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涉高校热点舆情
491.82 KB
17 页
1 下载
86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 概览 | ||
1
.
涉高校热点舆情
成都百章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25.06.01-2025.06.302
目录
前言.........................................................................................................1
一、 涉高校主要热点舆情....................................................................2
二、典型案例分析................................................................................. 3
(一)案例分析............................................................................... 3
1. 校园管理类:武汉大学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件.................. 3
2. 教育特权类:演员那尔那茜高考定向争议事件.................. 4
3. 校园安全类:清华回应女教授被树砸身亡.......................... 6
4. 师风师德类:安徽师大因猥亵被处分男教师调任事件.......8
5. 社会关注类:北大韦东奕开通短视频账号引争议............ 10
(二)主要问题............................................................................. 11
1.治理体系注重内部机制缺乏应对公共舆论能力.................. 11
2.缺乏有效的舆情引导机制难以应对突发争议事件.............. 12
3.愈发复杂的舆情生态带来不可控的舆情爆点...................... 12
三、七月风险研判............................................................................... 13
(一)暑期安全问题......................................................................13
(二)招生政策与志愿填报话题.................................................. 13
(三)高校毕业季就业问题..........................................................141
前言
六月高校舆情呈现“多点爆发”“热点集中”的特点。
首先,内容方面,教育公平、校园管理、校园安全是高校面
临的严峻挑战和核心痛点。师德师风建设与学生品德教育也
需常抓不懈。尤其是重大安全事故和涉及根本公平的事件具
有极强的舆情破坏力。
其次,从相关舆情爆发的起点来看,网络时代“历史舆
情二次发酵”的特点愈发明显,如安徽师大因猥亵被处分的
男教师任职事件,该教师在 2019 年因猥亵学生被处分,2025
年因职务调动再度引发网民关注。类似情形还如 2024 年华
中农业大学一虐猫学生“上岸”事业编后被爆出“虐猫”历
史。这种历史舆情二次发酵的情况愈发明显,即个体曾经的
不良行为即便在当时已被处理,仍会随着其职业变动、晋升
或公示等节点被重新翻出,使得其在新的语境下重新被审视,
形成持续的社会监督压力。这种舆情特征也提醒高校,一方
面,单纯依靠“时间消解”负面事件已难以奏效,任何历史
遗留问题在数字时代都可能成为未来舆情风险的引爆点。尤
其在舆情二次发酵后,网民不仅关注事件本身,更会深挖事
件背后的管理漏洞、制度缺陷和责任链条。另一方面,新的
涉事方也许做好事前风险管理工作,建立更完善的信息公开、
舆情监测和危机预警机制,做到对风险点的前置管理,避免
“小细节”撬动“大舆情”。2
一、涉高校主要热点舆情
6 月,高校领域负面舆情呈现出“安全事件高热、教育
公平高敏感、管理争议高频发”的突出特点。校园安全问题
尤为突出,涉及人身伤害、极端天气事故等,舆情爆发性强,
公众关注度极高;教育公平舆情持续敏感,高考舞弊等事件
迅速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同时,围绕校园管理规定,如禁用
充电宝、考试限用手机等的争议频繁出现,虽单次热度相对
较低,但容易出现舆情聚集风险,引发网民广泛共鸣。此外,
师德师风问题仍是舆情敏感区,名人效应也在带动高校领域
的社会关注。整体来看,高校舆情正在从传统的突发性事件
向安全、管理、公平等多元领域扩散,风险防范压力持续加
