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发展研究3.0发布版b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新媒沈阳团队、 AIGC形而上的技术与思想的重塑: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形而上的力量,深刻改变了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AI的出 现加剧了这一影响,使人类思维逐渐依赖技术逻辑。这种重新审视表明,技术不仅在塑造认知方式,还在重构对自 身和现实的理解。 环形监狱 福柯对权力的批判 AI本身便是一个具象化的环形监狱:AI的应用使用户既是“监视者”,也是“被监视者”,这强化了福柯对权力结 构的批判。AI的存在挑战了对隐私、自我监控和权力 供建议。 • Tone: 采用友好、易懂的语气。 • Example: 类似于《纽约时报》科技专栏的风格。3.2 生成图像绘画本质:心灵之镜 艺海无涯 绘画的本质便是将艺术家脑中的构思投射至现实世界。AI的出现使得普罗大众在未经过专业的前提下 即可将心中所想加以表达。 表达与沟通 通过色彩、线条、形状、构图等 视觉元素,将自己的思想、情感、 观念乃至对世界的理解转化为可 视化的形式,与观众进行跨越语 、自然界和意识等更为广泛的领域反物理美学:超凡脱俗 异想天开 规 则 u违反自然法则 u超现实组合 u想象力的驱动 u观感优先 通过创造违反物理定律的元素、场景和故事,引发观众对现实、可能性和知觉的深层次思考;包含 了对重力、空间、时间和逻辑的明显违背,以此来创造一种超脱于现实世界的感觉和体验。异世界美学:开天辟地 梦幻异影 创造与我们所知世界不同的宇宙,其拥有自己独特的规 则、历史、生物、社会结构和物理定律。0 魔豆 | 183 页 | 19.55 MB | 1 年前3
颠覆 未来已来·互联网颠覆性技术变革的机遇与挑战(综述)束后出现的多边世界,用以描述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 确定性和复杂性。而新一轮颠覆性新技术正在冲击现有的社 会秩序和道德伦理。例如,人工智能对人类思维系统和人类 能力的颠覆,脑机接口对人机关系及人的主体性的颠覆,虚 拟现实、数字人、元宇宙对人类活动空间和拟人化生存的颠 覆,云计算、大数据、量子信息对人类计算和存储资源利用 和组织方式的颠覆,物联网、数字孪生对地理空间和万物数 字化改造的颠覆,区块链对社会底层组织逻辑和社会互动关 嵌入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过程,逐渐展现出巨大影响力。新 技术通过与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改变着这 些领域运行的底层逻辑,对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安全等构 成挑战。新技术安全也已成为我国面临的最复杂、最现实、 最严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之一。美西方国家对我国的信息技 术攻势将进一步规模化、智能化,不断推升信息技术领域攻 防的强度、频率、规模和影响。例如,美西方国家对“深度 伪造”“计算宣传”等人工智能的应用,给其他国家安全和 应对方式基本失效。美已升级网络空间司令部,网络空间正 式与海、陆、空和太空并列成为第五战场,网络空间军事化 进一步加剧。 总而言之,人们对颠覆性信息通信技术是又爱又恨。爱 是因为它能更快更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恨是因为它也具有 破坏性,已有产业链、价值链需要重新改造,人们需要重新 学习和适应新技术,或多或少会影响既有状态。例如,新技 术变革会冲击各国现有经济社会格局,带来技术垄断、数据 霸权0 魔豆 | 9 页 | 224.78 KB | 4 月前3
新华社2025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报告60页——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目 录 前 言………………………………………………………1 第一章 美国思想殖民的历史现实………………………3 1.1美国思想殖民的概念特征 …………………………3 1.2美国思想殖民的历史脉络 …………………………6 1.3美国思想殖民的现实面孔 …………………………8 1.4美国实施思想殖民的基础条件……………………11 1.5美国实施思想殖民的深层动因……………………14 民的历史、实践与危害,有助于摆脱美国思想迷 信、打破美国思想枷锁,帮助世界各国人民更好 地维护文化主权,更好地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互鉴。 2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 第一章 美国思想殖民的历史现实 美国政治学家汉斯·摩根索认为,“成功的 帝国主义政策,不是征服和掌握经济,而是控制 人的头脑”。美国通过解构目标国家群体认知、 植入美式价值观,在“无形疆域”中实现思想殖 民,从而构筑起其霸权体系的深层基石。 认知技术的掌控,持续加强对社交平台的意识形 态管理,以“打击虚假新闻”“控制外国影响 力”等为借口,操控社交平台上的信息流动,主 导全球认知塑造。 1.3美国思想殖民的现实面孔 美国开展思想殖民活动时有黑色、白色、灰 色等不同“脸谱”,可以根据不同情形和现实需 要,灵活调配出不同“色调”进行伪装。 白色传播。白色传播构成了美国思想殖民最 显性的层面,它以公开透明、官方背书的方式运 作,传播可被公众知晓和验证的信息,旨在塑造0 魔豆 | 60 页 | 1.04 MB | 2 月前3
