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方案预防为主,及早介入:加强日常管理和网络巡查,力争 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将影响降到最低。 快速反应,有效疏导:确保信息畅通,反应迅速,把握 舆情处置的“黄金时间”,主动发声,澄清事实,疏导情绪。实事求是,坦诚沟通:处置工作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发 布信息客观准确。态度要诚恳,不回避、不推诿。 内外联动,注重效果:对内加强教育引导,对外统一口 径,主动与家长、媒体和上级部门沟通,争取理解与支持。 来源:AI (5)决定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 三、舆情分级与应急响应 根据舆情的紧急程度、危害大小、影响范围和发展态势, 分为三个级别: (一) 一般舆情(蓝色预警) 1.特征:内容指向具体且微小的问题,事实比较清晰; 传播范围小,主要在校内家长群、本地论坛等;社会关注度 低。 2.响应措施(Ⅳ级响应): (1)涉事部门(如班主任、相关处室)第一时间核实 情况。 (2)德育处或办公室指导涉事部门,通过班级群、电 引起部分家长和媒体的关注。 2.响应措施(Ⅲ级响应): (1)发现人立即报告工作小组办公室,办公室报副组 长、组长。 (2)启动应急响应,工作小组召开紧急会议,研判态 势。 (3)迅速查明事实真相,拟定统一回应口径。 (4)在 48 小时内,通过学校公众号、官网等官方平台 发布《情况说明》,坦诚回应关切。 (5)班主任通过班级群做好家长沟通安抚工作。 (三) 重大舆情(橙色/红色预警)0 魔豆 | 6 页 | 238.35 KB | 14 天前3
为何有些“情况通报”成了“新情况”操作上习惯于“否认-淡化-转移”三部曲。先是言之凿凿“辟 谣”通报,强调“绝无此事”;当事实证据浮现,又改口称 “问题不大,正在处理”;眼看无法回避,便开始顾左右而 言他。直到无可辩驳的“反转”出现,才被迫出台一份“打 脸”最初说法的新通报。在被动应对的过程中,矛盾的焦点 也就从最初的肇事者转移到了调查者身上。 二是不说人话,惯讲官话。公众最关心的是核心事实与 责任归属,得到的却是“高度重视、成立专班、深入调查” 着,那为什 么总有人搞砸? 这背后,是一种“拧巴”的拉扯。 情况通报不好写。对于调查部门,事情不是自己挑起的, 却要由自己来解释;面对汹涌的民意和内部的压力,常常动 辄得咎。调查需要时间,事实认定需要证据,措辞需要反复4 推敲。许多通报不得不在“满足公众期待”和“严守内部纪 律”中寻求平衡。于是,“不说错”压倒了“说真话”,选 择最安全、最模糊、最“滴水不漏”的套路,似乎成了救命 是什么——“事实与公正”,还是“单位的面子”? 不要低估任何一个屏幕前的受众,在信息洪流的冲刷下, 网民早已炼就火眼金睛,一时的情绪或许会蒙蔽双眼,但潮 水退去,谁在裸泳,一目了然。 三 舆情汹涌,所有人都想快。网民希望第一时间看到结果, 媒体追逐时效,而官方更渴望尽快平息事态,让事件翻篇。 舆情的解决,需要智慧,需要勇气,更需要冷静。急于 求成的通报,往往会事实不清、逻辑不畅,不仅无法平息质0 魔豆 | 5 页 | 212.17 KB | 3 月前3
100条定律 网络舆情的原始微博法则的事情真相信 息则索然无味。这些错误信息在微博上更多表现为传言谣言。 沃顿商学院营销学教授乔纳·伯格提出,比起纠正性、解释 性或调整性的事实报道,以惊惧、愤怒或惧怕为情感色彩的 报道总能得到更广泛传播。在自相矛盾的证据面前,人们往 往首先罔顾事实,诉诸情绪,中立客观报道很难引起共鸣。 传言谣言几乎与人类历史同龄,随着互联网兴起和普及, 更加变得无处不在。2007 年 4 月 16 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 都在一个 完整链中被转发 5 次,那么就是两个流言级联,每个级联的 大小是 5。研究人员使用这个框架来分析 Twitter 上的信息传 播,分析了约 126000 个流言级联。 