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抄“七星山荒野求生”作业的单位注意了!
472.14 KB
8 页
3 下载
106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 概览 | ||
想抄“七星山荒野求生”作业的单位注意了!
最近,张家界“七星山·骆驼杯”国际极限荒野求生挑战赛
以“无补给、无剧本、真求生”的设定迅速出圈,选手上山采
蘑菇、河边抓鱼、夜里钻窝棚取暖的画面,引发网友狂赞“这
才是国产荒野综艺的高配版”。然而,热度攀升的同时,风险
也在悄然积聚。节目爆火后,不少地方和机构跃跃欲试,准
备复制这一模式,打造本地版“荒野求生”。但“野性”若拿捏
失衡,就可能从“真求生”变成“真出事”,让荒野探险变成公
共危机。
来源:潇湘晨报
“野过头”暗藏五大风险随着“荒野求生”热度不断攀升,其背后的五大潜在风险
也逐渐显现——生态破坏、安全隐患、选手失控、真实性缺
失和价值导向偏差。这些风险稍有不慎,就可能让节目从爆
款变成“翻车”。
一、环保风险:从“亲近自然”到“破坏自然”
张家界七星山赛事中,选手林北砍树的画面曾引发全网
质疑。尽管主办方出示了采伐证,称只砍枯木,但环保人士
仍表示担忧。上百人的团队涌入山区,不可能对生态完全没
有损害。
相关环保问题国外也早有前车之鉴,“贝爷”贝尔在保加
利亚录制《奔跑的野生动物》系列节目时,曾因捕捉青蛙烤
食、违规点燃篝火、进入湖区游泳,直接面临当地 250 至 2500
欧元的罚款。中国作家刘信达批评其“打着探险旗号,大肆侵
害野生动物,破坏生态平衡,还带坏了中国明星,应予以封
杀。”
更危险的是,节目一旦带来模仿潮,可能引发“全民打卡
荒野”,让生态保护陷入被动。
二、安全风险:热血挑战变“拿命搏”
“野外生存”听起来刺激,但缺乏专业团队与医疗保障,
就是“高风险真人秀”。一旦发生跌落、蛇虫咬伤、失温冻伤、
食物中毒等意外,舆论定会瞬间爆发。“节目组玩命”“监管缺
位”的批评声将铺天盖地,“安全措施形同虚设”的质疑也难以平息。
张家界赛事中,女选手杨朝芹 18 天里体重骤降,生理
期延长 8 天,手指粗糙得像树皮。热门选手“苍狼”因腿部冻
伤裂口、流脓退赛。这还只是身体的代价。早前,高以翔在
《追我吧》录制中猝然离世,王鹤棣在《极限挑战》爆破环
节一度短暂失聪,这些悲剧都在警示,所谓“极限挑战”,往
往是节目组在安全底线上的冒险。
三、网红风险:节目结束,麻烦开始
节目爆火后,自然成为网红眼中的“流量富矿”,很可能
吸引大批博主跟风模仿。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却为了复刻“名
场面”闯入未开发山林,不仅破坏生态,还常因迷路、失温、
受伤求助,挤占公共救援资源,增加景区管理压力。
此外,一些参赛选手可能趁势转型为网红或带货主播。
为博眼球,他们可能会不断“揭秘内幕”,夸大苦情戏码,甚
至虚构生存危机,或为卖货夸大装备功效、推荐不安全产品。
这种短期吸流的操作,最终只会消耗节目口碑,误导公众认
知,留下更棘手的隐患。
四、真实性风险:观众最怕“假求生、真摆拍”
“认真你就输了”,这句话成了不少荒野求生节目的“遮羞
布”。当观众为选手“绝境逢生”揪心时,往往不知道自己在看
一场精心编排的“摆拍秀”。
贝爷的《荒野求生》早被曝光“套路深”。镜头里的猎物由节目组提前准备,所谓的“生吃动物”,拍完就换正常食物,
帐篷过夜也是假象,关掉摄像机就去住宾馆。
“七星山·骆驼杯”也面临类似质疑。节目总策划曾回应称,
为了呈现“打野”效果、保护野生动物并保证节目精彩,赛前
确实投放了禽畜,包括野猪、珍珠鸡,甚至娃娃鱼。但有网
友质疑,选手若捕获猎物,如何判断是野生还是人工投放?
既然有人工干预,还能叫“荒野求生”吗?
