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508.02 KB
11 页
0 下载
46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5 |
| 概览 | ||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来源: 新闻世界
作者:徐江 戴元溪等
导读
回顾 2009-2024 年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文献,梳
理现有研究脉络,对现有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影响作
用进行系统总结。通过 CiteSpace 知识图谱软件进行分析,
运用可视图系统展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的发文量年限
分布、研究热点关键词和研究热点时间变迁趋势。研究发
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学科间的关联性有待加强、研究
方法略显单一。因此,要加强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的合作,
同时避免孤立看待所要研究的领域,做到多种方法间的有
效结合,实现定性和定量方法的优势互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53 次《中国互联网络
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3 年 12 月,我国网民
规模已达 10.92 亿人,全国互联网普及率达 77.5%,网络视
频用户规模为 10.67 亿人,短视频用户规模为 10.53 亿人。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自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越来越多
的网民开始通过社交媒体和短视频接收信息、传递情绪和
表达诉求。突发事件发生后,常常伴随着网络舆情的急速
发酵和快速蔓延,对政府工作、社会稳定以及公众的正常
生活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在突发事件发生时,
提高多方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成为有待解决的重要
课题。基于中国知网(CNKI)所提供的文献,收集并整理了
2009 年至 2024 年国内学者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的文
献资料,使用 CiteSpace 知识图谱软件作为工具进行可视图
的构建,系统分析过去不同领域和不同学者的研究内容和
成果,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国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基础理
论、研究方法、影响作用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
总结,目的在于帮助学者更加了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
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国内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统计概述
(一)文献来源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中文文献选自中国知网(CNKI)
全文数据库。利用高级检索功能设置主题词为“网络舆情”
AND“突发事件”OR 文献关键词为“网络舆情”AND“突
发事件”,来源类别为“中文核心”进行检索(检索时间
为 2009 年至 2024 年),最终检索出 536 篇中文文献。在
此基础上对已获取的文献进行进一步筛选和清洗,从样本
里剔除综述型和评述型文献、各年份期刊会议文献、与“网
络舆情”和“突发事件”无关的泛义词等,保证样本数据
的精确性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最终得到 401 篇有效中文
文献样本。
(二)发文量年限分布
对收集整理到的中文文献数据样本在 CiteSpace 软件
中进行时间年限分布分析,得出结果如图 1 所示。该图一
方面反映出 2009 年至 2024 年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不同年份的研究占比;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学术界对突发事件网络
舆情研究重心和关注度的演变趋势。
从图 1 中可以看出国内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从
2009 年开始呈现递增趋势,到 2016 年达到高峰,之后的
两年里研究热度出现下滑,2019 年到 2023 年间该领域研
究热度呈现波浪式发展趋势,2009 年至 2016 年逐年递增
的态势与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
时间段是承上启下的阶段,随着前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日
益完善,每个领域内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被逐步接受和
推广。2020 年新冠疫情暴发,全国范围内围绕疫情的关注
度和讨论数量上升,致使 2020 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发文
量达到顶峰,在随后的两年里发文量较 2019 年都呈现增加
态势。
图 1 2009 年—2024 年 5 月中国知网突发事件网络舆
情论文发表数量折线图(三)研究热点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能够体现文献的研究内容,在对我国突发事件
网络舆情发文量年限分布分析的基础上,从文献关键词入
手进一步分析我国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主题的集中度
以及研究热点的变迁趋势,本文使用 CiteSpace 知识图谱工
具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如图 2 所示。利用知识图谱分析
工具对所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有明显优势,能
够直观有效地体现出该领域研究热点间的关联与交互。图
2 中不同大小的圆状模型表示此类关键词在样本中的出现
程度,圆圈越大,出现频率越高说明该关键词的研究在研
究年份内总体热度越高。圆状模型的颜色表示文献样本中
此类文章发表时间距 2024 年的久远程度,冷色模型说明文
献发表时间离 2024 年时间较远,暖色模型说明离 2024 年
时间较近。图 2 中最大的模型节点是“网络舆情”和“突
发事件”,随后是“应急管理”“舆情治理”“舆情传播”
“舆情演化”“新媒体”“信息生态”等。图 2 2009—2024 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热点分布图
利用 CiteSpace 知识图谱工具中的时间线功能对样本
文献中的热点进行研究,绘制出样本文献的时间轴可视图
(如图 3 所示),能够直观具体地反映本次研究的时间跨
度,研究热点领域分布及时间演化过程。视图横轴从左至
右是 2009 年到 2024 年关键词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视图
纵轴从上至下表示聚类信息集中程度从高到低,通过时间
轴视图整理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领域内研究热点的时间分布和发展脉络。从图 3 可以看出,2009 年至 2024 年我国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着“网络舆情”和
“突发事件”展开,在研究平台上由微博逐渐向微信向云
时代转移,尤其是随着近些年云端大数据和新一代信息技
术的发展,我国网民网络资源获取率大幅度提高,突发事
件所带来的网络舆情相关研究成为一个重要趋势。
图 3 2009—2024 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热点演变趋势图
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研究
王建龙、王来华、张克生、陈月生等是较早一批在网
络舆情领域开展研究的学者,其中王来华将舆情定义为“在
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
变化,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网络舆情是网民的社会政治态度。学者张克生认为舆情是
“决策主体在决策活动中对社会客观情况以及国家决策产
生的社会政治态度。”刘毅认为网络舆情是公众对公共事
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互联网平
