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学生遭劝退,教育公平不应是一纸空文自闭症学生遭劝退,教育公平不应是一纸空文 近日,有媒体报道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在开学时以“该 校残疾人招生项目主要面向肢体残疾和言语残疾学生,面试 时校方教师对其患有自闭症并不知情”为由拒绝劝退一名患 有自闭症的学生。 事件被媒体曝光后,涉事各方相继作出回应。广东省机 械技师学院表示,将由广东省残联对学生进行专业评估。若 该学生通过评估,学校将尽快办理入学手续;如果没有通过 专 推 荐就业,“我们肯定会与家长协商一致,充分保障学生的权 益”。广东省残联教育就业部一名工作人员则回应,残联已 关注到此事,目前正在进一步跟进。 图片: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为涉事学生发放的录取通知书(来源:大河报)舆论呈现分化趋势,双方对立观点各执一词 该事件一经传播,舆论迅速发酵,公众普遍聚焦于“教 育公平”与“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议题进行讨论。 有观点认为该学生此前能够在普通学校就读,且通过该 校此举涉嫌歧视,如福建嘉禾嘉律师事务所律师黄舟雄指出, 自闭症并没有被列为高校可以不予录取的严重疾病,而公民 受教育的权利是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不因残疾而被剥夺, 此外,该学院的招生简章中并没有明确不招收自闭症学生, 学生报考时也已提交残疾证,并无隐瞒病情。学院向学生寄 发了录取通知书,说明双方教育服务合同已成立,学院没有 理由单方解除。 也有观点认为,校方考虑存在其合理性,如有网民发帖 指出,0 魔豆 | 5 页 | 218.72 KB | 2 月前3
免费学前教育来了,我们离“上得起、上得好”还有多远?免费学前教育来了,我们离“上得起、上得 好”还有多远? (来源:清博智能 舆情君 ) 最近,“免费学前教育”成为朋友圈热议的话题。许多年 轻父母纷纷转发相关新闻,难掩兴奋之情——毕竟,这意味 着孩子上幼儿园的经济负担将大幅减轻。在 2025 年 7 月发 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 育”,旨在让所有适龄幼儿都能公平地享受到普惠性教育资源, 真正实现“上得起、上得好”。 真正实现“上得起、上得好”。 ▲免费学前教育舆论趋势图 (来源:清博智能智舆情系统) 然而,在一片叫好声中,也有家长表达了担忧:“学费免 了,教学质量会不会也跟着下降?”如何在减轻家庭负担的同 时,确保学前教育质量不打折扣,成为政策落地过程中公众 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网友们对该事件的情绪分布图 (来源:清博智能智舆情系统)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当学前教育迈向免费时代,如 何确保孩子依然能享受高质量的启蒙教育? 何确保孩子依然能享受高质量的启蒙教育? 一、政策保障财政兜底与监管并重 首先,“免费不降质”的底气来自国家的大力投入和制度 保障。免费学前教育意味着原本由家庭承担的费用将转由政 府财政支持,一方面,中央和地方将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 制,确保经费充足。会议明确要求各地按照分担比例安排好 补助资金,确保按时足额拨付。就是说,中央财政会拿一部 分,地方财政也会拿一部分,共同把幼儿园的运营成本覆盖 掉,不会让0 魔豆 | 5 页 | 270.40 KB | 3 月前3
