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舆情处置中的四种不良范式被广泛接受的“思维框架”或“行动指南”,决定了人们如 何看待、研究和解决特定领域的问题。而不良范式,非但不 能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而且依据其做出的决策,看似在解 决问题,实则因未能触及核心矛盾,往往导致问题反复或衍 生新的麻烦。 揆之舆情,不良范式生动揭示了各级各地社会管理者在 舆情处置中常见的“脱离本质、盲目应对、逻辑错位”等思 维误区。深入理解这些误区的本质,对我们跳出表层应对、 处置”的核心(挖根源、解根本、建长效),让“假应对” 看起来像“真解决”,直到同类问题反复出现,其本质才会 暴露。 头疼医脸——逻辑错位的“靶向错误”。“头疼医脸”, 指在问题解决中找错了干预对象,把精力投入到与核心矛盾 无关的领域,甚至对“非问题”进行干预,不仅是对舆情本 质的严重背离,也是最伤公信力的不良处置范式。这种思维 误区的核心是因果关系错位,部分社会管理者有意或无意将 “无关因素”当作“关键变量 意力即便冷却,也会因同类议题(事件)而再次钩沉,届时 只会因“问题未解决”“原来你在忽悠我”而更加情绪跌宕 和非理性表达。“头疼医脚”的本质,是完全脱离问题核心, 将精力投入到与问题毫无关联的领域,反映出处置主体对核 心矛盾的怯懦回避,往往使小问题拖成大危机,错失舆情处 置宝贵的“窗口期”。“头疼医脚”看起来很巧妙,甚至还需要一点点运气成 分。从方法论角度看,其处置的核心是主动制造或被动期待 新议题,通过另开赛道转移注意力场域,对冲原舆情压力。0 魔豆 | 6 页 | 172.15 KB | 12 天前3
提升基层干部舆情风险防控能力评估组织、 舆论媒体和社会公众等在风险研判中的作用,及时找出风险 的苗头和征兆,知道“风险在哪里,是什么样的风险,什么 时候发生风险,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三是 做好风险溯源,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就 必须把好舆情风险源头关、监测关、管控关,提高预测预警 预防能力,努力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 制度迭代:从“经验导向”到“标准引领”的体系重塑。 数据抓 取、人工智能情感分析等基础功能,通过可视化仪表盘快速 识别辖区热点问题,将“人工经验”转化为“智能研判”。 二是深化数据整合。打通基层治理数据库,关联舆情数据了 解民情民意,预判潜在矛盾点。同时,要建立典型案例库, 收录本地高频风险事件及处置方式,辅助快速响应。三是优 化人机协同。以网格员、志愿者为触角,通过短视频平台等 渠道补充机器未覆盖的“盲区信息”,形成“智能预警+人0 魔豆 | 5 页 | 119.93 KB | 4 月前3
处置校园舆情,不应止于“删帖”——学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10要10做”校园舆情是指教师、家长和学生针对各种校园和社会现象、问题所表 达的信念、态度、意见、情绪的总和。 通常涉及学生管理、学生身心安全、教师管理、不公平待遇、学校设 施建设、学术不端、性侵性骚扰、师生矛盾、高层人事变动、学生间 矛盾等。 当今网络时代,学校作为知识与思想的汇聚地,校园舆情应对工 作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学校处置校园舆情,不应止于“删帖”, 而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应对网络舆情挑战。0 魔豆 | 7 页 | 144.71 KB | 11 天前3
新时期下互联网“以舆扰法”现象研究报告着网络舆情的发酵和扩散,越来越多的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舆情干扰正常法律,给 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危害。 互联网舆情对法律的干扰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不法分子通过操纵网络舆情,散布虚假信息、挑起矛盾、煽动情绪,扰乱社会秩序和正常的法律程 序和社会秩序。例如,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不法分子通过网络舆论的煽动, 制造了大量的谣言和假新闻,导致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和判断产生了误解,严重扰 乱了社会秩序和正常的法律程序。 首先,不法分子已学会通过制造谣言来煽动舆情,进而影响社会正常秩序。 他们可以编造虚假信息,故意误导公众,甚至是制造假新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样的行为不仅会引起公众的不满和不信任,更会使得公众对于真相的判断产生 偏差,从而加剧社会矛盾。 其次,不法分子已学会利用互联网舆论来策划恶意攻击,企图打击或者诋毁 某些人或者团体。这些攻击往往采用的是隐蔽的方式,比如匿名发表攻击性言论, 或者通过网络暴力和谩骂等手段来进行攻击。这种攻击不仅会给受害者带来极大0 魔豆 | 5 页 | 205.25 KB | 5 月前3
次生舆情的产生与应对敏感性与话题性。在舆情指向的主体、议题与具体内容方面,次生舆情都可 能是对原生事件舆情新的补充或发展,甚至比原生舆情更具话题性。比如,次生 舆情多指向容易刺激社会神经的公权部门、官员、明星、名人 和小人物,以及强权与弱势矛盾、贫富分化、伦理道德和公平正义等问题或领域,因此其传播扩 散的动力也就更强。 二、次生舆情形成的影响因素 回应不及时或回应不当是直接原因。事件本身相关信息未被挖掘出来或一定 程度的知情不报,0 魔豆 | 3 页 | 154.38 KB | 11 天前3
从ChatGPT到AGI:生成式AI的媒介特质与伴生风险(二)”传播,而 网络核查制度往往是事后核查,远远跟不上虚假信息传播速 度。[4]总体而言,生成式 AI 还是不完美的,存在编造事实、 常识错误、引用谬误、知识盲区等事实错误,存在因果无关、 自相矛盾等逻辑错误,存在空间、物理、时间、年龄、隐喻、心理、情绪等推理错误,存在公式错误、数据错误等编程错 误,存在拼写语法等文本错误,存在阿谀奉承、态度模仿等 问题。 [1]https://www.gartner0 魔豆 | 4 页 | 153.65 KB | 4 月前3
