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某宇坠楼事件情况通报”舆情分析报告-微信公众号北研阁题的“冰山一 角”。有评论称,“若揪住科室违规转账问题不放,那么官方转移矛盾的策略就成功了。” 此外,舆论还对事件中家属方态度前后矛盾充满质疑,对官方“自己调查自己”充满不 信任。刘某宇父亲的微博账号在通报发布的第二天,发出长篇博文,逐条“驳斥”通报内 容,将舆情推向二次高潮。 我们先试着分析下网民不信任的原因: 第一,联合调查组包含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上级单位),被质疑存在“既当运动员又 文对照;通过3D建模、现场勘查视频等方式,直观展示高坠轨迹等。 长期,健全医院“防腐”机制。建立医院绩效分配公示平台,禁止通过个人账户周转资 金;对违规科室实行“黑名单”制度,将责任人纳入医疗行业征信体系;设立独立于医院的 医疗腐败举报专线,确保举报人身份绝对保密。 当然,事件真相究竟如何?我们应该充分“信任”官方通报,并针对官方的“疏漏”多提出 一些补充性建议,以增强说服力,减少网民中“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比例。(完) “罗某宇坠楼事件情况通报”舆情分析报告 https://mp.weixin.qq.com/s/dNaxyCo5VFMMgxCjm-MGrw?poc_tok... 第2页 共8页 2025/6/16 17:26附录一:部分微博热搜话题截图 “罗某宇坠楼事件情况通报”舆情分析报告 https://mp.weixin.qq.com/s/dNaxyCo5VFMMgxCjm-MGrw?poc_tok... 第3页 共8页 2025/6/160 魔豆 | 7 页 | 1.04 MB | 5 月前3
100条定律 网络舆情的原始微博法则100 条定律|网络舆情的原始微博法则 原始微博法则(Original microblog Rule),是指人们倾 向于转发包含错误信息的原始微博,选择忽视随后发出的更 正信息,由美国新闻学者克雷格·西尔弗曼提出。由于原始 微博包含更多吸引人眼球的新闻元素,而更正的事情真相信 息则索然无味。这些错误信息在微博上更多表现为传言谣言。 沃顿商学院营销学教授乔纳·伯格提出,比起纠正性、解释 万次分享。尽管媒体随后澄清是假新闻,但辟 谣消息获得的分享数不足谣言的 1/3。再如,武汉大学互联 网科学研究中心对马航失联传言进行统计,梳理了 6 条较重 要的更正、澄清微博,其中转发量和评论量最高分别只有 3 569 次和 1885 条。但这些传言却有 696 万条微博,其中,中 国军舰全速驶向事发海域总曝光量超过 4079 万次。这印证 了中国一句俗语,“传言动动嘴”,转发千万条;“更正跑断 腿”,只有几千条。 万,而《纽约时报》《华 盛顿邮报》《赫芬顿邮报》等主流媒体的 20 大选举新闻,转 发率却只有 740 万。 社交媒体一次又一次的爆料、辟谣、再爆料、再辟谣的 循环模式,使受众厌烦媒体对所谓事实的郑重报道,看到信 息第一时间不是思考信息是否是事实,而是怀疑整个事实的 真实性。人们对假新闻假消息早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即使出现大量未经证实的假新闻、假消息,很少有人会持续 关注后期对假新闻的纠错报道。真相在社交媒体时代被严重0 魔豆 | 9 页 | 474.62 KB | 4 月前3
