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的三重舆情透视不明,都必然会消耗公众对学校乃至教 育系统的信任。 新京报认为,高校“快速介入调查”与“客观审慎下结论” 是两件完全不冲突的事,只要依法依规处理相应事件,结论 自然就能经得起各方审视。互联网时代,舆论场中冲突频发 的高校该如何平衡监督压力与求证事实的关系,怎样建立合 理完善的应对机制,值得深入思考。 舆情焦点二:“诉诸舆论”维权后果难测,“没有赢家”的 结局不断加码 杨某某选择诉诸舆论为这场校园纠纷的处置赋予了杠 绳”的网络是非 观。 舆情焦点三:从情绪正义到制度正义,公众对法治公平 的深层渴求 厦门大学邹振东教授针对此事在微信公号中发文称,当 下的舆论场正处在一个“委屈者情绪”的时代,“委屈者情绪” 是破解这个时代舆论翻车与流量出圈的一个密码。杨某某一 开始在互联网的指控之所以饱受关注与同情,是因为她的受 害者身份,在学校面前,公众天然认为学生处在弱者的位置, 对杨某某维权的支持承载了公众追求正义的情绪。深究其中0 魔豆 | 6 页 | 230.35 KB | 3 月前3
北邮15名研究生联名举报导师师德问题人联名举报称,郑老师情绪极其 不稳定,常常破口大骂,差遣实验室同学做了许多科研以外 的事情,如长期代取大量快递,替其开车接送朋友、家人, 去其家里打扫卫生;为其女儿做作业、接送上下学、在其女 儿参加重要考试时代为作弊。举报中还提到了郑老师强迫学 生加班,无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们说,经过长期的高压、 加班熬夜、昼夜颠倒、作息紊乱的生活,大部分郑老师指导 的学生出现了或轻或重的生理、心理问题。学生们希望学校、 榨学生、学术造假、私吞科研经费等乱象在高校普遍存在, 被网爆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并表示,目前高校导师掌握学 生是否能毕业的权力,导致大多数学生不敢举报导师,学校 也未监管到位。 五是有网民关注到“女儿参加重要考试时代为作弊”, 认为该举报内容需要引起重点关注,质疑导师逼迫学生参与 作弊,若举报属实可对此导师提起诉讼。 研判分析 北邮 15 名研究生联名举报导师师德问题事件反映出部分导师师风师德严重缺失、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不足、研究生40 魔豆 | 6 页 | 404.63 KB | 1 年前3
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课堂禁止使用电子产品一是新京报快评|别把大学生管成了中学生。不少大学 生带平板、电脑等进课堂,也是用来记笔记、拍摄 PPT、查单词、跑代码等,这些都可以大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此 数字化大背景下,大学完全禁止课堂使用电子产品,不仅背 离了时代趋势,对学生来说,恐怕也不是一个好示范。既然 都是大学生了,理当被大学视作一个对自己负责、有着完整 自我意识的成人,而不是还将他们固定在一个“读不完的中 学”里。 二是澎湃特约评论员龙之朱评论称,如果说这是中小学 三是引导理性讨论,避免情绪化对抗。在舆情发酵期间, 学校应积极引导公众进行理性讨论,避免情绪化对抗和恶意 攻击。可以通过发布客观公正的分析文章、邀请专家进行解 读等方式,帮助公众理性看待这一事件。 四是灵活调整规定,适应时代需求。在维护课堂秩序和 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学校可以考虑对电子产品使用规定 进行灵活调整。例如,可以允许在特定情况下使用电子产品, 或者设定特定的时间段供学生使用。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实 际需求,又能保持课堂的专注度和秩序。10 魔豆 | 6 页 | 369.79 KB | 1 年前3
福耀科技大学首招成绩超双一流福耀的底气更来源于惊人的资源投入,首年 8 亿 元预算仅用于 50 名学生,每生均投入高达 1600 万元, 这种投入强度让传统高校望尘莫及。除此之外,学校 还投入 8 亿元打造实验室矩阵。与华为、宁德时代共 建 28 个校企联合实验室,西门子中国开放智能网联系 统底层架构用于教学。 与豪华配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亲民的收费:工科 类专业学费仅 5460 元/人·学年,住宿费(双人间) 12000 魔豆 | 4 页 | 187.68 KB | 3 月前3
免费学前教育来了,我们离“上得起、上得好”还有多远?轻家庭负担的同 时,确保学前教育质量不打折扣,成为政策落地过程中公众 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网友们对该事件的情绪分布图 (来源:清博智能智舆情系统)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当学前教育迈向免费时代,如 何确保孩子依然能享受高质量的启蒙教育? 一、政策保障财政兜底与监管并重 首先,“免费不降质”的底气来自国家的大力投入和制度 保障。免费学前教育意味着原本由家庭承担的费用将转由政 府财0 魔豆 | 5 页 | 270.40 KB | 3 月前3
