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治理:理论路径与范式转换(上)网络舆情治理:理论路径与范式转换(上) 来源:杂志《秘书》 作者:赵萍丽 徐泱泱 作者简介:赵萍丽,博士,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 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政府与政治。徐泱泱,同济大学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家治理。 摘要:如何科学应对网络舆情风险、及时化解网络舆情 危机,是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落脚点。当前网络舆情 治理的理论路径主要有以下五种:法治思维下强调政府主导 术治理路径、 情感视域下强调情感表达重塑和实践转向的情感治理路径。 网络舆情治理在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方式等方面发生 了颠覆性变化,出现范式转换,在实践中日益呈现出五种路 径多维耦合、动态嵌套的复杂图景。 关键词:网络舆情;理论路径;范式转换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应用,媒体格局、舆 论生态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媒体时代,网络空 间凭借其开放性、隐匿性和便捷性为广大用户提供了获取、 中之 义。如何科学应对网络舆情风险、及时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是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落脚点。本文梳理关于网络舆 情治理方式方法、工具手段、对策机制的研究成果,归纳网 络舆情治理的路径,分析范式转换趋势。这不仅有助于系统 认识网络舆情治理研究的进展,还可以为当前乃至未来的网 络舆情治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二、网络舆情治理的五大理论路径 (一)法治治理路径 法治治理路径强调政府作为强势治理主体,凭借其资源、0 魔豆 | 9 页 | 202.60 KB | 1 月前3
网络舆情治理:理论路径与范式转换(下)网络舆情治理:理论路径与范式转换(下) 来源:《秘书》杂志及微信号“mishuzazhi” 作者: 赵萍丽 徐泱泱 二、网络舆情治理的五大理论路径 (四)技术治理路径 技术治理路径强调依托信息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 预警、研判和应对。该治理路径以满足公众诉求和增进社会 和谐稳定为核心价值导向,以提高网络舆情治理成效为目标, 注重网络舆情治理的技术支持与保障、网络舆情风险治理的 学者从动员和情绪两个维度构建“九宫格”网络舆情治 理象限,发现最理想的治理效果是“动员适度”“情绪恰当”, 在实践中应当把握好“过”与“不及”两种管制尺度。 三、结论与展望:网络舆情治理的 范式转换 网络舆情治理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议题。全媒体时代背景 下,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媒体格局的根本 性变化和社会利益诉求的日益多元化使舆论生态治理面临 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为网络舆情治理研究提供了深厚的现实 上述路径本质上以解决问题为根本导向,聚焦治理实践 的运行机制与实施效果,指向网络舆情治理的操作逻辑。随 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五大路径在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 理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呈现为网络舆情治理的 范式转换(见表 1)。在治理理念层面,网络舆情治理目标逐步从应急维稳转 向高效回应。传统的网络舆情治理遵循法治思维下的应急维 稳思路,注重网络舆情的短期遏制,忽视长期治理。不论是 法治治理路径还是市场治理路径,均依赖现有法律法规或组0 魔豆 | 10 页 | 240.70 KB | 18 天前3
当前舆情处置中的四种不良范式当前舆情处置中的四种不良范式 来源:微信公众号“舆情観察” 众所周知,能够称得上“范式”,大概率是某一领域内 被广泛接受的“思维框架”或“行动指南”,决定了人们如 何看待、研究和解决特定领域的问题。而不良范式,非但不 能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而且依据其做出的决策,看似在解 决问题,实则因未能触及核心矛盾,往往导致问题反复或衍 生新的麻烦。 揆之舆情,不良范式生动揭示了各级各地社会管理者在 头疼医脸——逻辑错位的“靶向错误”。“头疼医脸”, 指在问题解决中找错了干预对象,把精力投入到与核心矛盾 无关的领域,甚至对“非问题”进行干预,不仅是对舆情本 质的严重背离,也是最伤公信力的不良处置范式。这种思维 误区的核心是因果关系错位,部分社会管理者有意或无意将 “无关因素”当作“关键变量”,本质是对问题的认知存在根本性偏差。“头疼医脸”的危害,在于用错误的逻辑消耗 资源,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因干预方向错误而激化矛 用衍生关联议题转换讨论维度。舆论场复杂多元,法律、立 场、利益、道德、情感等因素会导致议题分化,从原议题中 拆解出一个次要关联点,进而实现议题性质的隐性转换。 是否考虑一下“头疼医臀”?从“头疼医头”到“头疼 医脚”,这些不良范式的共同问题,要么违背“实事求是” 的原则,要么忽视“公众视角”的关切,实际上是没有穿透 表象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而是被症状、情绪或惯性裹挟, 陷入了“表层应对”“表演式应对”的陷阱。这也警示我们:0 魔豆 | 6 页 | 172.15 KB | 12 天前3
