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军事打击“贩毒船只”行动对中国大陆应对台独的启示特朗普军事打击“贩毒船只”行动对中国大陆 应对台独的启示 引言 2025 年,特朗普政府以“打击贩毒”为名,多次对委内瑞 拉、哥伦比亚等国周边海域的船只实施军事打击,引发国际社会 对法理、道义及实际后果的广泛争议。此类行动暴露了美国单边 主义外交的深层逻辑,也为我应对台独分裂活动提供了参照样本。 本文将从法理依据、国际舆论、实际效果三个维度分析特朗普行 动的争议性,并探讨如何通过法律手段与军事威慑结合,构建对 特朗普政府宣称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和《反恐怖主 义法》授权军事行动,但国际法专家指出,此类国内法无法直接 赋予对外国船只的武力打击权。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 海国对专属经济区内的外国船只仅享有经济管辖权,而公海上的 军事行动需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第 51 条规定的“自卫权” 或安理会授权。特朗普政府未获得安理会决议,且未证明目标船 只构成“即时且紧迫的威胁”,其行动涉嫌违反国际法中的“比 例原则”与“必要性原则”。 60%以上的非法毒品,但其国内禁毒政 策失效,反而将矛盾转嫁至拉美国家。此外,美国在行动中多次 误击平民船只,如 2025 年 9 月击沉的“贩毒船”被证实载有 11 名渔民,引发国际人权组织对“过度使用武力”的谴责。这种“以 己度人”的霸权行径,进一步削弱了美国在国际道义层面的公信 力。 (三)实际后果的适得其反与地区动荡 特朗普的军事行动未能有效遏制毒品走私,反而加剧了拉美 国家的反美情绪。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指责美国“以反毒为幌子0 魔豆 | 6 页 | 186.53 KB | 25 天前3
“燃烧的海洋”——特朗普持续升温的“禁毒战争”意欲何为?道。 这就意味着,美国在该区域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更像是 以禁止毒品为名的力量投射,而非简单的边境执法。委内 瑞拉拥有丰富的石油与资源储备,其政治体制长期偏向反 美路线,美国长期希望其政权更迭或至少对其施加更大影 响。 而禁毒议程为美国提供了一个合法化借口:以“打击 毒品走私”为名,实际上兼顾对委内瑞拉政府的压力与遏 制。因此,美国“禁毒”行动中的军事、情报手段更多地 指向改变或弱化委内瑞拉政府的能力,而非单纯遏制毒品。 联邦 雇员待遇、社会福利等问题的关注不断升温。 在这一背景下,特朗普政府在加勒比海地区展开大规 模“禁毒战争”,便具备了转移国内焦点、营造“政府在 行动”印象的政治功能。在公众视野中,这类军事行动具 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政府在行动”的印象可以淡化其 对财政预算谈判或政府停摆的注意力。 从议题塑造的角度分析,特朗普政府在边境安全、移 民、毒品走私等议题上历来强调“外部威胁”。将焦点移 移 至加勒比海、将“打击海上毒品走私”作为新闻素材,有利于将公众注意力从“政府停摆”、“联邦雇员待遇”和 “公共服务受到影响”转向“对抗外部威胁”。 政府推出对外军事行动,往往比财政谈判更容易获得 媒体正面报道、更具的象征功能。在当前政府停摆、国内 预算争端、社会福利压力加剧等话题被广泛关注的情况下, “禁毒战争”可以起到一定的“话题替换”功能,即通过 在加勒比海发动“禁毒战争”能够制造政府“主动出击”0 魔豆 | 10 页 | 373.44 KB | 10 天前3
“非洲军团”,瓦格纳之后俄罗斯在非洲的新方向非洲,尤其是萨赫勒地区,长期以来被恐怖主义困扰, 马里则更是被恐怖主义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法国在 2013 年受马里邀请,派遣军队进入马里进行反恐。尽管法军初期 取得了巨大成功,长期越反越恐的驻军反恐行动导致马里军 政府在 2020 年政变中,以反法为名义获得了巨大支持。2020 年 9 月,马里过渡政府邀请了 1000 名瓦格纳集团员工进入 马里,提供安全支持。这一发展成为俄罗斯与马里之间关系 080 万美元,内容含训练与政 要保护,当年瓦格纳在马里规模约达 1000 人。