大。以下为 6 月高校部分典型舆情案例概览:
序号
时间
高校舆情事件
分类
热度
1
6 月 8 日
演员那尔那茜高考定向争议
教育公平
5.8 亿
2
6 月 20 日
清华一女教授被树砸身亡
校园安全
1.6 亿
3
6 月 13 日
北京多所高校禁用罗马仕充电宝
校园管理
7313.1 万
4
6 月 29 日
华中农业大学虐猫学生上岸事业编
社会关注
6260 万
5
6 月 4 日
武汉大学某食堂内发生一起故意伤
害案件
校园安全
5886.4 万
6
6 月 11 日
北大韦东奕开通短视频账号引争议
社会关注
5489.6 万
7
6 月 4 日
安徽师范大学因猥亵被处分的男教
师又到保卫处任职
师德师风
4912.2 万
8
6 月 10 日
北京大学回应商家售卖未名湖水
校园管理
1648.6 万3
9
6 月 19 日
宜宾 19 岁女大学生已失联近 5 天
校园安全
1477 万
10
6 月 14 日
武大通报职工子女驾车逼停骑行学
生
校园管理
1142.8 万
二、典型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
1. 校园管理类:武汉大学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件
本月,涉及校园管理类热点舆情事件中“武汉大学某食
堂内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件”事件引发舆论对官方简略通报
的强烈不满和对学生心理教育的热议,现就这一事件进行分
析。
事件概述:2025 年 6 月 4 日,武汉大学某食堂发生一起
故意伤害案件,武汉大学学生朱某(男,23 岁)因学业压力
导致心理失衡,在学校某食堂内持械行凶,造成 3 人受伤,
朱某被警方当场控制。6 月 6 日,湖北省武汉市公安局洪山
区分局发布警情通报称,经审讯,朱某对因学业不顺而行凶
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警方已依法对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目前,伤者均无生命危险。
舆论观点:公众对官方通报的迟缓与简略表示不满;行
凶原因曝光后,网友认为朱某道德素养缺失,因学业不顺就
选择暴力宣泄;对校园安全及教育体系的反思;网友认为此
次事件暴露出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突发事件干预
机制、师生沟通渠道等方面的不足,同时也反映出教育体系
不应只注重培养“考试机器”,而应教会学生面对失败,加4
强学生心理教育。
舆情分析:武汉大学食堂故意伤害案件引发的舆情反映
了当前社会多重心理压力交织下的深层次情绪共振。该案件
并非单纯的故意伤害案,施害者因学业压力导致心理失衡的
细节,使得舆论迅速聚焦到当下高校学生普遍面临的高压学
习环境、内卷困境以及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的缺失。这种情绪
不仅局限于高校学生群体,也延伸到了家长、教育从业者和
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很多网友在讨论中表达出对“唯成绩论”
“学历焦虑”“过度竞争”现象的担忧和不满,形成了对教
育体系的集体反思。对此,学校需强化校园安保,确保校园
安全无死角的同时,更应开展全校心理普查建档,开设心理
健康课程与讲座,组建专业团队,完善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
机制;各高校与社会应优化教育体系,构建多元学业评价标
准,增加师生交流渠道,通过各类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2. 教育特权类:演员那尔那茜高考定向争议事件
本月,涉及教育特权类热点舆情事件:演员那尔那茜高
考定向争议事件引发网民对教育公平、定向委培政策、娱乐
圈学术造假等问题的热议与质疑,现就这一事件进行分析。
事件概述:2025 年 6 月 6 日,央视、《人民日报》删除
演员那尔那茜高考祝福视频,引发公众对其身份合法性的质
疑。6 月 8 日,网友在社交平台爆料那尔那茜涉嫌“高考移
民”及定向委培违约,主要指控包括长期在北京就读却通过
内蒙古户籍占用定向委培名额低分考入上戏;父亲被指在央
视工作,利用资源为其铺路;违约出国未受处罚,回国后反5
获上戏教职。6 月 9 日,话题#那尔那茜高考移民#冲上微博
热搜榜首,网友质疑其挤占教育资源、破坏公平。那尔那茜
出席《长安的荔枝》北京见面会宣传新剧,但未回应争议,
社交媒体评论区关闭。《极目新闻》《现代快报》等媒体发
文批评其行为、呼吁彻查定向委培政策漏洞。事件迅速发酵,
登上 11 个平台热搜,“那尔那茜高考”热度达 203 万。舆
论普遍谴责其破坏教育公平,质疑定向委培政策执行与监管
漏洞,部分网民抵制其影视作品。那尔那茜回应被指避重就
轻,上海戏剧学院、内蒙古教育考试院均表示纪委部门正在
跟进处理。6 月 21 日,内蒙古自治区相关部门成立的联合工
作组发布通报,分别就那尔那茜高考报名问题、上海戏剧学
