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应用蓝皮书(2025年)-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202507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应用 蓝皮书 (2025 年) 智能技术与教育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北京电化教育馆) 2025 年 7 月I 序言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何为?“头雁”何为? 北京市《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应用蓝皮书》以习近平总书 记关于人工智能的经典论述作为规划起点和实践落点,是人工智 能科技创新人才奠基的教育答卷,是智能化产业大变局中教育行 业变革的北 愈是在智能化转型历史大变局的关键时刻,愈不能动摇教育 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对“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何 为?”这一历史命题的应答必须回归对人工智能时代“培养什么 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个基础性问题的理论研判和实 践规划。 1.为强国建设所需创新人才赋能 为中国人工智能时代的强国建设源源不断输送具备新时代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科技创新人才是中国教育的政治属性在当前 历史阶段的具体体 的追求是对教育战略属性的具体体现。在此基础上,教育还承担 教育供给模式的智能化战略转型以及以教育为主渠道引领智能 时代的文化复兴和社会进步的战略性职责。本《蓝皮书》对借助 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公平和以“智”助管的建议是对人工智能时代 教育供给和管理模式转型的有益尝试。衷心希望这一尝试能触发 有关教育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演进和社会进步等领域发 挥基础作用的大面积探索。 二、如何赋能0 魔豆 | 79 页 | 796.78 KB | 3 月前3
空间信息产业—国内之进展年“中巴地球资源卫 星”01 星成功发射,实现返回式至传输型卫星跨越。随后风 云系列卫星陆续发射,我国气象卫星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同时海洋、遥感、高分、资源等多系列卫星大跨步建设,我 国空间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建成。2016 年以后卫星遥感产业总 体呈现体系化建设加速、多要素协同观测、多手段融合应用 的发展特征。 二、产业发展现状 (1)卫星通信产业 高通量卫星性能提升,低轨宽带星座建设加速。2023 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综合产值达到了 5,007 亿 元人民币,较 2021 年增长了 6.76%。其中,与卫星导航技术 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核心产值(包括芯片、器件、算法、软 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同比增长了 5.05%, 达到 1527 亿元人民币,占总产值的 30.50%。由卫星导航应用57 和服务带动的相关产值同比增长了 7.54%,达到 3480 亿元人 民币,占总产值的 商业遥感卫星发展不断提速。2023 年,48 颗吉林一号卫 星发射升空,吉林一号星座在轨卫星数量达到 108 颗,建成 了目前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齐鲁星座三星 组网,山东省全面建成自主可控的遥感卫星空间基础设施, 也是我国第一个基于激光通信互联的遥感卫星星座。航天宏 图女娲星座 4 颗首发卫星填补国内 InSAR 卫星应用市场空白。 中国四维新一代商业遥感卫星系统的第二组卫星四维 03/04300 魔豆 | 11 页 | 225.41 KB | 1 月前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综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来源: 新闻世界 作者:徐江 戴元溪等 导读 回顾 2009-2024 年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文献,梳 理现有研究脉络,对现有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影响作 用进行系统总结。通过 CiteSpace 知识图谱软件进行分析, 运用可视图系统展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的发文量年限 分布、研究热点关键词和研究热点时间变迁趋势。研究发 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学科间的关联性有待加强、研究 年国内学者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的文 献资料,使用 CiteSpace 知识图谱软件作为工具进行可视图 的构建,系统分析过去不同领域和不同学者的研究内容和 成果,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国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基础理 论、研究方法、影响作用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 总结,目的在于帮助学者更加了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 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国内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统计概述 ” AND“突发事件”OR 文献关键词为“网络舆情”AND“突 发事件”,来源类别为“中文核心”进行检索(检索时间 为 2009 年至 2024 年),最终检索出 536 篇中文文献。在 此基础上对已获取的文献进行进一步筛选和清洗,从样本 里剔除综述型和评述型文献、各年份期刊会议文献、与“网 络舆情”和“突发事件”无关的泛义词等,保证样本数据 的精确性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最终得到 4010 魔豆 | 11 页 | 508.02 KB | 12 天前3
