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章舆情观察:从国安机关公布的教育领域间谍案件说起生”的精准定制来源:网络 过去,军工专家、核心技术人员是境外势力“精准围猎” 的重点。如今,渗透的关口正在无限前移和下沉,将目光瞄 准了数量庞大、可塑性强、且未来拥有无限可能的青年学生。 其策反套路呈现出高度的“定制化”和“场景化”特征。 首先,间谍活动针对理工科尖子生。以“国际科研项目 合作”“顶级企业海外实习”为诱饵,提供丰厚报酬与亮丽 履历,要求其在校期间“共享”实验数据,或在毕业后进入 则揭示了其深度。“金钱收买”“美色诱惑”等传统手段并未 过时,但相比之下,更为隐蔽且更具破坏力的“认知战”已 在教育领域悄然铺开。 五、学术外衣下的“议程设置” 其典型路径,正如一些深谙传播规律的网民所总结的 “三步走”套路,在教育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首先进行议 程植入。他们通过境外 NGO、基金会等“白手套”,资助境内高校特定课题组或研究中心,围绕其预设议题(如我国的能 源政策、环境标准、人权状况等)发布所谓“独立学术报告”,0 魔豆 | 7 页 | 265.23 KB | 12 天前3
202507涉高校热点舆情拖延代替处置”的机制性缺陷。 2. 校方事件通报“避重就轻”未回应舆论关切 无论是青岛大学一员工疑因中暑去世,还是上海交大一 学生在校内被校外人员殴打事件,校方对于事件的通报“模板 化”“套路化”,对于舆论关切的核心问题——宿管大爷的具体 死因(是否与持续高温天气存在直接关联)、是否存在拖欠 薪资、安保巡逻为何未及时制止暴力行为、受伤学生的具体 伤情及后续保障等关键信息均避而不谈。两起事件共同暴露1000 魔豆 | 22 页 | 552.94 KB | 3 月前3
共 2 条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