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抖音、小红书上的热搜态势及对舆情引导的启示(三)文化生态:从参与到狂欢再到迷因 传统媒介构建的文化生态以单向性、权威性和中心化为 核心,强调主流价值和国家认同。传统传播通过固定的时段、 地域分层传播,在同一代人、同区域群体间强化集体记忆, 对社会结构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但其灵活性、多样性都受到较大限制。 社交媒介构建的是典型的参与式文化,其以全体网民为 主体,通过某种身份认同,积极主动地创作媒介文本、传播 媒介内容、加强网络交往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自由、平等、公0 魔豆 | 14 页 | 412.70 KB | 4 月前3
网络舆情治理:理论路径与范式转换(下)情感的波动起伏作用于网络舆情生发演化的始末。情感 与网络舆情的“共振”过程包含三个环节:一是情感动员, 通过以共同情感为基础的叙事策略造势动员,建构“我们” 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关系,从而加强身份认同;二是情感 扩散,情感的不断累积促使更多人关注事件并参与讨论,网 络舆情的热度也随着网络互动和情感渲染不断攀升;三是情 感耦合,当情感扩散至相对饱和点,网络舆情治理成效无法 满足公众诉求且没有其他疏通途径时,网民情感诉求的强烈 键在于情感治理。在情感与理性二元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政 府应当树立以共识筑共情、以人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创新技 术与情感相融合的治理手段,发挥媒体的作用,以打造新时 代的集体记忆,塑造统一的价值观和认同基础,重塑情感主 导下的网络社会理性行为。 如何以情感为突破口,厘清网络舆情行为主体及其之间 的关系并有效治理网络舆情?学者们对此提出了三方面的 策略。第一,政府的治理逻辑要从把握和控制网络舆情信息 功能补偿的特征。比如,技术治理路径可以通过提供算法、 模型、系统、平台等高效的治理工具为其他治理路径赋能, 但对于其数据盲区,则需要法治治理路径来明确制度边界; 情感治理路径可以渗透到所有治理路径中,通过情感认同、 情感偏好等方式为其他治理路径提供柔性疏导补偿;市场治 理路径的利益偏差可以由协同治理路径的公共价值属性予 以校准。实践场域方面,呈现为不同治理路径复合应用的特 征。比如,突发公共事件既需要技术治理路径的网络舆情监0 魔豆 | 10 页 | 240.70 KB | 18 天前3
网络舆情的形成与管理联网的连接性 使得志趣相投的个体容易形成群体,强化群体认同和群体极 化现象,进一步加速了特定舆情的扩散和深化。 2.2 社会心理机制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深受多种社会心理机制的影响。研 究表明,当前中国网民社会心态的主要特点包括:不断加剧 的社会不公平感;由相对被剥夺感产生的仇官、仇富心理; 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与不断降低的群体社会认同感;各种形式 的非理性心态;诚信的缺失和社会普遍信任危机等。这些社 理、移情 心理、质疑探究心理、自我实现心理、竞争心理和交流心理等多种心理机制影响着“舆论场”的风向与规模。例如,群体 极化现象使得群体成员在讨论中倾向于更加极端的立场;从 众心理则使个体倾向于认同多数人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可 能与事实有出入。 表:网络舆情发展三阶段的特征与机制 理解网络舆情的起源与形成机制,对于有效管理网络舆 情至关重要。只有深入把握其背后的社会心理根源和发展规200 魔豆 | 10 页 | 305.67 KB | 2 月前3
互联网发展大趋势前瞻之四“无处不在”:计算+网络+智能限制,实现了泛在 化。首先是主体泛在。任何个人、任何物品,都可以成为网上一个 节点,不论是互联网、物联网,还是未来的人联网,都可以随时随 地把人和物连接到互联网络上去。其次是空间泛在。人们不受地域 和空间的限制,能够传递信息,能够采集信息、利用信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大大弱化了空间泛在的限制。三是时间泛在。信息可 以即时发布、即时获取。 现在,科技企业除利用卫星、无人机的方式建设旁路互联网络(即0 魔豆 | 3 页 | 121.66 KB | 4 月前3
颠覆 未来已来·互联网颠覆性技术变革的机遇与挑战(综述)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颠覆性新技术,赋能人类创造出数 千年农业社会、数百年工业社会都未曾创造的巨大财富,并 主导当下世界文明中心的变迁。当今世界正历经百年变局, 颠覆性新技术的创新不断突破地域、组织和技术界限,发出 强劲跨界创新势能,重塑新型基础设施,成为国际竞争的关 键变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 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 伪造”“计算宣传”等人工智能的应用,给其他国家安全和 社会治理带来挑战。美国大力发展基于卫星的通信网络,可 穿越太空天空、跨越边境国界,再加上其掌控互联网根服务 器,一旦采取停服、断网等极端化手段,部分主权国家将丧 失对本国地域、空域互联网的控制权;暗网、区块链等借助 加密通信等手段,可以隐藏违法不良信息和网络攻击人员身 份。斯诺登事件、伊朗“震网”事件等表明,美国正借助其 互联网控制地位威胁他国关键领域安全。同时,信息通信技0 魔豆 | 9 页 | 224.78 KB | 4 月前3
