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的形成与管理植于社会结构和心理机制之中。互联网作为技术载体,极大 地加速和扩大了舆情的形成与传播过程,但社会不公平和不 平等才是舆情爆发的深层土壤。正如研究表明,中国社会存 在的“不断加剧的社会不公平感”和“相对被剥夺感”产生的仇 官、仇富心理,是许多网络舆情事件爆发的深层原因。 2.1 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作用 互联网技术为网络舆情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性条件。网络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表达平台和传 壁垒,探索建立网络舆情研究的独立范式和方法论体系。 其次,网络舆情的形成深植于社会结构和心理机制之中。 社会不公平感、相对剥夺感等社会心态是舆情爆发的深层土 壤,而互联网技术只是提供了表达渠道和放大机制。这意味 着,有效管理网络舆情不能仅仅着眼于技术层面,而应当从 解决深层社会矛盾入手,通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根本上 减少极端舆情的爆发。 再次,网络舆情治理需要政府、企业、机构和社会公众 的多元共治。200 魔豆 | 10 页 | 305.67 KB | 2 月前3
当前舆情处置中的四种不良范式效,长期却会因根源未除而消耗更多资源。比如,面对复杂 舆情,“头疼医头”可以通过“处理表层问题”快速完成“责 任表态”,很容易让外界觉得“管理者在积极应对”,但实 则回避了“制度设计、决策逻辑、监管体系”等深层责任。 即便处置,也只是针对最显眼的局部下功夫,形成“局部问 题已解决”的闭环,让人误以为整体问题已处理。简言之, “头疼医头”的迷惑性,在于它精准模仿了“有效处置”的 “表面动作”(快速、具体、有针对性),却省略了“有效 自 身工作漏洞;三是甩给基层。出现问题后先追究执行层责任, 实习生、外包、临时工成为万能卸责模板,忽视决策或管理 层面的问题;四是甩给“系统”。过度依赖监测软件捕捉关 键词,却忽视情绪演变的深层逻辑,最终陷入技术主义的迷 思。 头疼医脚——回避核心问题的舆论对冲。头疼医脚,指 部分社会管理者不直面舆情聚焦的核心问题,而是寄望于网 民短暂的“金鱼记忆”,试图用主动或被动的“另开新局”0 魔豆 | 6 页 | 172.15 KB | 12 天前3
互联网发展大趋势前瞻之三“明暗相间”:明网+(深网&暗网)、雅虎 等搜索引擎等可以检索、处于各国政府监管之下的互联网络,是 可见互联网,也称作表层网络或明网,就是我们常用的公共互联 网。那些通过搜索引擎无法检索的互联网络,是不可见互联网路, 也称作深层网络或深网。如,图书书目、病历等网站很多。据统 计,明网与深网的数据规模之比为 4%:96%。需要注意的是,深网之中还藏着暗网,即使知道网址,普通浏览器也无法浏览,各国 政府难以追踪痕迹。 “0 魔豆 | 4 页 | 187.99 KB | 4 月前3
【商务分享版】2024年上半年网络舆论观察成式人 工智能和航天事业的重大进展吸引全球目光,虽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但也引发了对安全与伦理的深层次担忧。此外,青少年成长问题、社会 民生领域的争议和极端表达频繁出现,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通 过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本报告旨在揭示 2024 年上半年网络舆论场的主 要趋势和深层次原因,以求为读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图 1 2024 年上半年热门词云图2 一、舆论热词中的上半年0 魔豆 | 16 页 | 1.02 MB | 1 年前3
100条定律 网络舆情的原始微博法则层。研究人员研究了流言级联传播中最高的 0.01%,发 现不实新闻比真实新闻在推特空间(Twittersphere)传播深 度要高 8 个层级(diffused eight hops deeper)。假新闻传播 深度超过真新闻,最深层级可超 19 层,真新闻传播层级基 本不超 10 层。 二是大小,即从开始到结束参与到级联的人数,也就是参与转发的账号数量。真实新闻很少被超 1000 人转发,至 少有 1%的不实新闻,经常性地做到这一点,可传播0 魔豆 | 9 页 | 474.62 KB | 4 月前3
AIGC发展研究3.0发布版b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新媒沈阳团队、 AIGC构的批判。AI的存在挑战了对隐私、自我监控和权力关系的理解,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技术对个人自由和社会控制的 影响。天人智一:融通物我 和谐共生 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深层和谐,将心或灵魂视为个体与宇宙沟通的纽带,展 现内在精神与外在自然的紧密联结。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这一理念逐步向“天人智一”转变,即通过AI技 术延展人类智慧,攻克诸如意识起源、历史谜题等人 果的迅速且精准的行动实施,彰显了人类对于机器智能输出的高效利用与转化。 此理念倡导在AI技术的辅助下,人类应持续深化提问的质量与深度,充分利用AI的数据挖掘与模式识别能力, 探寻数据与知识背后的深层逻辑与规律。同时,人类需对AI的输出进行精准解读,并迅速转化为具有实际操作性 的策略与行动,以实现人机协同的最大化效益。认知融合,思维拓展,全景理解 虚实连断 性(天) 身心流固 性(人) 觉识拟创 斯阶梯”或“艾舍尔立方体”,探讨空 间和结构的不可能性。 几何悖论美学 创造一种或多种认知上的冲突,迫使 观众在不同的解释之间做出选择。 认知冲突美学 数字和虚拟不可能美学 将不可能美学的元素用作探讨更深层 次哲学问题和象征意义的工具。 哲学和象征性不可能美学 利用计算机图形、VR和AR技术,创 造出在物理世界中无法实现的不可能 结构和体验。 不可能美学:突破常规 想象无垠趋无限美学:洞察秋毫 遐思遨游0 魔豆 | 183 页 | 19.55 MB | 1 年前3
