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的形成与管理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传统观念中存在一种明显的认 知误区,即将网络舆情简单归类为危机公关的一部分或是传 播学的分支领域。这种简化视角不仅低估了网络舆情的复杂 性,也无法全面把握其本质特征和运行规律。实际上,网络 舆情是一个融合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心理学、 法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 从政治学视角看,网络舆情体现了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互 动关系,是民众对公共问题和政府管理所表达的一种社会政 治态度和 角度 分析,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反映了社会结构、社会分层和社会矛盾的变化。经济学视角则关注网 络舆情对市场行为、企业品牌价值和消费者信心的影响,以 及其背后蕴含的注意力经济模式。 心理学研究揭示了网络舆情形成中的群体心理机制,如 从众心理、群体极化、移情心理等。法学视角则关注网络舆 情涉及的言论自由界限、隐私保护、网络法律责任等法律问 题。传播学虽然提供了信息传播的理论框架,但必须与其他 题。传播学虽然提供了信息传播的理论框架,但必须与其他 学科结合才能全面把握网络舆情的复杂性。这种跨学科特性 势必要求我们要采用更加综合的研究方法,超越传统学科界 限,建立全新的网络舆情分析范式。 表:网络舆情研究的跨学科视角 网络舆情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独立且日益重要的学术领 域,其发展依赖于多学科的融合与创新。这种融合不仅体现 在理论层面,也体现在方法论层面。例如,利用计算机科学 的自然语言处理(NLP)和机器学习技术进行大规模文本分200 魔豆 | 10 页 | 305.67 KB | 2 月前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综述化机制,为控制舆情扩散和引导传播提供有力帮助。庄文 英、许英姿、任俊玲也利用主题分析和传播动力学进行建 模,探究突发事件舆情演化的主要特征。杜泽、张晓杰构 建动态平衡模型,从三维视角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 舆情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形成原因。毕鹏、陈伟、丁小洲从复杂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基于传播动力学理论与演化博 弈理论,构建了 SIR 演化博弈模型,探索网络舆情从形成 到消亡的动态演化规律以及主体决策博弈演化过程。刘华0 魔豆 | 11 页 | 508.02 KB | 12 天前3
100条定律 蒲公英效应的弱关系链将蒲公英效应发挥到极致。微博的关系链较为开 放,信息依托关系链传播,而不会被关系链封闭住,用户很 容易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同时,用户喜爱自我表达的特 性,使 A 信息经过转播加之用户不同视角的评论,逐渐变成 A+B 信息、A+C 信息甚至完全没想到的 E 信息。 现在,媒体、政府、企业设立官方微博早已屡见不鲜, 他们在设立官方微博的同时,会为其子品牌、分支机构、各 部门等开设单0 魔豆 | 4 页 | 149.96 KB | 4 月前3
当前舆情处置中的四种不良范式从原议题中 拆解出一个次要关联点,进而实现议题性质的隐性转换。 是否考虑一下“头疼医臀”?从“头疼医头”到“头疼 医脚”,这些不良范式的共同问题,要么违背“实事求是” 的原则,要么忽视“公众视角”的关切,实际上是没有穿透 表象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而是被症状、情绪或惯性裹挟, 陷入了“表层应对”“表演式应对”的陷阱。这也警示我们: 任何脱离本质的表层应对、缺乏诚意的虚假操作、回避责任0 魔豆 | 6 页 | 172.15 KB | 12 天前3
正确看待与处理互联网上的民情与舆情重大课题。处理得宜,将为政府与群众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助力精准洞察民情、科学引导民情、有效疏导民情;反之, 若处理失当,则极有可能诱发真正的舆情危机,给社会稳定 带来冲击。 一、民情与舆情:概念之辨 舆情,从学术视角而言,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空间内,围 绕具有中介性质的社会事件,民众针对社会管理者等客体, 在政治、社会、道德等维度所生成并秉持的社会态度。它是 众多群众对社会现象及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300 魔豆 | 6 页 | 200.11 KB | 2 月前3
从ChatGPT到AGI:生成式AI的媒介特质与伴生风险(六)高得分。这种欺骗能力并非有意而为,而是 AI 在追求完成 结果的过程中,发现欺骗是一种可行策略后自然而然地形成 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类赋予 AI 的单一目标思维,使其在 追求目标时看不到人类视角中的“底线”和“原则”,唯利 是图便可以不择手段。可以看到,即便在训练数据和反馈机 制中未涉及欺骗元素,AI 也有自主学习欺骗的倾向。而且, 欺骗能力并非仅存在于模型规模较小、应用范围较窄的 AI0 魔豆 | 8 页 | 203.25 KB | 4 月前3
舆情管理不得不懂的“吃瓜群众”cn/content/2016-12-22/2016C2200255.h tml2019-03-10. [6]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2010(4):63-64. [7]武宁张海洋.人类学视角下“群众”一词的产生、流变及 再阐释[J].天府新论,2015(3):71-77. [8]梁 金 凤 .“群 众”的 时 代 属 性 探 析 [J].长 春 学 院 学 报 , 2014(4):10-1150 魔豆 | 14 页 | 284.60 KB | 3 月前3
AIGC发展研究3.0发布版b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新媒沈阳团队、 AIGC删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团队使用AI生成了 一篇8264字的小论文。 本论文100%由AI撰写,文章分为理论分析、自反性论 证、文献综述、历史案例分析、近期案例、形式化、多学科 视角分析和展望与不足八部分。其中,形式化在一定程度上 弥补了以往人文社科学者在数理形式分析上的不足。 下载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GiwAy3vZmbhoCGiw4NmAAAI诗歌:感知无界 即可将心中所想加以表达。 表达与沟通 通过色彩、线条、形状、构图等 视觉元素,将自己的思想、情感、 观念乃至对世界的理解转化为可 视化的形式,与观众进行跨越语 言和文化的沟通 01 审美体验 引导人们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 感受美、欣赏美。作品所展现的 和谐、对比、平衡等美学原则能 丰富审美感知,提升审美素养 02 文化传承与创新 记录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文 化特色和艺术风格,成为连接过去 和表达方式。 融合性 不同艺术风格的 元素被综合在一 起,形成多元化 的艺术语言。 互动性 超风格美学的艺 术作品往往强调 观众的参与和互 动。 平衡性 支持全球化的艺 术视角,同时也 重视对本土文化 和传统的尊重与 融合。 演变性 随着新的艺术风 格、技术和媒介 的出现,其表现 形式和内涵也在 不断发展。 超风格美学特征 艺术家或设计师在多种风0 魔豆 | 183 页 | 19.55 MB | 1 年前3
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应用蓝皮书(2025年)-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202507融合认知科学、文化背景与深度学习的多维感知模型,减少系统 对单一风格或既有标签的依赖,提升对不同艺术风格、流派和文 化语境的包容性和理解深度,实现更加多元且具开放性的艺术价 值判断;其二,在偏见规避机制上,应引入跨文化数据与多视角 训练框架,降低模型在艺术风格、文化取向和情感解读中的固化 偏见,增强系统在艺术认知中的公平性与适应性;其三,在教学 应用中,宜倡导技术与人的有机协同,明确技术辅助而非替代教 师判断的定位,0 魔豆 | 79 页 | 796.78 KB | 3 月前3
共 9 条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