2022 年 1 月, 瓦格纳集团战士进入马里,同月,马里宣布驱逐法国大使。8 月,法军全部撤出马里,法国在马里的反恐行动以失败告 终。 上海外国语大学助理研究员袁勋指出,在宣传方面,瓦 格纳通过介入政局、利用反殖民叙事和提供军事替代方案三 管齐下,系统瓦解法国等西方国家在相关国家的主导地位。 在经济方面,瓦格纳集团主要通过获取关键矿产开采权作为 说“白 手套”属性,在非行动将更多被政治因素影响。私人军事集 团在军事行动中,有着多项优势,包括行动的灵活性,决断 的高效性,以及政治上难以被问责。美联社 2023 年报道称, 瓦格纳的反恐行动直接造成了大量当地平民死伤。无论报道 真实与否,在俄官方部队进入后,造成平民伤亡的指责将从 难以问责的雇佣兵转移到俄罗斯政府上,并造成政治影响。 法军在马里的反恐行动也造成了平民伤亡,而长期驻军的政0 魔豆 | 7 页 | 478.58 KB | 2 月前3
一场没有输家的战争:印巴冲突“双赢”背后的认知战较量 网络攻击战网站网 页篡改、虚假信息传播、间谍窃取活动和数字破坏行动。伴 随网络战和舆论战日益融合,印巴尝试了一系列旨在激发本 国民众情绪、塑造认知观点、打击敌方士气、影响国际舆论 的认知战行动,双方竭力争夺网络空间和认知战场的主导权, 强化认知操纵和舆论对抗,把心理威慑与叙事争夺作为重点 作战任务。例如,亲巴黑客组织以#OpIndia 为行动代号,效 仿历史上针对以色列、美国的黑客运动,通过篡改政府网站、 炒作数据泄露等手段,将克什米尔议题与反殖民叙事捆绑传 播。具体而言,印巴冲突背后的认知战主要有三条战线。印巴认知战的第一条战线:网络攻击战。 来自世界各地的黑客组织基于亲巴或亲印立场,通过协 调一致的网络行动,瞄准印或巴的政府和通信、能源、金融 等网站及服务,极力瘫痪印或巴的关键基础设施,削弱对印 或巴的战时作战和社会动员能力,同时干扰印或巴的高层决 策,阻挠政府信息传播,影响经济社会运行,并给印或巴政 然网络攻击并未对印或巴造成重大损失,但黑客攻击表明了 政治意图,实现了心里威慑。印巴冲突时间虽短,但网络攻 击战历经了三个时间阶段: 第一阶段(4 月 22 日至 5 月 6 日)。早在“朱砂行动” 之前,印巴网络攻击战早已悄然展开,包括定向攻击印或巴 政府网站和关键基础设施以及操控社交媒体舆论等。由于印 巴长期处于对峙和较量状态,网络暗战本就是常态。因此, “4·22”袭击事件发生后双方就能迅速动员大量黑客组织0 魔豆 | 16 页 | 333.81 KB | 4 月前3
官方迅速介入西安女孩寒穿拖鞋捡食,舆论不满在于何处?两类态度看待官方处置:部分网民认可多部门快速响应, 认为及时保障孩子入学和生活是务实举措;另一部分网民则批评官方行动滞后,认为“热搜才办事”的模式不可取,其 积极介入只是为了迎合舆论情绪,“都是要拍到网上才有官 方来处理”“一曝光就马上入学”。 在本次事件中,官方的救助行动与舆情爆发节点高度绑 定。女孩辍学半年、寒冬流浪的困境长期存在,但未得到相 关部门主动干预,直至视频曝光引发全网关注后,多部门才 关部门主动干预,直至视频曝光引发全网关注后,多部门才 连夜启动处置程序,入学安排、低保办理、福利院安置等关 键举措均在舆情发酵后的 24 小时内密集公布,行动时机高 度契合舆情热度,形成典型的“舆情倒逼行动”的明显特征。 诚然,舆论监督是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一环,但是一旦出 现需要“舆论监督”来推动改善的问题,也就意味着有关部 门在某一方面存在工作缺失。如本次事件直接暴露出当地基 层部门对辖区内的儿童福利保障工作存在不足,对辖区内高 公众的不满情绪不仅源于女孩的悲惨境遇,更指向“靠 热搜维权”“靠曝光获助”的不合理现状。本次舆情中,部 分网民的不满情绪,本质是对儿童权益保护长效机制缺失不 满,当地部门的快速处置虽暂时解决了女孩的生存学习问题, 但“舆情倒逼行动”的模式难以从根本上守护所有困境儿童。 社会期待相关部门摆脱“舆情依赖症”,建立前置性、常态 化的儿童权益保护机制,让监护监督、预警干预、救助安置的链条环环相扣,真正实现对困境儿童的“早发现、早干预、0 魔豆 | 4 页 | 128.54 KB | 3 天前3
