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小学查“户口式”收集信息引众怒:教育管理别踩这三大“红线”界在哪里?学校信息收集的“度”该如何把握? 以下几类“红线”需重点规避,这不仅是对学生和家长的 尊重,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坚守。 红线一:隐私边界模糊,把“管理便利”凌驾于“个人权 利”之上 “我的家庭情况和孩子上学有什么关系?”这是许多家长 看到“是否单亲”一栏时的直观疑问。在法治观念日益普及的 今天,“隐私权”早已不是抽象的法律概念,而是每个公民的 基本权利,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的隐私更应受到特殊保护。 是“需收才收”。 随意触碰隐私边界,看似是“精细化管理”,实则是对家长信 任的透支,更可能让孩子因家庭差异产生自卑心理,违背了 教育的人文温度。 红线二:教育公平失衡,用“家庭背景”替代“学生本身”网友对“社会资源”一栏的质疑,核心指向的是“教育公平” 这一底线问题。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孩子无论出身如何, 都能获得平等的关注和发展机会。而要求家长填写“可提供的 社会资源”,无形中传递出一种错误导向,学校可能会根据家 长的“资源价值”来区别对待学生。 现实中,确实有少数学校存在“看家长下菜碟”的现象。 家长职业光鲜、资源丰富,孩子就能获得更多展示机会;家 长普通平凡,孩子就容易被“边缘化”。这种做法彻底扭曲了 教育的公平性,让教育从“育人”变成了“攀附”,不仅伤害了 普通家庭学生的自尊心,更会在孩子心中埋下“身份决定价值” 的错误认知。 真正的教育公平,应当是“眼中有人”,看到每个学生的 个性和潜力,0 魔豆 | 5 页 | 260.46 KB | 18 小时前3
卡牌“毒瘤”肆虐校园,中小学生成“待宰羔羊”卡,甚至出现了有学生花费上万元的情况。节目播出后,不 少网友认为,应加强直播平台和市场监管,而家长也应多关 注自己的孩子。一段时间过去了,记者发现以“小马宝莉” 为主要商品的拆卡直播间依然不少。一些直播间除了在镜头 前明示“未成年人禁止拆卡”以外,还在拆卡前要求购买者 再次确认自己已经成年。但是,记者走访了重庆的多所小学, 发现仍有不少孩子观看过类似的拆卡直播,并且直接下单购 买过。 传播情况 趋势图 数据显示,11 他 们认为,孩子们为了集齐稀有卡牌,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甚至牺牲学习时间和身体健康。同时也担心,卡牌收 集可能会扭曲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三是部分网民认为应加强对直播平台和市场的监管力 度。目前市场上对于卡牌销售,尤其是网络平台上的销售缺 乏严格规范,导致未成年人能够轻易购买。 四是部分有网友指出家长应更加关注孩子的消费行为 和网络活动。家长需要密切留意孩子的零花钱使用情况,保 况,保 管好支付密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对待卡 牌等娱乐消费。 五是部分有网友认为网络平台应承担起主体责任,利用 技术手段实现用户身份的精准识别,设置合理的观看时长限 制、消费额度上限,以及强制性的休息提醒等功能,防止未 成年人沉迷于拆卡直播并进行不适当的消费。 研判分析 学生沉迷于购买和收集卡牌不仅会给家庭造成经济负 担,也会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学业以及社交关系。首0 魔豆 | 4 页 | 195.76 KB | 11 月前3
免费学前教育来了,我们离“上得起、上得好”还有多远?免费学前教育来了,我们离“上得起、上得 好”还有多远? (来源:清博智能 舆情君 ) 最近,“免费学前教育”成为朋友圈热议的话题。许多年 轻父母纷纷转发相关新闻,难掩兴奋之情——毕竟,这意味 着孩子上幼儿园的经济负担将大幅减轻。在 2025 年 7 月发 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 育”,旨在让所有适龄幼儿都能公平地享受到普惠性教育资源, 真正实现“上得起、上得好”。 时,确保学前教育质量不打折扣,成为政策落地过程中公众 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网友们对该事件的情绪分布图 (来源:清博智能智舆情系统)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当学前教育迈向免费时代,如 何确保孩子依然能享受高质量的启蒙教育? 一、政策保障财政兜底与监管并重 首先,“免费不降质”的底气来自国家的大力投入和制度 保障。免费学前教育意味着原本由家庭承担的费用将转由政 府财政支持,一方面,中央和地方将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 推进,不仅降低了家 庭的养育成本,更在深层次上传递出一种价值导向:让每一 个孩子,不论出身,都能站在相对公平的起跑线上,享有优 质而有温度的早期教育。过去,一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 “抢跑”焦虑,可能会过早地引入小学化内容。而现在,卸下 市场压力的老师们,终于可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事 情上:点燃孩子的好奇心。其次,免费学前教育不仅是给家 长的“红包”,更是给家庭的“礼物”。它不仅仅是省下了一笔0 魔豆 | 5 页 | 270.40 KB | 3 月前3