新华社2025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报告60页…………………………3 1.2美国思想殖民的历史脉络 …………………………6 1.3美国思想殖民的现实面孔 …………………………8 1.4美国实施思想殖民的基础条件……………………11 1.5美国实施思想殖民的深层动因……………………14 第二章 美国思想殖民的实践体系 ……………………17 2.1战略体系:历史迭代与纵深拓展…………………17 2.2组织体系:多个主体勾连合谋……………………21 2 美国政治学家汉斯·摩根索认为,“成功的 帝国主义政策,不是征服和掌握经济,而是控制 人的头脑”。美国通过解构目标国家群体认知、 植入美式价值观,在“无形疆域”中实现思想殖 民,从而构筑起其霸权体系的深层基石。 1.1美国思想殖民的概念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解放运动席卷全 球,众多民族国家如雨后春笋般独立,欧洲列强 建立的全球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世界进入“后殖 民”时代。作为新的全球霸主,美国发现,面对 13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 一个美国化的全球社会,并在一个相互促进的进 程中支持美国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军事 上的主导地位”。 ① 1.5美国实施思想殖民的深层动因 美国思想殖民旨在巩固文化强权,以此强化 政治霸权、维护经济特权。 巩固文化强权。思想殖民在全球范围拓展美 国文化强权,灌输对美国意识形态的认同。作为 思想殖民者,美国极力自我美化,为其价值理念0 魔豆 | 60 页 | 1.04 MB | 2 月前3
一场“撞”出来的舆情风暴,理想i8对撞乘龙卡车事件舆情报告pdf大量“吃瓜群众”呼吁双方“直播对撞”,展现了网络舆 论的娱乐化和戏剧化倾向,他们更关心冲突的升级而非事 实的真相。六、事件引发的思考 当理想与乘龙的对撞风波逐渐平息,喧嚣散尽后留给 整个汽车行业乃至商业社会的,是更深层次的警示与思考。 车圈营销创新的边界在哪里? 借用@万能的大叔针对这件事情的评论文章里的一句 话,“请车圈发布会的营销,尊重常识,你的用户不该是猴。” 在现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品牌追求出位、创新的0 魔豆 | 16 页 | 790.77 KB | 3 月前3
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应用蓝皮书(2025年)-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202507工智能能够基于学情动态优化知识与能力建构路径,精准推送差 异化练习,支持自主协作学习,助力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的范式转型。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教育体系正在加速向高质量、智 能化方向演进,推动基础教育实现深层次变革与持续优化。 为深度剖析基础教育领域人工智能赋能实践现状,在《中国 智慧教育白皮书》和《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指导 下,本蓝皮书结合国内外相关教育应用,重点梳理与总结北京市 足能力,更不足以评价人类的社会化发展程度,因此教育工作者 须时刻保持理性审慎的态度。 以“智”助育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 实现“五育融合”的教育目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 过程的深层次融合,特别是在素质教育领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形成对学习者认知发展、审美培育与价值塑造的系 统性支撑。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已逐步在艺术、体育、劳动与心理等多个领域展现出深远影响。 精准练习任务推送,有效提升了学习效率。为进一步强化赋能效 果,可从以下方面优化现有推荐系统,以提升其个性化精准度、 动态适应性与知识整合能力:其一,完善学生学习状态的多维刻 画机制,融合认知特征、思维风格等深层指标,提升对个体学习 差异的理解深度,从而优化资源推荐的匹配逻辑;其二,构建基 于实时交互的自适应调节机制,动态捕捉学生认知发展的非线性 跃迁,及时调整资源推送策略,增强学习过程的连续性与前瞻性;0 魔豆 | 79 页 | 796.78 KB | 3 月前3
共 9 条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