网络舆情治理:理论路径与范式转换(上)6%。不断扩大的网民规模催生了全球最庞大、最复 杂的网络舆论场。 网络舆情是热点事件引发的网民社会政治态度、认知、 情绪、意见、观点的集合,既可能推动民主政治建设、促进 公民意识觉醒、缓解现实社会矛盾,又可能导致信息失真、 群体对立、网络暴力等社会不稳定因素激增,影响政府权威 和意识形态安全,具有显著的双刃剑效应。因此,网络舆情 治理逐渐成为影响治国理政的重要变量之一,受到党和国家 的高 既有对网络舆情传播特征和演化规律的关注,又有对网络舆 情治理现实问题和应对策略的探究,在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 两个方面都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不确定风险激增的矛盾凸显 期,各类舆情事件频发。加强网络舆情治理、把握主流舆论 阵地,是推进网络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题中之 义。如何科学应对网络舆情风险、及时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是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落脚点。本文梳理关于网络舆0 魔豆 | 9 页 | 202.60 KB | 1 月前3
网络舆情治理:理论路径与范式转换(下)二是社会困境。一方面,建设网络舆情治理的数据收集、 储存、使用监管体系和技术分析系统需要雄厚的资金和充足 的人力;另一方面,数字技术量化并重构了信息传播效果的 评估指标和评价体系,造成媒介道德素养与“注意力经济” 之间的矛盾,而普通网民容易被智能推荐算法等技术裹挟, 从而削弱其认知和思维能力。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 发展能够助力网络舆情治理,但学界对此也存在争议。比如, 尽管数据挖掘和算法为实现符号通信提供技术支持,但国外 分析网民主 流情感强度的突变特征来识别舆情爆发的关键时间窗口。而 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情感因素会造成观点极化、网络戾气持续、公共信任缺失,进而引发不知情的恐慌、正义性的抱怨 以及怨恨和批评,导致矛盾重叠突现、问题复杂多元,破坏 力巨大。 2.网络舆情情感治理策略 情感根植于社会现实,一方面能够促进理性协商、推动 社会变革,另一方面可能在流量至上的话语逻辑下沦为情绪 宣泄的窗口,从而威胁社会稳定。因此,网络舆情治理的关0 魔豆 | 10 页 | 240.70 KB | 18 天前3
智能传播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结构优化与法治因应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人们的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信息获取和网络 表达的便捷性,加剧了拟态环境中“沉默的螺旋”现象。网络虚拟心理难以消弭,流量利益裹挟网络表达,更进一 步引发网络暴力和激化社会矛盾。2023 年全国公安机关开展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累计整治互联网平台 近 8 000 家,关停违法违规账号多达 2.1 万余个,清理网络谣言信息 70.5 万余条。 智能传播时代的网络舆情 引导中占据主导地位。我国自 2007 年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来,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 步加强和改进。 第一,进一步完善主动公开制度。针对民生领域、矛盾突出领域的政府信息应当加大公开力度,政府信息 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对于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信息匿名化、脱敏化处理后再公开。政府还 应当在公共事件中积极履行调查职责,及时向社会发布 业能力,坚持客观、全面、真实报道推动舆情以事件真 相为导向。主流媒体应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和价值导向,加强正能量宣传。在公共事件中,主流媒体要引导 舆论客观理性看待社会矛盾,助力矛盾化解和疏导,不应利用影响力挑动社会矛盾和群体对立。第二,充分发挥 媒体行业组织自律引领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积极推动和引导互联网平台的管理规范更新和管理机制进步。行业 组织还应在为受害用户提供帮扶救助、消除社会不良影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0 魔豆 | 9 页 | 608.07 KB | 3 月前3
网络舆情的形成与管理种社会政 治态度和信念、价值观等等。这种表达往往影响着政策制定 和调整,成为现代民主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学角度 分析,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反映了社会结构、社会分层和社会矛盾的变化。经济学视角则关注网 络舆情对市场行为、企业品牌价值和消费者信心的影响,以 及其背后蕴含的注意力经济模式。 心理学研究揭示了网络舆情形成中的群体心理机制,如 从众心理、群体极化、移情心理等。法学视角则关注网络舆 其次,网络舆情的形成深植于社会结构和心理机制之中。 社会不公平感、相对剥夺感等社会心态是舆情爆发的深层土 壤,而互联网技术只是提供了表达渠道和放大机制。这意味 着,有效管理网络舆情不能仅仅着眼于技术层面,而应当从 解决深层社会矛盾入手,通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根本上 减少极端舆情的爆发。 再次,网络舆情治理需要政府、企业、机构和社会公众 的多元共治。政府应当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引导;企业 应当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平台自律;机构应当发挥专业优势,200 魔豆 | 10 页 | 305.67 KB | 2 月前3
共 17 条
-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