从ChatGPT到AGI:生成式AI的媒介特质与伴生风险(一)继用户自己生产内容(UGC,如个人自媒体)、专业人员生 产内容(PGC,如报纸杂志)后一种自动化生成内容的新方 式。可以说,ChatGPT 代表的以数据和算法驱动的智能传播, 是人类信息传播的一次全新范式转变。算法与数据是这种媒 介传播的核心要素,是以数据为基础的信息生产与分发的媒 介传播模式。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无所不在,它能够 以较低成本、极高效率触达全球多语种受众,并自动化展开 一 模式的迹象明显。据统计,截至 2023 年 2 月,ChatGPT 每天生产 45 亿字内容。二是信息传播方式变革。Sora 等 AGI 应用爆红表明数据和算法驱动的智能传播将走向主流,意味 着信息传播范式再次革新,即从大众媒体时代的对所有人的 大规模传播,到社交媒体时代所有人对所有人的开放传播, 进一步迭代到智能媒体时代信息和内容的自动交互传播,即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和大数据的自动化传播。大众传播、 社交媒体到广告创意,从游戏到影视娱乐,从编程到深度写 稿,从平面设计到文字翻译等,创作、创意、解答、咨询、 翻译、客服等原本需要人类创作的行业或事务,其工作流程 正将被替代,促进生产方式、科研范式、教育形式、生活方 式等重塑,深度融合到各行各业,催生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 [1] http://www.npc.gov.cn/c2/c30834/202404/t2024 0430_4369150 魔豆 | 6 页 | 173.33 KB | 4 月前3
网络舆情的形成与管理题。传播学虽然提供了信息传播的理论框架,但必须与其他 学科结合才能全面把握网络舆情的复杂性。这种跨学科特性 势必要求我们要采用更加综合的研究方法,超越传统学科界 限,建立全新的网络舆情分析范式。 表:网络舆情研究的跨学科视角 网络舆情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独立且日益重要的学术领 域,其发展依赖于多学科的融合与创新。这种融合不仅体现 在理论层面,也体现在方法论层面。例如,利用计算机科学 传播学分支的传统误区, 通过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 心理学、法学等多学科视角的交叉融合,才能真正把握网络 舆情的复杂本质和运行规律。未来研究应当进一步打破学科 壁垒,探索建立网络舆情研究的独立范式和方法论体系。 其次,网络舆情的形成深植于社会结构和心理机制之中。 社会不公平感、相对剥夺感等社会心态是舆情爆发的深层土 壤,而互联网技术只是提供了表达渠道和放大机制。这意味 着,有效管理网络舆情不能仅仅着眼于技术层面,而应当从200 魔豆 | 10 页 | 305.67 KB | 2 月前3
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应用蓝皮书(2025年)-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202507学、助评、助育、助研与助管等方面的赋能逻辑、实践样态及效 能边界。立足专业视野,秉持审慎理性态度,精准提炼当前痛点 与挑战,以有效规避实践探索中的盲目试错风险。可为中小学教 师、各级基础教育管理部门的人工智能赋能工作提供范式参考。I 目 录 一、 形势要求 ........................................ 1 二、 场景分类 ............................ 提升管理效 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人力成本集约化。在学生学习方面,人3 工智能能够基于学情动态优化知识与能力建构路径,精准推送差 异化练习,支持自主协作学习,助力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的范式转型。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教育体系正在加速向高质量、智 能化方向演进,推动基础教育实现深层次变革与持续优化。 为深度剖析基础教育领域人工智能赋能实践现状,在《中国 智慧教育白皮书》和《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指导 有评价维度单一、反馈滞后的难题,希望在未来可以推动教育评 价从“结果导向”向“过程性”转型,从单一维度的分数判定转向立 体化的素质培育,最终形成数据驱动、动态优化、伦理约束的全6 面发展评估新范式。然而,现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教育评 价方面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技术尚不具备共情人类情感的充 足能力,更不足以评价人类的社会化发展程度,因此教育工作者 须时刻保持理性审慎的态度。 以“0 魔豆 | 79 页 | 796.78 KB | 3 月前3
颠覆 未来已来·互联网颠覆性技术变革的机遇与挑战(综述)方式。科技的变革带来权力的转移。纵观世界大国兴衰和地缘 政治变革,颠覆性新技术变革始终是一个关键变量。特别是 工业革命以来,大国发展基本贯穿“科技强→经济强→国家 强”的路径。如今,全球正在加速进入科技革命跃迁、经济 范式转换和生产要素重置的重要变革期,特别是信息通信技 术领域出现集体跃升和重大变革。颠覆性新技术不断涌现, 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广度、深度和强度前所未有,为人类带来 巨大便利和社会福祉。同时应看到,新一轮颠覆性新技术创0 魔豆 | 9 页 | 224.78 KB | 4 月前3
新华社2025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报告60页和“繁荣”,攻击苏联“专制”下的腐败与贫穷。 (二) 信息控制与“信息战” 20 世纪 70 年代前后,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 媒介迅速发展,推动美国信息传播结构深刻变 革。“信息控制—认知”逐步取代“宣传—认 知”范式,成为新的主流传播理论。社会心理 学、博弈论、知觉现象学等理论被引入国际战略 形势分析和政治决策过程,构建起新的国际政治 理论框架,推动美国国家安全观念发生重要变 化,其思想殖民也随之进入了信息控制与“信息 由主义经济政策,从此陷入严重的通胀和贸易失 衡,国内生产总值大幅下跌,工业产能迅速萎 缩,比索大幅贬值,数以万计的国有企业职工失 去工作,私营银行体系则彻底崩溃。 清华大学世界经济学者朱安东研究认为,政 治化、范式化的新自由主义是美西方国际垄断资 本推行全球一体化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目的是适应资本主义由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发展 的需要、维护美国和美国企业的利益,而接受美 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国家则成为输家。 滥、民族自豪感丧失,从精英阶层到普通民众, 从思想观念到衣食住行,处处效仿美西方,甚至 唯洋是从。这就是许多学者描述的“后殖民失语 症”现象。在学术生产领域,这种失语现象表现 为对西方理论范式的深度依附。剑桥大学 2023 年的研究数据显示,全球排名前100的大学中仅 有12%的课程包含非西方知识体系。这种学术单 极格局导致广大全球南方国家的学者被迫采用西 方理论框架解释本土现象,形成严重的学术失语0 魔豆 | 60 页 | 1.04 MB | 2 月前3
共 8 条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