中国科学报:考生究竟在信张雪峰什么中国科学报:考生究竟在信张雪峰什么 (文稿转自中国科学报) 6 月 2 日,考研培训教师张雪峰在直播结束时发表“告 别宣言”,宣布暂停直播两个月,也可能是长期停播。他直 言“动了太多人的蛋糕”,并含泪向考生、家长鞠躬。随即, 有不少支持者表达了不舍之情。 2016 年 6 月,张雪峰凭借《七分钟解读 34 所“985”高 校》走红网络。之后他从北京转战苏州,被考生、家长奉为 圭臬。 峰”?不,其实有一个关键路径被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即对一个人一生所要从事的职业的预期与规划。 信以张雪峰为代表的志愿填报机构,还是以学校为代表 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背后是两套逻辑。 信志愿填报机构,是一个短平快的操作。“12 年学习,2 天高考,2 小时定志愿”是中国考生的常态,信志愿填报机 构的好处在于快速决策,坏处在于弱化考生的兴趣、个性, 看似“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但本质上是分分必较的博弈。 看似“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但本质上是分分必较的博弈。 又有多少迷茫的考生、家长走进志愿填报机构时,撂下一句话“不挑学校、专业,只要就业好,去这个分数够得着的最 好的大学”。 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长线的过程。“长大后, 你想做什么”是每个孩子接受过的最朴素的职业生涯规划教 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优势在于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劣势 在于过程繁杂,但其本质上是明心见性、去功利化地作选择。 当一个人明确了职业目标、人生奋斗的方向,他的自驱力将0 魔豆 | 3 页 | 114.64 KB | 5 月前3
微博、抖音、小红书上的热搜态势及对舆情引导的启示微博、抖音、小红书上的热搜态势及对舆情 引导的启示 文章转载于微信公众号“全媒体探索” 截至 2024 年 12 月,我国网民达 11.08 亿人,占全球网 民规模的比例超过 20%。作为全球最大的数字社会之一,中 国社交媒介用户已超 10 亿,超过 95%以上的移动用户通过移 动设备访问社交媒介。 在国内,既有以熟人关系为主的强连接社交媒介,如微 信、QQ 等;也有以陌生人社交为主的弱关系社交媒介,如微 等;也有以陌生人社交为主的弱关系社交媒介,如微 博、小红书、抖音等。在这些社交媒介中,用户生产、全民 参与保证了数字内容的源源不断,也共同构建了新时代的文 化生态、传播景观。 对比分析:社交媒介内容生态特点 (一)传播模式:全民参与,建构交互关系 传统媒介传播通常采用单向的线性传播模式,信息由传 播者传递给接收者,再通过特定渠道进行反馈,但反馈的即 时性较弱,机会也较少。这种传播模式常见于从上到下、从 舆论生成和引导带来了深刻影响。为进一步揭示内容生态特 质,本文将进行量化分析。(一)样本选取 本次研究选取了 2024 年 10 月 1 日到 10 月 7 日,即国 庆期间微博、抖音、小红书三大社交平台的热搜(微信、QQ 私域属性更强,因而排除),每天下午两点、晚上十点截取 各平台热搜前 20 条,共计 840 条。 选热搜作为样本,是因为其有代表性。热搜、热榜等社 交媒介推出的内容产品,是按照一定的计算公式对受众一段0 魔豆 | 14 页 | 412.70 KB | 4 月前3
释永信与游本昌:宗教再塑造的意识形态分析释永信与游本昌:宗教再塑造的意识形态分析 一、事件背景及思想领域影响概述 近年来,宗教领域管理持续强化,社会舆论也对宗教组织及 其代表人物的公信力提出更多拷问。以释永信事件为代表的典型 人物“人设崩塌”,使原本神秘、道德化的宗教形象大幅受损, 激发了民众对宗教体系的批判性思维。同时,近期著名表演艺术 家游本昌 90 岁高龄申请入党的事件,引发广泛讨论,成为反向 引导信仰方向转型的重要舆情节点。 佐证。 二、宗教神话破裂:释永信事件的意识形态价值 1. 打破宗教“神职道德化”迷思 释永信作为佛教界标志性人物,长年塑造出“文化大和尚” “少林 CEO”等形象,但其被举报涉及权钱交易、私生活混乱等 问题,在媒体曝光后广泛传播。