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造大学成绩单是否构成“伪造公文罪”伪造大学成绩单是否构成“伪造公文罪” 近日有关部门通报董小姐事件处理结果,其姑姑班某娟伙同 他人伪造国家公立大学的成绩证明单,由此产生后续一系列违法 违规违德的行为,在全国投下数枚负面舆情“震爆弹”,造成大 家对国家公共机构和医疗系统的巨大质疑和批评。舆情显示,许 多网民认为此案中,班某娟伙同他人伪造国家事业单位开具的成 绩证明单,具备“公文”的性质,当以“伪造公文罪”进行刑事 处罚 主观故意:行为人明知伪造行为会破坏公文信用与社会管理 秩序,仍故意实施。 情节要求:一般需达到“情节严重”才入罪(如造成重大损 失、多次伪造、用于非法牟利等)。 二、大学成绩单是否属于“公文”?肯定观点(可能构成): 大学是事业单位,成绩单是教务部门依职权出具、证明学生 学业情况的正式文件,加盖学校公章后具有法定证明效力,用于 升学、就业等关键环节。尤其在董某莹案中,成绩单直接用于医 部文书”, 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公文。但司法实践中,对“公文”的认定常 采实质解释,涵盖事业单位在公共事务中出具的重要证明文件。 三、班某娟行为的法律定性 伪造行为成立: 班某娟时任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通过教 务处人员李某宽制作虚假成绩单(4 门课程 16 学分),使董某莹 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报考资格。该行为完全符合 “无权制作而假冒名义伪造文件”的特征。0 魔豆 | 4 页 | 103.64 KB | 3 月前3
警惕武汉大学舆情转移引发涉政涉稳风险警惕武汉大学舆情转移引发涉政涉稳风险 7 月 25 日,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案”一审判决结果 公布,法院驳回女生杨某某对男生肖某某性骚扰的全部指控, 认定肖某某动作系皮肤瘙痒所致,不构成性骚扰。判决后, 杨某某“将继续举报阻止肖某某升学”等言论引发新一轮舆 情,最终演变为涉及诬告、学术造假、网暴和制度失灵的复 杂社会事件,深刻暴露了网络暴力泛滥、高校治理失灵、多 重权力庇护、性别议题极化等涉政涉稳风险,亟待引起重视 一是指控曝光掀起舆论惊涛骇浪。2023 年 10 月,武汉 大学女生杨某某在网络发布长文,指控 7 月 11 日在图书馆 自习时,邻座男生肖某某对其实施“当众自慰”的性骚扰行 为,并搭配拍摄的 5 段视频及肖某某所写的两封道歉信作为 “铁证”,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引发 10W+转发量,肖某 某被“键盘审判”为千夫所指的“变态”。 二是校方初次处理仓促决策处分。武汉大学在舆情压力 下,在 48 小时内对肖某某处以记过处分,通报中模糊定性 威 胁与持续辱骂,有网友举报杨某某毕业论文错漏造假,并对 武汉大学及其当前所在的香港浸会大学进行“轰炸式”投诉。 二是由校园事件上升到高校管理质疑。据肖母披露,校 方人员曾私下承认处分是“为舆情降温的应急措施”。法院 判决后,武大不撤销处分、不道歉赔偿、不启动诬告调查的 “三不”态度引发公愤,被讽“推诿大学”“诬汉大学”。胡 锡进、复旦教授严锋、考研名师汤家凤等呼吁武大撤销原处 分并公开道歉。100 魔豆 | 5 页 | 193.78 KB | 2 月前3
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上级批准”折射的舆情治理困境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上级批准”折射的 舆情治理困境 1 事件背景与争议焦点 2023 年 10 月,武汉大学校园内发生的一起“图书馆事件” 持续发酵至今,演变为一场牵动全国公众关注的公共事件。该校 女生杨某某指控男生肖某某在图书馆自习期间存在性骚扰行为, 并拍摄视频要求其写下道歉信。在双方沟通录音中,尽管肖某某 多次表示“我知道犯了错”“求你放我一条生路”,但双方均未明 确说 确说明具体行为性质。事件经网络传播后迅速升温,武汉大学在 舆情压力下,仅用三天时间就作出反应,于 2023 年 10 月 13 日 发布通报,以肖某某“存在不雅行为”为由给予其记过处分。 然而,在近两年的司法程序后,2025 年 7 月 25 日武汉市经 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认定,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性骚 扰成立。判决理由明确指出:肖某某的动作存在“抓痒的高度可 能”;事发现场为开放空间且双方无任何交流;无法认定其行为 学是否会撤销原处分时,张平文校长于 2025 年 7 月 31 日回应表 示“学校正在处理中”,但进一步说明需“等上级的安排”。此回 应引发舆论强烈反弹,而此前针对肖某某的处分通报至今仍悬挂 于武汉大学官网,成为舆情持续发酵的催化剂。2 舆情演化轨迹与核心争议点 2.1 舆论场的阶段性演变 爆发期(2023 年 10 月 2024 年初):女生的网络举报引发首 次舆情海啸,网络暴力迅速蔓延。肖某某遭遇“开盒”(人肉搜0 魔豆 | 6 页 | 229.31 KB | 3 月前3
