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抖音、小红书上的热搜态势及对舆情引导的启示亿人,占全球网 民规模的比例超过 20%。作为全球最大的数字社会之一,中 国社交媒介用户已超 10 亿,超过 95%以上的移动用户通过移 动设备访问社交媒介。 在国内,既有以熟人关系为主的强连接社交媒介,如微 信、QQ 等;也有以陌生人社交为主的弱关系社交媒介,如微 博、小红书、抖音等。在这些社交媒介中,用户生产、全民 参与保证了数字内容的源源不断,也共同构建了新时代的文 化生态、传播景观。 交媒介中,受众则从“想象受众”变为“量化受众”。他们 按自己的表达欲和资源储备进行内容呈现,较少受到他人的 限制。 在内容分发过程中,一方面在算法推荐环境下,受众及 其行为被标签化和量化以改善算法体验,从而使得算法收集、 分发的内容更贴合人的需求;另一方面,意见领袖等具有一 定影响力的大 V 扮演着重要作用,他们借助二级传播对受众 产生影响,能形成更大的传播效应,实现一定的经济价值、 社会价值,甚至是政治价值。 (三)文化生态:从参与到狂欢再到迷因 (三)文化生态:从参与到狂欢再到迷因 传统媒介构建的文化生态以单向性、权威性和中心化为 核心,强调主流价值和国家认同。传统传播通过固定的时段、 地域分层传播,在同一代人、同区域群体间强化集体记忆, 对社会结构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但其灵活性、多样性都受到较大限制。 社交媒介构建的是典型的参与式文化,其以全体网民为 主体,通过某种身份认同,积极主动地创作媒介文本、传播 媒介内容、加强网络交往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自由、平等、公0 魔豆 | 14 页 | 412.70 KB | 4 月前3
100条定律 网络舆情的51%法则加给 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它是由美 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于 1968 年首次提出,指的是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 金融及科学领域,用以描述经济社会生活普遍存在的两极分 化现象。通俗而言,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穷者愈穷、 富者愈富,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 行业的垄断。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未出现过像今天如此的垄断 万亿次。谷歌电子邮件全球拥有 10 亿用户。谷歌在移动操 作系统的市场份额达 82%,移动搜索占比 94%;亚马逊占有 7 0%的电子书销售市场,同时占有全美 30%电商市场。Faceboo k 全球拥有 22 亿用户,相当于全球互联网用户的 56%,人类 数量的 30%。Facebook 旗下的 instagram 拥有 7 亿用户,Mes senger 拥有 12 亿用户,占移动社交媒体流量的 75%。在中国, 阿里巴巴在电商领域和云计算领域,腾讯在即时通讯领域, 新浪在微博领域的市场占比均超 50%,把第二名远远甩在后 面。阿里巴巴电子商务交易量占到中国总量的 75%。麦特卡 夫定律认为,网络体系的价值与该网络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 比,因此形成赢家通吃的市场结构。市场上第一名与第二名 之间的差距通常巨大,而且会不断扩大。 马修·辛德曼的《数字民主的迷思》通过数据和图表, 从链接结构、流量模式、搜索引擎技术、内容生产的规模经0 魔豆 | 5 页 | 167.21 KB | 4 月前3
智能传播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结构优化与法治因应兴起之初,学者们就 提出制度、技术、伦理三重治理结构,形成了网络平台治理的粗略框架。结构功能主义影响政府治理理念的变革, 多元共治理论成为学者们提出应对网络治理挑战的主要思路,旨在通过法律法规、用户协议将网络治理的实体抑 或程序责任分配给各类公私主体。2019 年 12 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在体例上贯彻了多主体共治的治理模式和思路,然而这种治理模式 变化。舆论具有公共性,公共舆论明 显超越个人意见,反映一种抽象的公共利益。舆论具有公众性,功利主义引导下的舆论价值从强调公共理性而排 斥边缘群体的公共舆论,转向强调多元主体和反映公共利益的公众舆论。舆论的公共性和公众性特征折射出传统 舆论控制的难度,美国的集团政治能够通过宣传活动来引导和控制舆论,因而成为一种趋势。