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舆情处置中的四种不良范式见症状”上, 每次应对都“从零开始”,同一类问题反复引发舆情;不总 结舆情处置经验,不愿也不能深入探究“为何会出现症状”, 越处置越被动,舆情越搞越多。 “头疼医头”这种处置方式很有迷惑性,短期看似乎高 效,长期却会因根源未除而消耗更多资源。比如,面对复杂 舆情,“头疼医头”可以通过“处理表层问题”快速完成“责 任表态”,很容易让外界觉得“管理者在积极应对”,但实 则回避了“制度设计、决策逻辑、监管体系”等深层责任。0 魔豆 | 6 页 | 172.15 KB | 13 天前3
从ChatGPT到AGI:生成式AI的媒介特质与伴生风险(六)实现目标的通用策略。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彼得·帕克(Peter Park)等在权威期刊 Patterns(模式)发表论文,系统梳理 AI 具备欺骗行为的证据、风险和应对措施,指出“人工智能 的欺骗能力不断增强,带来严重风险,从短期风险(如欺诈 和选举篡改)到长期风险(如人类失去对人工智能系统的控 制)”。[3]AI 欺骗行为的雏形并非来自对抗性的网络钓鱼测 试,而是源于一些看似无害的桌游和策略游戏。该论文揭示,在多个游戏环境下,AI0 魔豆 | 8 页 | 203.25 KB | 4 月前3
网络舆情治理:理论路径与范式转换(下)理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呈现为网络舆情治理的 范式转换(见表 1)。在治理理念层面,网络舆情治理目标逐步从应急维稳转 向高效回应。传统的网络舆情治理遵循法治思维下的应急维 稳思路,注重网络舆情的短期遏制,忽视长期治理。不论是 法治治理路径还是市场治理路径,均依赖现有法律法规或组 织制度来管控舆情,二者间的区别在于市场治理路径更强调 行业组织的自发性和利益最大化。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0 魔豆 | 10 页 | 240.70 KB | 18 天前3
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应用蓝皮书(2025年)-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202507指导, 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习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为进一步强化赋能 效果,可从以下方面优化现有系统,以提升实用性与适应性:其 一,在目标建模上,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增强系统对长期学 习目标与短期任务的平衡能力,通过综合考虑学习者的长期能力25 发展和即时学习需求,实现路径规划的多维度优化;其二,在灵 活性与自适应能力方面,未来的路径规划系统应具备动态调整的 能力,能够根据学习者的兴趣变化、认知跃迁、外部环境变化和0 魔豆 | 79 页 | 796.78 KB | 3 月前3
共 4 条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