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迅速介入西安女孩寒穿拖鞋捡食,舆论不满在于何处?官方迅速介入西安女孩寒穿拖鞋捡食,舆论不满 在于何处? 2025 年 11 月 11 日,陕西西安市未央区一网民发布视频, 显示一名 8 岁小女孩在寒冬中穿着拖鞋、捡拾食物果腹,女 孩自称母亲因癌症去世、父亲对其不管不顾。视频迅速引发 社会广泛关注,相关话题快速冲上热搜。经媒体核实,女孩 家庭情况特殊,父亲先后与两任妻子育有四个孩子,两任妻 子均已离世,女孩与 4 岁妹妹由家中老人勉强照料,已辍学 谴责家长监护失职:大量网民怒斥女孩父亲漠视子女权 益,在妻子离世后未尽监护责任,违背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 规定,让幼童陷入生存困境。 质疑基层治理缺位:不少网民对村干部将女孩流浪称为 “逛游”表示不满,质疑村委会、学校、儿童督导员等未及 时发现孩子辍学和流浪问题,儿童保护机制形同虚设。 两类态度看待官方处置:部分网民认可多部门快速响应, 认为及时保障孩子入学和生活是务实举措;另一部分网民则 层部门对辖区内的儿童福利保障工作存在不足,对辖区内高 风险家庭的动态监测不足,未能及时对陷入困难的儿童进行 及时救助,却在负面舆情爆发后,才迅速集中投入资源。 公众的不满情绪不仅源于女孩的悲惨境遇,更指向“靠 热搜维权”“靠曝光获助”的不合理现状。本次舆情中,部 分网民的不满情绪,本质是对儿童权益保护长效机制缺失不 满,当地部门的快速处置虽暂时解决了女孩的生存学习问题, 但“舆情倒逼行动”的模式难以从根本上守护所有困境儿童。0 魔豆 | 4 页 | 128.54 KB | 3 天前3
湖南永州乡干缺岗与民警夜访舆情应对效能分析报告第1页/共14页 湖南乡干缺岗与民警夜访舆情应对效能分析 一、核心摘要 1.自媒体曝光便民服务中心上演“空城计” 2.官方回应、处罚随意敷衍,招致舆论不满 3.唤醒公众对乡镇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集体记忆 4.警力介入政务舆情引次生灾害 5.“白天缺岗,晚上夜访”反差工作方式引群嘲 6.《情况通报》细节遗憾,回避式调查未能服众 7.让制度起约束,让管理受监督,让服务落到实 20 日晚前往其老家“谈话”,致两名老人受惊,在民警 离开后欲喝农药自杀。“民警夜访”二次推升事件热度并 达高峰。继“广西奔驰亮证姐”事件后,再次引发舆论对 政法力量干扰公民正常履行监督权利的不满。第3页/共14页 判定事件周期为 8 天(8 月 18 日至 26 日),8 天内, 事件信息合计 28571 条,包含各级媒体报道与评议文章 2492 篇。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湖南永州曾发生“上千名公 南昌晚报视频截图 (13 小时)第一次发声系南昌晚报致电棉花坪瑶族 乡人民政府办公室,得到“确实有工作人员迟到缺岗,将 会进行通报并扣罚 200 元”答复。这一阶段舆论对官方答 复的不满主要集中在“扣罚 200 元”上,希望当地政府从 严、从速处罚。 南昌晚报已删除视频缓存截图 (82 小时)第二次发声系 8 月 20 日民警深夜上门施第6页/共14页 压3 魔豆 | 14 页 | 1.26 MB | 2 月前3
女硕士走失被找回 是“收留”还是“被拐卖”益被侵犯,而媒体和警方却以“收留”等词汇美化了其遭遇, 对此表示严重不满。 三是质疑当地有关部门不作为。有网民指出,该女子“走 失”十三年,却在此前多次人口普查、疫情三年核酸检测等 时间点均未被发现“失踪人口”身份,质疑当地警方等相关 部门不作为,甚至故意纵容“收留”该女子的人家侵犯其人 身权益。 四是对收留者家属言论以及利用此事开展直播带货表 示不满。有网民质疑,收留者侄女借助“帮婶婶寻找家人” 之名赚取流量,并借此通过直播带货牟利。此外,大量网民 对收留者侄女“对社会国家无用”“她清醒的时候她为什么 不走”等言论表示严重不满,质疑此类言论是在为其家人非 法拐带妇女找借口。 五是对女硕士经历感到遗憾。有网民认为,若该女子没有“走失”后与收留者结婚生子,或可以在其学科领域拥有 一定成就,并拥有更加光明的人生和未来。 六是呼吁官方介入调查。目前当地政府和妇联已经介入 此事。但有网0 魔豆 | 7 页 | 341.43 KB | 11 月前3