医疗行业舆情周报第1期(2025.10.9-10.15)域。舆论热度主要集中于三起事件:一是“钟世镇院士寿宴被冒 充学生纠缠拍摄”事件,因触及学术尊重与道德底线,引发公众 强烈谴责;二是江西中医药大学设备采购“300 万元预算、1000 元中标”事件,因招标、中标金额差距悬殊,被质疑存在形式化 与合规问题;三是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患者坠楼事件,除暴 露医疗安全管理漏洞外,也引发了网民对“大病难承担”等现实 困境的共情与讨论。其余 3 起事件——武胜县中医院要求患者家 4 万,讨论 426 次。 2 1014 江西中医药大学被爆 设备采购“300万预算 1000 元中标” 招标投标 #医院 300 万预算 1000 元中标采 购暂停#阅读 2360.4 万,讨论 4442 次,#医院 300 万预算 1000 元中 标情况通报#阅读 295.2 万,讨论 1045 次。 3 1014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 附属医院一病人坠楼 患者坠亡 #南宁一医院有人坠楼#阅读 (二)江西中医药大学被爆设备采购“300 万预算 1000 元中 标” 10 月 14 日,据大皖新闻报道,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全 自动生化免疫分析流水线设备采购项目”被曝存在“300 万元预 算、1000 元中标”的情况。记者分别致电医院与中标供应商,双 方均表示投标过程合法合规,且“大家投标价格都差不多”,其 他细节则不愿透露。10 月 15 日,江西中医药大学发布情况通报,0 魔豆 | 8 页 | 347.21 KB | 1 月前3
本科生发表14篇SCI?“特权”泛滥背后社会情绪亟待关注本科生发表 14 篇 SCI?“特权”泛滥背后社会情绪亟待关注 近日,重庆大学一名本科生因在短时间内发表多达 14 篇 SCI 论文引发广泛关注。据公开信息,该学生主要以第一 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多个国际期刊上发表科研成果。包括 SCI 一区论文 5 篇、二区论文 9 篇,并获专利授权 3 项,其 学术成果被描述为“超越常规水平”。然而,随着媒体调查, 更多信息被披露出来:该学生参与的 更多信息被披露出来:该学生参与的 14 项发明专利中,最 早申请时间为 2016 年,彼时其尚在读初中,且 14 项专利的 第一发明人均非本人,有知情人士表露,其合作发明人中的 重庆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刘某华系该学生父亲。与此同时,一 篇《关于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长江学者刘某华等严重学术 不端问题的举报信》又在网上流传开来,使得事件更加复杂 化。 舆论聚焦三个核心争议点 学术成果时间线的合理性——一名本科生在四年甚至 中生参与发明专利申请不符合常识,专利实际主导者可能是 其父。”相关评论直指学术不端,要求核查论文贡献度及专 利实际参与情况。 “特权”话题频繁引发质疑反映三方面深层社会情绪 从近期的协和 4+4 到此次重庆大学本科生 14 篇 SCI 论 文,公众对学术成果背后“资源不对等”和“过程不透明” 的敏感度日益增强。这类舆情反映出三方面的深层社会情绪: 其一,对教育公平的焦虑:当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在为0 魔豆 | 3 页 | 98.76 KB | 6 月前3