院内蒙古委培班设立问题等进行通报。通报明确,那尔那茜
涉嫌高考报名材料造假,但网传的那尔那茜高考成绩 179 分、
上海戏剧学院内蒙古委培班只招收两届等信息与事实不符。
舆论观点:那尔那茜在北京重点中学就读,却以内蒙古
户籍参加高考并占用定向委培名额,舆论认为这一行为被视
为严重破坏教育公平;定向委培政策旨在为特定地区或行业
培养人才,享受政策优惠的学生应履行相应服务承诺。但那
尔那茜毕业后未按约定回内蒙古工作,而是选择出国留学引
发了公众对定向委培政策执行的质疑;网传那尔那茜父亲为
央视资深编导和制片人,母亲敖登高娃也曾是上戏内蒙古定
向委培生且未履约,而上戏在内蒙古近几十年仅开设两届定
向委培班,母女俩恰好分别获得名额。这一系列巧合加深了
公众对其家庭利用特权影响那尔那茜教育路径的怀疑;此前6
娱乐圈就曾出现翟天临学术造假、仝卓高考舞弊等事件,如
今那尔那茜的争议再度让公众关注到娱乐圈部分明星学历、
经历的“水分”。公众呼吁娱乐圈加强自律,提高从业者素
质,相关部门加大对娱乐圈乱象的整治力度,营造健康的娱
乐生态环境。
舆情分析:那尔那茜高考争议舆情反映出公众对教育公
平底线的高度敏感,舆论焦点不仅集中在个体是否违规,更
因那尔那茜高考成绩仅 179 分等谣言,进一步延伸至高考移
民、定向委培政策漏洞、资源不公以及权力寻租等系统性问
题。六月以来,该事件热度持续,甚至部分网民将其与此前
黄杨钿甜等事件关联。内蒙古成立的联合调查组发布通报及
时就舆论关注的焦点以及舆论场中的谣言进行了辟谣。后续,
仍需针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置,避免舆情二
次发酵。其次,教育公平问题是本次舆情发酵的根源,“高
考移民”的出现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带来的切实存在的社会
现象。后续,持续加强对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投入,改善办
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缩小地区间教育差距,才能从根源
上减少“高考移民”等问题的发生。
3. 校园安全类:清华回应女教授被树砸身亡
本月,涉及校园安全类热点舆情事件:清华回应女教授
被树砸身亡,该事件引发公众对校园安全管理以及校园内外
包企业安全问题的质疑,清华大学的延迟回应行为也激发了
公众不满情绪。现就此事件进行分析。7
事件概述:2025 年 6 月 15 日,校外企业于清华校内违
规移除枯树,树木倒下砸中路过的北京语言大学商学院教授
张爱玲。伤者送医后抢救无效身亡,事件初期以目击者零散
信息在小范围传播。随着消息扩散,遇难者身份逐渐明晰。
张爱玲教授在学界声誉良好,其离世使事件在教育学术圈引
发强烈反响,北京语言大学发布讣告、举办追悼会,师生缅
怀,更多教育领域人士开始关注。然而,在事故发生后的数
天内,清华大学官方始终未发布相关通报,引发网友猜测,
质疑学校存在“压热搜”“删帖”行为。涉事企业违规操作
细节曝光,公众对校园安全管理尤其是第三方服务监管提出
质疑,话题登上热搜。6 月 20 日,清华发布通报,承认校外
企业违规作业致事故,但通报未提及教授身份被指淡化,且
涉事企业合同到期无资质施工等问题被扒,舆论要求清华大
学彻查此事并完善管理机制。
舆论观点:网民认为清华延迟 5 天回应,期间还有“压
热搜”的嫌疑,6 月 20 日清华发布的通报中仅称遇难者为“校
内人员家属”,未提及张爱玲教授的北语教授身份,被指淡
化其社会身份,有推卸责任之嫌;涉事绿化公司因工期紧张
省略安全评估流程,而清华物业管理部门对外包企业的安全
培训仅停留在“走过场”层面。网民认为此次事故暴露出清
华在校园安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有专家指出高校后勤服务
外包普遍存在“重效率轻监管”现象;网民呼吁学校能真正
落实整改措施,建立常态化的预防机制,避免类似的悲剧再8
次上演,还有网民提出校园安全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相关
部门也应加强监督,确保公共环境的安全标准落到实处。
舆情分析:清华承诺“全面排查隐患”暂缓舆情升级,
但公众更加核心的诉求是要求清华公开善后赔偿方案、企业
追责进度,而非仅“启动问责程序”的模糊承诺,该事件的
舆情核心问题在于公众对信息不透明、责任逃避、制度失效
的强烈不满。成功的舆情应对必须以最快速度打破沉默,以
最大诚意承认错误、承担责任,并以最坚实的行动推动制度
性改革,才能重建信任,将危机转化为推动校园安全治理进
步的契机。
4. 师风师德类:安徽师大因猥亵被处分男教师调任事件
本月,涉及师风师德类舆情较前两月数量相对减少。但
安徽师大因猥亵被处分的男教师仍任职事件凸显出网络时
代下“细节引爆舆情”的特点。现就此事件进行分析。
事件概述:近日,有网民反映,安徽师范大学 2019 年
因猥亵被处分的男教师朱某某又到保卫处任职。爆料信息显
示,2018 年 5 月至 12 月,安徽师范大学朱某某利用师生关
系和外出调研机会,对个别女生实施多次猥亵和性骚扰行为,
导致学生心理严重受创。2019 年 1 月,校方依据《中国共产