研究者依据 6 家事实核查网站(专门核查消息真假的网 站)的数据,对于每一个流言级联都从四个维度比较分析真 实和不实新闻的传播力。 一是深度,即转发的“层级”,也就是在一个不间断链 中转发的数量。如 A 转发给了 盛顿邮报》《赫芬顿邮报》等主流媒体的 20 大选举新闻,转 发率却只有 740 万。 社交媒体一次又一次的爆料、辟谣、再爆料、再辟谣的 循环模式,使受众厌烦媒体对所谓事实的郑重报道,看到信 息第一时间不是思考信息是否是事实,而是怀疑整个事实的 真实性。人们对假新闻假消息早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即使出现大量未经证实的假新闻、假消息,很少有人会持续 关注后期对假新闻的纠错报道。真相在社交媒体时代被严重0 魔豆 | 9 页 | 474.62 KB | 4 月前3
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上级批准”折射的舆情治理困境位香港浸会大学发起投诉。同时,公众焦点转向武汉大学,要求 其基于司法判决撤销原处分。校长“需等上级”的回应,将舆情 推向新高点。2.2 社会舆论的核心撕裂点 此次事件中,公众意见呈现多维对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事实认定分歧:尽管司法判决已作出,仍有部分声音质疑判 决公正性,认为“道歉信即间接承认骚扰”;另一方则强调法院 基于证据的专业判断应被尊重,尤其是医学专家对“抓痒”的论 证意见。 处分正当性争议:校方当初以“不雅行为”为由的处分是否 校方继续保留处分等同于否定司法权威。司法与行政的本应协同 在此处出现断裂。刘昌松律师强调:“司法是还原事实、解决纠 纷的最后、最权威手段,学校当然要尊重司法判决,据此撤销之 前的处理决定是不二法门”。校方的拖延实则是以行政程序消解 司法判决效力。 3.2 程序正当性缺失与法治原则背离 “舆情主导”替代“事实主导”:事件初期,校方在警方未 介入、事实未厘清前仓促处分,被舆论批评为“舆情应对工具”。 熊丙奇指出,“性骚 情治理中的多 重系统性缺陷: 初始处置:为“灭火”牺牲程序正义 校方在三天内仓促作出处分,其通报中模糊的“不雅行为” 表述既未澄清事实,反而助长舆论猜测。肖母引述校方解释称, 处分是“为当时的舆情降温的应急处理”,这印证了决策的舆情 导向优先于事实导向。熊丙奇对此批评:“部分学校一旦出现舆 情,便急于平息,与当事人进行切割,违背依法治教原则”。 中期缺位:放任网络暴力蔓延 在肖某0 魔豆 | 6 页 | 229.31 KB | 3 月前3
云南“赤裸小孩”事件通报究竟做对了什么?点赞,被誉为“教科书级”的政务回应,不仅化险为夷,更 实现了舆情逆转,成为一堂重建公共信任的“加分课”。它 没有回避,也没有推诿,而是以速度、温度与透明度精准回 应公众质疑。它究竟做对了什么?又是如何用事实抚平焦虑、 以担当赢得尊重?今天,我们就来对这一典型舆情应对范本 进行拆解分析。来源:云南发布 响应快、行动实,用效率筑牢信任基石 舆情处置的黄金时间窗里,南涧县相关部门的反应堪称 教科书级。10 的作风,让公众看到了政府解决问题的诚意与能力。 靶心准、回应全,把“公众关切”摆上台面 好的通报从不是自说自话,而是精准对接公众需求。这 份通报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将网络热议的七大焦点一一拆解、 逐个回应,像剥洋葱一样把事实讲透。 从“孩子现在怎么样”的核心关切,到“是否亲生”“是 否牟利”的深层质疑,再到“后续如何保障”的长远担忧, 通报没有回避任何尖锐问题。针对“是否虐待”,它既给出 “平平”“安安”省州县三级医疗团队的全面体检报告—— 考量,既指出父母“监护失当”并依法批评教育,又组建家 庭教育指导专班持续帮扶,而非简单苛责。当读到“傍晚, 平平在姥爷怀里安静入睡”的结尾,公众感受到的不仅是事 件的平息,更是治理的温度。 讲事实、留余韵,以透明推动社会共治 通报的价值不止于平息一起舆情,更在于传递正确的导 向。这份通报没有堆砌专业术语,而是用“模仿宠物狗爬行 是孩子天性”“自然教育要融入社会规则”等通俗表达,厘 清0 魔豆 | 6 页 | 247.77 KB | 6 天前3
