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充值
 首页
时政舆情
经济舆情
社会舆情
文化舆情
教育舆情
军事舆情
舆情论文
开源情报
舆情技术
文库资料
默认
文章资讯
 上传文档  发布文章  登录账户
舆知库 · 国内首家舆情知识共享平台
  • 综合
  • 文档
  • 文章

无数据

分类

全部舆情论文(25)

语言

全部中文(简体)(23)

格式

全部PDF文档 PDF(25)
 
本次搜索耗时 0.009 秒,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 25 个.
  • 全部
  • 舆情论文
  • 全部
  • 中文(简体)
  • 全部
  • PDF文档 PDF
  • 默认排序
  • 最新排序
  • 页数排序
  • 大小排序
  • 全部时间
  • 最近一天
  • 最近一周
  • 最近一个月
  • 最近三个月
  • 最近半年
  • 最近一年
  • pdf文档 100条定律 逆火效应

    100 条定律|逆火效应 逆火效应(back fire effect),是指当一个错误的信息被 更正后,如果更正的信息与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它反而会 加深人们对这条(原本)错误的信息的信任。心理学家发现, 当人们的观念已经形成,你对他们的任何一个反驳都可能成 为反过来伤到自己的子弹。更正信息的行为就像是一把逆火 的枪,虽然没有射出子弹,但却击中了谣言,让更正后的(或 原本)真实的信息更加没有市场。当在人被动的接受他人信 原本)真实的信息更加没有市场。当在人被动的接受他人信 息轰炸时,会有一种保护自己的既有观点不受外来信息的侵 害的本能。慢慢的,逆火效应就会让你对自己的怀疑越来越 少,最终把自己的看法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事实。 2006 年,密西根大学的布伦丹•奈恩和乔治亚州立大学 的杰森•雷夫勒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伪造了几则政治新闻, 请来一批实验对象,先请他们阅读伪造的新闻,再阅读真实 消息。例如,第一则新闻是美军在伊拉克发现大规模杀伤性 警察和 银行怎么解释都不信,怎么拦都拦不住。 逆火效应在互联网上更是表现明显。网上不实信息泛滥, 政府、精英和主流媒体的更正信息就像一把把逆火的枪,因 为与很多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结果没能射出打中谣言的子 弹,却适得其反,加深对错误信息的信任,让真实的信息更 加没有市场。2011 年日本“核泄漏”事故后的抢盐风波也可 作为逆火效应的另一例证。当时有谣言称核辐射污染了海盐 导致国内食
    0 魔豆 | 5 页 | 183.56 KB | 4 月前
    3
  • pdf文档 100条定律 蒲公英效应

    100 条定律|蒲公英效应 蒲公英效应,最初来自于美国硅谷一名创业家,形容种 子投资和创业公司即使失败也不会就此消失,其中的人才会 像许许多多的蒲公英一样,随风到处飘荡,然后落在合适的 土地,再生根发芽。蒲公英效应是以一个动作为出发点,最 终达到多重结果。 社交媒体提供了关注 (收听 ) 、转发、评论、回复、 私信、对话、邮件分享等互动功能,微博还可以通过“@” 提醒和转发来实现各种形式互动。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就 10-20%的某个点,也称作引爆点),会 出现一个非常快速的增长过程,从一个缓慢的增长曲线变为 指数级增长趋势,而从低速到快速的转变非常迅即,快速传 播速度在这个点突然爆发,像病毒一样传播,形成飞轮效应 (Flywheel Effect)。飞轮效应是指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 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 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 越来越快。当达到一个很高的速度后飞轮所具有的动量和动 acebook、LinkedIn 和 twitter 的用户平均社会关系数目分别为 648、786 和 838。在社交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利用用户自身关系链的影响会辐射到更多受众。这其中,微博类社交媒体 的弱关系链将蒲公英效应发挥到极致。微博的关系链较为开 放,信息依托关系链传播,而不会被关系链封闭住,用户很 容易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同时,用户喜爱自我表达的特 性,使 A 信息经过转播加之用户不同视角的评论,逐渐变成
    0 魔豆 | 4 页 | 149.96 KB | 4 月前
    3
  • pdf文档 100条定律 时间扭曲效应

