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综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来源: 新闻世界 作者:徐江 戴元溪等 导读 回顾 2009-2024 年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文献,梳 理现有研究脉络,对现有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影响作 用进行系统总结。通过 CiteSpace 知识图谱软件进行分析, 运用可视图系统展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的发文量年限 分布、研究热点关键词和研究热点时间变迁趋势。研究发 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学科间的关联性有待加强、研究 的网民开始通过社交媒体和短视频接收信息、传递情绪和 表达诉求。突发事件发生后,常常伴随着网络舆情的急速 发酵和快速蔓延,对政府工作、社会稳定以及公众的正常 生活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在突发事件发生时, 提高多方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成为有待解决的重要 课题。基于中国知网(CNKI)所提供的文献,收集并整理了 2009 年至 2024 年国内学者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的文 献资料,使用 CiteSpace 成果,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国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基础理 论、研究方法、影响作用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 总结,目的在于帮助学者更加了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 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国内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统计概述 (一)文献来源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中文文献选自中国知网(CNKI) 全文数据库。利用高级检索功能设置主题词为“网络舆情” AND“突发事件”OR 文献关键词为“网络舆情”AND“突0 魔豆 | 11 页 | 508.02 KB | 12 天前3
从上海女生军训离世事件反思学生安全保障与军训意义网民高度关注女孩的具体死因,以及各方(校方、景区、 急救人员)在此次事件中应承担的责任。女孩母亲表示,女 儿身体素质很好,之前没有心脏方面的疾病,家里也没有心 脏病家族史。有观点认为女孩患有隐性疾病,军训促使疾病 突发身亡;部分网友则认为是急救措施不当直接影响了抢救 结果。 在后续事件进展中,校方表示该事件由景区全权主导事 件处置,而景区方则称不便透露细节。女孩母亲周女士称, 事发后,校方和景区方面,没有对事发过程中,急救环节存 ,急救环节存 在的问题进行内部自查,给家属一个结论,她质疑,景区、 校方如何保证她家孩子的悲剧不再上演。 (三)担忧当代学生身体素质,争论军训的必要性 部分网民结合事件中“女生体育满分仍突发意外”的情况, 延伸担忧当代学生整体身体素质。同时,青少年可能存在的 隐性健康风险(如无病史的心肌炎)难以预判。进而展开了 对“军训必要性”的讨论。针对这一问题网民观点聚焦于两方 面。 预警:单次户外训练不超过 1.5 小时,每 30 分钟休息 1 次;橙色预警:暂停户外训练,转为室内课程),同时要求学校 在军训前开展“健康状况筛查”,为体质较弱或有基础疾病的 学生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 为应对突发状况,军训主办方应在军训前完善配套医疗 系统。同时提前录入所有参训学生的健康档案(含过敏史、 基础疾病),同步共享给驻场医护与联动医院,避免因信息 滞后延误抢救。50 魔豆 | 6 页 | 415.14 KB | 2 月前3
次生舆情的产生与应对又一波的“次生舆情”。 一、次生舆情的特征 关联性与偶然性。当原生事件进入公众视野并引起广泛关注后,事件中不同 利益攸关方都有可能伴随着主体事件的变化而被牵连,从而成为次生舆情指向的 主体。舆情次生的偶然性、突发性背后又有其必然的现实逻辑。网络次生舆情并 非全是空穴来风,一些偶然的网络事件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热点,是因为它们集 中代表或反映了某些社会情绪或社会心理,比如官员贪腐问题之所以能演化出网 络次 题始终有参与讨论、发表 意见的热情。重要性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事件与人们 利益的相关程度和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力。一般情况下,社会公共性事件的重 要性高于公民的个人事件,突发事件的重要性高于进展缓慢的事件。娱乐性议题 是网民永恒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容易引爆网络次生舆情。互联网平台加速网络次生舆情的形成。相较于传统媒体,互联网平台可以在 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完成信息发布,呈现出链状、网状、树状的信息扩散图景。0 魔豆 | 3 页 | 154.38 KB | 11 天前3
