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方案学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方案 来源:汇法教育 黄建军 一、总则 (一) 目的 为快速、妥善地处置涉及本校的网络舆情,维护学校声 誉和正常教学秩序,保障师生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学生健 康成长的网络环境,特制定本方案。 (二) 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所有通过社交媒体(微信、微博、抖音等)、 论坛、新闻网站等网络平台传播的,涉及本校的各类舆情信 息,包括但不限于: 1.关于校园安全、师德师风、学生管理、教学质量等的 关于校园安全、师德师风、学生管理、教学质量等的 负面信息; 2.可能引发公众误解或损害学校形象的失实报道和谣 言; 3.涉及师生个人权益、可能引发网络炒作的敏感事件。 (三) 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学校党支部(或校务会)的统 一领导下,建立“谁主管、谁负责”的应急机制。 预防为主,及早介入:加强日常管理和网络巡查,力争 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将影响降到最低。 快速反应,有效疏导:确保信息畅通,反应迅速,把握 布信息客观准确。态度要诚恳,不回避、不推诿。 内外联动,注重效果:对内加强教育引导,对外统一口 径,主动与家长、媒体和上级部门沟通,争取理解与支持。 来源:AI 生成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 1.成立学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 作小组”)。 组长:党支部书记、校长(担任总指挥,对应急处置负 总责) 副组长:分管德育副校长、安全副校长 成员: 办公室主任:负责信息上传下达、对外联络和后勤保障。0 魔豆 | 6 页 | 238.35 KB | 14 天前3
长丰臭肉事件牵出校园食品安全问题,25所学校陷舆情风暴长丰臭肉事件牵出校园食品安全问题,25 所学校陷舆情风暴 10 月 16 日,有家长发视频称,云南昆明长丰学校食堂 疑提供变质肉给学生食用,引发各方关注。事件曝光后,学 校沟通会上副校长的不当笑容、疑似教体局局长人员的不当 态度,进一步激化矛盾。10 月 19 日晚,官方通报涉事猪肉 因运输及存储不当变质,食堂承包企业和学校存在多项违法 违规。相关处罚结果包括食堂承包企业被重罚、学校被罚款 且校长免职、 且校长免职、相关部门官员停职等。此外,这次长丰臭肉事 件,也牵连到了其他 25 所学校,学生家长担心这些学校的 食材也有问题。目前,该事件还在持续发酵。 时间脉络: 10 月 16 日 云南昆明有家长发视频称,官渡区云子中学长丰学校学 生食堂的生肉有臭味,“整盆肉都是臭的”; 官渡区教育体育局工作人员称,接到家长反映后,已联 合市场监管部门到学校处置,初查供餐公司证照齐全,生肉 系当天采购,是否有问题还需等有关部门的检测结果。 昆明市官渡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官渡区教育体育局联合 发布情况通报称,经初步调查,现场待加工猪肉感官气味异 常,执法人员对食堂食材进行查封,并组织开展检测、溯源工作。目前,已对涉事学校、企业立案调查,学校食堂已停 止供餐。 10 月 19 日 昆明一学校“臭肉事件”家长见面会,董事长无视最后 问题插兜离席; 官渡区联合调查组通报了有关情况:该批次鲜猪肉因运 输及存储不当导致变质变臭,责令涉事企业停止经营,涉事0 魔豆 | 7 页 | 297.67 KB | 1 年前3
中学要求学生签“自残自杀免责书”引热议华县水寨中学要求所有学生签“承诺书”,承诺书中提到学 生“若出现自残、自杀的行为均与学校无关,不会以任何理 由向学校及学校工作人员主张任何损失和赔偿”等内容。当 日,五华县教育局发布通报称,五华县教育局责令该校立即 收回已签订的《承诺书》予以作废处理,对学校负责人进行 约谈并全县通报批评,要求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和家长 解释说明。图源:网络 传播分析传播趋势图 数据显示,12 月 短视频等平台。从报道情感情况来看,本次事件以质疑和指 责学校行为为主,负面报道占比 62.78%;其次是教育局的通报信息,中性信息占比为 35.49%,持正面观点的占比 1.73%。