都不应当 美化或洗白这一阶级的本质。 历史符号的情感联结与认知惯性 公众对“地主”的敏感,源于革命史观长期塑造的集体记忆。 公众对“地主”的敏感,源于革命史观长期塑造的集体记忆。 在主流叙事中,“地主”是封建剥削制度的具象化符号,承载着农 民被压迫的血泪史。这种符号化的认知惯性,使得任何对其“人 性化”的解构都容易被感知为对历史苦难的消解。正如网友所言: “我们祖父辈被地主逼得卖儿卖女,剧中却让佃户女儿‘人性化’, 这不是艺术创作,是历史虚无”。艺术再创作的边界:真实与虚构的平衡术 《生万物》的争议暴露了历史题材创作的核心矛盾:如何在 的产物。但 这一过程必然伴随阵痛:旧有符号的打破与新认知的建立,需要 时间与理性的磨合。 三、艺术创作的社会责任与公共平台的引导功能 创作者:在艺术自由与社会责任间寻找支点 《生万物》的创作者或许怀抱着“客观反映历史”的初衷,却 低估了阶级叙事在公众心中的敏感性。历史题材创作不仅是艺术 问题,更是沟通和共情问题。创作者需精准把握公众对历史符号 的情感联结,避免以“人性复杂”为名消解历史本质。例如,地主50 魔豆 | 4 页 | 152.34 KB | 2 月前3
Labubu何以成为全球通用“文化接口”——从“认同文化”到“文化认同”网一场由明星触发、社交平台主导的 “出圈链式反应” 2024 年以来,一只名为 Labubu 的玩具悄悄登上了全球年轻人的 “精神 C 位”,引发跨国抢购热潮。它鲜有高调的宣传“硬广”,没有 文化符号加持,却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消费者排队通宵、二手市 场炒价飙升等现象。 Labubu 的爆红起点并不在中国本土,而是首先在东南亚、欧美等 地完成了热度积累和品牌认知,再“反向”传回中国。这一“由外返内” 的 “链式出圈”。蕾哈娜等欧美流量明星在社交平台展示 Labubu 手袋挂 件,引发大范围模仿与讨论。其“丑萌”形象迅速融入街头文化、二次 元、复古潮流等多个圈层,成为欧美时尚达人争相演绎的新符号。在伦 敦、米兰等地的泡泡玛特门店,排队数小时购买 Labubu 已成常态,个 别门店一度因排队人群过于密集而中止发售,甚至因抢购 Labubu 出现 打架斗殴事件。 截 至 2025 年 ,Labubu abubu 不仅进入 OOTD (今日穿搭)场景,也嵌入咖啡馆打卡、办公桌摆设、情侣互赠等生活 情境中。它逐渐由 IP 形象转变为一种“生活中的情绪陪伴体”与 “身 份表达道具”,被赋予“发疯符号”“好运挂件”“另类审美表态物” 等多重语义。其“可以被拍、被挂、被夸”的高分享属性,使其在短视 频、图文平台中天然具备裂变传播结构。更重要的是,这种使用行为完全脱离了传统“文化标签”的嵌套,0 魔豆 | 8 页 | 864.83 KB | 5 月前3
AIGC发展报告此外,AIGC 将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年轻化表达”,可有效破解文化传播中的“代际折扣” 问题,推动文旅营销从“单向宣传”向“互动参与”转型。针对北京故宫角楼、天坛祈年殿等 文化地标,可灵 AI 生成的“毛绒玩具化”虚拟形象,通过保留核心建筑特征,如角楼的榫卯结构、 祈年殿的圆形攒尖顶,并赋予萌趣属性,在快手、抖音等平台引发年轻用户自发传播。用户可 通过特效与虚拟地标互动,这种“文化符号的游戏化转化”,使文化传播从“被动接收”转为“主0 魔豆 | 53 页 | 9.55 MB | 3 月前3
共 3 条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