    100 条定律|时间扭曲效应 为什么我们一上网就会感到时间飞逝,原因是互联网的 时间扭曲效应在背后起作用?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可以随时 提供丰富、刺激的内容——整日整夜,从不关闭。一项研究 还发现,手机用户每周查看手机的次数超过 1500 次。玛丽• 艾肯 (Mary Aiken)在著作《网络心理学:隐藏在现象背后 的行为设计真相》中,通过大量真实案例,为我们揭开网络 空间无处不在的隐形之手。 出现这些情况,原因是多数人在现实生活能有效把控时间。 但是在网络空间却容易时间扭曲效应。心理学家大量研究发 现,当一个人搬到一个新的地方,比如新住房、新学校、新 城市或陌生国度,其行为都将有所改变或调整,需要一个倒时差的过程。这正如大海航行,人们离开陆地后,要适应海 上颠簸生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从认识科学来说,形成时间扭曲效应的原因复杂。其中, 时距知觉是一个关键因素,其也是人体时间知觉的重要部分。 距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扭曲(黄希庭,李伯约,张 志杰,2003;Eagleman,2008)。研究发现,刺激的新异性是 影响时距知觉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抖音还是王者荣耀, 都会让人沉溺网络,产生时间扭曲效应。 越来越多的人患上网络依存症,对各类社交、娱乐应用 上瘾、产生依赖,沉溺在网络时空不能自拔。以短视频为例, 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都容易产生这种现象,人们不知 不觉深陷其中,蓦然发现时间已经过去几个小时。普林斯顿
    0 魔豆 | 4 页 | 191.59 KB | 4 月前
    3
  • pdf文档 100条定律 生物钟效应

    之日 直至生命终结,体内存在着多种自然节律,有时、日、周、 月、年等不同周期性节律,如体温在 24 小时内并不完全一 样,早上 4 时最低,18 时最高,相差 1℃多 100 条定律|生物钟效应 。 人类是按照生物钟来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人也是网络 舆论场的主体,使网络舆论带有生物钟节律。无论是发布信 息、参与讨论,还是各类网上热点的出现,都呈现一定生物 钟现象,这对舆论扩散有着极大影响。在不同时间,事件的 需要有东西填补生活。选择周末曝光一些消息,登上头条的 概率高。对众多自媒体来说,在传统媒体比较懈怠的周末, 对热点的发布和解读会获得更多点击量。一些明星深知周末 自媒体疯狂寻求热点的心态,利用自媒体传播效应,迅速抢 占人们在周末更愿意使用的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台。
    0 魔豆 | 4 页 | 207.28 KB | 4 月前
    3
  • pdf文档 100条定律 网络舆情前200效应

    前 200 效应,是指前 200 个网民的评论倾向,会在很大 程度上决定后续成千上万评论的内容。这是一个基于统计数 量意义上的结果。关于这个现象,2013 年复旦大学李良荣教 授和研究生于帆提出了一个“前 10 效应”,也就是前 10 位 网民的意见和评论,决定了后续的数十甚至成百上千的意见 和评论的内容与态度,从而形成网络舆论 100 条定律|网络舆情前 200 效应 。 前 10 10 效应内涵包括:前 10 条评论与后续的评论具有议 题上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后评论议题的走向。前 10 条评论与后续的评论存在态度上的相关性:前 10 条评论 呈一致的正面或负面的意见,则后面的评论也一致正面或负 面;前 10 条评论存在不同意见的相互争论,则后续评论也 会存在争论。 当年的新闻跟评量相较于现在,是不可同日而语,但从 某种程度上诠释了前 200 效应的客观存在性。现在,信息和 舆论的体量已非当年可比,但无论是 1 万条还是 100 万条, 前 200 个网民的意见和评论,基本能反映网络舆论场的基本 观点和言论倾向,再加上信息级联效应的存在,这些基本观 点和言论倾向会向后续网民传染,从而起到引导后续网络舆 论的。也就是说,前 200 效应会让出现的观点从一些人那里 传播到另一些人。前 200 个网民的意见和评论,如果是消极负面的言论较多,后续网民评论整体就会偏向负面;如果是
    0 魔豆 | 4 页 | 131.68 KB | 4 月前
    3
  • pdf文档 100条定律 网络舆情的51%法则

    人就可以上任发号施令。《连线》杂志编辑克里斯·安德森 对此进行了描述:“像网络世界这样高度网络化的市场中, 其实更有可能出现垄断者。网络效应的阴暗面在于它会让富 者愈富。 100 条定律|网络舆情的 51%法则 ” 这种情况如同人们常说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源自《圣 经·新约》的“马太福音”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 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它是由美 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于 作者介绍:张鸫,原中央机关网络舆情处长,人民日报 社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资深研究员、乌镇数字文明 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生校外导师。 曾以笔名出版《操纵:大数据时代的全球舆论战》《效应: 舆论传播的 100 个定律》《监视帝国:棱镜掌握一切》《2020: 世界网络大战》《中国输不起的网络战争》《网络战争:互联 网改变世界简史》等著作。
    0 魔豆 | 5 页 | 167.21 KB | 4 月前
    3
  • pdf文档 网络舆情治理:理论路径与范式转换(上)

