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置校园舆情,不应止于“删帖”——学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10要10做”10 做” 来源: 郭务强 校园舆情是指教师、家长和学生针对各种校园和社会现象、问题所表 达的信念、态度、意见、情绪的总和。 通常涉及学生管理、学生身心安全、教师管理、不公平待遇、学校设 施建设、学术不端、性侵性骚扰、师生矛盾、高层人事变动、学生间 矛盾等。 当今网络时代,学校作为知识与思想的汇聚地,校园舆情应对工 作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学校处置校园舆情,不应止于“删帖”,0 魔豆 | 7 页 | 144.71 KB | 11 天前3
新华社2025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报告60页常常罔顾道义,在目标群体中灌输服从意识,大 量培育依附势力,瓦解精神独立。三是隐蔽渗 透。强权国家的思想文化输出往往被包装为“先 进理念”“文明进步”等貌似合理的形态,通过 文化产品、教育体系、学术交流等隐蔽渠道,潜 移默化影响目标对象认知。四是长期侵蚀。思想 认识的改变是缓慢的、渐进的。思想殖民往往也 需要长周期、持续的日常渗透,甚至漫长的代际 传递,才能达到再造思想、重塑认知的目的。 制度选择捆绑,以意识形态划线,打造出资本主 义“自由世界”国家阵营,并扛起“领袖”大 旗,对抗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美国组建并 不断完善专门的国家宣传机构,以公开宣传、思 想渗透、文化外交、学术资助等方式,大量传播 反共信息,拉拢亲美精英,培育反共势力,鼓励 社会主义国家民众投奔“自由世界”。 推进:美国独霸阶段 (20 世纪末—21 世纪 初)。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 计,能够根据不同目标和环境,灵活选择传播手 段,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1.4美国实施思想殖民的基础条件 如果说美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霸 权地位,是其思想殖民的“硬性前提”,那么语 言文化、话语叙事、大众媒介、学术研究等方面 的便利条件,则是其“软性基础”。 坐享“世界语”红利。语言是推行思想殖民 的基本工具。美国著名政治思想家亨廷顿认为: “语言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世界权力的分配。” 17—19 世纪,英国通过全球殖民将英语强制推0 魔豆 | 60 页 | 1.04 MB | 2 月前3
正确看待与处理互联网上的民情与舆情重大课题。处理得宜,将为政府与群众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助力精准洞察民情、科学引导民情、有效疏导民情;反之, 若处理失当,则极有可能诱发真正的舆情危机,给社会稳定 带来冲击。 一、民情与舆情:概念之辨 舆情,从学术视角而言,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空间内,围 绕具有中介性质的社会事件,民众针对社会管理者等客体, 在政治、社会、道德等维度所生成并秉持的社会态度。它是 众多群众对社会现象及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300 魔豆 | 6 页 | 200.11 KB | 2 月前3
网络舆情治理:理论路径与范式转换(上)会组织、公众等人类行动者与网络信息、技术、法律等非人 类行动者协同,通过转译的方式构建网络舆情治理的利益共 同体,基于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协同联动、聚力赋能,是对 “共建共治共享”时代主题的学术回应。2.国外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模式 研究国外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模式可以为我国的网络舆 情治理提供经验借鉴。比如,“9·11”事件后,美国的网 络舆情管控主要包括强化内容把关、秩序管控协调和安全维0 魔豆 | 9 页 | 202.60 KB | 1 月前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综述对收集整理到的中文文献数据样本在 CiteSpace 软件 中进行时间年限分布分析,得出结果如图 1 所示。该图一 方面反映出 2009 年至 2024 年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不同年份的研究占比;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学术界对突发事件网络 舆情研究重心和关注度的演变趋势。 从图 1 中可以看出国内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从 2009 年开始呈现递增趋势,到 2016 年达到高峰,之后的 两年里研究热度出现下滑,20190 魔豆 | 11 页 | 508.02 KB | 12 天前3
