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举报到处理 看人大如何“火速狙击”性骚扰从举报到处理 看人大如何“火速狙击”性骚扰 7 月 22 日晚 中国人民大学通报解聘王贵元 2024 年 7 月 21 日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 王迪在微博发布了一段 58 分钟的视频,实名举报其导师王 某某性骚扰且强制猥亵自己。举报内容称,事件发生于 2022 年 5 月 21 日,王某某要求与她发生性关系,遭其拒绝后, 在其后两年多时间里对她进行打击报复,并以不让毕业相威 三是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宣传,利用此事件为契机,在高 校内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自我保护和维权 教育。 四是引导舆论理性关注,避免过度渲染和恶意猜测,防 止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将舆论焦点引导到如何完善制 度、加强管理、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上。6 魔豆 | 5 页 | 291.55 KB | 1 年前3
忻州小学查“户口式”收集信息引众怒:教育管理别踩这三大“红线”,“是否单亲”这类敏感隐私问题的出现,更是直接触碰 了公众的情绪红线。尽管校方迅速致歉止损,但这场舆情风 波留下的思考,值得所有教育从业者深思——家校沟通的边 界在哪里?学校信息收集的“度”该如何把握? 以下几类“红线”需重点规避,这不仅是对学生和家长的 尊重,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坚守。 红线一:隐私边界模糊,把“管理便利”凌驾于“个人权 利”之上 “我的家庭情况和孩子上学有什么关系?”这是许多家长 任的透支,更可能让孩子因家庭差异产生自卑心理,违背了 教育的人文温度。 红线二:教育公平失衡,用“家庭背景”替代“学生本身”网友对“社会资源”一栏的质疑,核心指向的是“教育公平” 这一底线问题。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孩子无论出身如何, 都能获得平等的关注和发展机会。而要求家长填写“可提供的 社会资源”,无形中传递出一种错误导向,学校可能会根据家 长的“资源价值”来区别对待学生。 现实中,确实有少数学校存在“看家长下菜碟”的现象。 怕老师对孩子有意见,配合填写又觉得隐私被侵犯。这种“被迫配合”的沟通模式,根本无法构建真正的家校互信。良好的 家校沟通,应当是“需求明确、双向奔赴”。学校明确告知“为 什么需要这些信息”“会如何使用这些信息”,家长则根据实际 情况自愿提供;对于涉及隐私的内容,学校更应主动说明用 途并承诺保密,而非“一刀切”地要求填写。 值得警惕的是,这类“错位沟通”并非个例。有些学校要 求家长轮流0 魔豆 | 5 页 | 260.46 KB | 15 小时前3
报考南京大学研究生因虐猫高分被刷舆情分析工人日报: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失德失范的事情时有 “ ” 发生,学校做出的相应处理,有的让人直呼 干得漂亮 , 有的引发了不小争议。如何宽严相济、实现更好的平衡, “ 如何做到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是 学校应该研究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课题。不管最终结果 如何,乐见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对人品与学识的关系有更 理性、科学的认知,越来越多的高校更加注重对学生修 “ 养、品德的培养与考核。九成网友赞同0 魔豆 | 6 页 | 967.00 KB | 1 年前3
百章舆情观察:从国安机关公布的教育领域间谍案件说起对于公众而言,这是一次国家安全意识的集中唤醒。但 对于我们教育领域舆情观察者而言,这更是一个标志性信号, 就是象牙塔已不再是远离政治硝烟的净土。下面百章舆情将 深入剖析间谍活动如何将触角伸向校园,以及这场看不见的 战争如何在舆情场上激起波澜。 一、间谍活动渗透的目标改变,从“核心涉密”到“普 遍撒网”,教育系统成“沃土” 传统的反间谍叙事中,目标往往是手握核心机密的专家 或身居高位的决策者。不过,当前的渗透策略已发生深刻嬗 会对加强校园安全、净化育人环境的强烈期待。 其次是成功进行“议程设置”。国家安全机关近年来主 动、透明地披露涉学案件,本身就是一次成功的“议程设置”,有效唤醒了教育系统的警惕性。但挑战在于,如何避免因噎 废食,在强调安全的同时,不影响正常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对 外开放,考验着治理的智慧与平衡。 八、百章舆情的三点建议 尽快建立“校园安全”的立体防线。高校和中小学应将 国家安全教育,特别是反渗透、反策反教育,纳入新生入学、0 魔豆 | 7 页 | 265.23 KB | 12 天前3
