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章舆情观察:无差别伤人等社会恶性事件的舆情分析
212.63 KB
10 页
2 下载
304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 概览 | ||
百章舆情观察:无差别伤人等社会恶性事件
的舆情分析
一、引言
2024 年以来,我国多地接连发生无差别袭击、暴力伤
人等社会恶性事件,从某地汽车蓄意冲撞人群、某学院学生
持刀砍人,到某小学门口持刀伤人、某医院持刀伤医等案件,
一幕幕悲剧令人痛心。这些事件不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更
对正常社会秩序形成强烈冲击,迅速引发公众高度关注与强
烈反响。
对于受害者及其家庭而言,此类事件带来的伤痛难以估
量,而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更扩散至整个社会,不仅引发普遍
的不安与恐慌情绪,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众对社会安全
的信任。因此,深入剖析此类事件的舆情演变脉络、监测与
处置实效,系统梳理各地方政府从中应吸取的经验教训,对
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某地汽车撞人舆情演变分析
一是事件概述
2024 年 11 月 11 日 19 时 48 分许,某地体育中心
内发生一起犯罪嫌疑人某某(62 岁,离异)驾车冲撞锻炼
市民的重大恶性案件,造成多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多人受伤
住院治疗。(2025 年 1 月,震惊整个社会的驾车撞人案和某
学院持刀伤人案,凶手都在同一天被执行死刑)二是舆情走势
爆发期(11 日晚到 12 日下午)。事件发生后,央视新
闻、人民网、环球网等媒体迅速对案件进展进行报道,社交
媒体网民也纷纷发布相关内容,话题讨论度开始上升。12 日
18 时,央视新闻发布当地公安局的伤亡情况警情通报,推
动全网信息量急剧上升,并于 19 时迎来峰值。此阶段,舆
情聚焦于事件本身的伤亡情况、肇事司机身份及作案动机等
基本信息。
发酵期(12 日晚到 13 日)。舆情热点转向对案件的强
烈谴责,要求严惩凶手,同时对公共安全治理问题展开讨论,
呼吁加强风险源头防控。
持续期(13 日后)。虽然全网信息量开始下降,但相关
话题讨论仍保持较高水平。微博上多个相关话题阅读量达数
百万,网民除了关注案件调查进展、对伤亡者及其家属表示
同情外,还深入探讨社会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此类事件对当
地城市形象、即将举行的航展活动的影响等。
三是网民关注点
首先,网民表达对肇事者愤怒与严惩诉求。大多数网民
对肇事者行为表示极大愤怒,认为其行径极其恶劣,强烈要
求依法严惩,以维护社会正义和正常秩序。如一知乎网民表
示这种暴力极端行为应受到严厉法律制裁和道德批判。
其次,对伤亡者表示同情,期待做好善后工作。多人死
伤的惨重结果,让网民对伤亡者及其家属深感同情,希望政
府妥善做好伤员救治和善后处置工作,保障公共安全。最后,讨论公共安全与社会心态。部分网民推测案件为
蓄意而为,呼吁加强公共场所安全管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关注社会心理问题,建议加强心理疏导。
三、舆情监测与处置分析
(一)舆情监测能力建设现状
当前,我国各地各部门及相关机构已构建起相对完善的
舆情监测体系,舆情处置能力亦同步提升。在政府层面,通
过整合公安、网信、宣传等多部门资源,借力大数据、人工
智能等前沿技术对各类社会事件舆情开展实时追踪,能够精
准捕捉事件传播范围、热度波动、网民情感倾向等关键信息,
为后续处置提供数据支撑。
专业舆情监测机构则依托成熟的技术体系与丰富的实
践经验,为政府、企业等主体提供定制化监测服务,不仅能
深度剖析舆情演变脉络,更能主动挖掘潜在风险点,助力用
户提前预判、从容应对。与此同时,头条、抖音、腾讯、小
红书等大型社交媒体平台,也充分发挥自身算法优势,对平
台内热点话题、敏感信息进行动态筛查,一方面及时向政府
相关部门推送预警信息,另一方面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依规
处置各类负面舆情内容,形成了多方协同的舆情防控格局。
(二)舆情处置措施与社会效果
一是官方能及时进行信息发布与权威回应。在事件发生
后,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够及时通过官方渠道发布事件基
本信息,如伤亡情况、处置进展等,回应公众关切。例如,
当地警方在汽车撞人事件发生当晚就控制嫌疑人,并于 12日发布警情通报伤亡情况;某地警方在伤医事件发生后 3
小时内发布警情通报。这种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有助于
稳定公众情绪,避免谣言传播。然而,部分事件中仍存在信
息发布不全面、不及时的问题,如伤医事件中,行凶者动机
未及时公布,引发谣言和次生舆情。
二是各地能做到多部门协同共同应对。涉及重大社会恶
性事件,通常会成立由公安、卫健、宣传、网信、应急等多
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专班。公安部门负责案件侦破、维护秩
序;卫健部门全力救治伤员;宣传和网信部门统筹舆情引导;
应急部门做好应急处置准备。如汽车撞人事件后,各部门协
同开展伤员救治、案件调查、舆情回应等工作。但在实际协
同过程中,有些地方存在部门间沟通不畅、职责不清的情况,
影响应对效率。
三是努力做好引导舆论与心理疏导。各地方政府应通过
官方政务号和新闻媒体、社交媒体矩阵发布正面信息、权威
观点,引导舆论走向理性。同时,针对公众因事件产生的恐