    情绪、意见、观点的集合,既可能推动民主政治建设、促进 公民意识觉醒、缓解现实社会矛盾,又可能导致信息失真、 群体对立、网络暴力等社会不稳定因素激增,影响政府权威 和意识形态安全,具有显著的双刃剑效应。因此,网络舆情 治理逐渐成为影响治国理政的重要变量之一,受到党和国家 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积极利 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 网络力度, 网络舆情治理模式。其基本原理是相对独立和平等的多元主 体在相互信任的前提下,通过信息公开、座谈访谈、网络互 动等途径进行实时交流,采取沟通协商、资源整合、功能互 补等方式发挥网络舆情治理的协同效应,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与有效性,提高治理成效,降低治理成本,进而构建良好的 网络舆情生态环境。面对网络舆情日益复杂的现状,政府认 识到由一元管控模式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转变的必要 性与重要性 多元网络舆情治理体系, 以政府主导为前提、法律规范为基础、行业监管为依托、行 业自律为保障、技术支持为辅助、公众监督为补充。但需要 注意的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网络舆情治理并不必然会产生 协同效应,由于不同主体的治理能力存在差异、利益不完全 统一、行动偏好千差万别、网络舆情认知理念不同,且存在 互相转嫁责任的风险,反而会导致治理的碎片化,这启示我 国应当加快扫除协同障碍。 (未完待续。本文注释及参考文献略)
    0 魔豆 | 9 页 | 202.60 KB | 1 月前
    3
  • pdf文档 100 条定律 网络舆情的病毒传播

    100 条定律|网络舆情的病毒传播 病毒传播效应(viral transmission effect),是指不通过 公众媒体或其他主流新闻媒体,自己就能一传十、十传百、 百传千的传播过程。这个过程也称为“结构性病毒式传播”, 通常形容来自草根发布、被认为一般不会流行起来的东西。 如,一篇文章从一个网站用户到另一个用户的快速而广泛的 传播,像病毒一样被迅速分享和传播。公元前 350 年,古希 一样被传播,并引起媒体关注。韩国鸟叔神曲《江南 Style》 视频曾震惊世界,1 个月内就成为 YouTube 访问次数最多的 视频。人们之所以分享,是因为观看的经验感使他们感觉良 好或者至少更好。很多视觉效应好的内容更易被阅读和分享。 2015 年 2 月底,一张白金蓝黑的裙子照片传遍世界。每个人 都为裙子的颜色而争论,网上到处充斥“蓝黑派”与“白金 派”的争论。 乔纳·伯杰教授在《疯传——让你的产品、思想、行为
    0 魔豆 | 7 页 | 241.33 KB | 4 月前
    3
  • pdf文档 新时期下互联网“以舆扰法”现象研究报告

    论操控手段日益智能化、精细化。通过精准定位目标受众,分析其行为模式与偏 好,实现舆论引导的个性化与高效化,使得“以舆扰法”现象更加难以防范与应对。 跨平台联动的强化效应: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不同平台之间的信息 流通与互动日益频繁,形成了强大的舆论联动效应。一个话题在某一平台上的热 度很容易迅速蔓延至其他平台,形成跨平台的舆论风暴,极大地增强了舆论的影 响力与破坏力。 重大社会事件的舆情引爆点:在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公众情绪往往处于高
    0 魔豆 | 5 页 | 205.25 KB | 5 月前
    3
  • pdf文档 人工智能、深度伪造与政治选举(二)

    人工智能、深度伪造与政治选举(二) 二、深度伪造对政治选举的双刃剑效应伴随人类社会 进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技术既可以成为强大的工具, 也可以成为有力的武器。兰德公司《人工智能、深度造假与 虚假信息》报告还指出,深度伪造不仅会影响社会,还会影 响国家安全,可以操纵选举,可能会加剧社会分裂,降低对 机构和政府的信任,破坏新闻业和信息源的可信度。[1]如 今,全球民众都在注视着人工智能、深度伪造在干预政治选
    0 魔豆 | 3 页 | 142.54 KB | 4 月前
    3
共 25 条
  • 1
  • 2
  • 3
前往
页
相关搜索词
100定律逆火效应蒲公英时间扭曲生物生物钟网络舆情20051法则治理理论路径范式转换病毒传播病毒传播时期互联联网互联网舆扰现象研究报告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深度伪造政治选举
舆知库 · 国内首家舆情知识共享平台
关于我们 文库协议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免责声明
本站文档数据由用户上传,仅供学习交流,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舆知库 · 国内首家舆情知识共享平台 ©2025 | 站点地图 京ICP备20008529号
  • 我们的小程序同样精彩
    我们的小程序同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