“应届生工资重回3000元时代”,舆情漩涡中的现象剖析元左右,甚 至还有一些更低的情况。比如华南农业大学的一场招聘会上, 有公司给出本科月薪 3000-4000 元、硕士 6000-8000 元、博 士 8000-12000 元的薪资待遇;在江西南昌大学的校园招聘 会上,一些普通岗位的月薪在 4000-7000 元左右,与学生们 的心理预期有较大差距。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民观点 一是有网民认为大学生花费多年时间和大量金钱接受 高等教育,毕业后却只能拿到 高等教育,毕业后却只能拿到 3000 元左右的薪资,与教育 投入不匹配,认为大学生的努力和家长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 的回报。 二是有网民认为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市 场竞争激烈,企业处于优势地位,对应届生的薪资压得较低, 希望企业给予应届生更多的关注和合理的薪资待遇。 三是有网民认为应届生刚步入社会,起步阶段的薪资并 不重要,关键是积累经验和能力。初入职场,自身能力和经 验不足,企业支付的薪资低一些是正常的。只要在工作中不 增大,利润空间受到压缩。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和生存, 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不得不更加谨慎地控制人力成本支出。 在这种情况下,对应届生的薪资待遇进行下调是企业降低成 本的一种方式。 第二,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 每年都有大量的应届生涌入就业市场。然而,就业岗位的增 长速度却跟不上毕业生数量的增长速度,导致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愈发严重。企业在招聘时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这也使得0 魔豆 | 7 页 | 290.10 KB | 1 年前3
斯坦福博士“下乡记”:基层与高学历人才的双向选择斯坦福博士“下乡记”:基层与高学历人才的双向选择 据凤凰网 9 月 30 日报道,今年 6 月,一份 2024 年乡镇 公务员政审考察名单在网络引起热议。该名单中显示,一位 名叫苏朕,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男子,参加了职位代码 为 040167 的乡镇公务员岗位选拔。查询信息显示,苏朕报 考的是宿州市灵璧县乡镇机关基层事务管理的综合管理岗, 职级层次为四级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要求面向本市户籍人 日中午时段,即信息量最 高的时期,有三个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单,具体话题如下: 从热门主题词图来看,“公务员”“乡镇”“博士”等 是网民重点提及的词汇。网民观点 一是有网民认为国家和个人在培养一名斯坦福大学博 士上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拥有这样的学历背 景,应该从事与其学术背景更为匹配的工作,比如科研、教 育或高级管理等。去乡镇做公务员,大材小用,是对其多年 所学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浪费。 遇也有保障,对于求职者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高学历人 才也不例外。四是有网民认为乡镇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环节,在乡村振 兴等国家战略背景下,基层需要更多有能力、有热情的人才 来推动发展。斯坦福大学博士的加入可以为当地的发展带来 新的机遇和活力,对基层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基层治理现代 化需要更多高学历人才的参与。高学历人才具备更广阔的学 识和见识,能够为基层工作带来新的视角、创新思维和科学0 魔豆 | 6 页 | 256.92 KB | 1 年前3