山西一男孩遭多名学生持钉棍围殴山西多名学生持钉棍围殴同学,防治校园暴力有待常态化 11 月 17 日,山西太原一女子网上发文称,17 岁的儿子 在山西孪生艺术培训学校与一位同学发生口角,引发该同学 舍友不满,当晚被多名学生持钉棍殴打入院。施暴者使用的 工具系一根带钉子的棍子,导致孩子的头上、脸上和脖子上 被扎成窟窿眼。当日,有媒体记者致电涉事培训学校询问相 关情况,工作人员称孩子身体无大碍,学校、警方以及家长 正在协商处理。18 二是质疑校方处理方式“和稀泥”。有网民指出,校方 面对媒体采访,称涉事学生“无大碍”,这一说法与涉事家 长反映的“头上、脸上和脖子上被扎成窟窿眼”有一定出入; 其次,校方称家长、学校等正在协商,也引发网民不满,认 为这是严肃的校园暴力问题,不能通过所谓“协商”来处理, 而应当对施害学生严肃处理,采取开除、拘留等更加直接的 处置方式。 三是呼吁各地及有关部门加大校园暴力治理力度。有网 民认为,校 名同学欺凌致死。 仅从近期的类似事件即可看出,校园暴力已经在一定程 度上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给校园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也 逐步成为舆论关注的重点问题。从本次舆情中,网民对校方 的“正在协商”等回应表示严重不满即可看出,网民期待的 是对此类恶性事件更加有效的处置,而非不负责任的“协商” 或是淡化。而要严打校园暴力现象,更有待相关部门、学校 的严肃处置和治理。对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及时0 魔豆 | 6 页 | 216.05 KB | 1 年前3
菏泽南站网红扎堆直播被叫停舆论存在负面情绪 事件的敏感信息占比达 65.43%,舆论情绪倾向负面。经 分析,舆论的负面情绪主要集中在不满低俗直播破坏社会公 序良俗,质疑监管部门不作为等方面。 舆论观点:呼吁加强监管 不满“网红”风气盛行 部分舆论认为低俗直播破坏社会公序良俗;部分舆论呼 吁相关部门加大对低俗直播的监管力度;部分舆论不满“网 红当道”“流量为王”的社会风气;部分舆论认可菏泽官方 为打造网红城市所做的努力;部分舆论认为郭有才等有才华 据网民观点抽样结果显示,认为低俗直播破坏社会公序 良俗的网民占比最高,达 24.56%;呼吁相关部门加大对低俗 直播监管力度的网民占比次之,约为 21.45%;对当今社会“网 红当道”“流量为王”的社会风气表达不满的网民占比约为 18.89%,居第三位;部分网民认可菏泽官方为打造网红城市 所做的努力,占比约为 14.36%,这部分网民认为官方用实际 行动助力城市“出圈”,为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提供便利和0 魔豆 | 16 页 | 1.36 MB | 1 年前3
十年“病房钉子户”,医疗资源岂容这般“空耗”!年都未能解决问题,质疑医院“和稀泥、不想管, 不爱管,不敢管”,猜测老人身份不简单。 二是有网民提出医院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者,面对此类 问题,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诉求和 不满,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同时应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解 决此类问题,而不是让老人长期占据病房,影响其他患者的 就医权益。 三是网民们普遍担心老人长期占用病房会导致医疗资 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分配,在当前医疗资源本就紧张的大背景 ,违背 了医疗资源公平分配的原则,也影响了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是一些医院存在“限制患者住院天数”的潜规则,而 此事件中老人却能独占单间病房达 10 多年之久,这种强烈 的反差让网民们感到不满和震惊,认为这是对公共医疗资源 的不合理挤占,损害了广大患者的利益。 五是许多网民对老人的处境表示同情,认为老人可能是 在医疗过程中受到了伤害或遭遇了不公,才会选择以这种方 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希望医院能够妥善处理此事,给老人0 魔豆 | 5 页 | 195.00 KB | 11 月前3