从ChatGPT到AGI:生成式AI的媒介特质与伴生风险(二)和其他大型语言模型(LLM)工具生成的输出 容易受到多种风险的影响。[1]生成式 AI 存在三大安全隐患, 一是源于技术缺陷,二是源于数据缺陷,三是源于用户滥用。 这三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大模型的固有脆弱性,如生成偏见、 歪曲事实和泄露数据等。技术本是中立的,没有善恶之分, 就看是谁为了什么目的来使用。这就使得技术也具有偏向性 和风险性的。OpenAI 也发现 ChatGPT 存在问题,其网站首 页设有 3 个栏目,其 出现“幻觉”时,它会提供看起来合理但不正 确的信息,大概会影响到 15%至 20%的生成内容。例如, ChatGPT 会快速收集大量新闻资料并完成新闻撰写,但是生 成的新闻内容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对于事实性错误也 能“一本正经胡说八道”。2023 年 2 月 8 日的《纽约时报》 报道,美国新闻可信度评估与研究机构 NewsGuard 在 1 月向 ChatGPT 发出 100 个虚假叙述查询,在 之自信 幻觉的智虚假信息能够快速传播,甚至“病毒式”传播,而 网络核查制度往往是事后核查,远远跟不上虚假信息传播速 度。[4]总体而言,生成式 AI 还是不完美的,存在编造事实、 常识错误、引用谬误、知识盲区等事实错误,存在因果无关、 自相矛盾等逻辑错误,存在空间、物理、时间、年龄、隐喻、心理、情绪等推理错误,存在公式错误、数据错误等编程错 误,存在拼写语法等文本错误,存在阿谀奉承、态度模仿等0 魔豆 | 4 页 | 153.65 KB | 4 月前3
舆情应对,有些通报为何不灵?方作为权威信息源,以通报形式发声,提供经检验的事实,还原事件本来面貌,能够有效遏制各类经由社会事件衍生的胡编乱造,起到稳定人 心、重建信心的效果。所以,一份真实全面的官方通报,往往是最好的“谣言粉碎机”。 履行监督管理责任,也要求官方及时调查通报事件原委。通报时常和调查息息相关,形成通报的过程,本身就 是履行监督管理责任的过程。官方通报需对事实原委,尤其是舆情争议焦点进行梳理和廓清,通报发布前,应 来自一次次具体通报中, 所体现的直面问题的态度与心胸。一份合格的通报,绝不是一厢情愿的自说自话,而应是有血有肉的事实经纬。 抓住“痛点”与“焦点”,让通报经得起推敲。通报切忌对舆情中质疑官方的声音采取避重就轻、敷衍搪塞的态度, 一旦通报给大众留下不真诚、不坦然的观感,当中的事实性内容也会连带令人生疑。通报要经得起推敲,这既 是对舆情应有的负责任态度,更是确保大众对官方通报抱有信心的必然要求。0 魔豆 | 5 页 | 812.79 KB | 3 月前3
要解决“坑夫亮证姐”事件的“本领恐慌”问题侯某某之所以在普通道路交汇纠纷时,选择亮出丈夫 的“行政执法证”及报出对方个人隐私信息的目的,无非 就是想要让对方深刻感受到这股来自格外的巨大压力而选 择屈服,并且以高高在上“胜利者”的姿态结束这场纠纷。 事实上,这样的情况或许在网络舆论还没有深刻融入社会 大众的前些年时不时发生。但需要注意的是,现在的社会形态已经因为网络舆论而发生深刻改变,人们可以借助更 加自由而且多元的平台表达对这些“作弊”行为的不满, 不住;二来是在全网激烈愤慨的舆论背景下,作为上级联 合调查组最好平息舆论的方式就是发布问责口吻的情况通 报,根本不会蠢到“冒天下之大不韪”,反正处理的是部 门,又不是自己。当然,舆论往往如此,当一个人已经认 定他所认定的事实与情况通报存在“判断”出入时,总会 想方设法地在通报中找到可以拿来质疑的点,来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排异性思维。而通报发得 越晚,这种情况就会越严重。 四、既然“技不如人”,就要认 四、既然“技不如人”,就要认 我在一些文章中看到了关于“平头哥”善于借助网络 手段引导舆论的声音。的确,拥有与一些媒体记者的联络 群、逐步删除自己视频等迹象存在一些疑点,但舆论场就 是这样现实。既然被“降维”打击是事实,这里面的差距 就得认,苦果得自己咽下去。现在要考虑的不应该是“受 了委屈后求安慰、求抱抱”,而应该是下定决心补足这块 能力短板,不要在后续面临同样的问题时继续犯错,这才 是关键。0 魔豆 | 4 页 | 285.03 KB | 3 月前3
