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章舆情观察:从国安机关公布的教育领域间谍案件说起
265.23 KB
7 页
2 下载
122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 概览 | ||
百章舆情观察:从国安机关公布的教育领域
间谍案件说起
近期,国家安全部披露的一起“某国驻华使馆外交官以
兼职名义拉拢研究生金某搜集敏感数据”的案件引舆论广泛
关注。在微博等社交平台,#境外间谍以求职等名义利诱青
年学生#、#警惕求职兼职中间谍圈套#等话题热度迅速攀升。
对于公众而言,这是一次国家安全意识的集中唤醒。但
对于我们教育领域舆情观察者而言,这更是一个标志性信号,
就是象牙塔已不再是远离政治硝烟的净土。下面百章舆情将
深入剖析间谍活动如何将触角伸向校园,以及这场看不见的
战争如何在舆情场上激起波澜。
一、间谍活动渗透的目标改变,从“核心涉密”到“普
遍撒网”,教育系统成“沃土”
传统的反间谍叙事中,目标往往是手握核心机密的专家
或身居高位的决策者。不过,当前的渗透策略已发生深刻嬗
变,呈现出目标“泛化”、手段“软化”和领域“融化”的
新特征,而教育系统,因其开放性、前瞻性和人才聚集性,
不幸成为这片“新战场”的沃土。
二、间谍活动对象画像从“高价值专家”到“高潜力学
生”的精准定制来源:网络
过去,军工专家、核心技术人员是境外势力“精准围猎”
的重点。如今,渗透的关口正在无限前移和下沉,将目光瞄
准了数量庞大、可塑性强、且未来拥有无限可能的青年学生。
其策反套路呈现出高度的“定制化”和“场景化”特征。
首先,间谍活动针对理工科尖子生。以“国际科研项目
合作”“顶级企业海外实习”为诱饵,提供丰厚报酬与亮丽
履历,要求其在校期间“共享”实验数据,或在毕业后进入
特定涉密单位,“定期反馈技术进展”。这是一种将策反前置
到职业生涯起点的“期货式投资”。
其次,间谍活动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利用其改善生活的
迫切需求,通过“高薪兼职撰稿”“课题调研助理”等名义,
以“千字千元”的优厚稿酬,诱导其有偿搜集校园内并不起
眼但属于内部资料的科研动态、专家通讯录、会议纪要等。
第三,间谍活动针对社科、外语类学生。伪装成“智库
研究员”或“跨国公司 HR”,以“了解中国社会心态”“完成文化课题”为名,安排其对特定政府部门、社会群体进行“田
野调查”,实则刺探我方社会治理的敏感信息与薄弱环节。
三、间谍战线延伸从“高等学府”到“基础教育”的长
期投资
更令人警惕的是,渗透的魔爪已伸向心智尚未成熟的低
龄群体。据网民反馈,一些境外机构以“国际青少年夏令营”
“跨文化学术交流”为幌子,通过设置“拍摄城市地标”“记
录港口设施”等看似无害的“城市探索任务”,在潜移默化
中诱导儿童和青少年越界窃密。
这类“长期投资”式的渗透,其根本目的已非单次情报
窃取,而是试图在目标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植入亲西方认
知、扭曲国家认同,培养未来的“代理人”。这种针对“思
想土壤”的侵蚀,其潜在危害远超物理意义上的信息失窃,
是对我们教育根基的直接挑战。
四、间谍活动渗透的手段改变,从“直接收买”到“认
知操控”,课堂内外皆战场
如果说目标的变化体现了渗透的广度,那么手段的升级
则揭示了其深度。“金钱收买”“美色诱惑”等传统手段并未
过时,但相比之下,更为隐蔽且更具破坏力的“认知战”已
在教育领域悄然铺开。
五、学术外衣下的“议程设置”
其典型路径,正如一些深谙传播规律的网民所总结的
“三步走”套路,在教育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首先进行议
程植入。他们通过境外 NGO、基金会等“白手套”,资助境内高校特定课题组或研究中心,围绕其预设议题(如我国的能
源政策、环境标准、人权状况等)发布所谓“独立学术报告”,
制造符合其利益的政策议程。
接着进行舆论放大。他们联动合作媒体与网络大 V,将
上述“学术成果”包装成“专家观点”进行病毒式传播,并
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讲座等形式,在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