在智能传播时代, 数字技术的介入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一元舆论主体结构,有影响力的 数字技术影响网络信息传播。随着数字技术介入舆论场域,网络信息传播机制实现颠覆性再造,网络传播“去 中心化”特征凸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其底层技术逻辑是分布式、去中心 化的,因此扁平化、多元化、交互式和开放式成为智能传播时代的网络传播特征。诚然,这种“去中心化”是相对 的,从全球“中心—边缘”式结构、多元共识和科技平台崛起等角度看,网络媒介面临着“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 交织的新格局。数字技术0 魔豆 | 9 页 | 608.07 KB | 3 月前3
100条定律 网络舆情的150人定律bin Dunbar)通 过对 38 种灵长类族群的研究,发现每一个族群数量稳定在 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能互相协助,比如狒狒种群平均数量 50 左右。他还研究了 21 种不同形态的原始社会,人类在石 器时代的每一个原始村落,平均人数约 150 人。 邓巴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进行推断提出,人的大 脑新皮层大小有限,限制了特别物种个体社交网络的规模, 人脑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 人。1086 年,征服者威廉一世统计的英格兰村落平均 居民数约为 150 人,也能证实一个人能维持 150 人的稳定人 际关系这个推论。 2015 年,腾讯官方数据显示,微信用户最多可以添加 5 000 个好友,60%微信用户是年轻人(15-29 岁),人均好友 1 28 个;大学生从毕业到工作,微信好友平均增加 20%。这也 基本符合 150 人定律。无论你拥有多少 QQ、微信好友还是 微 彼此联系一次,你的喜怒哀乐会予以共情,一般有 10-15 人; 团队圈,基本是因工作联系交往比较多的人,可以达到 50 人。社交圈,稳定的社交网络关系,一般是 150 人,每年至 少会联系一次。 邓巴还发现,好友上千的社交网站用户与好友较少的用 户相比较,实际上他们各自交流的好友数量并无明显差别。 人们在微信上可以拥有 5000 名好友,但只维持与现实工作 生活中约 150 人的内部圈子。依照邓巴的定义,内部圈子好0 魔豆 | 6 页 | 199.23 KB | 4 月前3
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应用蓝皮书(2025年)-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202507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生成性及动态应答能力的增强,人工智 能智能表象层面的机器能动性正得到迭代性的强化。与此同步, 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学习和评价中全链条的渗透已逐步构建 出由教师、学生和机器三个具备相对能动性的活动体的新型教学 法关系。本《蓝皮书》梳理了“师-生-机”教学法关系的多维度、 多层次的具体场景并辨析了可能的优缺点。但在以育人为目标的 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对“师-生-机”教学法的赋能效果总体上是师V 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使人工智 能成为加快实现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要变量。《教育强 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明确要求以教育数字化 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强调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 变革。教育部 2024 年启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实施教育系 统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大模型从课堂走向应用, 给教育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相继 评、以智 助育、以智助研、以智助管等典型场景,分别对应教学支持、个 性学习、智能评价、综合育人、教研赋能与教育管理等核心任务, 为进一步探讨具体应用场景提供了清晰框架与逻辑支撑。围绕上 述六大场景,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路径日益清晰,各场 景模块在功能定位与应用方式上呈现出各自特点。 以“智”助教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教师教学提供全流程支持, 助力教学创新与提质增效。围绕教学实践环节,该场景的服务范0 魔豆 | 79 页 | 796.78 KB | 3 月前3