具体占比情况见上图。 热门文章列表 从该事件相关热门文章情况可知,环球网、《中国青年 报》、顶端新闻等权威媒体发表的文章转载量高,文章以报 道学校让签承诺书和官方通报信息为主。 网民观点 一是许多网友认为学校的这种做法是在明目张胆地推 卸责任,漠视学生生命。他们还呼吁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 的监管,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确保学校能够切实履行其 教育和保护学生的职责。 二是部分网友担心这种承诺书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心 理压力,让学生感到自己在学校里缺乏足够的保障和支持, 可能导致学生在遇到困难或心理问题时更加无助,甚至引发 更多的悲剧。 三是一些网友提出,学校应该反思自身的教育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关怀,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心0 魔豆 | 7 页 | 426.36 KB | 10 月前3
上海某中学“阶级问卷”风波:舆情聚焦教育公平的“某中学调查问卷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相关 部门迅速组织开展调查和处理工作。经查,在龙茗中学任实 习教师的一名学生,以开展科研课题为由,擅自将与他人在 校外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带入学校,并发放给学生填写。对 涉事实习生严肃批评教育,解除实习安排。 数据分析 趋势图 根据百章舆情监测系统显示,11 月 6 日 0 时至 11 月 7 日 15 时,全网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共计 调查家 庭背景阶层可能存在学校区别对待学生、因“财”施教等不 良动机,对教育公平产生了担忧。比如有网民说“学校出这 样的调查问卷,就是为了因‘财’施教,家庭背景好的孩子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嫌弃家境不好的孩子,制造教育不公。” 三是质疑学校在问卷进入校园的过程中没有进行严格 的把关。即使是实习教师的行为,也能将这样不合理的问卷 带入学校并发放给学生,说明学校的管理存在疏忽,对教学 活 活动中使用的问卷等材料缺乏有效的审核机制。 四是认为学校发生负面事件后往往将责任推给临时工、 实习教师等相对弱势的群体,以减轻学校自身的责任和负面 影响。此次事件,也有部分网民质疑学校“甩锅”实习生。 五是认为虽然问卷的形式和内容不恰当,但它也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阶层差异现象。不过即使这是社 会现实,也不应该将其引入校园,影响学生的成长。 六是有网民指出,现实中一些学校的调查问卷存在诸多 问题0 魔豆 | 7 页 | 368.74 KB | 1 年前3
鼓励学生举报被判担责:永远都不要迎合举报式管理_民事赔偿责任,学校承担 30%的责任,宋某自行承担 20%的 责任。 湖南高院认为,涉案学校通过物质奖励鼓励学生相互监 督举报,客观上形成了“以举报代管理”的治理效果。一个 缺乏边界、鼓励检举的环境,将导致同学之间相互防备、猜 忌,甚至引发肢体冲突,对青少年人格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在这一事件中,学校的行为存在明显过错,这些过错, 涉及到多个方面,但仔细察之,源头仍在于学校鼓励学生互 相检举。 用,向社会公众释放出明确的法律态度,值得点赞。学校有 权力采取一定措施保障校规落实,但不能“摁下葫芦浮起瓢”,把学生引到互相检举、彼此提防、人人自危的境地。这样不 仅会侵害学生的隐私权、人格尊严,也会败坏学校风气。 当然,判决学校在这起民事案件中担责,意在强调,学 校有责任提供一个安全、宽松、向上、正向的环境,为学生 健康成长提供助力,奖励无边界的检举、告密,哪怕是一瓶 牛奶,也不可以。 这是因为,其一,学校应正确引导学生,使之树立正确 观。表现在对校规的理解上,可能只盯着学校严禁学生携带 电子设备这一条,而罔顾同学的个人隐私、人格尊严乃至财 产权。学校非但未能预见到这种情况的发生,并采取相关补 救措施,反而鼓励学生相互举报,这种行为无异于诱导学生 可以“不择手段”,理当为后面发生的打人事件担责。 其二,包括学校在内,任何单位的内部管理规定,都应 符合法律规定,不能超然于国法之上。 学校担心电子设备影响学生的注意力,破坏教学秩序,0 魔豆 | 3 页 | 107.62 KB | 5 月前3
