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章舆情观察:从国安机关公布的教育领域间谍案件说起百章舆情观察:从国安机关公布的教育领域 间谍案件说起 近期,国家安全部披露的一起“某国驻华使馆外交官以 兼职名义拉拢研究生金某搜集敏感数据”的案件引舆论广泛 关注。在微博等社交平台,#境外间谍以求职等名义利诱青 年学生#、#警惕求职兼职中间谍圈套#等话题热度迅速攀升。 对于公众而言,这是一次国家安全意识的集中唤醒。但 对于我们教育领域舆情观察者而言,这更是一个标志性信号, 就是象牙 一、间谍活动渗透的目标改变,从“核心涉密”到“普 遍撒网”,教育系统成“沃土” 传统的反间谍叙事中,目标往往是手握核心机密的专家 或身居高位的决策者。不过,当前的渗透策略已发生深刻嬗 变,呈现出目标“泛化”、手段“软化”和领域“融化”的 新特征,而教育系统,因其开放性、前瞻性和人才聚集性, 不幸成为这片“新战场”的沃土。 二、间谍活动对象画像从“高价值专家”到“高潜力学 生”的精准定制来源:网络 过去,军工专家、核心技术人员是境外势力“精准围猎” 如果说目标的变化体现了渗透的广度,那么手段的升级 则揭示了其深度。“金钱收买”“美色诱惑”等传统手段并未 过时,但相比之下,更为隐蔽且更具破坏力的“认知战”已 在教育领域悄然铺开。 五、学术外衣下的“议程设置” 其典型路径,正如一些深谙传播规律的网民所总结的 “三步走”套路,在教育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首先进行议 程植入。他们通过境外 NGO、基金会等“白手套”,资助境内高校特定课题组或研究中心,围绕其预设议题(如我国的能0 魔豆 | 7 页 | 265.23 KB | 12 天前3
空间信息产业—国外之观察研究组织于2013年发射了“印度区域导航系统”的首颗卫星。 2015年后,美国开始建设其第三代GPS卫星导航系统,俄罗 斯发射新一代“格洛纳斯”系统卫星,欧盟建设第二代伽利 略卫星导航系统。 国外卫星遥感产业起步于军事领域的应用。1960年,美 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1972年,美 国发射了第一颗专门用于地球资源调查的遥感卫星“陆地卫 星1号”,标志着国外遥感卫星从单一数据源向多源数据的发 处理能力的提高,国外研制和发射了一系列多光谱传感器和 高分辨率遥感卫星。进入21世纪后,随着卫星技术的进步和 地球观测需求的增加,国外遥感卫星发展进入全面发展的新 阶段,可以监测大气、地球、海洋和冰雪等多个领域。美国12 的“试验监测型卫星系列”也在这一时期陆续发射,用于研 究全球变化、地质活动等重要科学问题。 经过长期发展与变革,空间信息产业逐步从军事应用拓 展到民用和商业应用,经济规模稳步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 占比53%,同比上年增长3%;卫星服务业收入达1083亿美元, 比上年减少19亿美元,占比37%;卫星制造业收入201亿美元, 占比6.9%;卫星发射行业收入为93亿美元,同比上年增长30%。 (1)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应用领域持续拓展 市场研究公司MordorIntelligence发布的预测数据,卫星 通信市场规模2024年为1933亿美元,到2029年将达到2972.5 亿美元,在预测期内(2024-2029年)复合年增长率为8300 魔豆 | 10 页 | 223.17 KB | 1 月前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综述运用可视图系统展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的发文量年限 分布、研究热点关键词和研究热点时间变迁趋势。研究发 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学科间的关联性有待加强、研究 方法略显单一。因此,要加强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的合作, 同时避免孤立看待所要研究的领域,做到多种方法间的有 效结合,实现定性和定量方法的优势互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53 次《中国互联网络 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3 年 12 月,我国网民 课题。