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课堂禁止使用电子产品范大学管理学 院工作人员回应称,为了学风建设,基本上各个学院都有这 样的要求。规章制度只是对学生起到一个约束作用。 舆情传播趋势 4 月 11 日 曲阜师大作出《关于课堂禁止使用手机、平板、 电脑等电子产品的规定》 4 月 15 日 曲阜师大回应:规章制度只是对学生起到一个 约束作用数据来源:百章舆情监测系统 数据范围:4 月 15 日 12 时至 4 月 16 日 14 时 PPT、查单词、跑代码等,这些都可以大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此 数字化大背景下,大学完全禁止课堂使用电子产品,不仅背 离了时代趋势,对学生来说,恐怕也不是一个好示范。既然 都是大学生了,理当被大学视作一个对自己负责、有着完整 自我意识的成人,而不是还将他们固定在一个“读不完的中 学”里。 二是澎湃特约评论员龙之朱评论称,如果说这是中小学 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还能够被理解,但是高校学院要求在 课堂上 课堂上全面禁用手机、平板乃至电脑,未免刻板操切,有简 单粗暴之嫌。 三是教育专家熊丙奇分析称,大学生上课玩手机不认真 听课,成为“低头一族”,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过, 学校采取此种方式,禁止学生在大学课堂使用电子产品,“只 是治标不治本”,还有可能引发质疑。 网民观点 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课堂禁止使用电子产品这一规 定曝出后,引发了网民对于课堂纪律与学习自由、传统教育 与现代技术之间平衡的讨论。具体如下:10 魔豆 | 6 页 | 369.79 KB | 1 年前3
老师在班级群里怒骂“都给老子滚”引热议老师在班级群里怒骂“都给老子滚”引热议 10 月 14 日,多张群聊截图显示,一个疑似有 88 名群成 员的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一初中班级群里,“班主任徐某某老 师”疑似情绪崩溃大发脾气。聊天记录显示,“班主任徐某 某老师”先是在上午 9 点 30 分左右表示,她理解家长对学 生的关心,但是她作为一个人现在情绪不稳定,没有办法处 理班级上每一个问题,希望大家谅解。中午 12 点 32 分起, 徐老师情绪疑 主任, 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处理各种班级事务、应对不同家长 的需求等。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难免会有情绪崩溃的时候, 所以对该老师的行为表示理解和同情。 二是一些网民认为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 任,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班级群这样的公共场合爆粗口, 严重有损教师的形象,也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该老师的行 为是缺乏职业素养的表现,没有做到为人师表,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 子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家校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一些家长可能会减少 与教师的沟通交流,甚至向学校提出更换教师等要求。 第三,在社会层面上,这种违背教师职业操守的行为经传播后会 引发公众对教师群体的负面评价。教师作为一个备受尊重的职业群体, 个别教师的不当行为容易被放大,使得整个社会对教师行业的评价降 低,影响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声誉。 舆情建议 一是学校在调查过程中,适时公布阶段性进展,如已完成的调查 内容0 魔豆 | 6 页 | 253.42 KB | 1 年前3
鼓励学生举报被判担责:永远都不要迎合举报式管理_针对这一民事案件,法院判决由打人者周某承担 50%的 民事赔偿责任,学校承担 30%的责任,宋某自行承担 20%的 责任。 湖南高院认为,涉案学校通过物质奖励鼓励学生相互监 督举报,客观上形成了“以举报代管理”的治理效果。一个 缺乏边界、鼓励检举的环境,将导致同学之间相互防备、猜 忌,甚至引发肢体冲突,对青少年人格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在这一事件中,学校的行为存在明显过错,这些过错, 涉及到多个方面,但仔细察之,源头仍在于学校鼓励学生互 权力采取一定措施保障校规落实,但不能“摁下葫芦浮起瓢”,把学生引到互相检举、彼此提防、人人自危的境地。这样不 仅会侵害学生的隐私权、人格尊严,也会败坏学校风气。 当然,判决学校在这起民事案件中担责,意在强调,学 校有责任提供一个安全、宽松、向上、正向的环境,为学生 健康成长提供助力,奖励无边界的检举、告密,哪怕是一瓶 牛奶,也不可以。 这是因为,其一,学校应正确引导学生,使之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不能动辄鼓励举报告密,甚至将学生推向“原子 及教育提醒等完成,大可不必搞“人盯人”的“以举报代管 理”策略。“以举报代管理”,看似省事了,实则遗患无穷, 不光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被扭曲了,社会风气也会被侵 蚀。 湖南法院此次的判决,也算是对那些学校提了一个醒, 校规终究是校规,不能代替法律。学校不能鼓励无边界举报。0 魔豆 | 3 页 | 107.62 KB | 5 月前3