从ChatGPT到AGI:生成式AI的媒介特质与伴生风险(二)ChatGPT 等生成式 AI 具有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 展现出惊人的推理能力,但人们对其内在运行机理尚不清晰, 可解释性的难度很大,并存在一些技术缺陷,这些问题能否 解决对控制并限制人工智能的负面影响至关重要。需要看到, ChatGPT 等在短时间积聚起庞大活跃的全球用户群体,正给 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行为观念带来重大影响。但是, 这种以数据和算法驱动的人工智能媒介,也存在虚假信息泛 容易受到多种风险的影响。[1]生成式 AI 存在三大安全隐患, 一是源于技术缺陷,二是源于数据缺陷,三是源于用户滥用。 这三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大模型的固有脆弱性,如生成偏见、 歪曲事实和泄露数据等。技术本是中立的,没有善恶之分, 就看是谁为了什么目的来使用。这就使得技术也具有偏向性 和风险性的。OpenAI 也发现 ChatGPT 存在问题,其网站首 页设有 3 个栏目,其中一个栏目是“局 报道,美国新闻可信度评估与研究机构 NewsGuard 在 1 月向 ChatGPT 发出 100 个虚假叙述查询,在 80%的案例中它准确 地模仿了假新闻,给出了明确的、误导性甚至错误回答,其 中充斥着谣言和危言耸听的内容。如果对 ChatGPT 提出充斥 阴谋论和误导性叙述的提问,它能在几秒钟内改编信息,产 生大量具有逻辑、令人信服却无明确信源的内容。NewsGuard 联合首席执行克罗维茨(Gordon0 魔豆 | 4 页 | 153.65 KB | 4 月前3
舆情管理不得不懂的“吃瓜群众”舆情管理不得不懂的“吃瓜群众” (出处: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作者:韩倩) 引 言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且极具感染力 的语言,其灵活多变的语言使用方式能够给人带来新奇有趣 的审美体验。一般分为三种类型:1.一般网络用语。主要以 象形、谐音、比喻、缩写等方式表达某种特定意义的语汇, 也包括人们在网络沟通中使用字母、数字等符号进行简化表 达的形式。2.网民自创、流传甚广的网络俏皮话。3 网民自创、流传甚广的网络俏皮话。3.与社会 公共事件相关的网络流行语[1]。 我们探讨的“吃瓜群众”与之前流行的“打酱油”“俯卧撑” 同属于第三类,它们诞生于时事热点事件,并且被赋予了与 其词典义截然不同的语义内涵。这些被重新建构的网络流行 语在带来时尚新鲜感的同时,折射出了社会大众的内心感受。 一旦出现便会引起网民们的高度关注,并且极尽所能地在各 种交际环境中寻找甚至自创条件以实现流行语的成功使用。 这 年《咬文嚼字》公布的十大流行语 也将该词收录其中,流行程度可见一斑。 “吃瓜群众”流传至今已三年多时间,仍活跃于各大新闻 标题以及网友的回帖之中,吸引了众多语言研究者的目光。赵莉(2016)从“吃瓜群众”所包含的三种感情色彩出发研究 其实际使用过程中体现出的意义[2]。辛献云(2016)指出在“吃 瓜群众”语义不断扩大化的情况下,应该根据不同语境下所指 代的对象进行相对应的翻译[3]。蒋媛春(2017)则从青少年50 魔豆 | 14 页 | 284.60 KB | 3 月前3
AIGC发展研究3.0发布版b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新媒沈阳团队、 AIGC践导向,社会 建构的产学研结合,进步主义的先锋探索精神,科学服务于大众的社会 责任。 邮箱:124739259@qq.com;微博:@新媒沈阳 元宇宙 大模型产业化 大数据 新媒体与网络舆论 AI诊疗 AI文艺 六 大 研 究 方 向 @新媒沈阳元宇宙/虚拟数字人/大数据/AI 系列研究 新媒体系列报告2015年开始 VR的新浪潮 虚拟数字人发展研究报告3.0 虚拟数字人发展研究报告1 数字藏品发展研究报告1.0 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1.0版 元宇宙系列 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4.0 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9.0 AIGC发展研究报告2.0 AIGC发展研究报告1.0 人形机器人发展研究 大语言模型综合性能评估报告一 AI 哲学哲思问道:思辨革新 微调经典 主题 经典哲学理论 AI引发变化 怀 疑 论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AI思考所带来的怀疑论危机:OpenAI o1的推理能力 现加剧了这一影响,使人类思维逐渐依赖技术逻辑。