基于中国知网(CNKI)所提供的文献,收集并整理了 2009 年至 2024 年国内学者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的文 献资料,使用 CiteSpace 知识图谱软件作为工具进行可视图 的构建,系统分析过去不同领域和不同学者的研究内容和 成果,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国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基础理 论、研究方法、影响作用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 总结,目的在于帮助学者更加了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 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年开始呈现递增趋势,到 2016 年达到高峰,之后的 两年里研究热度出现下滑,2019 年到 2023 年间该领域研 究热度呈现波浪式发展趋势,2009 年至 2016 年逐年递增 的态势与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 时间段是承上启下的阶段,随着前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日 益完善,每个领域内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被逐步接受和 推广。2020 年新冠疫情暴发,全国范围内围绕疫情的关注 度和讨论数量上升,致使0 魔豆 | 11 页 | 508.02 KB | 12 天前3
三药企联合垄断推高麻醉药价事件相关舆情分析(2)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北京中医药大学邓勇教授认为,从案件类型看,近年来, 反垄断执法从原料药领域向制剂领域延伸,如本次涉及的甲 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属于制剂。从执法力度看,监管部门对 医药领域反垄断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处罚金额增加,曝光度 提高,可以起到更强的威慑作用。体现出我国在医药领域反 垄断执法中对个人责任追究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 民生药品垄断损害公众权益,网民呼吁加大监管力度 ,其中利润占了大部分,我忘了是 60%还是 70%了。” 二、舆情分析 执法突破与制度完善彰显监管部门的积极作为取得良效 本案是《反垄断法》修订后首例追究个人责任的案件, 标志着我国在反垄断领域执法从“罚企业”转向“罚人+企 业”的精准打击,积极响应了舆论诉求。在从案件本身来看, 虽然个人罚款仅 50 万元,但结合企业顶格处罚(信谊联合 被罚 1.66 亿元),形成“经济+声誉”双重惩戒,表明我国 药物、医保甲类药品,而该药品在第十批国家集采中价格降 幅超 94%。在此前第十批国家集采已经引发争议的背景下, 本次药企垄断案件再度引发舆论对医药领域乱象的关注,以 及对强监管的呼吁,更凸显出政策调控与反垄断双管齐下, 有效维护医药领域市场公平和民生权益的必要性。 三、百章说 总体来看,本次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查处三药企联合垄断 推高麻醉药价事件,获得了舆论的广泛认可。未来,监管部门,0 魔豆 | 4 页 | 178.11 KB | 7 月前3
颠覆 未来已来·互联网颠覆性技术变革的机遇与挑战(综述)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 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 球秩序和发展格局。我们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必须看到,当 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颠覆性新技术进入高速发展期,从技 术到应用迎来新一轮重大突破,呈现多点突破、交叉融合、 群体跃进、快速扩散的总体态势,正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 创造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国家治理新领域,人类认识和改 造世界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同时,颠覆性新技术不断推起 术轨道和 生命周期;技术的变革性,即具有革命性和破坏性,改变现 有技术的作用机理,破坏原有技术发展路径,使先发国家以 技术突袭方式形成与后发国家的技术代差,同时破坏现有技 术发展模式,在多个领域提升各种能力,影响生产生活方方 面面,促进经济社会变革;技术的风险性,即具有风险性和 不确定性,一方面由于内部技术和外部场景的复杂性,技术 发展的每个环节都存在风险,各环节的交互关系又放大彼此 如何改变国家创新体系。目前,颠覆性新技术广泛渗透到各 个领域,不仅带来重大产业创新变革,也深刻改变生产生活 方式。科技的变革带来权力的转移。纵观世界大国兴衰和地缘 政治变革,颠覆性新技术变革始终是一个关键变量。特别是 工业革命以来,大国发展基本贯穿“科技强→经济强→国家 强”的路径。如今,全球正在加速进入科技革命跃迁、经济 范式转换和生产要素重置的重要变革期,特别是信息通信技 术领域出现集体跃升和重大变革。颠覆性新技术不断涌现,0 魔豆 | 9 页 | 224.78 KB | 4 月前3