重庆理工大学男性留学生混住女生宿舍事件的舆论风波性留学生全部转移至男生公寓入住,目前学校教学秩序正常。二、 传播分析 1、 起止时间 2025 年 9 月 15 日至 9 月 30 日,关于“重庆理工大学安 排男性留学生混住女生宿舍”事件相关舆情,全网原发信息共 计 27379 条。从舆情传播过程分析,事件呈现典型的“产生— 爆发—回应—收尾”发展态势,从 15 日舆情发声,到 16 日学校发布官方回应,至 17 日信息扩散导致关注度升高,到 网总计 27379 条相关信息中,负面信息总计 18773 条,占比 68%; 中性信息总计 8431 条,占比 31%;正面信息 175 条,占比 1%。 舆论普遍对该事件持负面态度,质疑学校安排男性留学生混住 女生宿舍缺乏合理依据,且不尊重女学生隐私。 3、 传播平台分析 综合“重庆理工大学安排男性留学生混住女生宿舍”全网传播平台分析,视频 16837 条,占比 61%;客户端 7170 三、舆情发展及应对 1、 舆情发生(9 月 15 日) 9 月 15 日,有网民在社交平台发帖称,重庆理工大学两江 校区在新生报道当日,安排 30 名男性留学生入住女生宿舍楼, 随即引发网络关注。舆论爆发点:学校在未经与学生沟通告知 前提下,“先斩后奏”将男性留学生安排入住女生宿舍,一方 面既不尊重学生知情权,另一方面女学生隐私权也存在隐患。 此外,有部分观点联想到此前山东大学“女学伴”事件,批评重庆80 魔豆 | 9 页 | 416.39 KB | 10 天前3
学信网显示结业错失月薪4万工作引舆论热议学信网显示结业错失月薪 4 万工作引舆论热议 近日,此前备受关注的“学信网显示结业女子错失高薪 工作案”迎来最新进展。据此前报道,卢女士称自己在 2002 年本科毕业时获得了学校颁发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但学信网 却显示为结业。这一信息差异导致她错失了月薪 4 万多的工 作机会。卢女士将母校诉至法庭,法院一审判决校方需在 60 日内重新处理其修改学信网信息的申请并予以书面答复,二 审维持原判。然而,在判决生效后的 情感倾向占比图 从情感倾向来看,以谴责学校拒改学历的负面信息为主, 占比 68.27%;其次中性信息,占比 31.21%;正面信息较少, 占比 0.52%。词云图 从热门主题词图来看,“拒改学历”“错失工作”“结 业”“高校”“卢女士”等是网民重点提及的词汇。 网民观点 一是有网民对卢女士错失月薪 4 万的工作机会感到遗憾 和惋惜,明明持有学校颁发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学信网却显 示为 二是有网民强烈谴责校方行为,他们认为学校将毕业证 和学位证已颁发给卢女士,却拒绝修改学历的行为是拿学生 的前途开玩笑,校方也在此事上缺乏同理心。 三是有网民认为学历信息对于个人十分重要,学信网作 为国家权威的学历信息查询平台,其信息的准确性直接关系 到个人的就业、升学等重要事项。因此,学校有责任确保学 信网的信息与实际颁发的毕业证和学位证相符。 四是学校声称卢女士不符合提前毕业条件且毕业证并0 魔豆 | 5 页 | 251.69 KB | 1 年前3
北邮15名研究生联名举报导师师德问题加班熬夜、昼夜颠倒、作息紊乱的生活,大部分郑老师指导 的学生出现了或轻或重的生理、心理问题。学生们希望学校、 学院能够明察秋毫,为他们所有人更换导师,并且保护他们 直到毕业。4 月 10 日,北京邮电大学纪委办公室工作人员称, 他们已经关注到了网上的事情,正在调查中。北京邮电大学 研究生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学校第一时间 关注到此事,具体调查情况如果有消息应该在网上对外发 布。 舆情传播趋势 位。 网民观点 北邮 15 名研究生联名举报导师师德问题事件爆出后不 仅引起了学生群体的共鸣,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深度思考,网民们一方面支持学生举办导师行 为,另一方面也喜欢学校和有关部门对该事件进行公平调 查。具体如下: 一是有许多网民表示对举报学生的支持,认为他们勇敢 站出来揭露导师的不当行为,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正义之举。 