数字技术时代国家政权面临的危机与挑战将引起相关信息在互联网上‘病毒式’扩散,引起严重的社会 问题。” (二)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组织无需组织核心即可实施集 体行动 网络环境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自组治理”模式,借助这个 模式,某些参与者可以有意地限制和影响其他个人参与者的 行为方式。在这个模式下,即使没有管理中心和一个体系化 的结构,基于互联网的“集体行动”仍然可行。克莱·舍基(Clay Shirky)认为,“以往需要协作和组织结构才能实现的集体性 在同 一个事件上的统一目标等松散的协作方式在线发起行动。在 这种模式下,互联网可以将一些毫无关联的群组联系在一起, 在互联网没有出现之前,这几乎是无法做到的事情。”曼纽 尔·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认为,互联网开启了一种新 的集体资本主义,是社会组织在信息时代的代表形态。 (三)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极大地降低了全球性行动的发 起门槛并使社会组织更具“弹性”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已经对社会个体和组织赋权,并让其 联网大幅降低了边际生产成本和配送成本,这使得在线参与 者能够克服技术、物流成本以及组织上的障碍,共同协作参 与政治行动,并允许社会个体不以金钱为目的参与网络行动, 发挥他们的多余劳动生产力”。作为典型的“无尺度网络 (scale-free networks)”互联网上通信具有很强的鲁棒性,这 增加了互联网的“弹性”,也使得基于互联网行动的社会组织 具有“弹性”。例如,美国政府逮捕了 Anonymous 中的 5 名顶200 魔豆 | 10 页 | 278.64 KB | 2 月前3
网络舆情治理:理论路径与范式转换(上)情治理形成了“政府-多元行动者-网络舆情主体”三级治理 网络,但很大程度上还未摆脱传统意义上自上而下治理的惯 性思维。政府既是“掌舵者”,也是“划桨者”;多元行动 者既是治理主体,又是治理对象;而普通网民成为完全的被 动接受者。政府必须摆脱社会控制思维局限,除了直接参与 治理过程外,还应该与其他行动者建立起伙伴关系,并确定 治理的优先权。也就是说,变三级治理网络为两级治理网络: 多元行动者和网络舆情主体构成一级,政府则位于治理网络 多元行动者和网络舆情主体构成一级,政府则位于治理网络 的第二个层级。多元行动者优先行动和网络舆情主体自治同 时发生,当治理效果不理想时政府再行动,但要实时跟踪网 络舆情的演化过程,以占据治理的主动权。有学者提出“多 利益攸关式”的治理模式,寻求与网络舆情治理有关的所有 利益相关方就共同的问题或目标进行对话、决策,共同执行 解决方案,其基本特征是政府主导、运营商协作、内容服务 提供商承担主体责任、用户参与,各方以协商合作的姿态共 提供商承担主体责任、用户参与,各方以协商合作的姿态共 同参与到网络舆情治理中来。 在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政府、媒体、专家学者、社 会组织、公众等人类行动者与网络信息、技术、法律等非人 类行动者协同,通过转译的方式构建网络舆情治理的利益共 同体,基于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协同联动、聚力赋能,是对 “共建共治共享”时代主题的学术回应。2.国外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模式 研究国外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模式可以为我国的网络舆 情0 魔豆 | 9 页 | 202.60 KB | 1 月前3
一场没有输家的战争:印巴冲突“双赢”背后的认知战较量布语音等手段展示战果,在国际社会塑造了胜利形象,而印 在战机是否被击落等问题上顾左右而言他。不过,在印巴宣 布停火后,印也宣布取得“胜利”,并举行为期 10 天的庆 祝活动,试图通过将军事行动与传统节日捆绑来节日化冲突 叙事来调控社会情绪。巴《黎明报》评论称,新德里正将这 场阿扎迪 Ka Amrit Mahotsav”(自由之液的庆典)狂欢转 化为“威慑工具包”。从 5 月 22 日开始,印媒体集中报道 报道中声称战果颇丰,巴损失惨重。印度防务媒体 5 月 23 日称,巴方 4 架 F-16D、1 架萨博-2000“爱立眼”预警机、 1 架伊尔-78 加油机和 6 架土耳其无人机(TB-2)被击落, 地面行动还摧毁巴方 4 架 F-16D、1 架“大力神”运输机、1套红旗-9 防空系统和 2 套移动指挥中心。