校园霸凌再现?“老师唆使全班扇男孩耳光” 舆情分析校园霸凌再现?“老师唆使全班扇男孩耳光” 舆情分析 一、概述 近日,网传天津市西青区精武镇某幼儿园老师,因对个 别孩子有个人偏见,教唆全班小朋友排队殴打该孩子,暴力 扇耳光,引发热议。11 月 20 日,天津市西青区精武镇人民 政府发布通报称,11 月 5 日,西青区精武实验幼儿园幼儿张 某某拍打班内一名听力障碍幼儿,教师刘某某出于教育目的, 让班内其他幼儿先后对张某某进行推搡、拍打,造成不良影 从信息渠道来看,微博是本次舆情的主要舆论阵地,占 比达 51.28%;其次是 APP,占比 19.32%。具体见下图:信息来源渠道图 三、舆论观点 一是大部分网民认为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误,老师都不 应该教唆全班孩子对其进行暴力惩罚。该事件不仅对被扇耳 光的男孩造成了伤害,也对被其殴打的两名特殊儿童造成了 二次伤害。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无法保护弱势群体,反而可能 让他们感到更加无助和孤立。并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引导、鼓 追究其法律责任,以起到警示作用,维护教育行业的尊严和 孩子们的合法权益。 三是有网民认为如果孩子确实殴打了两名特殊儿童,并 且造成了严重后果,那么老师的做法虽然极端,但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惩罚必要性。 四是也有网民认为园方在教师招聘、培训和日常管理方 面存在漏洞,园方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男孩出现这 样的行为,其家长可能在教育方面有所缺失,没有引导孩子 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四、研判分析0 魔豆 | 5 页 | 306.86 KB | 1 年前3
马上评丨比食堂绞肉机生蛆更让人担心的是什么没有人比家长对孩子的饮食健康更上心。教育部门一再 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建立家长陪餐制度,具体到各地各学校, 应该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落实,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搞走形 式那一套。毕竟,有家长陪餐,校园食品安全也多了很多双 监督的眼睛。 当下社会对校园餐的要求,早已经过了“吃得饱”的时 代,而是“卫生、安全、可口、营养健康”。卫生是最基础 的要求,如果连卫生这第一关都过不了,又拿什么让孩子和 家长相信这样的校园餐能够营养健康? 家长相信这样的校园餐能够营养健康? 食品安全问题无小事,校园食品安全更是直接关乎孩子 的健康成长。也因此,相关卫生要求和标准流程必须严格执 行,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这次通报里说,绞肉机生蛆的直接原因是“未按要求及 时规范清洗”,但也别把问题只归结到某个基层员工或某个 环节。别的不说,从事情发生到处理事情,已经暴露出学校 管理思维也“生锈”了,需要一次严厉的处罚和全面的整顿 来“去垢”。 北实验学校 来说,通报不是终点,必须彻查校园食品安全隐患,追究责 任到人。如此,方能以儆效尤,让校园管理者真正把孩子们 的饮食安全当做自己的事。 眼下天气逐渐炎热,对食堂的卫生安全问题,各地各校 都应该打起十二分精神,全面检视各个环节,查漏补缺、防 患于未然,切实保障孩子们吃得卫生、营养、健康。0 魔豆 | 3 页 | 104.36 KB | 5 月前3
幼儿园园长竟偷拍小朋友如厕,儿童隐私谁来保护?丧失了基本的师德和人性。 二是该事件也引发网友对幼儿园安全管理的担忧与质疑,认为幼 儿园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缺陷,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导致孩子 隐私和安全无法保障。 三是此事件让网友深刻意识到儿童隐私保护的重要性,认为孩子 的隐私和安全不容侵犯,呼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为孩子创造纯净、 安全的成长环境。