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的形成与管理网络舆情的有效管理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同 努力。政府、企业和各类机构在网络舆情治理中扮演着不同 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管理、 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的网络综合治 理体系,是当前网络舆情治理的基本框架。 3.1 政府监管与引导策略 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中肩负着首要责任,需要兼顾依法 管理和舆论引导的双重职能。一方面,政府需要完善法律法 规, 规,加强网络空间监管;另一方面,也需要增强信息透明度, 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疏导社会情绪。 依法管理是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核心手段。“舆情三同步原则“强调”依法回应、舆论引导、社会面管控”三个方面的有 机结合。依法回应要求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处理舆情事件,提 升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和权威性,避免因回应不当引发次生舆 情。近年来,中国着力于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对海量的网络舆 情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以快速汇总成舆情信息,从而 。这种多部门 联合的专项行动体现了政府协同治理网络舆情的系统思维。 3.2 企业应对与自律机制 企业在网络舆情治理中同样承担着重要责任。一方面, 企业需要应对与自身相关的舆情事件,维护品牌声誉;另一 方面,作为平台运营者,企业需要加强内容审核和管理,防 止虚假有害信息的传播。舆情监测是企业应对网络舆情的基础工作。通过专业的 舆情监测系统,企业可以实时监控品牌声誉,及时发现并处 理负200 魔豆 | 10 页 | 305.67 KB | 2 月前3
100条定律 时间扭曲效应但是在网络空间却容易时间扭曲效应。心理学家大量研究发 现,当一个人搬到一个新的地方,比如新住房、新学校、新 城市或陌生国度,其行为都将有所改变或调整,需要一个倒时差的过程。这正如大海航行,人们离开陆地后,要适应海 上颠簸生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从认识科学来说,形成时间扭曲效应的原因复杂。其中, 时距知觉是一个关键因素,其也是人体时间知觉的重要部分。 所谓时距知觉,是指个体对介于两个连续事件间隔时间或某 阿尔特(Adam Alter)在《欲罢不能: 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一书中,列举了六项行为上瘾 的构成要素,分别是:诱人的目标、无法抵挡且无法预知的 积极反馈、渐进改善的感觉、越来越困难的任务、需要解决 却暂未解决的紧张感、强大的社会联系。 在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网络应用及王者荣耀等网络游 戏背后,都有一个强大运营团队,有专业的消费者行为学作 支撑,用前沿科技、详尽数据,通过声、光、交 天使用该应用超过 1 个小时。2018 年 4 月,抖音不得不上 线反沉迷系统。连续使用超过 1.5 小时,抖音就会出现使用 时间过长提示。同时,用户可以设置时间锁,单日使用时长 超过 2 小时,需要输入 4 位数密码才能继续使用。0 魔豆 | 4 页 | 191.59 KB | 4 月前3
提升基层干部舆情风险防控能力型。面对舆情风险,有的基层单位往往后知后觉,缺乏对网 络舆情影响的敏感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从而错过最佳应对时 机。从“被动灭火”到“主动控温”的转变,注重在舆情风 险发生前进行预防和控制,避免事态扩大。这需要基层干部 摒弃“重危机处置、轻风险预防”的错误观念,将舆情风险 防控从事件处置转变为风险预防。一是明确目标导向。既不能将舆情风险视为“洪水猛兽”,造成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的“舆情焦虑”;也不能出现“舆情洁癖”,一味追求“零 特点、演变趋势。二是处置流程标准化。制定基层舆情应急 处置手册,规范信息上报、分级响应、谣言澄清等流程。在 信息上报方面,需要明确上报的标准,比如什么情况下需要 上报,上报的渠道和时限,以及上报的内容格式。在分级响 应方面,根据舆情风险的严重程度,明确不同级别对应不同 的响应措施和责任人。在谣言澄清方面,需要快速识别谣言 并核实信息,通过权威渠道发布澄清内容,并监测后续影响。 三是效果评估标准化。既要根据舆情热度衰减曲线、谣言澄0 魔豆 | 5 页 | 119.93 KB | 4 月前3