党纪律处分条例》给予其开除党籍处分,并建议行政上给予
相应处罚。近期该教师被调至学校保卫处任职,岗位调整信
息被公开后引发舆论关注。岗位调整文件显示,朱某某担任
联系人,其被借调至保卫处负责文字材料工作。校方解释称,
朱某某人事关系归属人才交流中心,因“文字功底不错”被9
保卫处借用协助处理文书事务,称此举是“给他留一口饭吃”。
学校纪委办公室回应称,相关处理程序已向省纪委报告,并
强调朱某某不涉及一线安保工作,未接触学生群体。6 月 4
日,安徽师范大学对此发布情况通报称,针对此事,学校成
立了调查组,目前已停止涉事人员朱某某在该校的一切工作。
下一步,将根据调查结果,依规依纪依法对朱某某以及将朱
某某借用到保卫处工作的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舆论观点:一是有观点认为对没有受到行政处罚或刑事
责任者的内部处理,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校方也应当就
性骚扰、猥亵等制定强制性的准入惩戒要求,从而完善相关
制度建设,保护学生安全。二是有观点认为猥亵行为性质恶
劣,涉事教师仅受内部处分且保留教职,与教育部强调的“师
德一票否决”原则相悖。调至保卫处是一种“变相保护”,
削弱了惩戒威慑力。三是有观点认为校方在岗位调动中未考
虑学生心理安全,保卫处职责包含校园秩序维护,涉事教师
的存在可能引发学生恐慌。四是有观点对高校处理性骚扰机
制表示担忧,更有网民质疑部分学校为“保全声誉”淡化处
理性骚扰事件,加害者未受实质惩罚,受害者维权困难。
舆情分析:该事件折射出两大深层矛盾,其一,高校行
政自主权与公共监督的冲突;其二,制度合规性与道德合理
性的落差。当“合规操作”触碰公序良俗时,制度本身亟待
修正。在本次事件中,舆论核心诉求不仅是个案追责,更是
希望推动高校建立更严格的性骚扰防治体系,确保师德问题
处置公开透明,重建公众对教育机构的信任。在本次事件中,10
涉事男教师在 2019 年被处分,2025 年被调查,但仍然有网
民关注到,进而引发本次舆情。后续,校方已对相关人员开
展调查处理,后续有待及时给出调查通报和处置结果,完成
舆情处置闭环,避免再度因“处置无后续”再度引发二次舆
情。
5. 社会关注类:北大韦东奕开通短视频账号引争议
本月,涉及社会关注类热点舆情事件:北大韦东奕开通
短视频账号引争议,该事件引发公众对如何平衡学术与流量,
以及如何保护学者治学环境的讨论,现就此事件进行分析。
事件概述:2025 年 6 月 4 日晚,北大数学教师韦东奕在
抖音开通个人账号,并发布首条时长仅 5 秒的视频自我介绍。
因韦东奕此前就以“韦神”名号闻名,凭借卓越数学成就和
极简生活方式备受关注,此次开通账号迅速引发全网好奇,
账号粉丝量短时间内激增。因该视频发布时间临近中高考,
其账号评论区瞬间成为“中高考许愿池”,“接韦神”“祝
我高考顺利”等留言高频出现,迅速登上各大平台热搜榜单。
视频中韦东奕因牙齿缺失引发公众对其健康状况担忧,家属
回应治疗情况后,相关讨论仍未平息。随着韦东奕账号爆火,
巨大流量吸引了众多不良企图者。网上涌现大量冒牌账号,
大量冒牌账号、蹭热度营销出现,自媒体炒作猎奇内容,引
发公众对流量过度消费的反感。6 月 9 日,北大数学院有关
负责人称校方关心韦东奕健康,将协助积极治疗,同时呼吁
网友保护其治学环境,这一系列动作使得舆情关注点转向探
讨如何平衡学术与流量,避免过度消费学者的讨论。11
舆论观点:韦东奕开通账号引发了网友对账号开通目的
与意义的讨论。有网友认为韦东奕若能借此分享数学知识,
将有助于激发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数学的兴趣,但也有人质
疑账号开通可能会使韦东奕陷入复杂的网络环境;视频中韦
东奕因牙周病导致牙齿缺失等健康问题也引发公众广泛担
忧,网友留言希望北大能重视并改善其生活与健康状况;韦
东奕账号爆火后,众多冒牌账号、蹭热度营销行为频出,引
发了公众对“流量狂欢”现象的反思,网友呼吁相关平台和
监管部门加强管控,规范网络环境,遏制这类恶意营销之风。
舆情分析:从本质上看,韦东奕在互联网平台的走红是
一种“消费式关注”下的流量异化。此事与北大本身关系并
不紧密,在面对此类舆情时,北大数学院等相关单位更需谨
慎介入。可通过官方账号发布定期通报有关韦东奕的健康治
疗进展,同时明确学术研究保障措施,例如“为其设立独立
科研空间,减少外界干扰”,以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家
属可联合校方发律师函,要求平台对恶意曝光韦东奕私人信
息(如居住地址、日常行程)的账号追责;完善学术名人保
护政策:教育主管部门可出台相关“人才网络权益保护指南”,
明确“禁止利用学者形象进行商业炒作”“学术机构需为学
者提供网络舆情培训”等条款,将韦东奕事件作为典型案例
纳入高校舆情处置教材。
(二)主要问题
1.治理体系注重内部机制
|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17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