百章舆情观察:从国安机关公布的教育领域间谍案件说起百章舆情观察:从国安机关公布的教育领域 间谍案件说起 近期,国家安全部披露的一起“某国驻华使馆外交官以 兼职名义拉拢研究生金某搜集敏感数据”的案件引舆论广泛 关注。在微博等社交平台,#境外间谍以求职等名义利诱青 年学生#、#警惕求职兼职中间谍圈套#等话题热度迅速攀升。 对于公众而言,这是一次国家安全意识的集中唤醒。但 对于我们教育领域舆情观察者而言,这更是一个标志性信号, 就是象牙 的 战争如何在舆情场上激起波澜。 一、间谍活动渗透的目标改变,从“核心涉密”到“普 遍撒网”,教育系统成“沃土” 传统的反间谍叙事中,目标往往是手握核心机密的专家 或身居高位的决策者。不过,当前的渗透策略已发生深刻嬗 变,呈现出目标“泛化”、手段“软化”和领域“融化”的 新特征,而教育系统,因其开放性、前瞻性和人才聚集性, 不幸成为这片“新战场”的沃土。 二、间谍活动对象画像从“高价值专家”到“高潜力学 研究员”或“跨国公司 HR”,以“了解中国社会心态”“完成文化课题”为名,安排其对特定政府部门、社会群体进行“田 野调查”,实则刺探我方社会治理的敏感信息与薄弱环节。 三、间谍战线延伸从“高等学府”到“基础教育”的长 期投资 更令人警惕的是,渗透的魔爪已伸向心智尚未成熟的低 龄群体。据网民反馈,一些境外机构以“国际青少年夏令营” “跨文化学术交流”为幌子,通过设置“拍摄城市地标”“记 录港口设施0 魔豆 | 7 页 | 265.23 KB | 12 天前3
忻州小学查“户口式”收集信息引众怒:教育管理别踩这三大“红线”单亲”这类敏感隐私问题的出现,更是直接触碰 了公众的情绪红线。尽管校方迅速致歉止损,但这场舆情风 波留下的思考,值得所有教育从业者深思——家校沟通的边 界在哪里?学校信息收集的“度”该如何把握? 以下几类“红线”需重点规避,这不仅是对学生和家长的 尊重,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坚守。 红线一:隐私边界模糊,把“管理便利”凌驾于“个人权 利”之上 “我的家庭情况和孩子上学有什么关系?”这是许多家长 思维带进了教育场景——觉得“多收集点信息总没错”,却忽 略了隐私保护的核心原则:不是“能收就收”,而是“需收才收”。 随意触碰隐私边界,看似是“精细化管理”,实则是对家长信 任的透支,更可能让孩子因家庭差异产生自卑心理,违背了 教育的人文温度。 红线二:教育公平失衡,用“家庭背景”替代“学生本身”网友对“社会资源”一栏的质疑,核心指向的是“教育公平” 这一底线问题。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孩子无论出身如何, 长普通平凡,孩子就容易被“边缘化”。这种做法彻底扭曲了 教育的公平性,让教育从“育人”变成了“攀附”,不仅伤害了 普通家庭学生的自尊心,更会在孩子心中埋下“身份决定价值” 的错误认知。 真正的教育公平,应当是“眼中有人”,看到每个学生的 个性和潜力,而非背后的家庭标签。学校的关注点,永远应 该是“学生是否进步”“是否需要帮助”,而非“家长能提供什 么”。任何将家庭背景与学生待遇挂钩的行为,都是对教育初 心的背离。 红0 魔豆 | 5 页 | 260.46 KB | 17 小时前3
高中奖励上清华的学生百万元,当地教育局叫停的分析报告高中奖励上清华的学生百万元,当地教育局 叫停的分析报告 一、事件概况 2025 年 8 月 9 日,广西贵港一民办高中对考入清华大学的 学生奖励 100 万元现金的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支持 “ ” 者认为这是 书中自有黄金屋 的现实体现,能激励学生努力 学习,尤其对家庭条件欠佳的学生更是重要经济支持。反对者 则批评这种过度物质化的奖励导向扭曲了教育本质,使学生过 分关注物质回 分关注物质回报而忽视兴趣培养,加剧了教育功利化倾向。 贵港市教育局已叫停此举,认定其违反《深化新时代教育 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严禁宣传炒作高考成绩和升学率的规 定。舆论普遍认为这实质是学校的招生营销策略,通过高调宣 传吸引优质生源,最终由其他学生家庭买单。 该事件反映出社会对教育价值观的深刻分歧,以及民办教 育机构在市场竞争与教育规律之间的平衡难题。 二、传播分析 2.1 传播概述 2025-08-17 15:16:13 “ 关于 高中奖 ” 励上清华的学生百万元,当地教育局叫停的分析报告 的全网 信息量 177 条,微信信息量 81 条,占比 45.79%,为信息主要 传播平台。全网信息累计产生评论量为 3 次,点赞量为 32 次。互动数总和为 35 次。2.2 传播走势 “ 从信息走势图可以看出, 高中奖励上清华的学生百万 ” 元,当地教育局叫停的分析报告 引发舆论多轮关注。2025- 08-170 魔豆 | 9 页 | 288.99 KB | 2 月前3