中专生姜萍闯进全球数学竞赛12强热度持续上升,有钦佩,有祝福,也有担忧。关爱与善意令人感动,但表达边界仍需守住,切不可为流量“消费”他人 隐私。呵护人才最好的方式,是少添些喧嚣,多给些安宁, 为她专注学习留出空间。无论未来求学之路如何,无论后边 比赛成绩如何,求知中感受科学之美,已足够有价值。把答 案交给时间,追随内心,继续前行。 九派新闻:相比于数学顶尖人才,我们社会还需要大量 有数学素养的人才。北大韦神也好,17 岁中专少女姜萍也罢,0 魔豆 | 6 页 | 187.04 KB | 1 年前3
鼓励学生举报被判担责:永远都不要迎合举报式管理_鼓励学生举报被判担责:永远都不要迎合举报式管理 (文稿内容转自新京报) 一中学生举报同班同学带平板电脑后,得到了老师的一 瓶牛奶奖励和被举报同学的殴打。责任该如何划分? 5 月 28 日,湖南省高院召开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新闻 通气会,通报了这样一起案例。某中学严禁学生携带手机、 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并鼓励学生举报。宋某发现同学周某玩 手机,遂向老师举报,并从周某书包里搜出平板电脑交给老0 魔豆 | 3 页 | 107.62 KB | 5 月前3
免费学前教育来了,我们离“上得起、上得好”还有多远?普惠性教育资源, 真正实现“上得起、上得好”。 ▲免费学前教育舆论趋势图 (来源:清博智能智舆情系统) 然而,在一片叫好声中,也有家长表达了担忧:“学费免 了,教学质量会不会也跟着下降?”如何在减轻家庭负担的同 时,确保学前教育质量不打折扣,成为政策落地过程中公众 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网友们对该事件的情绪分布图 (来源:清博智能智舆情系统)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当学前教育迈向免费时代,如0 魔豆 | 5 页 | 270.40 KB | 2 月前3
关于大连工大拟开除李某某引发的舆情反思舆论驱动的处分是否违反公正? 若学生的处分是基于网络争议和社会舆情而非事实调 查和法律依据,那么无异于让“网络公审”替代校纪程序, 背离法治原则,更无助于对学生的保护与引导。 在信息时代,个人隐私如何被合理保护? 面对高度信息化和媒体化的社会环境,学校与媒体在处 理学生个案时应当坚持“最小必要原则”。即使必须回应舆 情,也应避免具体描述个人身份与细节,防止引发次生伤害。 大连工业大学对李某某的处分风波,不只是一起校纪事0 魔豆 | 5 页 | 355.33 KB | 4 月前3
2025年8月涉高校热点舆情,大连科 技学院一方面证实了工资停发的情况,另一方面表示正在积 极解决问题,强调学校会正常运行。8 月 24 日,学校称拖欠 的工资已发放。然而,对于学校账户是否解除冻结、巨额债—16— 务如何解决等关键问题,学校的回应还不够清晰透明。在舆 情应对过程中,学校需要更加及时、全面地公开信息,积极 与教职工、学生家长及社会公众沟通,回应关切,化解疑虑, 才能有效稳定舆论,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社会形象。 回应,但涉事高校仅简单通报事件本身,对舆论聚焦的“考核 压力”等关键争议点避而不谈;而大连科技学院停发教职工薪 资事件中,尽管校方后期称工资已发放,但针对网民持续追 问的“35 亿历史债务如何化解”“账户冻结是否解除”“后续资 金链如何保障教学运转”等核心问题,仍未给出清晰、具体的 正面答复。 这种对核心争议的 “回避式回应”,不仅无法平息网民疑—17— 虑,反而让舆论场中的猜测持续发酵。事实上,高校舆情应 息茧房效应加剧了对立情绪。不同立场的群体倾向于在各自 圈层内进行信息再生产,形成“强化自身立场—排斥对立观 点”的循环。这种分化使得舆论极易极端化,推动次生议题 的不断裂变。因此,在类似事件中,重点不应仅放在“事件 如何处理”,还在于如何预判潜在次生议题的外溢路径,并 提前建立信息澄清、舆论引导和风险隔离机制,否则极易陷 入“个案争议—次生发酵—群体性质疑”的循环。 三、9 月风险预判及建议 (一)信息泄露与诈骗高发易引发负面舆情1000 魔豆 | 23 页 | 586.73 KB | 2 月前3
卡牌“毒瘤”肆虐校园,中小学生成“待宰羔羊”调查信息,该信息引发《北京日报》、京报网、齐鲁壹点、 北晚在线等媒体转发报道。12 月 1 日,微博话题#多地存在中小学生买卡牌乱象#登上微博热搜榜第 10 位,此外,《人 民日报》主持的微博话题#如何防止中小学生沉迷直播间买 卡拆卡#也带动舆情传播,助推相关舆情于 12 月 2 日 10 时 达到峰值点。 平台占比图 从各平台的舆情信息数量来看,微博是本次舆情发酵的 主要阵地,占比为0 魔豆 | 4 页 | 195.76 KB | 11 月前3
共 17 条
-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