男子遭恶意别车后被当地交警扣车事件舆情分析正当权益保护问题,以及交警执法方式的合理性问题,敏感度较高。 其二,舆论情绪化倾向明显。在本次事件中,大量网民显然对被扣车 的旅客更加共情,也因此导致了大量网民对交警的处理方式,以及恶 意别车的宝马车主的强烈不满,情绪化倾向明显。其三,本次事件最 早由涉事旅客通过网络平台曝光,后在社交媒体平台的推动下,信息 迅速传播,短时间内就引发了大量网民的讨论和关注。 而本次网络舆情的发酵,也给当地敲响警钟:交警在处理此次事 针对以上情况,相关部门应尽快采取措施进行舆情处置,具体举 措可参考: 一是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相关部门应尽快发布官方声明,详细解 释扣车和延迟处理的原因,以及后续的处理计划。通过及时回应公众 关切,消除公众的疑虑和不满。 二是提升执法透明度。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执法过程的监督和记录, 确保执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在必要时,可以公开执法视频或相关证 据,以证明执法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三是完善应急预案。针对此类突发舆情事件,相关部门应建立完0 魔豆 | 5 页 | 249.11 KB | 9 月前3
百章舆情观察:多校午餐被爆有问题?“西贝预制菜”延烧至“大都会校园餐”如果说舆情的引爆,往往是由“长期不满与偶然触发” 的叠加构成,那么这起校园餐风波的时间线,几乎能与教科 书上的传播规律严丝合缝地对照在一起。 9 月 14 日,家长群体围绕“罗永浩质疑预制菜”的社 会背景与“引入西贝参与学校团餐竞标”的具体诉求发声, 表面上看是对“餐食好不好吃、是否更健康”的品质期待, 其实已经隐含着对现有供应格局、尤其是竞争不充分与选择 受限的结构性不满 9 月 15 日,事态从“愿景之争”突转为“安全之问”, 多所中小学与幼儿园、日供餐超 50 万份”“董事长 曾任新希望六和总裁、股东为香港公司并与厚生投资相关、 新希望系人物交叉在企业治理中出现”等公开资料脉络,被 多家媒体整合呈现,从而解释了“为何家长长期不满却难以 改变”的结构原因。 意见领袖圈的价值引领,则在“以案说制”的路径上更 进一步,公益人士邓飞围绕招投标程序提出“疑点重重”的 实名意见,促使“透明与问责”成为舆情主轴之一。学者方 绍100 魔豆 | 8 页 | 616.23 KB | 1 月前3
亡夫存款难取,银行竟要“亡者归来”?已经 够悲痛了,还要为了取款四处奔波、开具各种证明,这让客 户的体验感极差。 三是有网民对银行一开始不告知清楚具体的取款流程 和所需证明文件,导致家属来回跑多个部门却仍无法取款的 行为表示不满,认为银行的工作存在严重的失职。四是有少部分网民表示理解银行的做法,毕竟银行需要 确保资金的安全,防止出现冒领等情况,按规定办事是可以 接受的。但他们同时也指出,银行在执行规定时应该更加人 性化,提高服务质量和沟通能力。 不断优化 和改进,确保金融机构在合规经营的同时,切实保障消费者 的合法权益。第二,推动行业标准统一:针对类似业务,制 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操作规范,避免不同银行之间存在差异, 减少客户的困惑和不满。0 魔豆 | 6 页 | 252.97 KB | 1 年前3
百章舆情观察:无差别伤人等社会恶性事件的舆情分析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人际关系相对疏离的 “陌生人社会” 中, 这些负面情绪缺乏有效的疏导出口,往往在个体内心不断积 压,最终逐渐异化、升级为对周遭的不满,甚至演变为弥散 的社会戾气。正如一些长期未能找到工作的失业群体,在生 活陷入困境、求助无门的境遇下,个人困境极易转化为对社 会的负面认知,进而滋生不满与怨恨,成为诱发极端行为的 潜在隐患。 (二)收入差距问题加剧社会矛盾 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在生活质量、资源获取等方面 存在较大差距,低收入群体在一些基本民生问题上面临更多 困难。这种差距容易引发低收入群体的相对剥夺感,认为社 会不公平,从而产生对高收入群体及社会的不满情绪,加剧 社会矛盾和戾气。 (三)社会戾气在恶性事件中的体现 在无差别袭击等社会恶性事件中,社会戾气表现得尤为 明显。肇事者往往因个人生活中的挫折、不满,如失业、婚 姻失败、经济困境等,将负面情绪无限放大,将怨恨发泄到 无辜群众身上。他们无视法律和道德规范,以极端暴力手段0 魔豆 | 10 页 | 212.63 KB | 2 月前3
共 54 条
- 1
- 2
- 3
- 4
- 5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