百章舆情观察:2025年秋季开学季网络舆情预警 百章舆情观察:2025 年 9 月开学季 教育舆情风险梳理及应对建议 导语 2025 年暑期,教育系统舆情频仍、波澜不断,不仅持续 引发公众高度关注,更暴露出多个维度的深层治理挑战。高 等教育领域,新华社刊发评论《舆情应对“唯上不唯实”是一 种“向上甩锅”》,直指武汉大学在舆情回应中“向上推责、向 下失语”的问题,再次将个别高校治理能力推向舆论中心。而 在义务教育阶段,自媒体接连曝光多起敏感事件。从“分班操 教学安排、校园秩序与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全面铺开,各类 校园管理与服务压力显著增加,教育系统正式进入舆情高风 险周期。这一阶段往往成为长期积累矛盾与结构性风险的集 中暴露期,舆情发生频率高、传播速度快、话题敏感性强。 基于近年来同期教育舆情的发生规律与典型案例,百章 舆情研究团队系统梳理 2025 年开学季教育领域主要舆情特征、高频风险议题及传播路径,特别关注如“猥亵性侵”“学生 非正常死 非正常死亡”等高敏感、高危害议题的动向与处置逻辑,并据 此提出专业应对建议,旨在为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单位提供 舆情预判、风险管控与回应引导的决策参考。 一、教育领域舆情风险梳理 (一)教育领域舆情与舆论场特征 教育领域舆情素以“燃点低、爆点多、传播快、跨平台扩 散强”为主要特征。实践中,诸如一项未经妥善解释的收费、 一段食堂后厨的模糊视频,或一张家长群聊天截图,均可能 在 6 至 24 小时内迅速发酵为全网热点,并在100 魔豆 | 8 页 | 293.43 KB | 2 月前3
202510涉高校热点舆情负面事件数量有所减少,但涉及就业、升学、学术论文等相 关的话题数量有所上升。 首先,本月涉及高校的社会议题明显增多,且主要集中 在教育结构与学术伦理领域。#越来越多大学生毕业“回炉” 读技校##研究生学费暴涨你还会选择读研吗#等话题先后舆 论场广泛关注和讨论。公众对高等教育回报率的焦虑加剧; 而央视曝光 AI 代写论文黑工厂则再次触动公众对科研诚信 的敏感神经。整体来看,这类议题兼具社会讨论度与情绪共 下,高校正在成为社会结构矛盾焦点的载体之一。 其次,广东海洋大学宿舍被指环境差、上海体育大学学 生反对空调租赁、中南大学斥资购房改宿舍等事件体现了学 生对校园基础设施的强烈关注。舆论焦点集中在高校服务的 “性价比”与“公平性”,这类舆情门槛低、情绪强、传播 快,往往通过短视频、社交截图等形式迅速引爆舆论,成为 当前校园治理体系中最容易引起集体共鸣的风险点之一。 此外,江西新余学院保安殴打流浪狗、云南大学剧组撞 施、 教育发展趋势等领域。主要可分为四类:一是校园基础设施 和服务相关舆情,包括宿舍环境差、空调租赁、学校购房改 宿等问题,集中暴露高校后勤与资源配置矛盾;二是安全与 伦理类舆情,如流浪动物处置、学生健康事故、师生不当行 为等事件,凸显校园安全与道德治理压力;三是教育与学术 类舆情,如“AI 代写论文”“研究生学费上涨”“大学生毕 业‘回炉’读技校”等话题,反映出社会对教育质量与学术0 魔豆 | 16 页 | 495.30 KB | 21 天前3
网络舆情的形成与管理网络舆情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其根源深 植于社会结构和心理机制之中。互联网作为技术载体,极大 地加速和扩大了舆情的形成与传播过程,但社会不公平和不 平等才是舆情爆发的深层土壤。正如研究表明,中国社会存 在的“不断加剧的社会不公平感”和“相对被剥夺感”产生的仇 官、仇富心理,是许多网络舆情事件爆发的深层原因。 2.1 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作用 互联网技术为网络舆情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性条件。