报考南京大学研究生因虐猫高分被刷舆情分析绩排名 第一情况下疑似因虐猫导致思想品德考核不过关被刷。据 悉,2024 年 2 月 25 日,有网友公开反映东南大学 19 级 土木专业学生徐某祥学生在宿舍虐杀猫,其有虐猫史,还 曾加入过一个以虐猫为乐的网络团伙。同时还有网友发布 一段视频,视频显示徐某祥将一只奶牛猫放入水桶中,然 后用脚踩踏猫的头,并将猫头按入水中。对此,2024 年 3 月 3 日,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挹江门派出所工作人员曾 外,APP 和视频也占据一定的比例。其余平台相关信息较 少。相关舆情在微博平台发酵过程中,多个话题登上微博 热搜榜单,具体情况见下图: 三、舆情反响胡锡进:现在互联网上对一个已经形成焦点的错误往 往态度非常严厉,追着喊打,这会导致对一个犯错者过度 和长期惩罚的风险。社会应该给他改正的机会,让这个年 轻人有出路和希望。 工人日报: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失德失范的事情时有 “ ” 发生,学校做出的相应处理,有的让人直呼 发生,学校做出的相应处理,有的让人直呼 干得漂亮 , 有的引发了不小争议。如何宽严相济、实现更好的平衡, “ 如何做到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是 学校应该研究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课题。不管最终结果 如何,乐见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对人品与学识的关系有更 理性、科学的认知,越来越多的高校更加注重对学生修 “ 养、品德的培养与考核。九成网友赞同 研究生招录加强品 ” 德考核 ,是一种提醒,也是一种呼唤。0 魔豆 | 6 页 | 967.00 KB | 1 年前3
百章舆情观察:从国安机关公布的教育领域间谍案件说起关注。在微博等社交平台,#境外间谍以求职等名义利诱青 年学生#、#警惕求职兼职中间谍圈套#等话题热度迅速攀升。 对于公众而言,这是一次国家安全意识的集中唤醒。但 对于我们教育领域舆情观察者而言,这更是一个标志性信号, 就是象牙塔已不再是远离政治硝烟的净土。下面百章舆情将 深入剖析间谍活动如何将触角伸向校园,以及这场看不见的 战争如何在舆情场上激起波澜。 一、间谍活动渗透的目标改变,从“核心涉密”到“普 量生成歪曲历史、解构英雄的“毒教材”插图和伪史段子, 在历史话题下反复刷屏,或在学术论坛中抛出耸人听闻的 “新论”,试图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逐步消解青少年 群体的历史记忆与民族自豪感。这种釜底抽薪式的“软渗透”, 其目标直指一个国家赖以存在的“认知锚点”和“情感基石”, 直接侵蚀的是我们思政教育的核心成果。 七、构建教育领域的“反渗透”防火墙 面对这场针对教育领域的无声之战,舆情场域的反应既 是国民安全意识的体现,也为我们构建防护体系提供了重要 情进行 深度研判。当发现有组织的抹黑攻击或话题引导时,不能仅 视为简单的网络纠纷,而要提升至认知战的高度进行分析, 及时发现并阻断渗透的苗头。 在一个万物互联、信息过载的时代,国家安全的边界正 在被重新定义。看不见的硝烟,弥漫在每一个屏幕背后。无 形的陷阱,可能就隐藏在一次不经意的网络互动之中。作为公民,我们需要擦亮双眼,绷紧安全之弦,配合国家打赢这 场情报暗战与舆情明战交织的总体战。0 魔豆 | 7 页 | 265.23 KB | 12 天前3
中专生姜萍闯进全球数学竞赛12强极目新闻:第一,姜萍的成长充满了正能量,能传递给 他人以力量,让人看到坚持与努力的可贵,带给他人以信心 与希望。这是一个伴随温暖与美好的主角,所以能激荡人心, 能鼓舞人心。第二,这也说明,筛选人才不能用一把尺子, 不能用刻板模式来设限。 光明网:这是一个纯粹靠着自己,穿过了上述那些滞重 壁垒的女孩,还不仅仅是一个数学人才那么简单。 央广网: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价更加多元,这也提醒 我们要不断优化人才选拔、培养机制,进一步创造条件激发 也无法提供答案 的情况下,作弊的可能性极低,因此质疑的声音逐渐减弱。 三是姜萍事件引发了网民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一些网民 认为,虽然姜萍的成功证明了中专生同样具备竞争力,但教 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网民们呼 吁社会更加关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加 公平的教育机会。 四是由于姜萍事件在短时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姜萍也 迅速成为了一位网红。一部分网民担心过头的赞0 魔豆 | 6 页 | 187.04 KB | 1 年前3