四是部分网友觉得目前对于偷拍等侵犯隐私行为的法律制裁力 度不足,很多偷拍者仅受行政处罚,缺乏刑事责任追究,一定程度上 “江西一幼教机构卫生间发现摄像头”事件爆出后迅速引发热议, 此次偷拍事件让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儿童隐私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关注 和担忧。公众普遍表示在幼儿园这种本应安全的环境中都能发生此类 事件,那么孩子在其他场景下的隐私保护状况可能更加恶劣。同时, 公众担心视频是否已被传播到网络上,是否会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二 次伤害或用于非法交易等。此外,不少人指出在酒店、更衣室、公共 卫生间等场所都曾有偷0 魔豆 | 5 页 | 730.00 KB | 11 月前3
上海某中学“阶级问卷”风波:舆情聚焦教育公平家庭情况对号入座,这明显违背了平等的理念,这样的问卷 会给学生带来错误的引导,让他们产生阶层差异的认知,可 能影响学生未来的价值观形成。此外,这种问卷的内容与正 确的教育方向背道而驰,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容易让学生产生自卑或自负等不健康的心理。如有网民调侃 称“这年头,连问卷都得讲究阶级斗争了”“难道教书育人 的老师,真的要变成阶层划分的‘导师’了?” 二是有网民对该事件表示不满和无奈,他们认为调查家 二是有网民对该事件表示不满和无奈,他们认为调查家 庭背景阶层可能存在学校区别对待学生、因“财”施教等不 良动机,对教育公平产生了担忧。比如有网民说“学校出这 样的调查问卷,就是为了因‘财’施教,家庭背景好的孩子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嫌弃家境不好的孩子,制造教育不公。” 三是质疑学校在问卷进入校园的过程中没有进行严格 的把关。即使是实习教师的行为,也能将这样不合理的问卷 带入学校并发放给学生,说明学校的管理存在疏忽,对教学 庭阶层的内容可能会让一些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尤其是那些 来自所谓“底层”家庭的孩子,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在学校 中低人一等。相反,来自“高阶层”家庭的学生可能会产生 不必要的优越感。 其次,家长们对教育的信任可能会因为此事件而受到动 摇。当他们发现学校有这样涉及家庭背景阶层的调查时,会 担心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是否公平公正。这种担忧可能会导致 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降低家长对学0 魔豆 | 7 页 | 368.74 KB | 1 年前3
鼓励学生举报被判担责:永远都不要迎合举报式管理_学生之间,除非威胁到人身安全、考试作弊等大是大非 问题,一般的纪律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制度安排、日常监管以 及教育提醒等完成,大可不必搞“人盯人”的“以举报代管 理”策略。“以举报代管理”,看似省事了,实则遗患无穷, 不光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被扭曲了,社会风气也会被侵 蚀。 湖南法院此次的判决,也算是对那些学校提了一个醒, 校规终究是校规,不能代替法律。学校不能鼓励无边界举报。0 魔豆 | 3 页 | 107.62 KB | 5 月前3
自闭症学生遭劝退,教育公平不应是一纸空文育公平”与“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议题进行讨论。 有观点认为该学生此前能够在普通学校就读,且通过该 学校的面试,证明其具备相应的学习和生活能力,呼吁校方 录取该生,维护残障人士正当权益。该生家长也在接受媒体 采访时表示,孩子虽被诊断为自闭症,但具备独立学习和生 活能力,并未对校园秩序构成实际威胁。部分观点则质疑学 校此举涉嫌歧视,如福建嘉禾嘉律师事务所律师黄舟雄指出, 自闭症并没有被列为高校可以不予录取的严重疾病,而公民0 魔豆 | 5 页 | 218.72 KB | 2 月前3
老师在班级群里怒骂“都给老子滚”引热议校 还缺乏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足够重视,没有建立完善的教师心理关怀体 系。最后,家校之间的沟通渠道有时不够畅通,信息传递不准确、不 及时。家长往往对教师寄予厚望,期望教师能全方位关注并提升自己 孩子的成绩、品德等各个方面。而教师则期望家长能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做好家庭教育。但由于双方缺乏深入沟通和相互理解,这种期望 常常出现错位,一旦遇到问题,容易引发冲突。 教师形象崩塌 第一,在学生心中0 魔豆 | 6 页 | 253.42 KB | 1 年前3
共 16 条
-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