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武汉大学舆情转移引发涉政涉稳风险
193.78 KB
5 页
2 下载
256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 概览 | ||
警惕武汉大学舆情转移引发涉政涉稳风险
7 月 25 日,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案”一审判决结果
公布,法院驳回女生杨某某对男生肖某某性骚扰的全部指控,
认定肖某某动作系皮肤瘙痒所致,不构成性骚扰。判决后,
杨某某“将继续举报阻止肖某某升学”等言论引发新一轮舆
情,最终演变为涉及诬告、学术造假、网暴和制度失灵的复
杂社会事件,深刻暴露了网络暴力泛滥、高校治理失灵、多
重权力庇护、性别议题极化等涉政涉稳风险,亟待引起重视
和系统性解决。
一、事件基本情况梳理
一是指控曝光掀起舆论惊涛骇浪。2023 年 10 月,武汉
大学女生杨某某在网络发布长文,指控 7 月 11 日在图书馆
自习时,邻座男生肖某某对其实施“当众自慰”的性骚扰行
为,并搭配拍摄的 5 段视频及肖某某所写的两封道歉信作为
“铁证”,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引发 10W+转发量,肖某
某被“键盘审判”为千夫所指的“变态”。
二是校方初次处理仓促决策处分。武汉大学在舆情压力
下,在 48 小时内对肖某某处以记过处分,通报中模糊定性
为“不雅行为”,未提具体违纪事实。但校方内部调查实际
已排除性骚扰可能,处分仅为“舆情降温的应急处理”。不
少网友认为“校方未公示详实调查细节,存在‘舆论审判先
行’之嫌”。
三是医学证据打破舆论平衡。2024 年 2 月,肖母替儿子公开发声称“不是性骚扰”并晒出湿疹病史、5 份与医护咨
询湿疹治疗购药的微信聊天记录公证书等证据,网络舆情转
向分化。部分网友转向对杨某某的“诬告”表达质疑和辱骂,
还有一部分网友坚持表示“无风不起浪”。
四是司法反转与校方沉默拖延导致舆情延烧。7月25日,
法院一审判决驳回杨某某全部指控,明确肖某某的动作系因
皮肤病抓痒,无性骚扰意图。尽管判决已推翻核心指控,但
校长的最新回应“需等上级安排”再度引发次生舆情,“法
院都判了,武大还在‘等上级’”“撤销一个记过,难道还要
惊动教育部?”
二、话题转移情况分析
一是从性骚扰争议到网络暴力泛滥。事件发生初期,#
武大图书馆性骚扰#话题阅读量超 10 亿次。随着肖某某遭网
暴“开盒”,其个人信息被泄露,照片被制成遗像传播,甚
至家人也遭到网络暴力。法院判决后,杨某同样收到死亡威
胁与持续辱骂,有网友举报杨某某毕业论文错漏造假,并对
武汉大学及其当前所在的香港浸会大学进行“轰炸式”投诉。
二是由校园事件上升到高校管理质疑。据肖母披露,校
方人员曾私下承认处分是“为舆情降温的应急措施”。法院
判决后,武大不撤销处分、不道歉赔偿、不启动诬告调查的
“三不”态度引发公愤,被讽“推诿大学”“诬汉大学”。胡
锡进、复旦教授严锋、考研名师汤家凤等呼吁武大撤销原处
分并公开道歉。
三是从个体行为争议拓展到性别议题争议。杨某败诉后,其在网络平台发布自己“已美美保研”“将继续举报阻止肖
某某升学”的言论引发公愤。有网友认为杨某行为受极端女
权思想影响,利用性别议题获取特权。也有网友质问:“零
成本诬告者执掌司法权,下一个肖某某如何自保?”。
三、社会风险隐患分析。
一是网络暴力泛滥导致的法治秩序崩坏风险。从初期肖
某某被“开盒”、家人遭辱骂,到后期杨某某被举报学术不
端、收到死亡威胁,甚至香港浸会大学也遭“轰炸式投诉”,
暴露出网络空间“以暴制暴”的无序状态。更危险的是,暴
力行为正从虚拟领域向现实规则渗透,有网友组建“维权群”,
公开号召“扒出杨某某导师学术黑料进行报复”,这种“私
刑式正义”思维正在消解法律权威。
二是高校公信力透支与治理机制失灵风险。武汉大学
“舆情先行、司法后置”的治理逻辑,让公众对高校“以事
实为依据”的治学底线产生根本质疑,也暴露出部分高校在
危机处理中存在“牺牲个体权益换取表面稳定”的短视倾向。
武大校友、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表示“当高校将维稳置于学
生权益之上,它输掉的不仅是声誉,更是寒门学子对教育公
平的最后信仰。”
三是多重权力庇护下的“正义缺席”风险。从武大官微
发布《冷冻食品的一生能解冻几次》科普文被网友指出暗讽
受害者,到疑似副校长伪装警察威胁举报者,校方用行政资
源压制真相,被质疑沦为“权力护短”工具。杨某某虚构《离
婚法》,新中国成立年份写为 1049 年,论文有多处数字错误,示例图片被质疑生编硬造。诸多硬伤却能通过答辩并获得学
位,有网友评论“普通人被诬告只能家破人亡,有背景者却
能全身而退”。
四是性别议题极化引发的社会撕裂风险。杨某某初期指
控获得大量女性网民共情,但事后被证实的过度指控及“保
研成功”的既得利益嫌疑,被部分舆论解读为“特权的性别
工具化”。极端声音开始污名化女性维权,如某大 V 称“小
仙女作文大赛”,加剧了真正性骚扰受害者的维权环境复杂
性。与此同时,将复杂事件简化成“二元对立”,还可能撕
裂社会共识,让婚姻、职场、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基础受到破
坏。
四、类似事件应对建议。
一是构建网络暴力全链条治理机制。建立健全“预防-
处置-追责”体系,完善平台算法拦截暴力言论,及时核查
处置举报并备案。强化司法惩戒,对恶意泄露信息、组织攻
击行为追责,建立网暴致死入刑标准。网信办牵头成立受害
者援助中心,提供法律与心理支持,让公众重拾对法治途径
的信任。
二是推进高校治理机制法治化改革。推动有关部门出台
《高校学生纠纷处理规程》,明确事实优先原则,要求组建
含法学专家的独立调查委员会,过程录音录像并公开听证。
建立高校治理问责制,及时完成撤销处分、道歉等整改。推
行派驻学生权益保障专员制度,将权益保护纳入高校绩效考
核。三是建立诬告行为惩戒与权利救济平衡机制。在相关法
律中增设诬告认定与追责条款,明确性骚扰指控法律边界,
依法追究民事赔偿责任,情节严重者纳入个人诚信档案。法
院驳回诬告诉讼时同步出具无过错认定书,高校据此撤销处
分,并建立“诬告受害者升学保障机制”。妇联与司法部门
联合发布维权指南。
四是搭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舆情引导平台。积极构建“政
府-媒体-专家”协同的舆情引导体系。网信办设热点事件事
实核查中心,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主流媒体刊发深度报道还
原全貌,避免片面放大某一方诉求;邀请法学、社会学专家
组建“性别议题对话联盟”,解析极端思想同时肯定正当诉
求,减少非黑即白的对立情绪,重建社会共识基础。
|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5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