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男性留学生混住女生宿舍事件的舆论风波
416.39 KB
9 页
1 下载
5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 概览 | ||
重庆理工大学男性留学生混住女生宿舍事件的舆论
风波
一、 事件概述
2025 年 9 月 15 日,有网友发帖称,重庆理工大学两江校
区 6 栋女生宿舍安排了男性留学生入住。发文者表示,女生们
不理解把留学男生安排进两江 6 栋女生宿舍的操作,门口还挂
有“女生宿舍,男生勿入”的牌子。9 月 16 日,极目新闻记者
致电该校区管委会,工作人员解释称因宿舍准备还未到位,暂
时将部分男性留学生安排到女生宿舍区域住宿。当天晚间,重
庆理工大学发布通报致歉,并表示已将女生公寓临时安排的男
性留学生全部转移至男生公寓入住,目前学校教学秩序正常。二、 传播分析
1、
起止时间
2025 年 9 月 15 日至 9 月 30 日,关于“重庆理工大学安
排男性留学生混住女生宿舍”事件相关舆情,全网原发信息共
计 27379 条。从舆情传播过程分析,事件呈现典型的“产生—
爆发—回应—收尾”发展态势,从 15 日舆情发声,到 16 日学校发布官方回应,至 17 日信息扩散导致关注度升高,到 30 日
讨论热度冷却。
2、
舆论情感分析
在“重庆理工大学安排男性留学生混住女生宿舍”事件全
网总计 27379 条相关信息中,负面信息总计 18773 条,占比 68%;
中性信息总计 8431 条,占比 31%;正面信息 175 条,占比 1%。
舆论普遍对该事件持负面态度,质疑学校安排男性留学生混住
女生宿舍缺乏合理依据,且不尊重女学生隐私。
3、
传播平台分析
综合“重庆理工大学安排男性留学生混住女生宿舍”全网传播平台分析,视频 16837 条,占比 61%;客户端 7170 条,占
比 26%;微博 1436 条,占比 5%;网站 1010 条,占比 4%;微信
789 条,占比 3%;其他平台 137 条,占比 1%。其中,视频和客
户端平台信源主要以媒体官方报道为主,显示出官方媒体在舆
论场话语权中占据较大权重,往往在负面舆情传播过程中起到
重大推动作用。
三、舆情发展及应对
1、
舆情发生(9 月 15 日)
9 月 15 日,有网民在社交平台发帖称,重庆理工大学两江
校区在新生报道当日,安排 30 名男性留学生入住女生宿舍楼,
随即引发网络关注。舆论爆发点:学校在未经与学生沟通告知
前提下,“先斩后奏”将男性留学生安排入住女生宿舍,一方
面既不尊重学生知情权,另一方面女学生隐私权也存在隐患。
此外,有部分观点联想到此前山东大学“女学伴”事件,批评重庆理工大学此举突破性别安全底线,质疑是否是另一种形式
的“教育矮化”以及对留学生搞“特殊化”待遇。
2、
舆情高峰(9 月 16 日)
“重庆理工大学安排男性留学生混住女生宿舍”事件经网
络发布后持续发酵,16 日极目新闻、南方都市报、封面新闻及
环球时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进行跟进报道。迫于舆论压力,重庆
理工大学于 16 日 20 时 35 分在官方微博发布事件情况通报,
称事件起因为原定为男性留学生的宿舍因部分寝室家具未安
装到位,被迫将其安排到女生宿舍楼临时居住,截至 9 月 16
日 17 时,学校已将女生公寓临时安排的男性留学生全部安排
入住到男生公寓。但关闭了微博内容下方评论区。通报内容后
经环球时报、极目新闻、深圳晚报等媒体转发、评论,相关信
息微博平台评论量达 3 万余条。舆论爆发点:学校回应内容缺
乏说服力,仅针对问题表面进行说明,但未能对“家具未到位
是否影响入住”、“安排进女生宿舍是否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选
项”等深层次问题进行答疑,且学校官方微博关闭评论区,掐
断网民沟通渠道,更加激发舆论负面情绪,质疑学校发布通报
