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男婴被2名女童杀害未立案引未成年人犯罪治理难题讨论施抱摔、踩踏等暴力行为,致其心脏破裂死亡。警方因二人 均未满 12 岁出具《不予立案通知书》,法院判决的 90 万元 赔偿仅执行 10 万元丧葬费,剩余款项因监护人无财产可执 行陷入僵局。黎先生“孩子没了,凶手还在上学”的控诉,加 上她妻子重度抑郁、家庭离散的境遇,让“未成年成免罪金牌” 的质疑成为舆论主流,比如新京报刊发评论《俩女孩杀害 7 月男婴,该如何对未满 12 岁凶手“追责”?》,湖南红网评 份细节,二人均为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让“留守儿童教育缺失”成为新的讨论焦点。有网民发现,受害家庭同样 面临监护困境,黎先生 4 岁的儿子已成为新的留守儿童。认 为留守儿童的心里健康需要更多关注。舆论焦点从“是否该追 责孩子”转向“如何避免悲剧重演”,网民认知从“个案追责” 到“制度完善”的升级。 二、情与法的激烈碰撞 (一)情感上面临生命价值与救济缺位的双重冲击 公众的情感共鸣源于对生命尊严的朴素认知与受害家 破,情感诉求有回应,制度漏洞能填补”的治理框架。正如专家所 说的,“法律的终极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正义不仅要 实现,还要以让人感受到的方式实现” ,“如何让法律的温度 与力度并存,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规则下学会敬畏生命。” 广西百色这起悲剧提醒我们,未成年人犯罪治理从来不 是 “情与法” 的单选题,而是“如何用制度温度填补法律刚性 缝隙”的实践题。只有让法律的边界更清晰,矫治的措施更有0 魔豆 | 5 页 | 468.81 KB | 7 天前3
校车遇袭撕裂舆论,“正能量”还是“反间计”?事件发生后,国内舆论场呈现出了明显的撕裂态势, 一方面,有大量网民认为国内民粹主义正在泛滥,将严重 “ ” 影响我国与日本的外交关系,乃至于传递出一种 排外 情 绪。还有网民认为不论是何国籍的孩子,凶手对儿童出手,都应当被谴责。 另一方面,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有大量网民对此事 “ ” “ ” 表现出 喜闻乐见 的态度,如有网民称 杀光所有小日子 “ ” 希望这样的大侠越来越多 等。 “0 魔豆 | 3 页 | 675.77 KB | 1 年前3
拜登走了,乌克兰急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反感。毕竟,不论是俄乌冲突还是巴以冲 突,其背后都是美国作为操盘手获利,影响的却是大量在 冲突和战争中死去的平民,以及涉事国家自己的发展前 景。 “ ” 泽连斯基罕见软化态度并紧急寻求 中国方案 “ ” 正所谓 孩子死了你来奶了,狼到门口知道锁门了 , 一年前得到西方众多支持的乌克兰对中国提出的 12 点和平 “ ” 方案 爱答不理 ;一年后,面对美国大选的不稳定局势, “ ” 乌克兰终于意识到,自己以前0 魔豆 | 4 页 | 941.84 KB | 1 年前3
报考南京大学研究生因虐猫高分被刷舆情分析频,无论是满足个别人扭曲的心理需求,还是背后可能潜 藏的黑色利益链,都突破了道德底线、法律底线,断然不 会被现代文明社会所容。高校拒录虐猫者是有充分政策依 据的。这再次提醒我们,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是孩子成长 的必修课,教会他们敬畏生命、爱惜生命,这是我们探索 研究大千世界的前提,也是当下倡导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 求。 “ 此外,央广网在微博发布的 兰大该不该录取虐猫考” 生 调查中,有超 10 魔豆 | 6 页 | 967.00 KB | 1 年前3
共 4 条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