正确看待与处理互联网上的民情与舆情这些问题是民众基于自身生活体验的自然表达,范围极为广泛,大到对国家宏观民生政策的探讨,小到社区内的环境卫 生、邻里纠纷等琐事。并非所有此类问题都会上升为舆情。 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备突发性特征,如突发的公共卫生 事件、重大安全事故;具有公共性属性,涉及众多民众的共 同利益,像教育资源分配、医疗保障体系改革;能够引发大 量民众关注与讨论,并且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较为一致的 倾向性意见 言进一步扩散。在信息发布过程中,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 性、通俗易懂性,以民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信息。同时,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权威人士参与舆情讨论,通过他 们的专业解读,引导民众理性看待问题。例如,在面对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舆情时,邀请医学专家对疫情防控措施、 病毒传播特点等进行科学讲解,缓解民众的恐慌情绪。此外, 还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倾听民众的意见与建 议,及时调整应对策略,引导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300 魔豆 | 6 页 | 200.11 KB | 2 月前3
医疗行业9月舆情热点分析(2025年)疗纠纷调解与法律途径,避免纠纷积压演化为极端事件。部 分网络讨论也延伸至医患信任危机以及医疗风险沟通不足 等深层矛盾。 舆情分析:本次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海彬医 生遇袭事件舆情发展呈现出“突发冲击—迅速传播—谣言滋 生—权威辟谣—聚焦追问—议题延伸”的典型规律,反映出 公众在震惊与同情之后,舆论迅速转向对医院安保漏洞与医 患矛盾积压机制的追问。事件中出现的主要舆情问题包括: 不实 随 着话题发酵,更多舆论逐渐转向对医院管理制度、人性化排 班机制以及医护职业尊严的关注和讨论。 舆情分析:该事件在舆情发展规律上,呈现出从轻松话 题到职业权益讨论再到当事人道歉的特点,符合“突发曝光 —舆论发酵—当事人回应—舆情降温”的典型模式。舆情应 对方面,医院在第一时间未能及时发声,给了舆论自由扩散 的空间,但后续当事人公开致歉,医院回应未对当事人岗位 调整避免了矛盾激化,应对相对得当。分析认为,医护言论 论,干扰医院运营。针对相关舆情,医院需建立成熟的舆情 预警与危机沟通机制,第一时间给出权威、理性、兼顾人情 的回应,既维护形象也回应公众关切;同时,应重视并改善 职工休息和福利问题,让真实需求有合适的渠道表达,减少 借突发场合喊话的冲动。 3.医疗事故类:一女子在佛山第一人民医院做微创手术 后死亡 事件概述:9 月 4 日,新京报刊文《女子在医院做微创 手术后脑死亡离世 卫健:医院承担主责 已处罚》称,2024500 魔豆 | 22 页 | 1.04 MB | 1 月前3
火箭军采购被禁舆情梳理味着采购监管没有“过期”之说,只有“欠账”必究。军队 采购监管的笼正越扎越紧,那些还想在采购活动中搞小动作 的评标专家和供应商得小心了—今天的违规行为,九年后仍 可能被揪出。 微信公众号“建查云智库”:这场倒查不是突发,而是 高层对军工系统正规化、透明化的进一步推进。在 2023 年 以后,多部门多系统采购平台接连出现大规模审查和“补 刀”,核心诉求只有一个:让真实竞争回归,彻底扫清“关 系网、利益链”。实际上,国内军事采购招标已经连续数年0 魔豆 | 3 页 | 122.63 KB | 2 月前3
抗日情绪升温背景下企业涉日舆情风险与应对防范 (1)成为民族情绪的宣泄口,进而对中日关系构成冲击。 基于历史经验与当前态势,研判在华日企及涉日企业近 期主要面临以下七类风险: 一、生产经营与供应链中断风险 在华日企及涉日企业市场运营可能因突发性抵制活动、 罢工而受到影响。例如,相关生产类或材料加工类企业大门 被堵,导致货物运输受阻。- 3 - 二、品牌形象与舆论抵制风险 日本品牌及其产品可能因多重因素而遭到中国消费者3 魔豆 | 4 页 | 356.00 KB | 2 月前3
起火之后,智能汽车的安全焦虑应有答案起火之后,智能汽车的安全焦虑应有答案 据《潇湘晨报》报道,10 月 13 日凌晨,成都天府大道 一路段上突发一起车祸。现场视频显示,一辆小车在路中起 火,车主疑似被困车内。有多名路人上前尝试营救,先后尝 试拉开车门,撞击车窗。有人找来锤子成功打开主驾驶位车 窗后,发现车内火势太大,有其他的车主拿来灭火器,在灭 火途中车辆突然发出异响,蹿出明显火势。路人连忙后退。 还有目击者表示,“人没有救出来,最后是用电锯切开的门”。0 魔豆 | 5 页 | 268.17 KB | 1 月前3
网络舆情治理:理论路径与范式转换(下)程度就会达到极致,容易触发集群行为。比如,有学者研究 Twitter 用户的情感极性与推文数量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发 现情感对网络舆情的变化具有影响。有学者通过分析网民主 流情感强度的突变特征来识别舆情爆发的关键时间窗口。而 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情感因素会造成观点极化、网络戾气持续、公共信任缺失,进而引发不知情的恐慌、正义性的抱怨 以及怨恨和批评,导致矛盾重叠突现、问题复杂多元,破坏 力巨大。 2.网络舆情情感治理策略 情感治理路径可以渗透到所有治理路径中,通过情感认同、 情感偏好等方式为其他治理路径提供柔性疏导补偿;市场治 理路径的利益偏差可以由协同治理路径的公共价值属性予 以校准。实践场域方面,呈现为不同治理路径复合应用的特 征。比如,突发公共事件既需要技术治理路径的网络舆情监 测预警、法治治理路径的谣言治理、情感治理路径的公众情 绪疏导等多重干预,也离不开网络平台运营方的协同参与。 如果我们将网络舆情治理比作种树,那么可以说:法治0 魔豆 | 10 页 | 240.70 KB | 18 天前3
男留学生住进重庆理工大学女寝陷舆论漩涡,校方回应难平争议校方会批准吗?留学生可以打破安全红线,在校女生却要" 顾全大局"。这种制度性双标才是舆情持续发酵的根源,呼吁 追责学校后勤部门。三是质疑校方漠视学生权益,背离了公 众对高校公平管理的期待。极目新闻评论文章认为,就算是 确实有突发情况,安排有困难,难道就没有其他更合适的临 时安置方案了吗?比如租用校外临时宿舍,或者在男生宿舍 区域进行调整,实在不行就住一晚上快捷酒店。非要在没有 征求意见的情况下,把男留学生安排到女生宿舍住,反映出0 魔豆 | 5 页 | 231.79 KB | 2 月前3
共 24 条
- 1
- 2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