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没有输家的战争:印巴冲突“双赢”背后的认知战较量 网络攻击战一场没有输家的战争:印巴冲突“双赢”背后的认知 战较量|网络攻击战 印巴冲突是两个战场协同作战,从现实战场的边境炮击、 空战升级、陆战对抗延展到网络空间和媒体舆论,军事对抗 和网络攻击、认知操纵、情报对抗协同推进。例如,超 50 个亲巴黑客组织结成阵营,以 DDoS 攻击(占比 50%)、网站 篡改和宣传战(36%)及数据泄露炒作(10%)为主要手段对 印发起攻击。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安全、战略与技术中心 研究员苏米娅·阿瓦斯蒂等撰文称,网络战虽然位于军事战 边缘,但对实现国家的政治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 战作为一种低强度、针锋相对的数字攻击模式,涉及网站网 页篡改、虚假信息传播、间谍窃取活动和数字破坏行动。伴 随网络战和舆论战日益融合,印巴尝试了一系列旨在激发本 国民众情绪、塑造认知观点、打击敌方士气、影响国际舆论 的认知战行动,双方竭力争夺网络空间和认知战场的主导权, 强化认 仿历史上针对以色列、美国的黑客运动,通过篡改政府网站、 炒作数据泄露等手段,将克什米尔议题与反殖民叙事捆绑传 播。具体而言,印巴冲突背后的认知战主要有三条战线。印巴认知战的第一条战线:网络攻击战。 来自世界各地的黑客组织基于亲巴或亲印立场,通过协 调一致的网络行动,瞄准印或巴的政府和通信、能源、金融 等网站及服务,极力瘫痪印或巴的关键基础设施,削弱对印 或巴的战时作战和社会动员能力,同时干扰印或巴的高层决0 魔豆 | 16 页 | 333.81 KB | 4 月前3
巴(哈)以冲突认知战:网络连接与信息链接之战 前序明,宣布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就加 沙地带停火和被扣押人员交换达成协议。1 月 19 日,巴以停 火协议生效,标志着巴以局势暂时缓和,但未来仍存在不确 定性挑战性 巴(哈)以冲突认知战:网络连接与信息链接之战| 前序 。 2023 年 10 月 7 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代号“阿克萨 洪水”袭击行动,以色列随即对哈马斯和加沙实施“铁剑” 报复行动,这是继 2022 年俄乌冲突后又一大战事。双方除 民众展开认知传播,试图影响国内国际舆论。于是,与军事 冲突相关的真实与虚假信息交织,仇恨与同情情绪扩散,国 际舆论认知也从最初谴责哈马斯袭击反转至谴责以军血腥 报复。这种舆论逆转的背后是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认知战。兰 德公司高级行为科学家托德·赫尔姆斯(Todd C.Helmus)、 威廉·马塞利诺(William Marcellino)共同撰文指出,这场 冲突在战术层面是双方军事和巷战能力的比拼,但在战略层 是侵略者”的故事,而谎言和虚假信息发挥着关键和持续的作用。 同样,2012 年、2014 年的巴以冲突也是伴随战争进程, 越来越多的人转向同情大量伤亡的巴勒斯坦民众,外界对以 色列军事行动的支持逐渐减弱。这背后也是认知战在起作用, 相关各方利用冲突图像和视频以及战争苦难来影响甚至引 领国际舆论。双方都大量发布利己信息,试图把自己塑造为 正义的一方。例如,以色列利用媒体策略来赢得同情,强调 其类似“9·11”恐袭的受害者,并证明以军报复的合理性;0 魔豆 | 4 页 | 198.39 KB | 4 月前3