100条定律 网络舆情的51%法则富者愈富,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 行业的垄断。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未出现过像今天如此的垄断巨头:谷歌、苹果、微软、Facebook 等。谷歌和脸谱占 据互联网数据流量七成以上,占据美国数字广告市场的三分 之二。依据地域不同,谷歌占据搜索市场的 80%到 95%,占 据美国搜索广告市场的 77%,是名副其实的广告霸主。谷歌 每 1 秒钟处理 4 万次搜索请求,也就是一天 35 亿次或一年 1. 2 万亿次。谷歌电子邮件全球拥有0 魔豆 | 5 页 | 167.21 KB | 4 月前3
100条定律 网络舆情前200效应声夺人”是信息传播的一般性规律,从众效应、跟风效应尤 其明显,一个事件发生后,最早出现的观点和意见往往具有 很强导向性,会给后来的讨论定下基调和方向。人们常常倾 向于相信这些“先声”,容易认同它的价值判断,附和它的 意见主张,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声势,至于议论的事实是否 清楚、判断是否正确,反而变得不再重要。 斯坦福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机器 学习算法,预测一个人写的下一篇评论是否会被标记为喷子。0 魔豆 | 4 页 | 131.68 KB | 4 月前3
正确看待与处理互联网上的民情与舆情佳机会,无法依据民众的意见对政策进行调整优化,对工作 进行改进完善,这无疑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与和谐发展。 三、放纵不管:引发舆情危机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传播的快速性,这使得信息能够在 瞬间跨越地域界限,广泛扩散。若对网络上反映民声、民情、 民生的问题完全忽视和放任自流,同样会引发严重后果。当 一些负面信息、不实信息在网络空间肆意传播,且未能及时 得到纠正与引导时,极易引发民众的恐慌和焦虑情绪。部分300 魔豆 | 6 页 | 200.11 KB | 2 月前3
新华社2025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报告60页等、为了不平等的头脑控制。主要体现在:一是 强制改造。由于实力地位悬殊,强权国家往往利 用霸权地位,强行在目标国家植入自身价值理 念,同时选择性地清除特定原生文化和思想。这 种强制性的思想改造,常常导致目标国家出现严 重的认同危机、文化失语和价值混乱。二是恶意 操纵。为了达到“驯化思想”的目的,强权国家 常常罔顾道义,在目标群体中灌输服从意识,大 量培育依附势力,瓦解精神独立。三是隐蔽渗 透。强权国家的思想文化输出往往被包装为“先 上的主导地位”。 ① 1.5美国实施思想殖民的深层动因 美国思想殖民旨在巩固文化强权,以此强化 政治霸权、维护经济特权。 巩固文化强权。思想殖民在全球范围拓展美 国文化强权,灌输对美国意识形态的认同。作为 思想殖民者,美国极力自我美化,为其价值理念 披上“普世”外衣,变“民族性”为“普世 性”、化“国家利益”为“国际道义”,最终将 “文化殖民”伪装成“价值引领”。美国把自己打 扮成美好价值的“践行者”“代言人”“卫道 接受“美军行动天然正义”的预设。 ①此外,变 形金刚等玩具 IP 通过影视联动构建“正义对抗 邪恶”的叙事框架,宣扬美国价值观优越性;可 口可乐、麦当劳等品牌则以“美式生活”为载 体,通过全球化扩张消解本土文化认同。 (二) 主导学术教育“培育精英” 为了推动美国思想在全球各地落地生根,美 国凭借自身在各个学科发展中的领先地位,通过 教育培训、学术交流、研究资助、教师派遣等方 式,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知识精英传播和灌输西0 魔豆 | 60 页 | 1.04 MB | 2 月前3
网络舆情治理:理论路径与范式转换(上)自治权。比如,日本总务省管控媒体的方法便是联合由 ISP 运营商、软件开发企业以及消费者代表组成的自律性组织, 共同建立分级管理制度,待时机成熟后政府便自动退出,以 加大行业组织的自治力度。 然而,由于互联网用户所处地域、种族、文化氛围、知 识层次、价值观念的不同,市场治理路径很难构建一个全国 性的网络治理体系,这极大地分散了政府的治理权限,导致 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中被长期边缘化。 (三)协同治理路径 协0 魔豆 | 9 页 | 202.60 KB | 1 月前3
共 11 条
-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