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的三重舆情透视”的网络是非 观。 舆情焦点三:从情绪正义到制度正义,公众对法治公平 的深层渴求 厦门大学邹振东教授针对此事在微信公号中发文称,当 下的舆论场正处在一个“委屈者情绪”的时代,“委屈者情绪” 是破解这个时代舆论翻车与流量出圈的一个密码。杨某某一 开始在互联网的指控之所以饱受关注与同情,是因为她的受 害者身份,在学校面前,公众天然认为学生处在弱者的位置, 对杨某某维权的支持承载了公众追求正义的情绪。深究其中 喷薄而出。一审判决后,杨某某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嚣张言 论”促使公众对双方身份的感知发生反转,“委屈者”身份破碎, 引发公众对杨某某“不得理还不饶人”的审判与谴责,为“情绪 正义”提供了另一个出口。 更值得注意的是,“委屈者情绪”的背后,体现出了网络 空间对法治公平的深层渴求,一方面,公众期待司法程序还 原事件真相、期待法律程序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另一方面,司法和制度建设在增强公众关于个体的法律尊严和权利感0 魔豆 | 6 页 | 230.35 KB | 3 月前3
“95后”研究员四博士引关注,“注水”博士成焦点目前民政部门已介入调查,要求该研究院提供相关材料进行 全面审查。 各方回应: 赵子健——虚荣心和过度包装 赵子健说:“这件事情促使我认真审视了这些年的学习 过程,这背后有虚荣心的缘故,也有过度包装的成分。这是 我的一个深刻教训,希望青年朋友们引以为戒。” 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暂停聘用关系 进行核 查 10 月 10 日晚,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发布说明, 已暂停与赵子健的聘任关系,并对其学历学位开展核查。 上游新闻:学术机构理应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履行好守 门人、监督者的责任。社会期待学术机构理当吸纳更多潜心 做学问的真博士,而不是四处忽悠、专注于给简历“注水” 的“水博”。 网民观点 一是有网民认为人的精力有限,一个人在短时间内获得 4 个博士学位、6 个硕士学位以及众多社会兼职是极不现实 的,其中很可能存在学历造假行为。尤其是一些不太知名的 海外院校的学位,以及在线课程获得的学位,其含金量和真 实性待 泛关注。有调查发现,东南亚国家一些 高校的“免联考”博士学位,以三年学制为主。不同国家的 高校博士项目,学费不尽相同。只要学生按照相关要求上课、 学习和考核合格,最低花费约 12 万元就可获得一个学位。 为什么会出现东南亚“水博”?外部看,一些用人机构过于 看重学历,不看重人本身的能力。内部看,体系内部的专业 评价标准没建立起来。针对此事件暴露出的“注水”博士现 象,建议如下: 一0 魔豆 | 8 页 | 295.04 KB | 1 年前3
关于大连工大拟开除李某某引发的舆情反思法行为,而是将李某某与一名外国人之间的私人交往,定性 为“不正当”并上升至“有损国格”的高度。部分舆论质疑 这种从个人私德推演至政治道德、民族情感的处理方式,体 现出一种过度批判的倾向。舆论认为,一个成年大学生与外 国人的交往,即使出现道德瑕疵,也不应被拔高至“国格” 层面。如此界定,不仅模糊了道德与法律、个人行为与国家 形象的边界,也易造成道德绑架与民粹煽动,使教育管理滑 向意识形态化 本次事 件中的受害者,不应当受此惩罚。 舆论争议之二:校规适宜性与处置原因真实性受质疑学校以“不正当交往”“损害国格”成为对李同学顶格 处分的根据,也引发舆论的严重撕裂。首先,有观点认为, 一个成年女性选择哪个国家的公民作为自己的性伴侣,这是 私事,与国无关,远远谈不上“有损国格”,网民质疑学校 的校规在实际执行中存在过时、不适宜的情况。其次,也有 观点认为,校方的处置疑似与“重大舆情风险”有关,而非0 魔豆 | 5 页 | 355.33 KB | 4 月前3
【清博】从人大回应看高校“举报类”师风师德舆情处置标准中,当事学生举报内容涉及性侵犯,因此海淀公安分局官方微 博@平安北京海淀 也跟进通报,表示已介入调查。有效避免了 此前发生在高校的骚扰、性侵犯事件中“事件反馈后一个月久 未立案”等次生舆情。值得注意的是,有网民评论认为,涉事 教师已在高校任教近 30 年,“不是第一个受害者”的推测可能会使得舆论持续观望警方调查结果和案件后续进展。 图 4 海淀公安分局通报截图 四是对于当事学生的学业未进行有效安排,或留下舆情长0 魔豆 | 8 页 | 1.42 MB | 1 年前3
共 22 条
- 1
- 2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