慌、焦虑情绪,部分地区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如发布温馨提
示、组织心理专家线上线下答疑等。但存在的问题是,部分
地方心理疏导工作在覆盖面、及时性上还有待提升,未能充
分满足公众需求。
四、加强社会保障与社会戾气疏导
(一)经济大环境引发社会焦虑
部分企业长期经营承压、发展乏力,直接导致特定领域
就业岗位收缩,就业市场竞争加剧。与此同时,职场内部工作压力陡增,“内卷” 现象愈演愈烈,让从业者身心长期处
于紧绷状态。经济层面的压力进一步传导至生活领域。生活
成本逐年攀升,而人们对未来的收入预期、发展预期却持续
走低,双重挤压下,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随之滋生蔓延。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人际关系相对疏离的 “陌生人社会” 中,
这些负面情绪缺乏有效的疏导出口,往往在个体内心不断积
压,最终逐渐异化、升级为对周遭的不满,甚至演变为弥散
的社会戾气。正如一些长期未能找到工作的失业群体,在生
活陷入困境、求助无门的境遇下,个人困境极易转化为对社
会的负面认知,进而滋生不满与怨恨,成为诱发极端行为的
潜在隐患。
(二)收入差距问题加剧社会矛盾
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在生活质量、资源获取等方面
存在较大差距,低收入群体在一些基本民生问题上面临更多
困难。这种差距容易引发低收入群体的相对剥夺感,认为社
会不公平,从而产生对高收入群体及社会的不满情绪,加剧
社会矛盾和戾气。
(三)社会戾气在恶性事件中的体现
在无差别袭击等社会恶性事件中,社会戾气表现得尤为
明显。肇事者往往因个人生活中的挫折、不满,如失业、婚
姻失败、经济困境等,将负面情绪无限放大,将怨恨发泄到
无辜群众身上。他们无视法律和道德规范,以极端暴力手段
报复社会,反映出社会戾气积聚到一定程度后的爆发。例如
某地汽车撞人事件中,肇事者因离婚后财产纠纷,拿无辜市民生命泄私愤;某医院伤医事件中,行凶者可能因妻子医疗
问题心生怨恨而伤害无辜医生。这些事件表明,社会戾气若
得不到及时疏导,极有可能引发严重社会危害。
(四)加大民生保障力度疏导社会戾气
一是提供物质基础与心理安全感。良好的经济发展和民
生保障能够为民众提供稳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增加就业机会,
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当人们在经济上有保障,生
活无忧时,心理上会更有安全感和获得感,焦虑、抑郁等负
面情绪会相应减少,从而从根本上缓解社会戾气。例如,政
府加大对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职业培训和就业岗
位,帮助失业人员重新就业,能够有效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
和心理状态。
二是增加社会公平与和谐的因素。比如完善社会保障体
系,确保基本民生需求得到满足,能够增强社会公平感。当
民众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认为自身权益得到保障时,对社
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会增强,社会矛盾和戾气也会随之减少。
例如,政府通过税收调节、扶贫政策等手段,缩小贫富差距,
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有助于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五、地方政府应吸取的教训
(一)加强社会舆情监测与预警
一是加强和完善舆情监测体系。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完善
舆情监测体系,加大对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监
测的精准度和全面性。不仅要关注传统媒体和主流社交平台,还要对新兴媒体、社区圈群等进行监测,确保及时发现各类
社会恶性事件相关舆情线索。
二是提高突发舆情预警能力。建立科学的舆情预警机制,
根据舆情热度、传播速度、情感倾向等指标设定不同预警级
别。当监测到可能引发重大舆情的事件时,能够及时向相关
部门发出预警,为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争取时间。例如,在某
地区出现多起矛盾纠纷激化事件苗头时,通过舆情监测系统
及时预警,相关部门可提前介入调解,避免事件升级引发更
大舆情。
(二)优化舆情处置流程
一是及时准确发布信息。事件发生后,地方政府应在第
一时间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新闻发布会等多种渠
道,发布准确、全面的信息,包括事件基本情况、处置进展、
政府举措等。避免信息发布滞后或模糊不清,引发公众猜测
和恐慌。例如,在温州伤医事件中,医院和警方应在第一时
间详细说明事件经过、伤者情况及调查进展,减少谣言传播
空间。
二是加强部门协同联动。明确各部门在舆情处置中的职
责,建立高效的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宣传、公安、卫健、应
急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宣传和网信部门负责
统筹负面舆情管控,公安部门提供案件信息支持,卫健部门
通报伤员救治情况,应急部门保障处置工作顺利进行。例如,
在某地越野车撞人事件处置中,各部门协同作战,及时回应
公众关切,有效稳定舆情。三是注重舆论引导与公众沟通。运用多种方式引导舆论
走向理性,通过发布权威解读、专家观点、正面案例等,引
导公众正确看待事件。同时,积极与公众沟通,倾听民意,
