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自证”开启品牌信任重塑——小鹏机器人“真假之争”舆情分析
226.10 KB
6 页
1 下载
74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 概览 | ||
一次“自证”开启品牌信任重塑——小鹏机
器人“真假之争”舆情分析
11 月 5 日,小鹏汽车在其 AI 科技日上发布了全新一代
人形机器人 IRON,该机器人凭借 178cm 身高、70kg 体重的
女性外形,以及高度拟人的“猫步”行走姿态,迅速引发全
球科技圈关注。IRON 拥有仿生脊椎、柔性皮肤和 22 个自由
度的灵巧手,其行走流畅度与协调性突破了行业既有水平,
却也因此被众多网友质疑为“真人套壳”或“AI 合成视频”。
来源:网络 微博视频号
一、事件概述
为回应质疑,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 11 月 6 日采取
了一系列自证措施:先是拍摄一镜到底视频展示机器人内部
结构,随后在 X9 增程版发布会现场,工作人员当场剪开
IRON 腿部“皮肤与肌肉”,露出内部机械结构,证明其为
真机器人。何小鹏在现场一度哽咽,将此举类比电影《让子弹飞》中“剖腹证粉”的情节,并表示“希望这是最后一次
证明 IRON 机器人是它自己”。
尽管有多轮自证,该事件仍在 48 小时内引发全网破亿
讨论,并上升为关于中国科技创新与品牌信任的广泛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争议反而带动小鹏汽车美股一度上涨超
7%,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也发文点赞小鹏机器人,称“小
鹏的机器人身材不错“未来机器人市场将由中国与特斯拉主
导”。
二、舆论观点分析
小鹏机器人 IRON 引发的讨论呈现出多元分化格局。
1 对技术真实性与动机的普遍怀疑
在事件初期,舆论场中充斥着对机器人真实性的强烈质
疑,众多网友从视觉直觉出发,认为 IRON 的步态、身形过
于拟人,特别是“臀部肌肉在动”“头上有耳朵轮廓”等细节,
坚信这是“人穿着皮套表演”。部分观点认为,即便不是真人
扮演,其展示视频也必然经过后期特效处理或 AI 合成,夸
大了实际性能,属于“宣传片而非纪实片”。此外,还有一种
普遍看法是,无论机器人真假,这都是小鹏精心策划的一场
营销事件,旨在博取眼球、转移市场对其主营业务(汽车销
量)的注意力,是“为了热搜不择手段”。
2 对技术突破与勇气的肯定
面对质疑,支持者和部分业内人士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许多科技爱好者和行业观察者认为,IRON 的“猫步”展示了
其在仿生运动控制上的实质性进步,应给予掌声而非冷水,质疑者“跪久了站不起来”。也有声音表示,小鹏快速、透明
且极具冲击力的“现场解剖”式回应,赢得了大量好评。舆论
认为这种“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的态度,展现了技术自信,
与“PPT 造车”形成鲜明对比。此外,大量声音指出,公众对
特斯拉等国外品牌的机器人展示更为宽容,却对国内技术创
新极为苛刻,这是一种“慕强”心态和根深蒂固的偏见。
3 中立与反思:商业化前景是否可落地
除支持与质疑的二元对立外,也存在更为理性和深层次
的讨论:理性派指出,争议核心在于 IRON 展示的“猫步”在
当前技术条件下是否具备工程可行性与能耗经济性,而非简
单的真伪问题。另一种主流观点认为,争论“真假”没有意义,
应更关注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前景。对于小鹏计划让
IRON 在 4S 店当销售的做法,舆论普遍认为“大材小用”“成
本效益不成正比”。事件也引发了关于中国科技创新环境的讨
论。一种观点认为,苛刻的舆论监督能倒逼企业更加务实;
另一种观点则担忧,动辄得咎的舆论氛围会扼杀真正的技术
创新。
4 情绪化表达与衍生议题
在整个舆论场中,情绪化表达和衍生话题也占据了重要
位置:何小鹏在现场的哽咽回应,被部分舆论解读为“技术人
的悲壮”和“创业者的委屈”,成功塑造了“被误解的创新者”
形象,引发了公众同情。事件也被广泛娱乐化,如将“剖腹证
粉”的电影桥段与现场“解剖”机器人进行类比,相关表情包和
段子广为流传,客观上扩大了事件的传播范围。尽管争议巨大,但小鹏股价的上涨被部分舆论解读为“黑红也是红”,认
为这场风波反而为小鹏带来了巨大的免费曝光,是一次“成功
的危机营销”。
三、舆情应对及效果评估
面对突如其来的质疑浪潮,小鹏公司的舆情应对呈现出
被动响应到主动引导的转变过程:
响应速度与透明度:小鹏公司在质疑爆发后 24 小时内
即采取自证行动,体现了快速响应能力。通过一镜到底视频、
现场解剖等高透明度方式回应质疑,符合危机处理中的“黄
金时间”原则。现场剪开机器人腿部“皮肤”并保持行走的
视觉化展示,比单纯声明更具说服力。
多层次传播策略:小鹏采用了分层传播策略:首先通过
社交媒体短视频快速回应,接着在发布会现场进行戏剧化展
示,最后通过高管访谈传递情感共鸣。这种多层次的传播策
略既满足了不同受众的信息获取习惯,也延长了事件的传播
周期。
情绪化沟通的双刃剑:何小鹏的哽咽回应引发了广泛同
情,但同时也使讨论焦点从技术本身转向个人情绪。这种情
绪化表达虽能引发共鸣,但也可能弱化技术品牌的专业形象。
在危机沟通中,情绪与理性的平衡至关重要。
尽管面临质疑风暴,小鹏汽车港股股价在 11 月 6 日和 7
日连涨,11 月 10 日截至发稿,小鹏汽车港股涨 1.21%,总
市值 1757 亿港元。这表明小鹏的应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
定了投资者信心。同时,与马斯克的“商业互捧”以及被外媒转发,使小
鹏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传播破圈。这种国际关注为中国科技品
牌提供了难得的全球展示机会,有助于提升国际影响力。
现场“解剖”的极端自证方式,虽然无奈但有效地扭转
了部分公众认知。当机器人露出内部机械结构后仍能行走的
视觉冲击,为质疑提供了最直观的回应。然而,仍有一部分
群体坚持怀疑态度,表明信任修复仍需时间。
四、事件启示与建议
小鹏机器人事件为科技企业,特别是致力于前沿技术创
新的企业提供了重要的舆情管理启示:
前置认知管理:在发布具有突破性的技术产品时,应提
前进行公众宣传。通过技术解密、研发过程分享等方式,帮
助公众建立合理预期与判断基准。例如,小鹏可在 IRON 展
示同时,发布其技术演进路径、实验失败案例等背景资料,
降低认知突兀感。
构建可视化信任:科技企业应建立常态化技术验证机制,
如开放实验室、设立技术体验日等,通过透明化运营积累品
牌信任资本。对于人形机器人这类易引发质疑的产品,可考
虑引入第三方权威机构认证,增强公信力。
善用行业意见领袖:在舆情发酵初期,有针对性地向行
业专家、技术 KOL 进行精准沟通,通过专业声音引导理性
讨论。在本次事件中,虽然有不少业内专家认可 IRON 的技
术水平,但这些声音在舆论场中未能形成主流。
拥抱批判性创新文化:科技企业应认识到,公众质疑并非完全是阻力,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监督的一种形式。构建
开放、包容的批判性创新文化,将外部质疑转化为技术迭代
的动力,是中国科技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6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百章舆情观察:从小米汽车到小米手机 从流量封神到信任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