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条定律 逆火效应100 条定律|逆火效应 逆火效应(back fire effect),是指当一个错误的信息被 更正后,如果更正的信息与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它反而会 加深人们对这条(原本)错误的信息的信任。心理学家发现, 当人们的观念已经形成,你对他们的任何一个反驳都可能成 为反过来伤到自己的子弹。更正信息的行为就像是一把逆火 的枪,虽然没有射出子弹,但却击中了谣言,让更正后的(或 原本)真实的信息更加没有市场。当在人被动的接受他人信 在伊拉 克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报道时,反而更加相信第一则假消 息。研究人员随后又在别的话题上进行了类似的实验。结果 又一次发现,如果更正的消息与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它反而会加深人们对错误信息的信任。心理学家说,这样的故事 就像剧本一样。我们可以决定安排剧本的情节按照自己的喜 好发展。人们接受信息不是看其真实性,而是看其合不合自 己的口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奇怪、荒诞的说法会拒绝 科 逆火效应在互联网上更是表现明显。网上不实信息泛滥, 政府、精英和主流媒体的更正信息就像一把把逆火的枪,因 为与很多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结果没能射出打中谣言的子 弹,却适得其反,加深对错误信息的信任,让真实的信息更 加没有市场。2011 年日本“核泄漏”事故后的抢盐风波也可 作为逆火效应的另一例证。当时有谣言称核辐射污染了海盐 导致国内食盐供应短缺,引发多个沿海城市出现抢购碘盐风 潮,0 魔豆 | 5 页 | 183.56 KB | 4 月前3
处置校园舆情,不应止于“删帖”——学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10要10做”息,稳定公众预期。 如有所学校的一次校园安全事故,学校第一时间公开了调查进展,赢 得了家长的信任。 六要公开透明,做猜疑消解者 公开透明就像阳光,是谣言的克星。 遮遮掩掩、暗箱操作容易引起公众误解,即便结果或结论是正确无误 的,公众也会质疑相关程序是否得当。 公开透明的态度,能够赢得公众的信任,要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做 到及时公开、定期公开,能公开的尽量全部公开,公众看到的真相越 多,对事件的怀疑和猜测就会减少。 公众通报调 查进展。 学校还邀请了家长和学生代表参与讨论解决方案,并在社交媒体上发 布公开信,承诺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和反欺凌教育。 通过透明和积极的沟通,学校成功地减少了公众的不满情绪,并重建 了信任。 所以,依法依规的前提下,能公开的尽量公开,真相越多,猜疑越少。 七要实事求是,做个“诚实宝宝” 舆情面前,咱们得是个“诚实宝宝”。 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直面问题的核心,直接回应公众的关键 间表。 通过积极灵活的改进措施,学校成功地恢复了家长和公众的信任。 九要锤炼语言,做个“话术大师” 好的语言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人心的大门。 每到冬春季节,学校预防流感,公众愿意听专家讲话,其中一个重要 原因就是他们不讲官话、套话,不讲过多的专业术语,而是把专业知 识用通俗的语言讲出来,让家长和学生听得懂,自然也能够赢得他们 信任。 舆情回应,语言应尽量平实、生动、清新、质朴、开门见山、直截了0 魔豆 | 7 页 | 144.71 KB | 11 天前3
正确看待与处理互联网上的民情与舆情规划项目时,因缺乏真实民意的支撑而偏离实际。 民众也会因自身诉求得不到重视,对政府的信任度持续降低。 当他们在网络上的理性表达得不到回应,可能会滋生更激烈 的对抗情绪,甚至可能转向其他极端方式来表达诉求。例如, 一些地方因对群众在网络上反映的环境污染问题采取删帖 等不当处理方式,导致群众对政府失去信任,进而引发群体 性抗议活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与政府形象。政府失去了 通过网络这一便捷渠道了解民情、引导民情、疏导民情的绝 煽动民众情绪,制造混乱,从而导致舆情发酵失控,对社会 稳定构成威胁。 以食品安全领域为例,一些谣言声称某知名品牌食品含 有严重危害健康的物质,尽管毫无事实依据,但在网络上迅 速传播,引发民众对该品牌乃至整个食品行业的信任危机, 导致相关企业销售业绩大幅下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受到 干扰。又如,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任由民众的负面情绪在网络上不断积累、放大,缺乏有效的引导与疏导,最终可 能引发群体性事件。一些地方在城市拆迁改造过程中,对于 市政工程人员对道路进行勘察,制定维修方案,并在短时间 内完成道路修复,及时回应了群众关切。对于不合理的诉求, 也要保持耐心,向民众做好政策解释与沟通工作,争取民众 的理解。通过积极解决群众问题,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从源头上减少舆情发生的可能性。 (三)主动应对舆情,引导舆论走向 一旦发现舆情苗头,政府要秉持主动积极的态度,第一 时间发声。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新闻发布会等多 种渠道,公300 魔豆 | 6 页 | 200.11 KB | 2 月前3
当前舆情处置中的四种不良范式置等同于形象维护,为了掩盖问题、粉饰太平,不惜编造谎 言、隐瞒真相,试图用“面子工程”替代“问题解决”;三 是将回应与信任脱钩,低估公众判断力。部分社会管理者忽 视了公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导致公众因信息缺失产生猜测, 谣言趁机传播,原本可控的小舆情演变为大规模信任危机, 后续即便推出真实的整改措施也难以获得公众认可。 头疼医手——“甩锅切割”的替罪羊游戏。“头疼医手” 式的甩锅切割0 魔豆 | 6 页 | 172.15 KB | 12 天前3