被遗忘的基石:中国在二战中的关键作用被遗忘的基石:中国在二战中的关键作用 一、导语 在西方叙事中,中国军队和人民的作用被严重低估,而 他们对遏制纳粹法西斯主义的贡献却至关重要。 几十年来西方主流叙事淡化了中国对盟军胜利的贡献, 将法西斯主义的失败描绘成欧洲列强和美国的胜利。这种扭 曲的历史视角不仅忽视了中国人民作出的巨大牺牲,它也歪 曲了中国长期抵抗日本侵略的战略重要性。在二战结束 80 周年之际,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并纠正这种叙事上的不平衡, 周年之际,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并纠正这种叙事上的不平衡, 同时认识到,中国通过英勇而坚定不移的抗击日本,成为确 保盟军胜利的基石。 二、掩盖的历史:从全球南方重构二战叙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使中国军民的伤亡总数超过 3500 万,中国战场有效牵制了日本 76%的地面部队,目前这 个数字已经沦为教科书上的一个脚注。当西方媒体不断重复 “决定性的 D 日”和“原子弹的终结”的叙述时,全球南方 国家正发起一场运动,主张对历史话语权的掌控。作为饱受 国家正发起一场运动,主张对历史话语权的掌控。作为饱受 殖民创伤的文明,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打破这种认识上的垄 断,因为捍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相,本质上是对后殖民时 期国际秩序公正性的一种根本性追问。三、血与铁的长城:中国战场重塑二战格局 1937 年卢沟桥的枪声标志着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地面 战争的开始。在东京总部发出的“中国亡国游行”的喧嚣宣 传声中,中国军民用血汗在东方筑起了反法西斯长城。三个 决定性的战略贡献完全改写了战争的进程:0 魔豆 | 6 页 | 297.62 KB | 2 月前3
一场没有输家的战争:印巴冲突“双赢”背后的认知战较量一场没有输家的战争:印巴冲突“双赢”背 后的认知战较量|网络舆论战 印巴认知战的第二条战线:网络舆论战。 现在军事战争往往伴随网络舆论战,通过传播假新闻、 虚假宣传、深度伪造和 AI 生成内容,利用信息干扰操纵认 知,通过制造混乱、焦虑和散播混乱来影响敌国民众心理。 空战爆发后,印巴通过社交媒体、新闻媒体等渠道进行激烈 的认知对抗,通过外交部、国防部等机构大量发布和传播对 于己方有 绪,通过伪造虚假信息来打击对方军民士气,为己方军事行 动制造民意支持和法理依据。 军事冲突一旦爆发,首当其冲就是战果的口水战。印巴 均在社交平台和媒体上发布大量关于战果与伤亡的消息。巴 空军捷报频传称“零战损击落‘阵风’战斗机”。5 月 7 日 当天,巴军方就对外宣称,击落 5 架印战机——分别为“3 架阵风、1 架米格、1 架苏-30”,捷报激起了巴国内民众的 战斗自信心。巴总理谢里夫站在议会演讲时激动地拍桌说道: 其中一张图片展示了标有“Rafale”及“BS 001”字样的飞 机垂尾碎片。 这场战果口水战初期,印度一度处于被动。“4·22” 袭击事件发生后,巴第一时间要求国际社会进行可信、透明 和中立的调查,印拒绝后发起攻击使印丧失道德制高点。 “5·07”空战爆发后,巴通过召开记者会,展示录像、公 布语音等手段展示战果,在国际社会塑造了胜利形象,而印 在战机是否被击落等问题上顾左右而言他。不过,在印巴宣 布停火后,印也宣布取得“胜利”,并举行为期0 魔豆 | 15 页 | 249.16 KB | 4 月前3