台是网络舆情传播和表达的中介,公共事务选择的范围是公众所关心或是与公众自身利益相关。朱四倍通过网络舆
情的触发条件和发展演变对其进行定义,认为是在特定的
事件发生后,网民和网民情绪自发地进行分类和筛选,最
终形成对问题属性的各种主观倾向性判断的集合,认为网
络舆情是被社会舆情包含的子集。
以上学者从不同侧重点给予网络舆情不同的定义,为
后续针对网络舆情开展各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方法
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方法无外乎两种,分别是定
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针对各自不同的领域和研究
方向侧重点的不同,学者们也选择使用不同的方法。
(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监测和研判
在网络舆情监测和研判中,兰月新、曾润喜研究突发
事件网络舆情,从潜伏期、扩散期和消退期三个阶段入手
研究相关问题,利用 MATALB 数值进行实证仿真研究。
李彤、宋之杰对突发事件在微博平台上的讨论和传播
过程进行情感分类与网络舆情发展趋势预测,建立了基于
微博平台的情感分析与预测模型,对舆情进行情感分类与
发展趋势预测。程铁军、王曼、黄宝凤等在数据分解的研
究思路下构建基于 CEEMDAN-BP 的舆情预测方法进行实
证研究,探讨了网络舆情演化的影响因素。焦威、夏一雪
对舆情信息的不同传播扩散机制进行研究,构建了数理模
型并通过数值仿真,研究舆情信息扩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卢冀峰、吴艳丽使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哈尔滨“天价
鱼”事件进行分析,研究信息的碎片化传播对网络舆情的
正面和负面影响。徐占品通过分析“7·19”河北特大暴雨
洪涝灾害的舆情发展脉络以及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网民更
关注哪些问题,研究发现存在政府部门权威信息发布较为
滞后、对公众关切的研判存在失误以及有关部门舆论引导
手段单一等问题。
在针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预警和研判的研究中,定
量研究方法是较为常用的。学者们多基于各自领域的学科
特点构建分析和预测模型,利用仿真实验和实证研究探寻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发展演变趋势。采用案例分析法的研
究中往往针对个别案例,由于各案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所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够完全应用到
所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
(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治理
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治理方面,定性和定量
的方法都较为常见。
张一文、齐佳音等利用系统动力学构建系统模型仿真
模拟非常规突发事件热度涨落规律,探究网络舆情传播演
化机制,为控制舆情扩散和引导传播提供有力帮助。庄文
英、许英姿、任俊玲也利用主题分析和传播动力学进行建
模,探究突发事件舆情演化的主要特征。杜泽、张晓杰构
建动态平衡模型,从三维视角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
舆情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形成原因。毕鹏、陈伟、丁小洲从复杂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基于传播动力学理论与演化博
弈理论,构建了 SIR 演化博弈模型,探索网络舆情从形成
到消亡的动态演化规律以及主体决策博弈演化过程。刘华
欣以“河北省遵化市职教中心欠薪”事件为例,研究地方
政府在网络空间中引导和调控网络舆情中的作用路径。
四、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影响的研究
(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因其传播起点的爆发性、演变过
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网络群体中的扩散性等特点,通常会在
短时间内裹挟公众情绪,随着这类情绪有序地转化为诉求,
会让社会和公众对此突发事件产生的诉求加快进入政策议
程,或推动对现存政策的修订和完善。集结、共识、抗争
及式微是“交互触发式”网络舆情发展的四个关键演变阶
段,受到交互时机、影响范围及作用强度的严格约束,可
以推动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议题。2016 年哈尔滨“天价鱼”
事件在网上引发热议,推动黑龙江省出台了《黑龙江省旅
游业明码标价规定》。
(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对社会管理的影响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和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人们开始趋
向于从网络中获取最新的新闻消息,也热衷于在网络平台
上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诉求。总结观察近年来的突发事件会
发现,几乎每一例迅速成为社会舆论焦点的突发事件,都
与门户网站、微博、网上论坛等网络媒体持续报道和传播
有联系。一方面,为公众参与社会监督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驳杂性和舆情演化的难以预
测性很大程度上会误导公众想法和意见,提高了社会管理
过程中的专业性和复杂程度。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逐渐
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关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
日趋增多。
五、结论与展望
国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从理论基础到研究框架,
从研究方法到实际应用都有了较为完善和科学的体系。随
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还有
以下两点需要关注:
(一)学科间的关联性有待加强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综合性很强的研究领域,所涉及
的学科也很多,包括情报科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管
理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在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的过程中,学者通常会选择预测、监控、引导、治理等某
一个具体的环节作为研究的重点,不同环节的研究要求学
者具备不同专业领域知识和能力,造成了不同环节相同专
业领域学者聚集和扎堆,却少有综合学科背景的研究成果,
导致研究成果在各自单一领域内有着显著的影响力,但是
无法被有关联的其他领域所借鉴,这势必会影响研究的深
度和广度。因此,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要强化综合性思
维,加强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的合作,将不同领域的专业知
识有机联系起来,群策群力共同应用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的研究过程中。(二)研究方法略显单一
在舆情演化和传播领域使用定量和模型仿真的方法,
可以很大程度上实现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和传播的精
确仿真,具备鲜明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不足,例如意
识形态和公众意志这类社会科学范畴的影响因素很难在量
化模型分析中得以体现。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和治理
中大量使用定性方法,这类方法主要依靠研究者的专业能
力和经验,缺乏标准化的指标细则及规范操作,使研究结
果存在一定的主观偏差。所以在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时,
不能孤立地看待所要研究的领域,要用系统思维去分析议
题,做到多种方法的有效结合,实现定性和定量方法的优
势互补。
|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11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