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溪恶性伤人案件致2死10伤0 魔豆 | 10 页 | 979.46 KB | 1 年前3
百章舆情观察:从国安机关公布的教育领域间谍案件说起百章舆情观察:从国安机关公布的教育领域 间谍案件说起 近期,国家安全部披露的一起“某国驻华使馆外交官以 兼职名义拉拢研究生金某搜集敏感数据”的案件引舆论广泛 关注。在微博等社交平台,#境外间谍以求职等名义利诱青 年学生#、#警惕求职兼职中间谍圈套#等话题热度迅速攀升。 对于公众而言,这是一次国家安全意识的集中唤醒。但 对于我们教育领域舆情观察者而言,这更是一个标志性信号, 就是象牙 是国民安全意识的体现,也为我们构建防护体系提供了重要 启示。 首先是公众焦虑与治理期待。案件披露后,舆情场上最 显性的情绪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焦虑。“孩子这么单纯, 怎么防?”“学校的安全教育够不够?”这些声音反映了社 会对加强校园安全、净化育人环境的强烈期待。 其次是成功进行“议程设置”。国家安全机关近年来主 动、透明地披露涉学案件,本身就是一次成功的“议程设置”,有效唤醒了教育系统的警惕性。但挑战在于,如何避免因噎0 魔豆 | 7 页 | 265.23 KB | 12 天前3
山西订婚强奸案相关舆情分析山西订婚强奸案相关舆情分析 3 月 25 日,备受关注的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二审开 庭,随后相关话题迅速引发舆论关注,案件争议点仍存、男 方频繁发声、自媒体炒作标签化话题等导致了舆情的复杂化, 也导致了舆论场中对立情绪的激化。 “订婚强奸”案引发关注 2023 年 5 月 1 日,山西大同阳高县男子席某某与吴某某 经婚介所介绍订婚,男方支付 10 万元彩礼及戒指,并签订 协议承诺 在庭上坚称无罪,庭审中情绪激动,两度哭诉冤屈;女方未 出庭,仅通过母亲发声否认骗婚并坚持指控。#订婚强奸案 ##订婚 3 年未结婚女方被要求返还 18 万#等二十余个热搜登 上微博热搜榜单。 案件争议点撕裂舆论走向 但目前就各方披露证据中,强奸事实是否确实发生,存在争议点。据大象新闻报道,席某某在上诉状中称,他仅是 下体有接触,并未进入。而大同市公安司法鉴定中心出具的 鉴定书显示,送检的女方内裤、下体擦拭物上可疑斑迹中, 性行为。部分 网民认为缺乏直接物证。 对此,部分网民认为缺乏直接物证,质疑定罪依据不足, 认为男方可能遭遇“冤案”,质疑法院此前一审判决缺乏公 正。也有网民对司法程序提出疑问,如女方未出庭、案件多 次延期审理,认为司法机关存在偏袒。还有网民质疑女方是 为彩礼诬告男方。 与此同时,也有大量网民支持女方,强调女性的性自主 权不容侵犯。如有网民指出,即使订婚或存在经济纠纷,也 不能否定0 魔豆 | 4 页 | 98.10 KB | 7 月前3
企业家在江苏家中被带走典型案例,其中一起“警察私带警械抓人索财”案件引发关 注。据悉,2023 年 5 月下旬起,外省某县公安局民警杨某某、 协警占某某为谋取私利,私带警服、手铐等警用装备到浙江、 江苏等地,以帮忙处理案件为由向企业家索财。6 月 11 日, 二人以配合公安机关调查案件为由,将企业家沈某从江苏吴 江家中带走,途中杨某某暗示沈某可以帮忙处理案件并索要 财物,沈某乘二人不备在浙江湖州德清县境内跳车逃跑并报 财物,沈某乘二人不备在浙江湖州德清县境内跳车逃跑并报 警。后二人被判滥用职权罪,分别获刑八个月、七个月。 二、传播情况 数据显示,20 日,澎湃新闻报道相关案件信息后,迅速 引起微博网民关注,#两警察私带警用装备跨省抓人索财## 两警察私自跨省抓企业家索财获刑#等微博话题讨论热度不 断攀升,整体舆情于当日 19 时达到峰值点,随后舆情波动 式下降。趋势图 此外,从各平台的舆情信息数量来看,微博平台是本次 舆情发酵的主要阵地,监测数据显示,截至 和司法系统的信任产生动摇,使人们担心类似的权力滥用是 否还存在于其他执法环节。 二是有网民指出该案件对营商环境造成了极其恶劣的 影响,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复苏的关键阶段,而企业家作为 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面对这种来自执法人员的不法侵害 时,会严重打击他们的投资和经营信心。 三是有网民认为此案件暴露了执法监督机制存在漏洞, 涉案警察能够私自携带警械跨省作案,长时间未被发现,说 明在警械管理、人员监管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0 魔豆 | 4 页 | 154.46 KB | 1 年前3