网络舆情的形成与管理学科结合才能全面把握网络舆情的复杂性。这种跨学科特性 势必要求我们要采用更加综合的研究方法,超越传统学科界 限,建立全新的网络舆情分析范式。 表:网络舆情研究的跨学科视角 网络舆情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独立且日益重要的学术领 域,其发展依赖于多学科的融合与创新。这种融合不仅体现 在理论层面,也体现在方法论层面。例如,利用计算机科学 的自然语言处理(NLP)和机器学习技术进行大规模文本分 析;借助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框架解读舆情背后的社会心200 魔豆 | 10 页 | 305.67 KB | 2 月前3
AIGC发展研究3.0发布版b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新媒沈阳团队、 AIGC沈阳为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博导,清华大学新 闻学院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 从事多个教学科研领域,包括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管理学、 医学。 领导学术研究团队近40人。指导AI元宇宙和机器人两个产业团队。 团队已有众多大模型产业化和AIGC实施案例,有需要可留言联系。 团队坚持:整体主义的跨学科整合力,实证主义的实践导向,社会 建构的产学研 AI-MDT模型建构 二、AI-MDT效果跟踪平台建设 MDT 数据库 三、AI-MDT产学研一体化管理 AI大语 言模型 医工结合 多学科交叉 一、AI-MDT系统建设 市场趋势 关键技术 人才培养 学术成果 市场产品 建构 测试 推广 医院 智能 高效 试点 患者 医生 精准 患者评价 医院品牌 市场需求 医生评价 + 人 工 智 能 的 多 学 科 诊 疗 系 统 技 术 框 ◎校园生活指南◎学术顾问◎智能伴学◎个人成长记录……AI课程作业:新术启教 技融学途 构建理论的理论框架——理论构建学 基于AI模拟的文明冲突仿真实验研究 基于Suno制作的游戏Boss音乐 基于AI对话的文学作品二次创作 基于AI的群体智能对话:派对之夜 AI城市拟人化处理与创意场景生成 异世界的异感艺术 理论构建学是一个系统化的学术领域 专注于发展0 魔豆 | 183 页 | 19.55 MB | 1 年前3
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应用蓝皮书(2025年)-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202507以智助育不仅革新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更重构教学交互、评价 体系和学习路径设计等关键环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审美 情趣与文化素养,为实现“五育融合”的教育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以“智”助研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教师教学研究与学术发展 提供支持,助力科研提效与专业成长。围绕教研实践环节,该场 景的服务范围涵盖但不限于教师成长路径规划、智能循证教研、 科研实验平台、科研助手等,以逐步构建数据驱动与智能赋能为 核心的智慧 、 自然语言处理及计算机视觉,实现学术成绩与非认知素养(如社 会责任感、批判性思维)的跨模态数据采集,结合认知科学理论 构建高阶思维量化模型(如将创造力拆解为流畅性、独创性等可 观测指标),并融合脑电波、眼动仪等生物信号数据捕捉隐性学 习特征。基于联邦学习技术实现家校社数据隐私保护融合,运用 动态贝叶斯网络构建学生成长轨迹预测模型,最终生成包含学术 潜力、素养图谱与发展预警的立体化评估报告。同时,借助可解 是通过 深度学习、虚拟仿真、大数据分析和 GPU 并行计算等技术,为 科研工作提供计算支持和数据处理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在科研 过程中更高效地实现目标,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教学实践, 推动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目前,许多学校已经开始依托教育云平台和高性能计算资源, 部署智能科研实验平台。通过集成人工智能建模、算法实验、数 据可视化展示与版本管理等功能,这些平台为虚拟仿真实验、人0 魔豆 | 79 页 | 796.78 KB | 3 月前3
【商务分享版】2024年上半年网络舆论观察舆论“苦 霸凌久已”的追问再次泛起。其中,不乏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攀扯 与讨论,对于未成年犯罪的应对“困局”反复被提及。另一方面,高校 人才选拔与培养问题曝光,诱发舆论对我国教育、科研体系、学术生态 的泛化讨论。从华农、北邮学生联名举报导师,到多地出现医学规培自 杀事件,再到艺考作弊、姜萍读中专等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议题讨论。 如何进行人才选拔和培养成为了舆论焦点。 (六)乱象频发引社会治理隐忧,警惕民生痛点极端表达0 魔豆 | 16 页 | 1.02 MB | 1 年前3
共 9 条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