中国科学报:考生究竟在信张雪峰什么构的好处在于快速决策,坏处在于弱化考生的兴趣、个性, 看似“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但本质上是分分必较的博弈。 又有多少迷茫的考生、家长走进志愿填报机构时,撂下一句话“不挑学校、专业,只要就业好,去这个分数够得着的最 好的大学”。 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长线的过程。“长大后, 你想做什么”是每个孩子接受过的最朴素的职业生涯规划教 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优势在于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劣势 在于过程繁杂,但其本质上是明心见性、去功利化地作选择。 当一个人明确了职业目标、人生奋斗的方向,他的自驱力将 无比强大。 然而,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没有按理想路径发 展起来,少有中小学校长敢冒着升学率、高考成绩下降的风 险,大力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矛盾后置带来的结果是, 大学大类招生、转专业等补救措施频出,使得招生规则越来 越复杂。待解未解的矛盾最终把志愿的选择权,拱手让给了 “张雪峰”们。 难度大,是不是就不要做了?结合现实、寻找兴趣从来 就不是一个激进的过程,也不是单开一门职业生涯规划课就 的理性判断下,博弈与理想的天平将会悄悄发生变化——博 弈会更多让位于理想,理想的权重会在选择中增加。 甚至会出现“高分低报”现象。而由理想驱动的“高分 低报”,从来都不是一个失策的选择。云南农业大学咖啡科 学与工程专业在 2024 年首次招生,首届考生的考分高出二 本线七八十分,甚至达到一本线。“00 后”考生对从事咖啡 职业的向往可见一斑。我们事实上更需要理想的锚、引路的 人,而不是0 魔豆 | 3 页 | 114.64 KB | 5 月前3
以江油事件武大事件为例对比分析网络舆情迅速发酵成因及折射出的问题情迅速发酵成因及折射出的问题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布衣锐察” 当前互联网舆情传播的发酵速度和影响力呈现爆发式 增长。 正常网络事件发展是比较明显能看到一个自然发酵传 播过程的,舆情相对不激烈,例如武汉大学事件,从开始到 发酵差不多有十天的样子,而且绝大多数是理性探讨。 但江油事件从在互联网上默默无闻到舆情汹涌澎湃只 用了短短不到一天的时间,所有人都还没意识到发酵过程, 舆情就汹涌的遍布全国,其背后既有技术环境和社会心理的 毒 式扩散,而理性信息传播举步维艰。 社会心理基础:公众情绪阈值降低与代入感 涉及特权不公(如防城港奔驰女亮证事件,江油事件官 二代施暴谣言)、公共安全(比亚迪失控传闻)或道德争议 (武汉大学性骚扰指控)的议题,极易触发公众的代入式愤 怒。当事件触及“权力滥用”“程序正义缺失”等敏感神经 时,网民会因自身不安全感而快速形成声浪。例如江油事件 因官方信息迟缓披露滋生了诸多谣言,激发了民众共情受害 官方应对不专业失效引发次生危机 回应迟缓或回避核心质疑会直接激化矛盾。防城港事件 中,当地部门对“亮证者身份”“隐私调取合法性”等关键 问题避而不答,用“视情况公布”等模糊回应推高公众怀疑; 武汉大学在性骚扰争议反转后未及时纠错,发酵后校长回应3 “等上级安排”,导致舆情从个体事件升级为对高校公信力 的批判。江油事件中,当地警方未及时公开施暴者家庭背景, 导致“官二代”谣言发酵,令谣言在民众中传播甚嚣尘上。0 魔豆 | 8 页 | 252.68 KB | 3 月前3
十年“病房钉子户”,医疗资源岂容这般“空耗”!据新黄河报道,近日,有网民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 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住院部,一位老人单独入住一间 病房长达 10 多年未出院,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网传视频 和图片显示,老人身穿睡衣睡裤,在病房门前自言自语,病 房内摆放着床、椅子以及锅碗等生活用品,俨然将病房当成 了自己的住所。对此,11 月 27 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眼 科相关工作人员确认此事属实,称因存在医疗纠纷,老人“占 年,居然只是“正在处理”。这应该是早就要处理啊,难道 舆论不曝光就不处理?或者,此事一直就是处于“正在处理” 的状态,处理了这么多年就是没处理好,让这个“正在处理” 持续到现在? 大象评论:希望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能够尽快给公众一 个清晰、公正、合理的解释和解决方案。病房非养老之地, 公共资源需共护。老人独占实不该,法律途径是正途。网民观点 一是不少网民质疑医院处理医疗纠纷的效率,医患矛盾 十年0 魔豆 | 5 页 | 195.00 KB | 11 月前3
共 38 条
- 1
- 2
- 3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