对公众关切的问题及时给予回应和解决。例如,针对公众对
公共安全的担忧,地方政府可通过线上发布会、线下座谈会
等形式,向公众介绍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措施和计划,增强
公众安全感。
(三)加强社会矛盾排查与化解
一是建立常态化排查机制。地方政府要建立社会矛盾常
态化排查机制,组织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等深入
社区、企业、学校等,全面排查各类矛盾纠纷,包括家庭纠
纷、薪资纠纷、邻里纠纷、征地拆迁纠纷等。对排查出的矛
盾建立台账,实行动态管理。例如,定期开展社区矛盾纠纷
排查活动,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登记、跟踪处理。
二是强化多元化解渠道。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
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在矛
盾化解中的作用。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矛盾解决途径,降低
矛盾激化风险。例如,在处理劳动纠纷时,可通过劳动仲裁
机构调解、工会组织介入协商、法院诉讼等多种方式解决。
三是关注重点人群与领域。重点关注下岗失业人员、新
职业群体、刑满释放人员、吸毒人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
易引发社会矛盾的群体,以及学校、医院、商场、车站等人
员密集场所和矛盾多发领域。加强对这些人群的帮扶救助和
管理服务,加强对重点场所的安全防范和秩序维护。例如,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指导和培训,帮助他们重新就业;
加强医院安保力量,维护医疗秩序。
(四)重视经济民生保障与社会心理建设
一是推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地方政府要将经济发展
与改善民生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出台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
施,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水平,解
决民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例如,加大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
惠和信贷支持,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吸纳更多就业人员;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缓解住房困难问题。
二是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
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心理调适方法和心理
健康知识。在社区、学校、企业等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
业心理工作人员,为民众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对因社
会恶性事件受到心理创伤的人群,及时开展心理干预。例如,
通过社区讲座、线上课程等形式,向居民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三是努力培育积极社会心态。通过宣传先进典型事迹等
方式,弘扬正能量,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
社会心态。营造和谐、友善、互助的社会氛围,增强社会凝
聚力和向心力。例如,评选表彰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发
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引导社会风气向好。
最后的话
无差别袭击等社会恶性事件,犹如突如其来的阴霾,不仅给家庭刻下难以愈合的伤痛,更在社会肌理中埋下焦虑的
种子,其激荡的舆情波动更对社会稳定大局构成严峻考验。
从某地越野车冲撞人群的惨烈现场,到某医院持刀伤医事件
的揪心瞬间,我们循着这些典型案例的舆情演变轨迹,结合
舆情监测处置的实际效果、经济民生保障与社会戾气疏导的
深层关联展开剖析,地方政府在应对此类事件时的短板与不
足愈发清晰地显现。
面对这一现实挑战,各地政府当以案例为镜、以教训为
戒,在治理实践中主动破局。既要织密舆情监测的 “感知
网”,让风险预警跑在舆情扩散之前;也要优化突发事件应
急处置的 “流程图”,以透明回应消解公众疑虑;更需筑牢
社会矛盾的 “防火墙”,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
锚定经济民生保障的 “基本盘”,夯实社会心理建设的 “压
舱石”,以系统性举措提升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唯有如此,方能一点点驱散社会戾气的阴霾,为人民群
众筑起生命财产安全与身心健康的坚固屏障。
|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10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关于延迟退休政策正式官宣的舆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