100条定律 逆火效应原本)真实的信息更加没有市场。当在人被动的接受他人信 息轰炸时,会有一种保护自己的既有观点不受外来信息的侵 害的本能。慢慢的,逆火效应就会让你对自己的怀疑越来越 少,最终把自己的看法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事实。 2006 年,密西根大学的布伦丹•奈恩和乔治亚州立大学 的杰森•雷夫勒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伪造了几则政治新闻, 请来一批实验对象,先请他们阅读伪造的新闻,再阅读真实 消息。例如,第一则新闻是美军在伊拉克发现大规模杀伤性 说,这样的故事 就像剧本一样。我们可以决定安排剧本的情节按照自己的喜 好发展。人们接受信息不是看其真实性,而是看其合不合自 己的口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奇怪、荒诞的说法会拒绝 科学、理性和事实,一些人受骗后非要打钱给骗子,警察和 银行怎么解释都不信,怎么拦都拦不住。 逆火效应在互联网上更是表现明显。网上不实信息泛滥, 政府、精英和主流媒体的更正信息就像一把把逆火的枪,因 为与很多 能 力,从而影响人们对新信息的有效消化。这与人的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有关,即人们有动力去维护自我的完整性。这也 就是为什么有些老年人总是坚持购买假冒伪劣的保健品,不 管子女怎样说也无济于事。你摆事实讲道理以更正某人的错 误观念,反而使他的错误观念更根深蒂固;你接受一个观点 后,会本能地拒斥与之相反的信息,从而捍卫自己的认知权 威不受挑战。从记忆生成角度来看,大脑神经元在一次次接 受刺激0 魔豆 | 5 页 | 183.56 KB | 4 月前3
济南育英中学教师体罚事件的舆论风波学生”事件,济南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妇联等部门成立 联合调查组,对此事件进行提级调查。9 月 26 日,联合调查 组发布“济南市市中区育英中学教师体罚学生”事件调查通 报,主要就涉事教师田某某对学生林某某体罚事实作出说明, 通报内容称田某某作为班主任对学生林某某实施的体罚行 为,出于教育惩戒目的,不存在虐待、伤害林某某的主观故 意,不存在情节恶劣的情形,未达到刑事立案追诉标准,也 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继而引发舆论反转,导致舆论从 中性信息总计 2752 条,占比 21%,正面信息 70 条,占比 1%。 舆论普遍对该事件持负面态度,前期认为教师对学生的体罚 行为严重越界,在调查组通报发布后转而批评涉事学生家长 未查清事实原由便通过网络发声维权,严重浪费社会资源, 且对涉事教师心理、事业产生严重影响。3、 传播平台分析 综合“济南市市中区育英中学教师体罚学生”全网传播 平台分析,视频 6104 条,占比 48%;客户端 则(试行)》等情形。同时认为 9 月 18 日发布的相关处理 决定是适当的。这一调查结果与先前结论截然相反,进而引 发又一波话题热潮。舆论爆发点:事实认定结果彻底扭转舆 论方向,转而批评学生家长捏造、歪曲事实,对当事教师造成巨大负面影响,此类缺乏事实依据的极端行为,不仅对当 事教师产生伤害,更解构了健康、和谐的家校关系,导致教 师可能害怕家长通过网络发声维权,对学生不当行为“在睁 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对学生健康成长不利。80 魔豆 | 10 页 | 396.22 KB | 14 天前3
共 109 条
- 1
- 2
- 3
- 4
- 5
- 6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