仅是“程序性”工作,目的在于平息舆论,而非直面问题。3、
舆情尾声(9 月 27 日—9 月 30 日)
官方通报发布后,话题热度逐步回落,尽管通报内容中称
已将男性留学生全部转移至男生宿舍,但舆论尤其是媒体对该
事件反映的如“重指标轻管理”、“留学生双重待遇”以及“本
国和国际学生资源分配”等高校管理问题进行二次剖析。四、 专家点评
此次重庆理工大学留学生混住女生宿舍舆情事件,折射出
部分高校在留学生管理、学生权益保护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等方
面存在的弊端,此类涉及学生权益和留学生管理相关的负面舆
情,极易给公众留下学校“崇洋媚外”和“双重标准”等负面
认知,造成学校形象乃至整个教育系统公信力受损。综合研判
该事件事发全程,主要有以下风险点:1、公众质疑学校管理
能力。学校推进国际化建设,吸引国际学生到校就读无可厚非,
但该事件中学校以留学生宿舍“家具未到位”为由将其安排入
女生宿舍楼就住,证实学校在加快国际化建设中存在“重指标
轻管理”的问题,相关配套设施严重滞后。2、学生权益风险
问题被放大。“学校宿舍楼内男女学生混住”这一话题标签极
易吸引舆论目光,首先将引发公众对女性学生群体性别安全能
否得到保障的质疑。同时,该话题极易与此前山东大学为留学
生分配“女学伴”事件产生关联,激发舆论对学校将女学生做
作为吸引留学生就读的“优惠条件”的批评与质疑。3、对留
学生实行“双重标准”管理的质疑。学生宿舍本应实行严格的
性别隔离制度,且在该事件相关报道图片中,有明确信息显示事发女生宿舍楼内贴有“男生勿入”标签,但校方公然单方面
突破管理制度,将男性留学生安排入女生宿舍入住,违背了程
序正义原则,易引发舆论针对学校在外籍学生管理工作中“网
开一面”的质疑。
五、专家意见
“重庆理工大学安排男性留学生混住女生宿舍”事件是近
年来部分高校在留学生管理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缩影,其中涉及
的“双重待遇”质疑直接触及公众对校园公平和安全的呼声,
极易引发舆论聚焦,对学校公信力建设和维护产生重大舆情隐
患。在面对此类事件时,必须从强化资源配套建设、提升国内
外学生管理平等意识以及建立学生意见反馈沟通机制等方面
着手:第一,强化服务意识,确保学校配套设施建设和国际化
进程相平衡。学校在加强国际招生工作中,应着力解决宿舍、
教室以及食堂等配套资源跟进问题,同时注意不同文化差异,
合理安排国际和国内之间、国际和国际之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空间,避免因资源分配和文化差异等问题导致学生冲突和管理
矛盾。第二,强化底线意识和管理红线,杜绝在留学生管理工
作中发生“特殊对待”的现象。学校在面对涉及社会公序良俗
的管理问题时,必须保障学生基本的人格权益,此规则应被视
为学校管理中不可逾越的刚性要求,无论何种原因,都不应以
牺牲学生权益和基本安全原则为代价,更不能在留学生管理工作中“走后门”,搞特殊对待。第三,建立学生意见反馈机制,
认真倾听学生意见。此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学校未
和学生实行充分沟通,粗暴执行,导致学生为维护自身权益通
过网络发声,问题本质在于学校缺乏与学生之间顺畅的沟通和
反馈渠道。基于此,学校应建立学生沟通反馈机制,在制定和
执行管理制度过程中充分听取学生意见,正视其合理诉求,构
建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
|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9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粪水”风波中的宣传失误与舆论引导能力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