次生舆情的产生与应对次生舆情的产生与应对 来源:微信公众号“探舆岛” 次生舆情是在新媒体环境中以原生事件议题为基础和诱因,再生和演化的新 舆情。某些公共事件成为舆论热点之后,如果事情没有及时处理好,可能会引发 公共讨论和意见的表达,很多平常被掩盖和忽略的问题都被“扒”出来,形成一波 又一波的“次生舆情”。 一、次生舆情的特征 关联性与偶然性。当原生事件进入公众视野并引起广泛关注后,事件中不同 利益攸关 式丰富多样,伴随着众多受众意见的参与和对主体事件的深挖,各方的意见相互 交汇、叠加,导致原生舆情发生裂变和延伸。 网民的参与是次生舆情形成的基础。普通网民是次生舆情生成的主力军,网 络意见领袖的表达左右网民情绪,激发网络次生舆情。如果舆情事件刺激到了网 民的基础需求,将形成新的舆情高潮,加快原生舆情的演变速度。网民的群体心 理影响次生舆情形成。比如:逆反、宣泄心理;窥私、猎奇心理;跟风、从众心0 魔豆 | 3 页 | 154.38 KB | 11 天前3
互联网发展大趋势前瞻之四“无处不在”:计算+网络+智能随着高性能、小体积、低成本芯片广泛使用,计算能力向人类经济 社会生活全方位渗透。从天气预报、证券走势、漫威英雄电影到无 人驾驶、阿尔法狗、智能手机,无一不是计算的结果。计算如同土 地、空气和水源,成为人类经济社会运行的基础性资源和支撑。当 下,无论是工作、社交、娱乐、追剧、游戏,还是订餐、拍照、打 车、预约,都离不开网络终端,都离不开计算,计算始终环绕在我 们身边。数据是生产资料,计算是生产力。未来,人们将会拥有更强大的计 快达 100 倍,一秒钟 下载 30 部电影。5G 最大改变是实现从人与人的通信走向人与物、 物与物之间的通信,实现万物互联,推动社会发展。 无处不在的智能。大模型的通用性使其成为人工智能的关键基础 设施,就像 PC 时代的操作系统一样,赋能百行百业,加速推进经 济高质量发展。苹果、谷歌等的创新技术应用侧重的是聚合信息 和分发信息,背后是信息获取成本从边际移向固定成本,使信息 变得无处 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认为,未来大模型将无处不在,通用智能将 成为发展趋势。英伟达高级科学家 Jim Fan 表示,我们相信在未 来,每一台移动的机器都将是自主的,机器人和模拟智能体将像 iPhone 一样无处不在。我们正在构建基础智能体:一个具有通用 能力的 AI,可以在许多虚拟和现实的世界中学习如何熟练地行动。0 魔豆 | 3 页 | 121.66 KB | 4 月前3
空间信息产业—国外之观察空精准 飞行等应用场景中潜力巨大。根据有关资料,作者编发两篇 有关空间信息产业的文章,一篇是“国外之观察”,一篇是 “国内之进展”。供大家参考! 一、发展历程 “通导遥”作为空间信息应用的基础,国外已在数十年 前就投入了产业的研发与探索。 国外卫星通信技术和应用起步较早,在上世纪80年代, 铱星、全球星、轨道通信等卫星通信系统,企图打造一个基 于天基网络、使用卫星电话和上网终端的运营模式,来替代 能手机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平台。在导航卫星方面, 世界主要航天国家或地区通过部署新卫星、加速研发测试与 推出新服务等一系列举措,持续推进天基导航服务精度提升, 并增强系统稳定性美国在保持GPS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上, 在GPS系统现代化框架下持续推进系统第三代卫星的研制、 发射、测试与部署。俄罗斯当前以GLONASS-K系列卫星的 研发、部署及导航卫星关键器部件的完全国产化为主要任务, 同时兼顾高轨 “地球观测计划”,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建设了“全 球粮食长势监测与估产系统”。企业方面,美国环境系统研 究所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地理信息系统服务商,其旗下Arcgis12 软件产品占据全球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主导地位。谷歌公司 的“谷歌地球”等产品,也在全球多个国家广泛应用。 欧盟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排名世界前列。欧 洲是全球空间信息应用第二大市场,由欧盟主导建设的“伽 利300 魔豆 | 10 页 | 223.17 KB | 1 月前3
数字技术时代国家政权面临的危机与挑战曼纽尔·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认为,“基于数字技术的 网络有别于以往的非数字技术的网络,数字技术加强了网络 的协作能力、规模、复杂度和响应速度,提高了网络的能力。 尽管文化基础和社会架构不同,但基于数字技术的互联网已 经将全球社会重新编织为一个新网络。” (一)互联网海量信息持续高速增长,增加了预判和控 制的难度 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十分巨大且在以极快的速度增长,我们 节点的集合,也是一系列用于交换思想、商品、价值观和其 他资源的互联节点的集合。网络权力代表了“网络中的个体影 响其他个体的行为、配置和输出结果的程度及方式”。卡斯特 尔认为,在网络社会里,权力仍然是结构性的基础力量,但 是,它并不在社会组织、国家或者公司里,而是在网络中。 安妮—玛丽·斯劳特(Anne—Marie Slaughter)认为,“网络中 权力的存在取决于个体和团体运用‘软实力’的能力。网络化 Hammond)和巴雷特·布朗(Barrett Brown), 在监狱中虐待向“维基解密”披露大量机密信息的美军士兵曼 宁,通过《爱国者法案》构建巨大的全球监听基础设施等, 这些严厉措施已经撕毁了国家和公民间的契约,有可能动摇 民主国家的基础。 (三)比特币等数字加密货币威胁国家对金融和财政系 统的控制 随着互联网和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加密无政府状态 (crypto--anarchy)”变得切实可行。比特币是第一个“匿名的、200 魔豆 | 10 页 | 278.64 KB | 2 月前3