从ChatGPT到AGI:生成式AI的媒介特质与伴生风险(六)系统的控制。有研究发现,即使是现有的 AI 系统,有时也会展现出自主追求目标的倾向,而且这些目标未必符合人 类意愿。一旦更先进的自主 AI 系统掌握了欺骗能力,它们 就可能欺骗人类开发和评估者,使自身顺利部署到现实世界。 如今,绝大多数生成式 AI 正在模糊真实性和欺骗性的 界限发布虚假内容。Google 研究人员在 arXiv 发表预印论文 指出,绝大多数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正利用这项技术来“混 淆真 篡改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例如图像或视频。深度伪造和伪 造证据是盛行的滥用方式,其中大多数具有明显意图,旨在 影响公众舆论、进行诈骗或欺诈活动。生成式 AI 随时可用, 且使用门槛低,正在扭曲人们对社会政治现实或科学知识的 集体理解。生成式 AI 非常擅长于大量制作虚假内容,这其 实是它的特性而不是 bug,互联网正日益充斥着 AI 的垃圾。 [5] [1] Introducing Superalignment0 魔豆 | 8 页 | 203.25 KB | 4 月前3
次生舆情的产生与应对一、次生舆情的特征 关联性与偶然性。当原生事件进入公众视野并引起广泛关注后,事件中不同 利益攸关方都有可能伴随着主体事件的变化而被牵连,从而成为次生舆情指向的 主体。舆情次生的偶然性、突发性背后又有其必然的现实逻辑。网络次生舆情并 非全是空穴来风,一些偶然的网络事件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热点,是因为它们集 中代表或反映了某些社会情绪或社会心理,比如官员贪腐问题之所以能演化出网 络次生舆情,背后正反映了公众对官员贪腐问题的不满。0 魔豆 | 3 页 | 154.38 KB | 12 天前3
互联网发展大趋势前瞻之四“无处不在”:计算+网络+智能成为发展趋势。英伟达高级科学家 Jim Fan 表示,我们相信在未 来,每一台移动的机器都将是自主的,机器人和模拟智能体将像 iPhone 一样无处不在。我们正在构建基础智能体:一个具有通用 能力的 AI,可以在许多虚拟和现实的世界中学习如何熟练地行动。0 魔豆 | 3 页 | 121.66 KB | 4 月前3
100条定律 时间扭曲效应反应、行为也会随年龄、身心发展、个性特征变化而发生变 化。 互联网时代,多数人都曾经在网络时空中“迷失”过。 当醒过神时,才意识到饭菜烧煳了、饭局迟到了。之所以会 出现这些情况,原因是多数人在现实生活能有效把控时间。 但是在网络空间却容易时间扭曲效应。心理学家大量研究发 现,当一个人搬到一个新的地方,比如新住房、新学校、新 城市或陌生国度,其行为都将有所改变或调整,需要一个倒时差的过程0 魔豆 | 4 页 | 191.59 KB | 4 月前3
100条定律 网络舆情的社交分享定律Tweet。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一条推文, 创造过 Twitter 创建以来点赞量最高的记录,达到 640 万。这 些网络达人可谓是一呼百万应。随着社交媒体功能和服务的不断丰富,零阻力共享成为 现实,使社交分享定律还会继续下去,持续推动信息海量增 长。比如,Facebook 早期最突出的服务就是音乐流媒体服务 Spotify,它可以自动分享你听过的每一首歌。这项服务推出 的前两个月,就有超过0 魔豆 | 5 页 | 218.40 KB | 4 月前3
网络舆情治理:理论路径与范式转换(上)78.6%。不断扩大的网民规模催生了全球最庞大、最复 杂的网络舆论场。 网络舆情是热点事件引发的网民社会政治态度、认知、 情绪、意见、观点的集合,既可能推动民主政治建设、促进 公民意识觉醒、缓解现实社会矛盾,又可能导致信息失真、 群体对立、网络暴力等社会不稳定因素激增,影响政府权威 和意识形态安全,具有显著的双刃剑效应。因此,网络舆情 治理逐渐成为影响治国理政的重要变量之一,受到党和国家 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更是国家与社会治理的重大课题。 有关网络舆情治理的研究主要来自新闻传播学、社会学、 管理学、政治学、情报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学科领域, 既有对网络舆情传播特征和演化规律的关注,又有对网络舆 情治理现实问题和应对策略的探究,在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 两个方面都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不确定风险激增的矛盾凸显 期,各类舆情事件频发。加强网络舆情治理、把握主流舆论0 魔豆 | 9 页 | 202.60 KB | 1 月前3
网络舆情治理:理论路径与范式转换(下)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情感因素会造成观点极化、网络戾气持续、公共信任缺失,进而引发不知情的恐慌、正义性的抱怨 以及怨恨和批评,导致矛盾重叠突现、问题复杂多元,破坏 力巨大。 2.网络舆情情感治理策略 情感根植于社会现实,一方面能够促进理性协商、推动 社会变革,另一方面可能在流量至上的话语逻辑下沦为情绪 宣泄的窗口,从而威胁社会稳定。因此,网络舆情治理的关 键在于情感治理。在情感与理性二元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政 网络舆情治理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议题。全媒体时代背景 下,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媒体格局的根本 性变化和社会利益诉求的日益多元化使舆论生态治理面临 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为网络舆情治理研究提供了深厚的现实 土壤。本文通过爬梳和归纳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性研究内容, 总结了网络舆情治理的五大路径,分别是:法治思维下强调 政府主导型制度管控的法治治理路径、市场逻辑下强调行业 自律的市场治理路径、协同理论下强调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0 魔豆 | 10 页 | 240.70 KB | 19 天前3
共 19 条
-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