中扩大影响,形成对官方政策的舆论压力。
最后进行政策渗透。长期影响甚至拉拢、腐蚀相关领域
的专家学者,使其在为国家建言献策或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
中,不自觉地采纳或推行有利于境外的方案,最终形成“学
术资助—舆论造势—政策渗透”的隐蔽闭环。
六、网络空间里的“历史虚无主义”与“毒教材”
来源:网络
网络空间,则成为对教育系统进行“认知操控”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战场。
他们伪装交流,实则刺探。央视披露,境外间谍伪装成
“科技爱好者”或“学界前辈”,潜伏在高校 BBS、科研项目
的网络社群和评论区,以“请教大神”“交流经验”等谦卑
姿态,诱导师生泄露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装备参数、前沿技术
的研发进度、核心团队的人员信息。西北工业大学遭受 NSA
网络攻击案,更是将这种技术窃密的威胁暴露无遗。
他们解构历史,动摇根基。更有甚者,通过 AI 技术批
量生成歪曲历史、解构英雄的“毒教材”插图和伪史段子,
在历史话题下反复刷屏,或在学术论坛中抛出耸人听闻的
“新论”,试图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逐步消解青少年
群体的历史记忆与民族自豪感。这种釜底抽薪式的“软渗透”,
其目标直指一个国家赖以存在的“认知锚点”和“情感基石”,
直接侵蚀的是我们思政教育的核心成果。
七、构建教育领域的“反渗透”防火墙
面对这场针对教育领域的无声之战,舆情场域的反应既
是国民安全意识的体现,也为我们构建防护体系提供了重要
启示。
首先是公众焦虑与治理期待。案件披露后,舆情场上最
显性的情绪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焦虑。“孩子这么单纯,
怎么防?”“学校的安全教育够不够?”这些声音反映了社
会对加强校园安全、净化育人环境的强烈期待。
其次是成功进行“议程设置”。国家安全机关近年来主
动、透明地披露涉学案件,本身就是一次成功的“议程设置”,有效唤醒了教育系统的警惕性。但挑战在于,如何避免因噎
废食,在强调安全的同时,不影响正常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对
外开放,考验着治理的智慧与平衡。
八、百章舆情的三点建议
尽快建立“校园安全”的立体防线。高校和中小学应将
国家安全教育,特别是反渗透、反策反教育,纳入新生入学、
教师入职的“必修第一课”。不仅要讲案例,更要教授识别
“陷阱”的方法论,如警惕无故的恩惠、不对等的报酬、模
糊的兼职要求等。同时,建立通畅、保密的师生异常情况报
告与干预渠道。
不断增强师生的“媒介素养”与“批判性思维”。面对
复杂的网络信息,教育的核心不应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在课堂内外,系
统性地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让学生学会审视信息来源、识别
逻辑谬误、看穿情感操控,构建强大的“认知免疫系统”。
努力打通“舆情预警”与“安全响应”的联动机制。舆
情是现实的镜子。教育部门与安全机关应建立联动机制,对
网络上针对特定高校、特定学科、特定教师的异常舆情进行
深度研判。当发现有组织的抹黑攻击或话题引导时,不能仅
视为简单的网络纠纷,而要提升至认知战的高度进行分析,
及时发现并阻断渗透的苗头。
在一个万物互联、信息过载的时代,国家安全的边界正
在被重新定义。看不见的硝烟,弥漫在每一个屏幕背后。无
形的陷阱,可能就隐藏在一次不经意的网络互动之中。作为公民,我们需要擦亮双眼,绷紧安全之弦,配合国家打赢这
场情报暗战与舆情明战交织的总体战。
|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7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百章舆情观察:从小米汽车到小米手机 从流量封神到信任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