这种重新审视表明,技术不仅在塑造认知方式,还在重构对自 身和现实的理解。 环形监狱 福柯对权力的批判 AI本身便是一个具象化的环形监狱:AI的应用使用户既是“监视者”,也是“被监视者”,这强化了福柯对权力结 构的批判。AI的存在挑战了对隐私、自我监控和权力关系的理解,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技术对个人自由和社会控制的 影响。天人智一:融通物我 和谐共生0 魔豆 | 183 页 | 19.55 MB | 1 年前3
网络舆情的形成与管理了社会结构、社会分层和社会矛盾的变化。经济学视角则关注网 络舆情对市场行为、企业品牌价值和消费者信心的影响,以 及其背后蕴含的注意力经济模式。 心理学研究揭示了网络舆情形成中的群体心理机制,如 从众心理、群体极化、移情心理等。法学视角则关注网络舆 情涉及的言论自由界限、隐私保护、网络法律责任等法律问 题。传播学虽然提供了信息传播的理论框架,但必须与其他 学科结合才能全面把握网络舆情的复杂性。这种跨学科特性 学科结合才能全面把握网络舆情的复杂性。这种跨学科特性 势必要求我们要采用更加综合的研究方法,超越传统学科界 限,建立全新的网络舆情分析范式。 表:网络舆情研究的跨学科视角 网络舆情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独立且日益重要的学术领 域,其发展依赖于多学科的融合与创新。这种融合不仅体现 在理论层面,也体现在方法论层面。例如,利用计算机科学 的自然语言处理(NLP)和机器学习技术进行大规模文本分 析;借助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框架解读舆情背后的社会心 从而形成有效的管理策略。 2. 网络舆情的起源与形成 网络舆情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其根源深 植于社会结构和心理机制之中。互联网作为技术载体,极大 地加速和扩大了舆情的形成与传播过程,但社会不公平和不 平等才是舆情爆发的深层土壤。正如研究表明,中国社会存 在的“不断加剧的社会不公平感”和“相对被剥夺感”产生的仇 官、仇富心理,是许多网络舆情事件爆发的深层原因。 2.1 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作用200 魔豆 | 10 页 | 305.67 KB | 2 月前3
互联网发展大趋势前瞻之四“无处不在”:计算+网络+智能有盟军计算能力的 总合;一部苹果手机的计算能力就足以完成阿波罗计划(1969 年) 所需要的计算工作。20 世纪 60 年代,由于分时技术出现,大型计算 机设备的计算处理能力开始能够分配给远程用户,小型计算机和个 人电脑也都开始互相连接成网。 随着高性能、小体积、低成本芯片广泛使用,计算能力向人类经济 社会生活全方位渗透。从天气预报、证券走势、漫威英雄电影到无 人驾驶、阿尔法狗、智能手机,无一不是计算的结果。计算如同土 力。物与物、人与物的信息交换,将更多依赖“云计算”。信息汇 聚和管理将更多地在“云计算”平台上进行,通过“个人云”“公 共云”交换信息。 无处不在的网络。互联网是 20 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其发展普及 势若燎原,远远超过电灯、电话、汽车等的普及速度,也远远超过 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普及速度。现在,我们每到一个新地方, 下意识就会去寻找 WIFI 信号,就像夜晚进入房间寻找电灯开关一 物与物之间的通信,实现万物互联,推动社会发展。 无处不在的智能。大模型的通用性使其成为人工智能的关键基础 设施,就像 PC 时代的操作系统一样,赋能百行百业,加速推进经 济高质量发展。苹果、谷歌等的创新技术应用侧重的是聚合信息 和分发信息,背后是信息获取成本从边际移向固定成本,使信息 变得无处不在,让世界因此变得扁平。大模型跟信息一样,模型 成本从边际成本发展为固定成本,进而使大模型变得无处不在。 未来的 AI0 魔豆 | 3 页 | 121.66 KB | 4 月前3
共 50 条
- 1
- 2
- 3
- 4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