当前舆情处置中的四种不良范式化矛 盾,让问题更复杂。 “头疼医脸”试图“消灭问题”而非“解决问题”,属 于形象管理的异化,这种碎片化应对暴露出三重认知缺陷: 一是将舆情与问题割裂,忽视其预警价值。一些地方将舆情 视为需要消除的症状,而非社会治理的信号灯,对公众关切 的问题沉默不答,对负面信息采取“封堵删”等强硬手段, 甚至要求相关主体统一噤声,认为“不回应舆情就没有舆情”; 二是将处置与治理分离,缺乏系统思维。部分主体将舆情处 和非理性表达。“头疼医脚”的本质,是完全脱离问题核心, 将精力投入到与问题毫无关联的领域,反映出处置主体对核 心矛盾的怯懦回避,往往使小问题拖成大危机,错失舆情处 置宝贵的“窗口期”。“头疼医脚”看起来很巧妙,甚至还需要一点点运气成 分。从方法论角度看,其处置的核心是主动制造或被动期待 新议题,通过另开赛道转移注意力场域,对冲原舆情压力。 其常见形式可归纳为三类:一是,同向价值延伸,以关联正 向议题稀释负面焦点。围绕原舆情的核心议题,主动抛出同 、回避责任 的消极逃避、另开新局的议题压制,最终都会付出公信力损 耗的沉重代价。舆情处置最怕的不是被骂上热搜,而是热搜 之后一切照旧。不难发现,以上四种范式共同特征都是“局 部止痛”,而真正需要系统性修复的本位主义的“臀伤”,仿佛被刻意绕开。也许,我们应该考虑一下“头疼医臀”— —只有当“每次舆情处置都是改进社会治理的机会”成为标 准流程,公众才会相信:每一次热搜的尽头,不是情绪消散0 魔豆 | 6 页 | 172.15 KB | 12 天前3
互联网发展大趋势前瞻之三“明暗相间”:明网+(深网&暗网)可见互联网,也称作表层网络或明网,就是我们常用的公共互联 网。那些通过搜索引擎无法检索的互联网络,是不可见互联网路, 也称作深层网络或深网。如,图书书目、病历等网站很多。据统 计,明网与深网的数据规模之比为 4%:96%。需要注意的是,深网之中还藏着暗网,即使知道网址,普通浏览器也无法浏览,各国 政府难以追踪痕迹。 “暗网”被喻为“隐藏的服务器”。最初源于美国军事机构,1996 年美国海军研究试验所为保护船只间通讯网络安全,避免被敌军跟 Tor)。2004 年,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财政紧缺,停止对 Tor 的资金支持,并将之开源。 明网信息可以互联共享,暗网信息经过加密,不能通过超链接访问, 不能通过百度、谷歌等标准搜索引擎抓取,很难定位和追踪,需要 通过动态网页技术才能访问。用户只有通过匿名软件 Tor,才能浏 览访问暗网。用户的访问请求会被三重加密,即会在分布全球的成 千上万台主机之间随机跳转三次,最终才到达服务器,访问特定网址,使溯0 魔豆 | 4 页 | 187.99 KB | 4 月前3
处置校园舆情,不应止于“删帖”——学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10要10做”五要稳定预期,做“定海神针”舆情发生后,家长和学生就像海上的小船,需要我们这根“定海神针”。 如果家长和学生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我们的应对反复变化,他们 得不到稳定的预期,舆情就容易升级。 要做好统筹协调,明确固定的信息发布人、发布时间和发布渠道,统 一数据和来源,对同一问题的解释说明应保持连贯性和一致性。 如果有变化,应公开坦诚说明原因。 对于需要时间进行调查研究、不能尽快给出结论的问题,如果只是简 舆情回应,语言应尽量平实、生动、清新、质朴、开门见山、直截了 当。 十要依法办事,做个“守法小卫士” 对待善意的批评,我们要虚心接受; 对于恶意造谣滋事者,则要依法打击。 应对舆情是特殊情况下的紧急事件,存在特事特办的实际需要,但不 能以此为借口违法违规动用权力,要坚持依法行政,把权力关进制度 的笼子里,在法律的约束下使用权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如在一次重要的学校考试中,有学生被发现作弊,引起了其他学生和 家长的不满。0 魔豆 | 7 页 | 144.71 KB | 12 天前3
100条定律 网络舆情的150人定律人的内部圈子。依照邓巴的定义,内部圈子好 友指的是一年至少联系一次的人。人们明显希望拥有大量好 友,但实际上他们的好友不可能比其他人多。邓巴还发现, 女性更擅长在社交媒体上维持好友,女性更擅长通过与他人 交流来维持关系,男性则需要在一起从事实际活动。150 人 定律被认为是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社交网络的基础,即人 类的社交人数上限为 150 人,经常交往深入交往的人数为 2 0 人左右。 Facebook 的内部社会学家卡梅伦•马龙(Cameron 临时纽带关系,包括柜台售货员、在线写酒店点评的人、你 在购物网站上遇到的卖家。人们研究还发现,只要在 150 人 以下,不论是公司、机关还是社交网络,只要通过大家都认 识、彼此互通消息,就能运作顺畅,而不需要规定正式的阶 层、职称、规划。一旦突破 150 人的门槛,事情就会大不相 同。 据统计,Facebook 平均拥有 120 个好友的男性用户,一 般只会与其中 7 位好友,通过在图片、状态信息或留言板上 名顾客。因此,无论是新闻宣传还是舆论引导,既要运用 150 人定律 的正效能,也要防止 150 定律的副作用。好的宣传,影响一 个人,其实是影响一批人;坏的事件,影响一个人,实际是 影响一批人。广泛的宣传引导,需要通过宣传一个个体来影 响其周边更的多人,特别是核心网络。遇到负面舆论事件, 不仅要做相关人员的工作,还应做他周边人的工作。 [1] Marsden, Peter V. 1987. “Core Discussion0 魔豆 | 6 页 | 199.23 KB | 4 月前3