“榛树”导弹的量产掀起舆论惊涛骇浪让欧洲防空体系压力倍增。 国外媒体报道,“榛树”导弹从外形上看,与常见的弹道导弹差不多,长长的弹体,尖 尖的头部,但其内部的构造却是大有乾坤。一枚“榛树”导弹就像是一个“会飞的弹药库”, 一次能攻击几十个目标,破坏力惊人,“榛树”导弹核常兼备,既可以搭载核弹头,也能使 用常规弹头,作战灵活性大大增加。 “榛树”导弹究竟是何方神圣 “榛树”导弹由俄罗斯在俄乌战争期间研制,是目前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两级子母高 5-3 公里,从发射到击中目标也就需要 15 分钟。可以想象一下,普通民航客机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 800-900 公里,而“榛树”导弹的飞行速度比普通民航客机快了十几 倍,几乎是转瞬即至。而且,它在攻击目标的末段轨迹速度超过 11 倍音速,现有的反导系 统,像美国的“萨德”“爱国者”等反导系统,面对“榛树”导弹时是无法拦截的。“榛树” 导弹射程为 1000-5500 公里,从俄罗斯境内或从白俄罗斯发射,能覆盖欧洲全境。如果从白 上新质导弹战斗力创造的一座高峰,是俄罗斯军事战略上的重大升级,使国际安全局势变得 更加复杂,从而引爆国际舆论,也给与了启示与借鉴。 在探索新质导弹发展中给与启示借鉴。俄罗斯导弹发展已有百年历史,经历了二战前的 技术积累期、二战后的快速发展期、苏联解体后的吃老本发展期、俄乌战争以来实战需求牵 引发展期,其主要特点是一直探索“多领域新质导弹技术交叉与汇聚”总体应用,即注重实 导弹武器在实战需求下的总体性能先进,并不0 魔豆 | 2 页 | 189.75 KB | 3 月前3
“西方不参加九三阅兵”为何能上热搜?日本直接攻击。 西方国家对日本战争罪行的追究并不彻底。东京审判中,美 国为获取细菌战数据,包庇了 731 部队主要战犯,使其免于起诉。 冷战开始后,美国对日本的政策核心从“遏制军国主义”转向 “利用军事潜力”。1951 年,美日签订《日美安保条约》,形成了“美主日从”的军事同盟关系。 二、参不参加阅兵的实质 西方国家缺席九三阅兵,本质上是一种立场表态,但并不能 否定中国在二战中的历史贡献和巨大牺牲。50 魔豆 | 3 页 | 130.94 KB | 2 月前3
从全球遏制到后院优先:美国国防战略转向的逻辑乎美国如何定位自己在全球领导中的角色,同样决定着其在 未来十年内的军事、外交及经济优先事项。因此,这一草案 的修改不仅具有深远的国内政治意义,也将在全球范围内引 发广泛关注。 一、白宫忽然调转车头,原因为何? 这一战略转向既有即时的政治动因,也植根于深层的结 构性约束与历史惯性。既是国内政治的延伸,也是国际格局 变迁导致的不得不然。 首要的现实驱动来自资源约束与国内疲态。长期大规模 的海外军事部署已对美国社会与财政造成反噬。国会预算办 者重新评估战略优先级,将本土与近岸防御置于更高位置。 在国内政治层面,意识形态与党内派系的重构使战略回 流从边缘观点逐渐成为政策主流。特朗普政府内部“美国优 先”与“有限承诺”的思潮回升,持相关立场者在新一轮战 略起草与人事安排中占据关键角色,推动“向盟友转移安全 责任、收缩远端驻军”的理念制度化。 与此同时,国内政治生态呈现断裂态势:一方是主张对 华强硬与技术竞争的鹰派压力,另一方是呼吁“收回资源、 部分高端芯片制造能力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无法遏制中国,亦已直接体现在军事领域。美国在力量 投送、远征作战经验和全球同盟网络方面仍保持优势,而中 国在常态化训练、区域打击能力和特定作战平台例如反介入 和区域拒止体系、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及航母编队演训等方 面取得显著进步。 今年九三大阅兵,中国展现出独特而强大的海、陆、空、 导弹、网络等多维联动能力。多家国际媒体指出,中国在台 海周边演训频次与能力的提升已实质性改变地区安全态势,0 魔豆 | 10 页 | 871.96 KB | 1 月前3