他们指出,导师作为学术引路人,应该以身作则,尊重并关 导师的行为严重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身 心健康,也败坏了学术风气。他们呼吁学校和相关部门能够 严肃处理此事,维护学术界的纯洁和公正。也鼓励广大学子 站出来,将学术渣子踢出教师队伍。 三是有网民对学校的反应表示关注。他们希望学校能够 认真对待此事,成立专门的调查组进行公正、透明的调查, 并根据调查结果给予相应的处理。同时,他们也希望学校能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是有网民对我国学术环境表示担忧,他们认为导师压40 魔豆 | 6 页 | 404.63 KB | 1 年前3
马上评丨比食堂绞肉机生蛆更让人担心的是什么日下午,有网友反映,浙江宁波余姚市姚北实验 学校食堂的绞肉机中有大量蠕动的活蛆,现场画面不忍直视。 当天晚上,余姚市联合调查组通报称,情况属实,系该绞肉 机在上次使用后未按要求及时规范清洗导致。目前,学校已 对食堂进行全面消杀、清理。 如果说,大量蛆虫蠕动的瘆人画面,足以让人反胃;那 么这件事情发生后,学校的“第一反应”则更加令人担忧, 也让人理解了如此粗陋的卫生问题为什么会发生。 有媒体曝光了学校处置的现场视频,一位疑似校领导的 有媒体曝光了学校处置的现场视频,一位疑似校领导的 男子在讲话中表示,“我也很痛心,希望大家不要去发抖音、 小红书和朋友圈。你们这样做了,对我们学校,包括对你们, 也不是……”讲到此处卡壳了。 为什么卡壳?因为这位讲话者自己对这套说辞和逻辑 都难以自圆其说,心虚而不知所言。 食堂绞肉机出现蛆虫被家长现场抓包,“捂”成了一个 下意识动作,但又因没捂住而手忙脚乱、狼狈不堪。事实一 再证明,出了卫生安全问题,不是想着反思、整改,而是想 时,进入食堂后厨发现的。这也再一次凸显了家长陪餐制的重要性。可以想见,如果不是家长主动进入后厨查看,如果 不是家长勇敢曝光,天知道学校食堂的卫生问题居然如此严 重。 没有人比家长对孩子的饮食健康更上心。教育部门一再 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建立家长陪餐制度,具体到各地各学校, 应该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落实,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搞走形 式那一套。毕竟,有家长陪餐,校园食品安全也多了很多双 监督的眼睛。0 魔豆 | 3 页 | 104.36 KB | 5 月前3
忻州小学查“户口式”收集信息引众怒:教育管理别踩这三大“红线”“擅长技能”“社会资源”等与教学关联甚微的栏目已让家长犯嘀咕,“是否单亲”这类敏感隐私问题的出现,更是直接触碰 了公众的情绪红线。尽管校方迅速致歉止损,但这场舆情风 波留下的思考,值得所有教育从业者深思——家校沟通的边 界在哪里?学校信息收集的“度”该如何把握? 以下几类“红线”需重点规避,这不仅是对学生和家长的 尊重,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坚守。 红线一:隐私边界模糊,把“管理便利”凌驾于“个人权 利”之上 “我的家庭情况和孩子上学有什么关系?”这是许多家长 基本权利,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的隐私更应受到特殊保护。 学校收集信息的逻辑,本应是“为了学生发展”而非“为了 管理便利”。诸如学生的健康状况、紧急联系人信息等,是保 障校园安全和教学活动的“必要信息”;而家长的职业细节、 社会资源、家庭结构等内容,除非涉及学生特殊帮扶需求且 经家长主动同意,否则都属于“非必要信息”。 部分学校之所以陷入“查户口”的误区,本质上是把行政 思维带进了教育 平” 这一底线问题。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孩子无论出身如何, 都能获得平等的关注和发展机会。而要求家长填写“可提供的 社会资源”,无形中传递出一种错误导向,学校可能会根据家 长的“资源价值”来区别对待学生。 现实中,确实有少数学校存在“看家长下菜碟”的现象。 家长职业光鲜、资源丰富,孩子就能获得更多展示机会;家 长普通平凡,孩子就容易被“边缘化”。这种做法彻底扭曲了 教育的公平性,让0 魔豆 | 5 页 | 260.46 KB | 16 小时前3
共 37 条
- 1
- 2
- 3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