百章舆情观察:2025年秋季开学季网络舆情预警 百章舆情观察:2025 年 9 月开学季 教育舆情风险梳理及应对建议 导语 2025 年暑期,教育系统舆情频仍、波澜不断,不仅持续 引发公众高度关注,更暴露出多个维度的深层治理挑战。高 等教育领域,新华社刊发评论《舆情应对“唯上不唯实”是一 种“向上甩锅”》,直指武汉大学在舆情回应中“向上推责、向 下失语”的问题,再次将个别高校治理能力推向舆论中心。而 在义务教育阶段,自媒体接连曝光多起敏感事件。从“分班操 舆情研究团队系统梳理 2025 年开学季教育领域主要舆情特征、高频风险议题及传播路径,特别关注如“猥亵性侵”“学生 非正常死亡”等高敏感、高危害议题的动向与处置逻辑,并据 此提出专业应对建议,旨在为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单位提供 舆情预判、风险管控与回应引导的决策参考。 一、教育领域舆情风险梳理 (一)教育领域舆情与舆论场特征 教育领域舆情素以“燃点低、爆点多、传播快、跨平台扩 散强 敏感。任何环节出现的“解释缺位”或“体验落差”,都极易被 放大为对教育系统整体公信力的质疑,进一步加剧舆情处置 的复杂性与紧迫性。 (二)高频舆情议题与触发点分析 百章舆情认为,这十二类议题构成开学季教育领域舆情 的核心风险矩阵。舆情议题类别 舆情触发点 收费与乱收费 校服、教辅、资料费集中收取;寄宿与伙食费;晚托、课后服务收费; 缴费二维码“类强制”;供应商绑定;被质疑为“开学收割” 食品安全与餐饮100 魔豆 | 8 页 | 293.43 KB | 2 月前3
100条定律 网络舆情的51%法则,还要加给 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它是由美 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于 1968 年首次提出,指的是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 金融及科学领域,用以描述经济社会生活普遍存在的两极分 化现象。通俗而言,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穷者愈穷、 富者愈富,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 行业的垄断。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未出现过像今天如此 30%。Facebook 旗下的 instagram 拥有 7 亿用户,Mes senger 拥有 12 亿用户,占移动社交媒体流量的 75%。在中国, 阿里巴巴在电商领域和云计算领域,腾讯在即时通讯领域, 新浪在微博领域的市场占比均超 50%,把第二名远远甩在后 面。阿里巴巴电子商务交易量占到中国总量的 75%。麦特卡 夫定律认为,网络体系的价值与该网络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 比,因此形 马修·辛德曼的《数字民主的迷思》通过数据和图表, 从链接结构、流量模式、搜索引擎技术、内容生产的规模经 济等方面,证实了“网络政治信息仍然为一小群精英与机构 所创造和过滤,在网络每一个层次和领域都仍然遵循着‘赢 家通吃’模式”。互联网行业垄断意味着更多话语权,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力,都远超一般中小国家的政府。随着谷歌 规模扩大,其搜索引擎对于昔日竞争对手的优势越来越大, 而且拥有更大能力去设置进入壁垒,吓退或收购试图分一杯0 魔豆 | 5 页 | 167.21 KB | 4 月前3