关于大连工大拟开除李某某引发的舆情反思释空间,进而导致任意处分。 舆论驱动的处分是否违反公正? 若学生的处分是基于网络争议和社会舆情而非事实调 查和法律依据,那么无异于让“网络公审”替代校纪程序, 背离法治原则,更无助于对学生的保护与引导。 在信息时代,个人隐私如何被合理保护? 面对高度信息化和媒体化的社会环境,学校与媒体在处 理学生个案时应当坚持“最小必要原则”。即使必须回应舆 情,也应避免具体描述个人身份与细节,防止引发次生伤害。 大0 魔豆 | 5 页 | 355.33 KB | 4 月前3
百章舆情观察:从国安机关公布的教育领域间谍案件说起网络上针对特定高校、特定学科、特定教师的异常舆情进行 深度研判。当发现有组织的抹黑攻击或话题引导时,不能仅 视为简单的网络纠纷,而要提升至认知战的高度进行分析, 及时发现并阻断渗透的苗头。 在一个万物互联、信息过载的时代,国家安全的边界正 在被重新定义。看不见的硝烟,弥漫在每一个屏幕背后。无 形的陷阱,可能就隐藏在一次不经意的网络互动之中。作为公民,我们需要擦亮双眼,绷紧安全之弦,配合国家打赢这 场情报暗战与舆情明战交织的总体战。0 魔豆 | 7 页 | 265.23 KB | 12 天前3
202504涉高校热点舆情40%),其次是校园安全类(30%)和管理冲突类(20%)。 多起事件因涉及名校、师生关系、师德失范、校园安全等高 关注度议题迅速引发社会热议,部分话题单日微博阅读量突 破 5000 万次。这一现象凸显了融媒体时代舆情发酵的复杂多 变性与不可控性,高校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监测和突发舆情的 预案处理,通过技术赋能、制度优化等方式进行舆情风险的 防控与教育生态的治理。 序号 事件 微博阅读量 1 中日友好医院肖飞、董袭莹事件 研泄题、科研经费问题进行专项调查,并公开结果;学校应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参考山东省《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指 导意见》,建立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将师德表现与职 称晋升、评奖评优挂钩;开展全校师德培训,组织教师学习 《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高校应明确禁止师 生恋,避免情感关系与学术利益交织,通过案例警示强化纪 律意识;学校应建立匿名举报渠道及导师与学生的“双向评 价”机制,防止导师权力滥用。 3. 学生行为类:湘潭大学宿舍投毒案一审宣判1000 魔豆 | 16 页 | 585.77 KB | 5 月前3
202510涉高校热点舆情一种投射。随着就业市场趋紧、社会分层固化与教育回报率 下降,公众对“上大学是否值得”“是否要读研究生”的质—9— 疑将愈发普遍。东华大学的“43 人弃读”,因此不仅是一则 校园新闻,更成为时代心态与教育生态转向的一个缩影。 4.清华多名师生参与“黄牛”活动牟利被查 事件概述:9 月 29 日,清华大学保卫处微信公众号“平 安清华”发布《关于严禁违规报备、违规载客入校的警示通 报》 流程和发声主体,导致外部信息混乱,多个回应“相互矛盾” 导致舆情反而被放大;另一方面,高校对媒体与公众沟通的 专业意识不强,往往以行政语言、被动辩解的方式应对,忽 视信息公开的时效性与共情表达。而在社交媒体时代,面对 负面舆情时,高校任何语焉不详或相互矛盾的回应,都可能 会被解读为“遮掩”或“不透明”,从而进一步削弱舆论信 任度。 3.社会背景变迁下高校“例行公事”或引发新的舆情 东华大学公布 430 魔豆 | 16 页 | 495.30 KB | 21 天前3
2025年8月涉高校热点舆情整体形象;而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在教育 领域的直接体现。网民对这类事件的高度关注,反映出对教 育领域清朗环境的强烈期待。网络传播放大舆情:情绪先于 事实的“标签化”效应。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打破了时间和 空间的限制,爆料内容借助社交媒体等平台机制实现快速扩 散。事件初期,由于信息不对称,部分公众容易被碎片化信 息裹挟,形成情绪化表达,进而推动舆情升温,放大事件影 响。同时,“5 舆论观点:反对学校的做法,质疑让学生变相强制消费。 舆论认为宿舍作为学生日常生活和休息的私人空间,看广告 才能进门的规定无疑给学生增添了不必要的困扰和麻烦,这 属于典型的“强制消费”行为。在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 本就对各种无孔不入的广告深感厌烦,而学校此举更是将这 种“小崩溃”具象化,让学生每天都要面对这一不合理的规则,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体验。质疑校方决策透明度不足。 网民认为门锁采购未征询学生意见,费用标准未公示,违反1000 魔豆 | 23 页 | 586.73 KB | 2 月前3
共 13 条
-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