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发展大趋势前瞻之三“明暗相间”:明网+(深网&暗网)3.明暗相间:明网+(深网&暗网 互联网发展大趋势前瞻之三“明暗相间”: 明网+(深网&暗网) ) 美剧《纸牌屋》有一段对话,“96%的互联网数据无法通过标准搜 索引擎访问,其中大部分属于无用信息,但那上面有一切的东西, 儿童贩卖、比特币洗钱、致幻剂、赏金黑客……”剧中所描述的这 个“黑暗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常被犯罪分子利用从事非法活动, 现已成为各国执法部门联合打击的重点领域。如,2016 北京警方公布了一起大学生用“暗网”传播儿童色情信息的案件。 2016 年 12 月,美国 CBS 电视台播出自制的八集纪录片《暗网》, 每集一般由三个小故事构成,通过普通人所不知的网络空间隐秘世 界,讲述互联网对人和人性的影响。互联网包罗了海量的信息量, 但我们日常能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那些通过百度、谷歌、雅虎 等搜索引擎等可以检索、处于各国政府监管之下的互联网络,是 可见互联网,也称作表层网络或明网,就是我们常用的公共互联 们常用的公共互联 网。那些通过搜索引擎无法检索的互联网络,是不可见互联网路, 也称作深层网络或深网。如,图书书目、病历等网站很多。据统 计,明网与深网的数据规模之比为 4%:96%。需要注意的是,深网之中还藏着暗网,即使知道网址,普通浏览器也无法浏览,各国 政府难以追踪痕迹。 “暗网”被喻为“隐藏的服务器”。最初源于美国军事机构,1996 年美国海军研究试验所为保护船只间通讯网络安全,避免被敌军跟0 魔豆 | 4 页 | 187.99 KB | 4 月前3
2024年5月网络舆论安全风险研判0 魔豆 | 13 页 | 915.87 KB | 1 年前3
【商务分享版】2024年上半年网络舆论观察............. 2 (二) 经济复苏浪潮中,舆论关注各领域发展实效......................................2 (三) 文旅行业爆发式增长,舆论聚焦网红经济如何长红............................3 (四) 舆论聚焦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管理难点与痛点............................... 4 (五) 131 引言 2024 年上半年,全球网络舆论场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经 济复苏成为主旋律,各地政策推动新质生产力和低空经济蓬勃发展。文 旅行业的快速复苏成为舆论焦点,哈尔滨、天水等新一批“网红城市” 横空出世,极大带动消费意愿。然而,随之而来的乱象也让公众对发展 韧性产生忧虑。从劳动权益到营销,经营过程中的管理细节频频引发争 议,无一不考验着企业的应对能力和舆论把控力。科技领域,生成式人 动产业蓬勃发展。中央 网信办重点整治蓄意造谣抹黑企业或企业家等问题,高层频频召开企业 和专家座谈会,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谋篇布局。值得注意的是,银行 取款管理“趋严”、养老金和医保“缺口”传言、医院欠薪等社会民生 领域舆情,容易泛化出的对财政困境解读,给民众的发展信心带来扰动。 图 2 关键词舆论走势图(数据来源:清博智能) (三)文旅行业爆发式增长,舆论聚焦网红经济如何长红 文旅关0 魔豆 | 16 页 | 1.02 MB | 1 年前3
智能传播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结构优化与法治因应破坏,理性客观的声音被淹没在极端化的道德评价之下。有学者指出,网络舆情泛道德化导致质疑、“叛逆”等负 面情绪累积,加剧了公共治理难度,引发过度道德焦虑,弱化公众理性思考力,抢先进行“道德审判”,导致舆论 监督失焦。例如在“粉发女孩被网暴”事件中,当事人因把头发染成粉色,将与家人的合照分享到社交平台后,遭 受大量的诽谤侮辱。违法者引导公众将注意力的焦点从查明真相转移到评判学生染粉色头发是否适当的道德判断 上。 4.情感动员类舆情频发 感为主线,其发展必然受情感牵引,情感扩散导致网络舆情演 进。在舆情事件中,恐慌、愤怒、仇恨等负面情绪在公众中高涨,致使舆情不断演进发酵,反过来又恶性循环地 推动负面情绪扩散。例如在“刘某某寻亲被网暴”事件中,刘某某通过网络寻找亲生父母后发生纠纷,大量自媒体 和网络用户指责刘某某“作秀”和“自导自演”。随着舆情不断发酵,大量指责还转变为辱骂,网络负面情感爆发掩 盖了理性的声音,引发了后续的悲 新 网络舆情治理立法要处理两对基本关系:舆情治理与舆论监督的关系和舆情治理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在网络信息治理领域分别制定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网 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等部门规章,主要采用部门规章的形式进行治理,但是部门规章之间缺乏协调。可以考虑 制定一部统一的规范网络信息内容治理的法律,以阶段化治理为主要思路,明确政府、平台在不同阶段的责权,0 魔豆 | 9 页 | 608.07 KB | 3 月前3