网络舆情治理:理论路径与范式转换(下)舆情的演化具有重要影响,分析情感因素、把握网络舆情的 传播规律,有利于准确研判和处置网络舆情风险。 情感的波动起伏作用于网络舆情生发演化的始末。情感 与网络舆情的“共振”过程包含三个环节:一是情感动员, 通过以共同情感为基础的叙事策略造势动员,建构“我们” 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关系,从而加强身份认同;二是情感 扩散,情感的不断累积促使更多人关注事件并参与讨论,网 络舆情的热度也随着网络互动和情感渲染不断攀升;三是情 社会变革,另一方面可能在流量至上的话语逻辑下沦为情绪 宣泄的窗口,从而威胁社会稳定。因此,网络舆情治理的关 键在于情感治理。在情感与理性二元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政 府应当树立以共识筑共情、以人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创新技 术与情感相融合的治理手段,发挥媒体的作用,以打造新时 代的集体记忆,塑造统一的价值观和认同基础,重塑情感主 导下的网络社会理性行为。 如何以情感为突破口,厘清网络舆情行为主体及其之间 的关系并有效治理网络舆情?学者们对此提出了三方面的 体现了多元治理主体的民主参与;技术治理路径就是水源, 它强调数字技术的强大支撑;而情感治理路径就是肥料,它 具有疏导社会情绪、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的功用。可见,法治、 市场、协同这三种治理路径是基础和前提,技术和情感这两 种治理路径则是手段和工具,只有它们相互配合才能种出参天大树,结出累累硕果。因此,需要从法治、市场、协同、 技术、情感等多个维度提升网络舆情治理的有效性。 当然,面对网络舆情治理的复杂形势,网络舆情治理研0 魔豆 | 10 页 | 240.70 KB | 18 天前3
新华社2025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报告60页3 1.1美国思想殖民的概念特征 …………………………3 1.2美国思想殖民的历史脉络 …………………………6 1.3美国思想殖民的现实面孔 …………………………8 1.4美国实施思想殖民的基础条件……………………11 1.5美国实施思想殖民的深层动因……………………14 第二章 美国思想殖民的实践体系 ……………………17 2.1战略体系:历史迭代与纵深拓展…………………17 2 这次“自曝家丑”让世界看到的,只是美国全 球思想战争的冰山一角。美国近百年来不遗余力推 行的思想殖民活动,再一次暴露在聚光灯下。 自二战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之后,美国以称 霸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实力为基础,向 全球输出意识形态,力图用美式价值观占领各国人 民的大脑,重塑各国人民的认知,制造对“美国中 心”的精神依附。 思想殖民是美国对外战略的重要基石。美国 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说:“美国面临的关键问题不 回顾历史,不同时期的殖民统治者都曾尝试通过 4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 国民教育、推广语言、重构历史、编撰典籍等手 段,在被征服地区输出思想文化、统一价值观 念,为长期控制清除文化障碍、建立思想基础。 但是,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思想殖民只是在一定 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存在过。在物质和精神交流交 融交锋的全球化浪潮中,积累了丰厚资源和强大 实力的美国最终站在了思想殖民的历史“潮 头”。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通信技术0 魔豆 | 60 页 | 1.04 MB | 2 月前3
网络舆情的形成与管理平等才是舆情爆发的深层土壤。正如研究表明,中国社会存 在的“不断加剧的社会不公平感”和“相对被剥夺感”产生的仇 官、仇富心理,是许多网络舆情事件爆发的深层原因。 2.1 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作用 互联网技术为网络舆情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性条件。网络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表达平台和传 播渠道。通过自媒体、即时通讯、跟帖评论、短视频、直播 和博客等等,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使民 的社会不公平感;由相对被剥夺感产生的仇官、仇富心理; 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与不断降低的群体社会认同感;各种形式 的非理性心态;诚信的缺失和社会普遍信任危机等。这些社 会心态构成了网络舆情产生的心理基础。 当具体事件触发这些心理机制时,就容易引发网络舆情 的爆发。例如,“房妹”事件(2012 年 12 月 26 日晚,实名认 证为“香港成报河南办事处”的新浪微博用户发布微博称一 个 90 后女孩在郑州拥有 企业在网络舆情治理中同样承担着重要责任。一方面, 企业需要应对与自身相关的舆情事件,维护品牌声誉;另一 方面,作为平台运营者,企业需要加强内容审核和管理,防 止虚假有害信息的传播。舆情监测是企业应对网络舆情的基础工作。通过专业的 舆情监测系统,企业可以实时监控品牌声誉,及时发现并处 理负面信息。先进的舆情监测系统具备舆情监测预警、信息 溯源分析、数据统计与分析等功能,能够追溯信息的源头和 传播路径,200 魔豆 | 10 页 | 305.67 KB | 2 月前3
共 23 条
- 1
- 2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