低空经济未来发展的优势、问题及舆情风险研判报告(3)题。然而,由于低空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可能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如天气条件、设备故障、人为操作失误等,导致飞 行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些事故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 损失,还可能引发公众对低空经济的信任危机。 2.数据泄露风险 低空经济中的无人机等飞行器通常搭载摄像头等设备, 用于拍摄和传输数据。然而,这些设备在采集和传输数据的 过程中,可能会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引发法律纠纷和公众不 满。 技术风险还包括技术泄露、技术侵权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对 低空经济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二)舆情风险的影响 1.损害品牌形象 负面舆情可能直接损害低空经济企业和整个行业的品牌形象,降低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度和好感度。 2.影响市场需求 舆情风险可能导致公众对低空经济产品的需求下降,进 而影响企业的销售业绩和市场份额。 3.引发政策收紧 严重的负面舆情可能引发政府部门的关注,进而导致政 策500 魔豆 | 9 页 | 356.75 KB | 10 月前3
人工智能、深度伪造与政治选举(四)布获胜 的方式截然不同。10 日凌晨,伊姆兰·汗所在的正义运动党 (PTI)通过伊姆兰·汗(Imran Khan)的 X 账号发布一段 人工智能制作的“真人讲话”视频宣布获胜。“你们兑现了 信任,你们的高投票率震惊了所有人。”伊姆兰·汗还“说”, 没有人会接受谢里夫称其胜选的说法,因为他赢得的席位较 少,而且投票中存在操纵行为。[2]71 岁的伊姆兰·汗,在 2023 年 8 月因为腐败案被判刑 时,人工智能内容更像是虚假信息传播的放大器,威胁包括: 制造社会就某些政治问题形成共识的假象;削弱政府对选民 需求的响应,破坏政府反应能力,;左右公众舆论,加剧分 歧;打击或欺骗选民,降低选民参与选举的积极性;破坏对选举过程的信任。[4]从自动电话到社交帖子,不同类型信 息即便在没有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情况下,也一定会继续传 播,但生成内容可能使大规模信息输出的成本更低、更容易 被世界各地的选民们采信,也更难被识别和揭穿。例如,深0 魔豆 | 7 页 | 189.76 KB | 4 月前3
新时期下互联网“以舆扰法”现象研究报告这样的行为不仅会引起公众的不满和不信任,更会使得公众对于真相的判断产生 偏差,从而加剧社会矛盾。 其次,不法分子已学会利用互联网舆论来策划恶意攻击,企图打击或者诋毁 某些人或者团体。这些攻击往往采用的是隐蔽的方式,比如匿名发表攻击性言论, 或者通过网络暴力和谩骂等手段来进行攻击。这种攻击不仅会给受害者带来极大 的伤害,也会引起公众对于互联网舆论的不信任和恐惧。 第三,不法分子还善于利用0 魔豆 | 5 页 | 205.25 KB | 5 月前3
人工智能、深度伪造与政治选举(二)为强大的工具, 也可以成为有力的武器。兰德公司《人工智能、深度造假与 虚假信息》报告还指出,深度伪造不仅会影响社会,还会影 响国家安全,可以操纵选举,可能会加剧社会分裂,降低对 机构和政府的信任,破坏新闻业和信息源的可信度。[1]如 今,全球民众都在注视着人工智能、深度伪造在干预政治选 举这条危险道路上渐行渐远,努力应对其可能带来的复杂挑 战及其对国家政治的深远影响。 1. 人工智能成为提升竞选优势的强大工具。在激烈政0 魔豆 | 3 页 | 142.54 KB | 4 月前3
互联网时代,企业必须提高网络危机公关意识免引起消费者误解,要体现企业的大度。 敢于接受,完善自我 网络危机的发生如果企业能处理得恰到好处,往往这种企业危机会变成企业 的生机。在进行企业危机处理后,企业可以借势做好善后事宜,如恢复消费者、 社会、政府对企业的信任。借着前期社会关注较高的危机机会,企业完全可以加 大在当地主流媒体进行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的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企业 是一家非常有实力、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让他们进一步感受企业的认真、0 魔豆 | 3 页 | 196.38 KB | 5 月前3
一场“撞”出来的舆情风暴,理想i8对撞乘龙卡车事件舆情报告pdf梗图和恶搞段子,则在抖音等平台广泛流传,极大地 扩展了事件的受众范围。 四、主要传播话题 理想汽车试图通过一场反常规的碰撞测试建立“极致 安全”的品牌心智,却因测试细节的模糊与营销手法的激进, 最终陷入了一场信任危机。 核心争议点 科学性与公正性存疑 舆论普遍质疑测试条件的严谨性。根据东风柳汽的声 明及行业专家分析,测试中卡车是否空载、是否为“非标测 试”、具体的车速设定、乃至驾驶室卡扣是否提前固定等关 最后,事件也促使我们回归到一个最朴素的常识:车 辆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验室里的极限测试结果, 并不完全等同于真实道路的安全保障。对于广大消费者而 言,时刻遵守交通规则,保持安全驾驶习惯,远比迷信任何一场精心编排的“碰撞秀”更为重要。而对于车企,踏踏 实实造车,诚诚恳恳沟通,才是通往“理想”的唯一道路。0 魔豆 | 16 页 | 790.77 KB | 3 月前3
共 16 条
-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