100条定律 生物钟效应也会出现。每逢“五一”“十一”黄金周和长假日,旅游话 题就会凸显,与旅游城市及景点相关的舆论热点事件就会频 频发生,成为特定时间的类型化事件。如 2015 年“十一”期间引爆舆论的青岛大虾事件,2017 年春节“女子丽江遭暴 打毁容”事件。每逢开学前后,各种与学生、学校、教育相 关的热点事件会集中出现,如新入学大学生遭电信诈骗。 “3·15”期间,商品质量问题的舆论热点事件就会多发。 此外,还有娱乐新闻的“周末曝”现象。周末呈现新闻0 魔豆 | 4 页 | 207.28 KB | 4 月前3
新华社2025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报告60页维护经济特权。回顾历史,美国屡屡通过 “思想殖民”为侵略和掠夺行为做好舆论铺垫、 15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 披上“合法外衣”。19世纪末,赫斯特报业集团 配合美国扩张需求,渲染西班牙在古巴的“暴 行”,为发动美西战争及随后抢占加勒比市场制 造舆论。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借媒体渲染“阿 拉伯石油武器威胁论”,推动建立“石油美元” 体系,将美元霸权与全球能源贸易绑定。2019 年,美国资助的非政府组织在玻利维亚煽动民 意识形态,使美国的思想殖民无孔不入、无远 弗届。 (一) 传统新闻媒体机构 建国以来,美国培育出一批历史悠久、实 力强大、影响广泛的新闻媒体品牌。美联社、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美国三 大电视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福克斯新闻 网等媒体都是国际舆论场举足轻重的角色。今 天,全球传播格局历经多次重大演变,美国国 内媒体格局也几度洗牌,但这些老牌媒体依然 影响力不减,是美国设置国际议题、引导国际 舆论的有效工具。在重大国际事件传播中,美 息采集、内容制作、分发传输到广告营销的全链 条控制,其所掌握的媒体资源覆盖电视、报纸、 广播、印刷、影视、流媒体等领域,坐拥全球庞 大用户群体。 (三) 互联网新传播平台 美国的传播优势还进一步体现在对基于互联 网的传播媒介、平台和公司的把控上。美国通过 对全球互联网根服务器、全球域名等资源的控 制,主导着全球国际互联网的整体运行。通过法 律等多种手段,美国政府牢牢把控本土互联网科 技巨头,掌握着海量网络信息的“生杀大权”。0 魔豆 | 60 页 | 1.04 MB | 2 月前3
中国互联网管理的形成程是透明的、公开的,内容是针对国外的。所以引起了国际 舆论的广泛关注,向外界释放了一个很重要的信号,就是中国要利用互联网、建设互联网、管理互联网,兴其利而除其 弊。 早在 1994 年 4 月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之初,使用互联 网的人并不多,据当时的调研统计,到 1995 年 10 月份,中 国的互联网用户也就 3 万多,而且主要集中在科研教育界。 那时的中国互联网没有什么管理,也没有防火墙,基本上是 自由发展、各自建设。这样的情况大概维持了近两年,在这 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给中央的《请示报 告》中指出,那时中国的互联网络主要有 5 个,中科院高能 所的 IHEP、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 NCFC、国家教委 主办设在清华大学的 CERNET、邮电部主建的公用计算机网 CHINANET 以及北京化工大学与日本东京理科大学合作建立的 Internet 节点,他们都在各自发展用户。除此之外,还 有 89 条涉外单位和外企直通国外的 DDN 专线,这些专线经 过改 主要领导同志责成中央外宣办进行调研并提出对策建议。 我理解这可能有两个意图,一是调研论证互联网能否成 为我们对外宣传走出去的新通道,因为在传统媒体领域,西 方在国际上的声量占有绝对优势;二是调研论证能否把互联 网有害信息管起来并管得住。这显然不是一个产业问题,而 是涉及到中国变不变颜色的重要问题。所以有中央外宣办牵 头并提出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利用国际互联网络开展对外新闻宣传暂行规定》的内 容不多,300 魔豆 | 8 页 | 536.19 KB | 2 月前3