【商务分享版】2024年上半年网络舆论观察...................2 (一) 重要会议接连召开,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前瞻............................... 2 (二) 经济复苏浪潮中,舆论关注各领域发展实效......................................2 (三) 文旅行业爆发式增长,舆论聚焦网红经济如何长红............................3 乱象频发引社会治理隐忧,警惕民生痛点极端表达............................5 (七) 大型赛事、明星运动员是体育领域核心议题......................................6 (八) 生成式 AI 与航天领域重大进展吸引全球关注.....................................6 (九) 行业治理加码,网络生态向好发展 展 韧性产生忧虑。从劳动权益到营销,经营过程中的管理细节频频引发争 议,无一不考验着企业的应对能力和舆论把控力。科技领域,生成式人 工智能和航天事业的重大进展吸引全球目光,虽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但也引发了对安全与伦理的深层次担忧。此外,青少年成长问题、社会 民生领域的争议和极端表达频繁出现,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通 过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本报告旨在揭示 2024 年上半年网络舆论场的主0 魔豆 | 16 页 | 1.02 MB | 1 年前3
DeepSeek走热全球,标杆之下国产AI仍需求索产物,deep seek 展示了当前我国 AI 领域的最新进展,证明 了我国仍然能够突破美国的重重围困,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这对于我国科技界来说,无疑是一剂有效的强心针。 其次,DeepSeek 的出现可能推动后续我国产业链的变革。 当下,AI 在各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DeepSeek 作为一款 开源模型,其在包括教育、医疗等更宽广领域中的普及和深化,或推动我国其余产业链、供应链的迅速迭代和发展。 速迭代和发展。 其三,技术标准与科技中心的竞争。长期以来,美国凭 借其在科技领域的顶尖实力,成为全球的科技中心,并由此 汇聚了大量的科技顶尖人才。但目前,DeepSeek 开源模型的 发布,意味着未来或有更多的科技人才使用这一模型,进而 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地位。1 月 24 日,《纽约时报》 关于 DeepSeek 的报道就指出,如果最好的开源技术来自中 国,美国开发人员将在这些技术的基础上构建他们的系统。 路漫漫其修远,未来国产 AI 发展仍需上下求索 DeepSeek 的成功令人振奋,但也应该认识到,面对西方 国家持续的制裁手段,我国的科技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困难, 如高端芯片的短缺仍然是我国科技领域“卡脖子”难题。而 足够的算力支持是 AI 发展的重要基础。据媒体报道,为了 训练模型,幻方量化在美国芯片出口限制之前获得了超过 1万块英伟达 GPU。未来,DeepSeek,乃至所有的国产 AI0 魔豆 | 4 页 | 234.39 KB | 9 月前3
女子莫名背上贷款给涉事女子带来经济、名誉等方面的风险,她应当向银行进 行维权。 三是担忧民众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有网民认为银行可以 随意使用居民身份信息来办理贷款,质疑我国民众身份信息 泄露现象严重,成为不法分子牟利工具。 四是质疑我国金融领域“信用破产”。有网民指出,我 国银行的信用情况关系国家整体公信力,呼吁相关部门严查, 给出能够让人信服的解释。 五是认为银行、涉事企业等面对舆情回应态度差。有网 民认为,相关责任方面对此类负面舆情,先拖延,后续再“甩 岁老人“被贷款”43 万,涉事银行负责人回应称系工 作人员做账时录错信息;今年八月,江苏泰州 610 名被害人 “被贷款”8112 万余元的合同诈骗案告破。此外,叠加各类 金融领域爆雷事件,民众对涉及个人信息安全、金融领域风 险等质疑声较高,该领域公信力有待持续建设。 普通民众“弱势地位”吸引舆论支持。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面对银行这一类机构,天然处于弱 势地位,也因此往往在舆论场中能获得网民的同情与支持, , 甚至引发网民对于银行“以势压人”的质疑,从而导致舆情 更容易向对银行不利的方向发展。 针对以上情况,建议:其一,未来相关部门有待进一步 做好各类监管工作,有效重建、维护金融领域公信力;其二, 银行等机构也应当持续完善舆情处置预案,并做好基层工作 人员培训工作,从而提升其舆情风险意识;其三,银行相关 部门还需做好历史信息回溯工作,警惕存在类似现象,留下 舆情二次爆发的隐患。其四,银行也应当加快服务转型升级,0 魔豆 | 4 页 | 137.57 KB | 1 年前3
共 177 条
- 1
- 2
- 3
- 4
- 5
- 6
-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