100 条定律 网络舆情的病毒传播故事的有效结合,能让品牌在人们心中迅速流淌。 这六条原则,归结起来体现了三个要素。一是与己有关。 研究发现,超过 40%的人谈论的话题都体现着个人经验与私 人关系。用户需要自我形象,那就需要传播、分享与表达, 这些都需要消费社交货币。我的形象、我的故事、我的朋友, 哪怕一件奇葩经历,只要有参与性,就能让用户非常快地自 我复制,如购买豪车证、购买豪宅证,喜提辽宁号、喜提复 兴号等。二是利益诉求。既有物质利益,又有精神利益。物0 魔豆 | 7 页 | 241.33 KB | 4 月前3
颠覆 未来已来·互联网颠覆性技术变革的机遇与挑战(综述)的风险影响,易形成系统性风险;一方面新技术挑战或彻底 取代已有技术,突破和穿透原有监管边界和监管手段,对国 家安全和社会治理存在风险性;技术的非均衡性,即具有渐 进性和不平衡性,技术发展演变需要从量变到质变的累积, 在某一时间点出现质变点后才会显现颠覆性影响和效果,同 时受外部条件和技术进展等多重因素影响,在不同国家和行 业发展不平衡。彼得·科威(Peter Cowhey)和乔纳森·阿 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挥之不去的议题。信息技术变革就 像一柄新式双刃剑,在提升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 同时,其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也愈发难以预知与控制。各国认 识到,全球流动的信息和数据,需要进行有效管制,秩序和 自由在全球网络治理中应均衡考虑和体现。例如,人工智能、 脑机接口、基因编辑、转基因、器官移植等新技术发展应用, 将带来一系列伦理道德难题。而现有法律法规总体滞后于新 技 式与海、陆、空和太空并列成为第五战场,网络空间军事化 进一步加剧。 总而言之,人们对颠覆性信息通信技术是又爱又恨。爱 是因为它能更快更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恨是因为它也具有 破坏性,已有产业链、价值链需要重新改造,人们需要重新 学习和适应新技术,或多或少会影响既有状态。例如,新技 术变革会冲击各国现有经济社会格局,带来技术垄断、数据 霸权、技术性失业等新问题;新技术会突破传统的政治、法 律和道德边界,突破传统的行业准入和管理界限。对于颠覆0 魔豆 | 9 页 | 224.78 KB | 4 月前3
网络舆情治理:理论路径与范式转换(下)的社情民意之间存在偏差,虚假新闻和信息茧房等问题也会 引致舆情误判的风险,隐私伦理、数据滥用、数据垄断等问 题还会带来网络信息管理的风险。 二是社会困境。一方面,建设网络舆情治理的数据收集、 储存、使用监管体系和技术分析系统需要雄厚的资金和充足 的人力;另一方面,数字技术量化并重构了信息传播效果的 评估指标和评价体系,造成媒介道德素养与“注意力经济” 之间的矛盾,而普通网民容易被智能推荐算法等技术裹挟, 从而削弱其 模型、系统、平台等高效的治理工具为其他治理路径赋能, 但对于其数据盲区,则需要法治治理路径来明确制度边界; 情感治理路径可以渗透到所有治理路径中,通过情感认同、 情感偏好等方式为其他治理路径提供柔性疏导补偿;市场治 理路径的利益偏差可以由协同治理路径的公共价值属性予 以校准。实践场域方面,呈现为不同治理路径复合应用的特 征。比如,突发公共事件既需要技术治理路径的网络舆情监 测预警、法治治理路径的谣言治理、情感治理路径的公众情 具有疏导社会情绪、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的功用。可见,法治、 市场、协同这三种治理路径是基础和前提,技术和情感这两 种治理路径则是手段和工具,只有它们相互配合才能种出参天大树,结出累累硕果。因此,需要从法治、市场、协同、 技术、情感等多个维度提升网络舆情治理的有效性。 当然,面对网络舆情治理的复杂形势,网络舆情治理研 究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程度还不够充分。相信随着研究领域进 一步拓展、研究内容进一步深化和研究方法进一步创新,网0 魔豆 | 10 页 | 240.70 KB | 18 天前3
共 41 条
- 1
- 2
- 3
- 4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