这一事件对信仰群众心理造成巨 大冲击,使公众开始怀疑宗教体系“德行高地”的正当性基础。 舆情反馈显示,“和尚都如此,宗教何以立信”成为广泛共 识,打破了宗教形象神圣化的心理壳层。2 性系统。 这一认知瓦解,有助于推动群众对党政组织体系的功能性信 任替代宗教性幻想依附。 三、榜样引导:游本昌入党的舆论积极效应 1. 从信佛到信党:信仰重建的正面典型 游本昌因在影视中饰演“济公”而广受欢迎,其本人亦在公 开场合表达过佛教情结。然而,2025 年 7 月,他正式加入中国 共产党,公开表态“过去信佛,如今信党”。此举引发媒体和社 交网络广泛关注与赞誉,被广大网民解读为“一位艺术家精神皈0 魔豆 | 4 页 | 157.56 KB | 3 月前3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带走调查事件的舆情分析报告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带走调查事件的舆情分析报 告 1 舆情起源与传播特征 2025年7月26日,多家自媒体爆料称少林寺方丈 “ ” 释永信 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 ,该消息迅速在全 网发酵。据多个交叉信源显示,释永信自7月24 日清晨6点58分更新最后一条微博后,其日均发 文1.5条、拥有87万粉丝的社交账号陷入异常停 更状态。这一突发消息在24小时内冲上多个主流 平台热搜榜单,引发舆论高度关注。 旧闻新炒 特征。网 民在讨论中大量关联释永信既往争议事件,主要 包括:2015 “ ” 年 释正义 实名举报的双重户籍、 私生女传闻;2022年少林寺关联公司以4.52亿元 竞得郑州商业用地引发的商业扩张争议;以及 “身披16 ” “ 万元金丝袈裟 、 少林寺名下15辆豪 ” 车 等象征性事件。这些历史争议点在新舆情事 件中形成叠加效应,强化了公众对释永信商业行 为的负面认知。 2 网民核心观点分析(负面立场) 网民核心观点分析(负面立场) 2.1 对宗教商业化的批判 “佛门CEO”的商业转型争议成为网民抨击焦点。 大量批评指向释永信执掌少林寺26年期间的商业 化运作:从门票收入(年入约4000万元)、香火 与文创产品(年入超亿元),到海外文化中心 (覆盖50余国)、商标注册(超700个)以及 2022年引争议的4.52亿元郑州购地事件。网民直“ 指 当门票明码标价、地产取代禅房、方丈变身 CEO,袈裟包裹的究竟是修行者的虔诚,还是资110 魔豆 | 10 页 | 16.13 KB | 3 月前3
释永信事件:十年前调查失职的体制性反思释永信事件:十年前调查失职的体制性反思 `权力包庇·证据湮灭·制度漏洞` 一、核心矛盾:2025年通报对2015年调查结论 的全面否定 2025年官方通报(少林寺管理处2025年7月27日 发布): - “ 私生活问题:确认释永信 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 ” 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 ,直接推翻2015年 “ ” 无不当关系 结论。 - “ ” 经济问题:定性为 刑事犯罪 无个人侵占证据 的结论 完全对立。 2015年调查组结论(河南省有关部门主导): - “ ” 私生女指控:称释延洁 子宫切除无法生育 , “ ” “ ” 韩佳恩系 收养 ,出生证系释永信侄子 伪造 - 经济问题:承认财务漏洞但否认个人侵占,称 “ ” 豪车、股份代持等 均属寺院资产 。 - “ ” 双重户籍:定性为 历史遗留问题 ,注销俗家 户籍即视为解决。结论反转的荒诞性: 生物学证据的拒绝: 2015年举报人要求对韩佳恩进行DNA亲子鉴定 “ ” 调查组以 收养关系成立 为由拒绝,却未解释: - 为何收养需伪造出生证? - 为何不落户释延洁本人而挂名释永信母亲(胡 昌荣)户籍? - 医学证明的疑点: 调查组出示释延洁2004 “ ” 年 子宫切除证明 ,但 2025年通报坐实其生育事实,证明文件真实性存 疑。 (2 )经济调查的敷衍性与逻辑矛盾110 魔豆 | 8 页 | 14.17 KB | 3 月前3