阿拉斯加会议:没有协议,但传递了一个信号大国之间的对抗并非不可改变。当核心利益契合时,强 国完全可以抛开盟友,直接与对手握手言和。这对北约和欧 盟不啻为一记当头棒喝——他们自以为牢不可破的联盟关 系,在大国交易的棋局中,随时可能变成被牺牲的棋子。 美国前网络安全高官罗伯·乔伊斯曾有个精妙的比喻: “俄罗斯好比飓风,而中国则像气候变化——持久、渐进却无 孔不入。”这番话道破了一个关键现实:不同挑战需要不同应 对。俄罗斯的攻势往往来势汹汹,而中国的崛起虽看似温和, 表明,即便是最坚定的美国支持,也始终基于战略利益而非 道义承诺。 现实迫使乌克兰将目光转向欧洲,加紧与波兰、法国、 德国等伙伴的军事和财政协作。但基辅心知肚明:欧洲的防 务能力仍有局限。即便军费开支增加,欧洲在后勤支援、战 备水平、高端武器生产和情报体系上,仍难以摆脱对美国依 赖。 乌克兰的处境充满无奈。在争取欧洲支持的同时,它不 得不接受一个残酷现实:这场冲突的最终走向,或许由不得 乌克兰自己决定——华盛顿、莫斯科,甚至某场遥远的高层 会谈,都可能成为决定其命运的关键场合。 三、欧洲防务自主:理想与现实的鸿沟 “战略自主”近年来频频出现在欧洲政坛,但现实却远不 如口号。未来五到十年,欧洲在结构上仍将依赖美国和北约 的指挥结构和监视网络。武器供应链以美国为中心。 尽管布鲁塞尔可以在外交场合努力展现其独立姿态,但 一旦涉及硬实力的较量,欧洲仍不得不看华盛顿的脸色行事。 阿拉斯加会谈将这种失衡暴露无遗:当美俄两大国直接对话 时100 魔豆 | 5 页 | 242.12 KB | 2 月前3
特朗普军事打击“贩毒船只”行动对中国大陆应对台独的启示一中一台”的谬 论。中国大陆的军事威慑旨在遏制分裂、维护统一,符合 14 亿 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也契合国际社会对主权平等的尊重。 (三)实际效果的精准性与威慑力 中国大陆通过“法律战+经济战+军事战”的组合拳,已形成 对台独势力的系统性压制。例如,2025 年 7 月,商务部依据《出 口管制法》对汉翔航空工业等 8 家参与台军力建设的实体实施出 口管制,直接切断了其获取高端技术的渠道。国防部同步宣布在0 魔豆 | 6 页 | 186.53 KB | 25 天前3
美国打击委内瑞拉船只:美国军事介入常态化的危险趋势到将对外军事行动与国内议题强行捆绑,特朗普政府正在构建一种新的执政逻辑——通过制造外部冲突来转移内部矛 盾,以单边主义的强硬姿态应对一个日益多极化的世界。 本文以美委冲突为切入点,尝试分析这一战略转向的内 在动因、战术表现及其对全球稳定构成的深远影响。分析表 明,世界正进入一个不确定性急剧增加的时代,传统的安全 威慑与外交规则正在接受更具进攻性、更不可预测的强权政 治的冲击。 一、“战争部”回归,蓄意降低军事干预的门槛 称,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主动性和侵略性, 它暗示着军事力量不再仅仅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保底手段,而 且还可以是实现国家利益、推行外交政策的常规工具。这种 理念上的微妙转变会导致动武门槛的显著降低。在二战后的 外交决策框架中,军事行动通常需要经过审慎的成本效益分 析并接受国际法理的约束。然而,在特朗普政府的新国防政 策图景中,军事部署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外交语言,是极限施 压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0 魔豆 | 8 页 | 492.82 KB | 1 月前3
共 16 条
-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