次生舆情的产生与应对主体。舆情次生的偶然性、突发性背后又有其必然的现实逻辑。网络次生舆情并 非全是空穴来风,一些偶然的网络事件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热点,是因为它们集 中代表或反映了某些社会情绪或社会心理,比如官员贪腐问题之所以能演化出网 络次生舆情,背后正反映了公众对官员贪腐问题的不满。 敏感性与话题性。在舆情指向的主体、议题与具体内容方面,次生舆情都可 能是对原生事件舆情新的补充或发展,甚至比原生舆情更具话题性。比如,次生 式丰富多样,伴随着众多受众意见的参与和对主体事件的深挖,各方的意见相互 交汇、叠加,导致原生舆情发生裂变和延伸。 网民的参与是次生舆情形成的基础。普通网民是次生舆情生成的主力军,网 络意见领袖的表达左右网民情绪,激发网络次生舆情。如果舆情事件刺激到了网 民的基础需求,将形成新的舆情高潮,加快原生舆情的演变速度。网民的群体心 理影响次生舆情形成。比如:逆反、宣泄心理;窥私、猎奇心理;跟风、从众心 理。 某0 魔豆 | 3 页 | 154.38 KB | 11 天前3
网络舆情治理:理论路径与范式转换(上)义。如何科学应对网络舆情风险、及时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是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落脚点。本文梳理关于网络舆 情治理方式方法、工具手段、对策机制的研究成果,归纳网 络舆情治理的路径,分析范式转换趋势。这不仅有助于系统 认识网络舆情治理研究的进展,还可以为当前乃至未来的网 络舆情治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二、网络舆情治理的五大理论路径 (一)法治治理路径 法治治理路径强调政府作为强势治理主体,凭借其资源、 速控制并积极妥善地应对网络舆情。这是依法治国理念下具 有明确性、指导性、公平性的有效治理路径,也是“集中力 量办大事”的表现形式之一。政府往往基于法治思维,依据 相关法律法规处理网络空间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不断推进网 络舆情治理的法律体系建设和制度完善。 1.网络舆情治理法治化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必须将网络舆情治理纳入网 络治理法治化体系。与维稳治理和转型治理相比,法治治理 更加具有优势,其本质就是依宪治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 于一种交织着发展逻辑和控制逻辑的监管模式之下,形成了 “开发型权威主义”的政策特征。网络信息是网络舆情治理 的重点,相关政策对网络信息治理明显遵循“促”“抑”结合的辩证逻辑,但以“抑”为主。尽管一些地方政府对于网 络舆情的管控延续着传统的“舆论一律”思维,偏好“管控 平抑”的治理路径,舆情管理通常“以管控为内核、以应急 为重心、以平息为旨归”,以运动式维稳为主要手段;但也 应该看到,我国网络舆情治理正在从强制管控向柔性调适转0 魔豆 | 9 页 | 202.60 KB | 1 月前3
100条定律 网络舆情的1%法则比 8%、 11%和 5%。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普及发展,特别是即 时通讯应用大量普及和人们对简短信息接受度的提高,大大 减少了创造内容的阻碍。很多普通用户希望能够成为意见领 袖和网红,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分享去传播。因此,1%法 则的 1%,并不是一个常数,在不同网站会有不同表现,从 1%到 10%各种情况不等。如,推特用户的活跃性、集中度会 超过社交媒体的一般水平。2011 超过社交媒体的一般水平。2011 年《哈佛商业评论》研究报 告显示,10%的推特用户发出超过 90%的信息,而在一般社交 媒体最活跃的 10%的用户仅发出 30%的信息。 无论实际比例是否完全符合 1:9:90 比例,但多数网 站用户基本可分为三类,1%的深度用户,9%的轻度用户,90% 的游客用户。1%的深度用户,会花费大量时间分享内容,或 创建百科词条,或为一间餐厅写 100 条点评,或为一部电影 写数千字观后 校外导师。 曾以笔名出版《操纵:大数据时代的全球舆论战》《效应: 舆论传播的 100 个定律》《监视帝国:棱镜掌握一切》《2020: 世界网络大战》《中国输不起的网络战争》《网络战争:互联 网改变世界简史》等著作。0 魔豆 | 5 页 | 168.54 KB | 4 月前3
共 37 条
- 1
- 2
- 3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