实际上,观众想看的是真实的生存智慧,而不是演员的
“演技大赏”。当“假求生”成为行业潜规则,再高的收视率也
难以支撑口碑。
五、伦理风险:极限画面变“消费痛苦”
节目中的“饥饿崩溃”“情绪失控”“互怼争吵”等画面戏剧
性很强,也确实吸引了大量的流量,但若过度渲染甚至刻意
引导,就会陷入“以痛苦换流量”的争议漩涡。
张家界“七星山·骆驼杯”的爆火与争议,正是这一问题的
典型缩影。赛事以“无补给、仅持柴刀”为噱头,将“痛苦叙事”
推向极致。女选手杨朝芹皮肤溃烂、暴瘦如影,却被当作宣
传卖点;夺冠热门王俊储存在庇护所内的物资被人趁监控盲
区连夜偷空,他当场情绪崩溃的画面,反而成为赛事流量暴
涨的焦点。
这些被放大的苦与冲突,精准击中了部分观众的猎奇心
理,却也引发了“博眼球式虐待”“消遣人类极限”的批评。医学专家警示,人体在无补给状态下的安全生存极限仅
为 7 天,而赛事动辄十余天,实质上是在鼓励选手进行“健康
豪赌”。更令人担忧的是,在 20 万元奖金的诱惑下,“不择手
段活下去”的丛林法则被放大,道德与规则意识被消解,这种
价值导向已引发广泛质疑。
来源:中华网
提前备好“止险药”:五项关键建议
热度是一把双刃剑。荒野综艺的火爆,不仅考验创意与
勇气,更考验规则与底线。
如果不提前备好“止险药”,所谓“真求生”,很可能演成
“真翻车”。
一、生态为底,环保先行荒野节目最大的魅力在于“回归自然”,但稍不注意,就
可能变成“破坏自然”。
要想“野”得合理,必须把环保放在拍摄最前端。节目启
动前就应进行生态评估,明确活动边界,设立“环保预警员”,
一旦发现破坏行为立即叫停。节目内容中,也应主动展示环
保理念,可以邀请环保机构或生态学者担任“绿色守护官”,
不仅守护自然,也守护口碑。让观众看到的不只是“人在野外
活下来”,而是“人和自然相处得更好”。
二、安全先行,预案到人
真正懂野外的节目,从来都把安全藏在看不见的地方。
每一次挑战,都要有专业医疗团队与安全总监在场,有应急
响应机制和“安全哨点”实时待命。对参赛者的健康筛查、保
险保障也都要做到位。节目播出时,不妨公开安全保障细节,
让观众知道,刺激的背后有严密的底线。
三、管理选手,防“后遗症”
荒野求生不是“一拍了之”的游戏。节目结束后,选手进
入公众视野,言行仍旧关乎节目口碑。若有人趁热度“爆内
幕”“编剧情”,或在社交平台上过度营销苦情人设,很容易让
节目陷入新的舆论旋涡。更麻烦的是,大批网红可能跟风模
仿,带着手机和情绪闯进未开发山林,“复刻”名场面,既危
险又破坏环境。
节目组要学会“延长管理”。可以与选手签订行为约束协议,约定节目播出后的公关期和言论边界,建立舆情监测机
制,提前捕捉风险苗头。同时,也别让选手在节目后“被遗忘”,
可以邀请他们参与环保科普、公益行动、户外安全宣传,让
流量转化为正能量。这样不仅能延续节目热度,也能让公众
看到“荒野求生”背后的人文温度。
四、守真守信,拒绝剧本
“真”是荒野求生节目的灵魂,节目组在拍摄过程中要尽
量保持自然与原生态,不为制造冲突而设计“桥段”,不为追
求效果而强行摆拍。对于安全考虑下的合理干预,可在片尾
或花絮中公开说明,甚至发布“真实性声明”,让透明成为信
任的底牌。
五、重伦理,守底线
“饿着肚子、崩溃痛哭、互怼撕裂”确实能制造戏剧张力,
但若沉迷于“痛苦叙事”,就会掉入伦理陷阱。因此在各类宣
传中必须重伦理,守底线。除了合理控制情绪冲突和生理透
支的呈现,避免将痛苦作为噱头或卖点。还应兼顾教育性与
正向价值,多展现团队协作、心理韧性和人与自然的互动,
让观众在被吸引的同时,感受到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正面
引导。
百章君认为,荒野综艺的魅力不在于痛苦和冲突,而在
于生命的韧性、自然的力量与人性的温度。生态破坏、安全
隐患、选手失控、真实性缺失、价值导向偏差——这些潜在风险像潜流一样,时刻考验着制作方的底线。当节目以“野”
为名却忘了敬畏,以“真”为噱头却忽视安全,以极限为看点
却放大痛苦,那么它离翻车就只差一步。唯有在尊重自然、
守护生命的前提下,让规则为野性设限,让责任为热度兜底,
荒野综艺才能真正实现“火得精彩、走得长久”,也才能让观
众在刺激之外,感受到教育意义与价值温度。
|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8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体育岂能饭圈化,乱象该止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