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打卡”与工位“打工”:俞敏洪内部信为何引爆舆情?
259.34 KB
4 页
0 下载
12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 概览 | ||
南极“打卡”与工位“打工”:俞敏洪内部
信为何引爆舆情?
11 月 16 日,新东方 32 周年纪念日之际,创始人俞敏洪
身处南极发布内部信,向全体员工及支持者致谢。他在信中
表示,“现在的南极,几乎 24 小时充满阳光,我在明媚的
阳光下,向每一位参与过或者正在参与新东方事业的人,表
达深深的感谢:也向每一位关注和支持新东方发展的朋友,
表达深深的感谢!”对此,有新东方员工在小红书等平台发
帖吐槽,“原来我在工位上做牛马 struggle 的时候,boss 正
在南极看企鹅 struggle”;还有员工在社交平台发布给俞敏
洪的回信,称“亲爱的老板,此刻,我现在正在晚八点半下
课的地铁上。十个小时的课程是折磨的、享受周末快乐时光
是与我无关的。企业邮箱里你虚无又狡黠的红字,仿佛在不
经意间炫耀着你那被员工血汗染透的成功。”
图片来源:江苏新闻“牛马”“打工人”等围绕劳动者权益与职场压迫感的
语汇,已在近年来成为舆论场的敏感元素。新东方员工在小
红书和社交平台上的反讽式表达,由于触及大众的敏感神经,
相关话题迅速引发舆论关注。11 月 17 日,微博话题# 新 东
方员工吐槽俞敏洪内部信#登上微博热搜榜,小红书平台中,
也有大量自媒体和网民就相关话题进行跟帖评论,对俞敏洪
发布的内部信件表示不满,称“好好干活,你老板才能去环
游世界”“只感动了自己”。
此外,华龙网等媒体报道称,俞敏洪内部信遭员工吐槽
后,其在微博连发十条南极游视频。这种行为被部分网民进
一步解读为一种“情绪真空”式的回应:面对员工的情绪反
馈,他选择维持个人叙事,而非主动回应或修正沟通方式。
这种“不在同一频道”的姿态,强化了网民对其“沉浸在自
己的领导者世界,无视员工群体负面情绪”的印象,使得舆
论场中的对立情绪持续发酵。
俞敏洪在新东方 32 周年之际选择在南极发布内部信,
本意或许是以特殊的地点与景象寄托其对企业发展的感怀,
并借此提高员工对企业认同感,提升企业凝聚力。但这一表
达严重缺乏“设身处地”的现实切口:“我在工位搬着砖,
你在南极打着卡”,二者之间形成鲜明的视觉与情绪落差,
使得这一本该提升企业凝聚力的信件在事实上加剧了员工
与企业领导者之间的隔阂。尤其是在教育行业普遍工作强度
大、节奏紧的背景下,这种反差更容易激发员工的情绪共振,
为负面舆情的发酵提供了土壤。此外,俞敏洪在信件中称“站在南极,我看到了企鹅在
冰雪中努力生存。它们在极端环境中,靠着彼此的体温与坚
守,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冬天”,俞敏洪在将新东方与企业进
行类比时,有网民依然记得,2021 年,新东方宣布裁员 4 万
人。
作为企业,在大环境的变化下进行经营策略的调整无可
厚非,但当其以一种“观赏性”的视角将二者关联起来,公
众自然会将这种对比理解为“不重视基层劳动、不关注员工
处境”,从而引发劳动者群体的愤怒。在当前“劳动体验”
“职场尊严”备受关注的舆论环境下,这种不对称的公共呈
现极易被解读为傲慢或麻木,从而加深企业形象危机。
从企业公众形象的角度看,领导者的行为往往被默认等
同于企业价值观的外部显现,俞敏洪固然希望通过内部信的
方式进一步打造企业文化。但在劳动议题不断受到公众关注
的环境里,任何涉及“领导者享受—员工辛苦”对比的内容
都可能被迅速放大、情绪化演绎。因此,俞敏洪内部信中无
意呈现的“美好场景”,一旦被置于劳动者长期高压、缺乏
休息、缺乏尊重感的语境中,就自然演变为对结构性不公平
的控诉,引发更广泛的社会情绪共鸣。可见,企业领袖在与
员工分享个人体验时若不能同步顾及团队的劳作情境,就容
易被理解为炫耀资源、展示成功,从而加深上下层之间的情
绪隔阂。
正如网民提出的,“情怀不能当饭吃”,要表达对员工
群体的感谢,从劳动者本身的待遇、劳动体验出发,给出更加实际的奖励,显然要优于领导者过于“真空”的长篇大论。
总体而言,此次负面舆情的产生,其根源在于领导者沟通视
角的偏差,以及劳动者权益成为舆论高敏区的时代背景。在
这样的语境中,任何缺乏情绪温度与同理心的表达,都可能
成为社交媒体上快速点燃情绪的火种。
|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4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带走调查事件的舆情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