见义勇为者家属索赔案与死缓判决引发的司法公信质疑见义勇为者家属索赔案与死缓判决引发的司法公信质疑 一、案件简要回顾 田永明强奸其嫂赵某某未遂后,因担心事发,于2002年持刀行凶,致见义勇为者刘铭富当场死亡 赵某某轻伤。此后潜逃20年,2022年被捕。一审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田永明死刑,缓期两年执 行。2025年7月22 “ ” 日,云南省高院二审开庭,检方建议维持死缓,被告仍以 自己也是受害者 为辩 “ ” 词,声称赵某某 推其上刀 3. “ ” 是否存在 过度宽容 的司法倾向? “ ” “ ” 近年来一些重大恶性案件频现 死缓判决 ,舆论普遍担心 宽缓化倾向 削弱法律震慑力。若本案 最终维持死缓,可能进一步损害司法公信。 三、见义勇为者家属索赔:法律与伦理的冲突 1. 法律层面的依据 “ ” 从严格的民法逻辑看, 因他人行为受益者 需适度承担补偿义务有一定法理依据。刘铭富是因保 “ ” 护赵某某而丧生,其家属索赔可被视为一种 完善立法机制,建立国家层面的 见义勇为者保障基金 ,避免将补偿责任推给其他受害者。 媒体应强化普法,引导公众理性关注案件进展,避免因过度情绪化质疑而干扰正常司法。 五、结语 这起案件不仅是一桩血案,更是一面映照司法公信、社会道德与法律制度完善的镜子。死缓判决是 “ ” 否过轻、见义勇为者家属是否应由受害人赔偿,都触动了公众对 公平与正义 的敏感神经。司法 机关若不能以清晰、合理且符合法治精神的判决回应社会质疑,最终受损的将是法律威信与公众对110 魔豆 | 4 页 | 12.69 KB | 3 月前3
百章舆情观察:网信办亮剑,社交媒体热搜榜因被流量操控而成为 “清朗” 对象150 魔豆 | 7 页 | 275.45 KB | 1 月前3
“私域”直播犯罪现状分析及风险研判1 “私域”直播犯罪现状分析及风险研判 “私域”直播是指依托微信群、企业微信、小程序等封闭社 交平台开展的直播活动,其用户群体相对固定、私密性强、监 管难度大。近年来,私域直播逐渐成为新型犯罪的高发领域, 尤其是诈骗、虚假宣传、传销等犯罪行为频发。不法商家利用 “私域”直播这种通过微信、小程序等渠道定向触达用户的模式, 采取“播完即注销”“解散群组”“更换平台”等手段销毁证据,规 私域直播的犯罪现象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犯罪嫌疑人通 过私域渠道,如微信群、小程序等,以发红包、抽奖、免费体 检、养生讲座等方式将受害者拉进微信群,再分享私域直播链 接,只有被邀请的特定用户才能进入直播间。当前,私域直播 犯罪呈现隐蔽化、链条化与跨地域化特征,成为网络综合治理 的难点。犯罪类型主要集中在色情低俗直播、网络赌博、虚假 诈骗及传销裂变等领域。其犯罪手段依托微信群、小程序等封2 闭社交生态,利用熟人信任降低用户警惕,结合 费观看”“互动福利”等手段诱导用户打赏或私下交易。犯罪分子 通过直播平台发布低俗、色情内容,吸引用户进入直播间,并 设置付费门槛,要求用户打赏或购买虚拟礼物才能观看更多内 容。同时,还利用私域直播的封闭性,诱导用户添加微信、QQ 等联系方式,进行私下交易,如出售色情视频、图片等。例如, “ ” 辽宁丹东 小姐姐 网络直播平台案。8 “ 名犯罪嫌疑人利用 小姐 ” 姐 网络直播平台进行淫秽表演,吸引观众刷礼物和充值,每日100 魔豆 | 11 页 | 33.50 KB | 11 天前3
共 200 条
- 1
- 2
- 3
- 4
- 5
- 6
-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