印媒体并未提供充 分证据,而是使用模糊和笼统词汇,缺乏时间、地点、击落 方式等细节证据。同时,印严格管控国内舆论,没有印媒体 ,没有印媒体 和自媒体能够真实报道冲突态势,还要求社交媒体对印网民 屏蔽外界信息,以至于大部分印度人都以为自己赢麻了。伴 随捷报口水战,印巴之间的社交媒体操纵、虚假信息传播、 国际媒体发声等行动接踵而来。 *社交媒体操控:舆论角力的前沿阵地。“4·22”袭击 事件发生后,巴方的社交媒体场风云翻涌。4 月 23 日-24 日, 超过 1000 个新注册的 X 账号集中涌现,密集发布与袭击相0 魔豆 | 15 页 | 249.16 KB | 4 月前3
以反事实控制印度舆论,莫迪-辛格双人舞表演登峰造极全部否认,反而编造印军全胜的反事实舆论,并且拿不出任何获胜的事实证据。 新闻链接:2025 年 7 月 30 日,印度总理莫迪在议会特别会议上,宣称印度防空系统 在 5 月 9 日的印度“辛多尔”作战行动中,成功挫败了巴基斯坦发射的 1000 架无人机和导 弹进攻,并称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胜利;而印度防长辛格,更是将反对党的质疑,化作 了展示印度军事实力的舞台,并口吐“敌人的阴谋被化为泡影”,好像瞬间点燃了印度民 S-400 防空导弹的阵地前面进行摆拍敬礼,用照片直接“打脸”巴基斯坦 所谓摧毁 S-400 防空导弹阵地的说法。 反事实舆论与现场作秀无缝衔接。莫迪在疯狂掀起反事实的舆论浪潮中,不仅把一次 印巴的军事行动包装成印度民族自豪的象征,还通过现场的“亲自视察”与“照片证据” 把反事实舆论推向了高潮。莫迪的讲话中,把反事实与讲话的修辞无缝衔接,把子虚乌有 的敌方 1000 架无人机的数字说得是令人瞠目结舌,从而完美地契合了“印度崛起”的宏大 相比,防长辛 格在议会中的表演堪称史诗级的成功诡辩案例。7 月 28 日,辛格在通报“辛杜尔”行动中 无边界的编故事,说印度对巴控克什米尔及巴基斯坦境内 9 个恐怖分子营地实施了精准打 击。辛格更绝的的反事实舆论是,直接把讨论的失败漏洞追责反而引向了其反面的战果炫耀: 辛格先是谴责反对党“不关心行动成功与否”,然后又向反对党抛出一连串反问与自答—— “恐怖头目是否被消灭?是的!我们的勇士是否伤亡?没有一兵一卒受损!”0 魔豆 | 1 页 | 209.43 KB | 3 月前3
云南“野人小孩”事件:官方的“无奈”背后,还有更多该做的事孩子确为亲生,没有明显外伤,家长对外沟通抗拒,且跨省 流动频繁,属地管理存在障碍。这些都让介入和处置难度陡 增。但“无奈”不能成为“不作为”的理由。一个孩子在公共场 所衣不蔽体、以动物般姿态行动,本身就突破了社会的基本 道德与法律底线。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监护 人不得实施家庭暴力、不得忽视对未成年人的照护与教育。 所谓“教育方式不同”,并不能成为掩盖虐待与忽视的借口。 而是国家的刚性义务。 从“回应”到“行动”:舆情治理要有后续、有温度。此次 事件中,官方通报速度确实较快,体现了对舆情的高度敏感。 但公众需要的不仅是“快”,更是“实”。在舆情应对中,及时 通报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后续是否能公开、持续、有效。 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公布工作进展,邀请第三方儿童心理专家 或公益组织参与,增强公众信任感。只有把通报变成行动, 把回应变成修复,舆情才能真正平息。面对类似事件,政府 权益 保护从法律走向社会共识。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孩子“服从”, 而是帮助他们“成长”。 “野人小孩”的身影让人心痛。他也许不懂网络的喧嚣,但每一次转发与讨论,都是社会良知的一次呼唤。官方已经 行动,但保护儿童的工作不应止于“调查属实”与“劝导教育”。 真正的结束,不是通报的句号,而是制度的启动与社会的觉 醒。当回应从“穿衣”转向“成长”,当治理从“通报”走向“守 护”,我们才算真正给了这个孩子一个新的开始。0 魔豆 | 4 页 | 188.25 KB | 28 天前3
共 110 条
- 1
- 2
- 3
- 4
- 5
- 6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