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舆情的产生与应对非全是空穴来风,一些偶然的网络事件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热点,是因为它们集 中代表或反映了某些社会情绪或社会心理,比如官员贪腐问题之所以能演化出网 络次生舆情,背后正反映了公众对官员贪腐问题的不满。 敏感性与话题性。在舆情指向的主体、议题与具体内容方面,次生舆情都可 能是对原生事件舆情新的补充或发展,甚至比原生舆情更具话题性。比如,次生 舆情多指向容易刺激社会神经的公权部门、官员、明星、名人 和小0 魔豆 | 3 页 | 154.38 KB | 11 天前3
提升基层干部舆情风险防控能力防控能 力。 认知升维:从“被动灭火”到“主动控温”的思维转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 型。面对舆情风险,有的基层单位往往后知后觉,缺乏对网 络舆情影响的敏感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从而错过最佳应对时 机。从“被动灭火”到“主动控温”的转变,注重在舆情风 险发生前进行预防和控制,避免事态扩大。这需要基层干部 摒弃“重危机处置、轻风险预防”的错误观念,将舆情风险0 魔豆 | 5 页 | 119.93 KB | 4 月前3
从ChatGPT到AGI:生成式AI的媒介特质与伴生风险(九)意程序和错误 信息。模型窃取攻击能够获取模型结构和关键参数,操纵机 器学习模型甚至实施更危险的“白盒攻击”。数据重构攻击 能恢复模型的训练数据,包括敏感数据。指令攻击利用模型 对词语的高度敏感性,诱导其产生违规或偏见内容,违反原 安全设定。提示注入攻击通过使用恶意指令作为输入提示的 一部分来操纵模型输出,利用的是模型对上下文信息的依赖 性和对自然语言的理解能力,通过精心设计的攻击提示操纵0 魔豆 | 7 页 | 208.35 KB | 4 月前3
共 3 条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