见义勇为者家属索赔案与死缓判决引发的司法公信质疑见义勇为者家属索赔案与死缓判决引发的司法公信质疑 一、案件简要回顾 田永明强奸其嫂赵某某未遂后,因担心事发,于2002年持刀行凶,致见义勇为者刘铭富当场死亡 赵某某轻伤。此后潜逃20年,2022年被捕。一审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田永明死刑,缓期两年执 行。2025年7月22 “ ” 日,云南省高院二审开庭,检方建议维持死缓,被告仍以 自己也是受害者 为辩 “ ” 词,声称赵某某 推其上刀 ,未获采信,案件将择期宣判。 “ ” ” 与此同时,刘铭富家属以 救助对象理应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为由,向赵某某提起民事诉讼,索赔 132万元,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二、舆论为何质疑法院判决? 1. 死缓是否过于宽纵? 案件性质极其恶劣:被告因性侵未遂而行凶杀人,且目标是完全无辜、为他人出手相救的见义勇 为者。其行为具有明显的报复与极端恶劣社会影响,按通常刑事司法实践,理应处以死刑立即执行 “ ” 社会期望与司法裁量的落差:在网络舆论中, 采信证据予以否定 。 “ ” 公众担心,若此类辩解被过多引用,可能在社会中误导 为罪行寻找借口 的舆论。 3. “ ” 是否存在 过度宽容 的司法倾向? “ ” “ ” 近年来一些重大恶性案件频现 死缓判决 ,舆论普遍担心 宽缓化倾向 削弱法律震慑力。若本案 最终维持死缓,可能进一步损害司法公信。 三、见义勇为者家属索赔:法律与伦理的冲突 1. 法律层面的依据 “ ” 从严格的民法逻辑看,110 魔豆 | 4 页 | 12.69 KB | 3 月前3
剧情与“南大碎尸案”重合致家属喊话张译,影视边界在哪?完全一致,就连凶手残忍的作案手法也被搬上荧幕,此外, 该电视剧还虚构了“余爱芹婚外情”的剧情,这给被害人家 属带来极大伤害。该网民还称,去年就已委托律师起诉了电 视剧出品方,但出品方一直“耍流氓”,提管辖权异议来拖 延案件审理时间。最近法院告知称,出品方万达电视剧制作 以及优酷、阿里巴巴(软件)只愿意删除涉及“刁爱青和笔 友出轨的内容”,其他的都不愿意删除,也不愿意公开道歉, 这一点让全家无法接受。相关信息引发舆论关注。 动信息量上涨,随后舆情热度呈现回落趋势。 舆论观点 一是对该剧的批评与质疑。大量网民认为电视剧在改编 真实案件时,没有尊重原型人物或其近亲属的感受,没有注 意改编的尺度和方式,且没有谨慎处理敏感情节。甚至有网 民质疑“品牌方是懂得吃人血馒头的”,认为相关品牌方在 案件仍未侦破情况下将其改编为影视剧,完全无视了受害人 的名誉。 二是演员在此事中的责任划分引发争议。有网民认为, 形 成了强烈的舆论压力,也给涉事演员、出品方等带来形象危 机。但本次事件可视为对影视行业的一次警示——须知,在 影视作品作为向观众“输出方”,电视剧中虚构的情节可能 误导公众对真实案件的认知,形成对案件的不准确理解,进 而导致了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二次伤害,更可能如本次事件 一样,引发相关的法律纠纷。 后续,涉事家属与出品方的协商或再度引发舆论关注, 而协商结果也将成为后续舆情走向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不论0 魔豆 | 5 页 | 242.75 KB | 11 月前3
三药企联合垄断推高麻醉药价事件相关舆情分析(2)三药企联合垄断推高麻醉药价事件相关舆情分析 2025 年 3 月 21 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公布一起重大医 药行业垄断案件:上海信谊联合医药药材有限公司、河南润 弘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汇信医药有限公司在 2020 年至 2023 年间合谋推高医保甲类麻醉药“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 价格,涨幅达 11 至 21 倍,并通过分割国内公立医院、民营 医院销售市场,维持各自市场份额稳定,排除、限制市场公 了此前“罚企业不罚人”的漏洞,既体现了常态化监管下经 营者加强反垄断合规的重要性,也警示经营者的法定代表人、 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避免踩踏反垄断法的红线,共同 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北京中医药大学邓勇教授认为,从案件类型看,近年来, 反垄断执法从原料药领域向制剂领域延伸,如本次涉及的甲 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属于制剂。从执法力度看,监管部门对 医药领域反垄断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处罚金额增加,曝光度 提高,可以 了是 60%还是 70%了。” 二、舆情分析 执法突破与制度完善彰显监管部门的积极作为取得良效 本案是《反垄断法》修订后首例追究个人责任的案件, 标志着我国在反垄断领域执法从“罚企业”转向“罚人+企 业”的精准打击,积极响应了舆论诉求。在从案件本身来看, 虽然个人罚款仅 50 万元,但结合企业顶格处罚(信谊联合 被罚 1.66 亿元),形成“经济+声誉”双重惩戒,表明我国 监管部门0 魔豆 | 4 页 | 178.11 KB | 7 月前3
冒充军人逃票被判刑事件舆情分析报告充军人身份进行欺骗活动即构 成本罪,无需以骗取财物为唯一目的。 刑罚轻重: 批评量刑过轻:62%网民认为"拘役三个月缓刑六个月"不足以震慑犯罪,呼吁加重处罚。 支持缓刑判决:28%观点认为,案件未造成严重后果,缓刑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且体现司法人 性化。 2. 社会道德批判 诚信缺失:89%网民谴责涉案人员为30元门票丧失诚信,认为此举"损害军人形象,破坏社会信任"。 特权滥用: 骗罪无需以骗取财物为唯一目的"。 2. 社交媒体 微博、知乎: 网民讨论热烈,部分大V转发案例并评论,如"法律必须严惩此类行为,维护军人尊严""30元逃票暴 露社会诚信危机"。 短视频平台: 普法类账号制作动画解读案件,播放量超500万次,评论区高赞留言:"支持严惩,让冒充军人者付 出代价!" 3. 法律类媒体 百度百科、中国法律服务网: 详细解析法条,指出"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的构成要件(冒充军人身份+实施欺骗活动),并列举 典型案例(如李锦明案)说明司法实践。 四、社会影响评估 1. 正面影响景区管理升级: 西安警备区在兵马俑等7个景区设纠察点,两天扣留200余本假证,有效遏制类似行为。多地景区 开始试点电子验票系统。 法律意识提升: 案件成为普法典型案例,被纳入多地法治宣传教育内容,公众对涉军犯罪的认知显著提高。 2. 负面影响 政策误解: 少数网民对军人优待政策产生误解,认为"军人免票政策导致逃票泛滥",需官方及时澄清政策初衷100 魔豆 | 7 页 | 14.73 KB | 4 月前3
新时期下互联网“以舆扰法”现象研究报告大的社会压力, 影响公共政策乃至司法决策。然而,网络舆论有时也会干扰正常的司法程序,影 响司法公正。本报告旨在探讨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 议。 引言 近年来,多起司法案件引发了广泛的网络关注,网络舆论的介入使得这些案 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监督。一方面,网络舆论有助于揭露司法腐败,促进司 法透明;另一方面,过度的网络舆论干预也可能给司法带来负面影响,包括但不 三、“以舆扰法”的主要操纵手段与防范措施 “以舆扰法”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这些手段往往旨在影响公众对某一具体 社会事件或司法案件的看法,从而间接或直接影响社会舆论乃至司法判决。以下 是一些常见的手段和方法: 干扰手段和方法: 制造话题: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与案件相关的敏感或争议性话题,引起公 众讨论。 舆论引导:利用网络水军或机器人账号发布大量支持或反对某一立场的信息,试图塑造公众意见。 加强法律保护: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言论的边界,打击网络 谣言和虚假信息。 建立监测机制:设立专门部门或人员负责监测网络舆情,及时发现并处理不 当言论。 提高司法透明度:增加司法过程的透明度,让公众了解案件审理的过程和依 据,减少误解。 公众教育:通过媒体和公共教育提升公民的法制意识,引导公众理性表达意 见。 完善沟通渠道:建立健全官方信息发布平台和公众反馈机制,确保信息准确 传达。 强化0 魔豆 | 5 页 | 205.25 KB | 5 月前3
百章舆情观察:无差别伤人等社会恶性事件的舆情分析 百章舆情观察:无差别伤人等社会恶性事件 的舆情分析 一、引言 2024 年以来,我国多地接连发生无差别袭击、暴力伤 人等社会恶性事件,从某地汽车蓄意冲撞人群、某学院学生 持刀砍人,到某小学门口持刀伤人、某医院持刀伤医等案件, 一幕幕悲剧令人痛心。这些事件不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更 对正常社会秩序形成强烈冲击,迅速引发公众高度关注与强 烈反响。 对于受害者及其家庭而言,此类事件带来的伤痛难以估 量,而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更扩散至整个社会,不仅引发普遍 内发生一起犯罪嫌疑人某某(62 岁,离异)驾车冲撞锻炼 市民的重大恶性案件,造成多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多人受伤 住院治疗。(2025 年 1 月,震惊整个社会的驾车撞人案和某 学院持刀伤人案,凶手都在同一天被执行死刑)二是舆情走势 爆发期(11 日晚到 12 日下午)。事件发生后,央视新 闻、人民网、环球网等媒体迅速对案件进展进行报道,社交 媒体网民也纷纷发布相关内容,话题讨论度开始上升。12 情聚焦于事件本身的伤亡情况、肇事司机身份及作案动机等 基本信息。 发酵期(12 日晚到 13 日)。舆情热点转向对案件的强 烈谴责,要求严惩凶手,同时对公共安全治理问题展开讨论, 呼吁加强风险源头防控。 持续期(13 日后)。虽然全网信息量开始下降,但相关 话题讨论仍保持较高水平。微博上多个相关话题阅读量达数 百万,网民除了关注案件调查进展、对伤亡者及其家属表示 同情外,还深入探讨社会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此类事件对当0 魔豆 | 10 页 | 212.63 KB | 2 月前3
共 69 条
- 1
- 2
- 3
- 4
- 5
- 6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