网络 认同和群体极 化现象,进一步加速了特定舆情的扩散和深化。 2.2 社会心理机制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深受多种社会心理机制的影响。研 究表明,当前中国网民社会心态的主要特点包括:不断加剧 的社会不公平感;由相对被剥夺感产生的仇官、仇富心理; 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与不断降低的群体社会认同感;各种形式 的非理性心态;诚信的缺失和社会普遍信任危机等。这些社 会心态构成了网络舆情产生的心理基础。 当 后女孩在郑州拥有 11 套经适房)之所以引发全国哗然, 是因为它触动了人们对富人寻租、巧取穷人利益行为的愤慨。 在经济适用房“一房难求”的背景下,这种极端案例极大地刺 激了公众神经,使隐藏的社会不公平突然表象化,从而引发 强烈舆情反应。 2.3 形成过程与阶段 网络舆情的形成通常经历一个明显的发展演变过程,可 以分为舆情发生期、舆情扩散期和舆情消退期三个阶段。在 发生期,某一事件引发公众关注,成为舆论焦点;在扩散期,200 魔豆 | 10 页 | 305.67 KB | 2 月前3
2025年8月涉高校热点舆情“出圈”, 引发全国性关注;另一方面,一批涉及校园管理、学校收费 等的舆情虽热度有限,却在暑期与新学期交替期多点并发。 与此同时,浙大青年教师坠楼、北大招生违规传言等事 件表明,公众对于学术公平、教师伦理等议题仍然保持高度 敏感。这类事件虽未必造成直接损害,但其关涉价值观与教 育公信力,极易放大为对“学术生态”的整体质疑,舆情风 险高于一般管理矛盾。 此外,就业与实习类舆情开始显现苗头。医学生被安排 五是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收费昂贵有其合理之处,学校和学 生应当各取所需。 舆情分析:整体来看,该事件的风险不在于收费调整本—6— 身是否合法,而在于校方的信息发布和沟通不足,加之舆论 环境对教育收费问题高度敏感,使得公众更倾向于将事件与 “高校管理不透明”“腐败风险”相联系。从该事件可看出,学 校在管理方面仍然有待细化各项管理规定,校园管理模式与 舆论环境存在脱节,信息公开渠道单一、学生诉求沟通缺位、 点。这一案例表明,在当前舆论生态下,高校管理若仍停留 在“只对上负责”的思维,而忽视对学生群体的及时沟通与 信息透明,将很容易引发公众对“乱收费”“管理不透明” 的负面解读,甚至叠加到对教育公平和廉洁性的质疑上。 3.暑期实习类:云南一学校医学生曾被送到电子厂实习 事件概述:8 月 22 日,封面新闻报道称,多位云南商务 职业学院的毕业生反映,在校期间曾被学校强制安排到电子 厂实习,且被克扣每小时1000 魔豆 | 23 页 | 586.73 KB | 2 月前3
胖东来招保洁要求25岁以下本科学历的分析报告福利政策吸引了大量求职者,尤其是应届毕业生。然而,这一 招聘标准也引发了关于学历贬值、年龄歧视以及企业社会责任 的讨论。 一些人认为,这种高标准的招聘要求有助于提升员工 素质和服务质量,但也有人质疑其合理性,认为这可能加剧就 业市场的不公平竞争。 二、传播分析 2.1 传播概述 2025-08-17 15:46:30 至 2025-08-20 15:46:30 关于“胖东来 招保洁要求的分析报告的全网信息量 $.15 万条,视频信息量 35349% 图 朋 @@ iFie 转发: 64.25% 三、网民观点 部分网民认为胖东来高学历要求的招聘虽有利于企业,但 对普通尤其是年龄较大求职者不公平。 @间君何能尔: 真的是不努力连保洁都干不了了啊,翌东 来的保洁都需要本科了啊,可想而知胖东来的待遇是多好啊, 真的是普通打工人的天花板了啊,待遇也是挺不错的啊! #胖 东来#。 @牧乐小辣椒: 后反映出的服务行业专业化升级与就业公平之间的深层矛盾。 @羊城派: 胖东来超市的招聘公告要求保洁和保安岗位的 应聘者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年龄限制在 25 岁以下,这一高 标准的招聘要求引发了社会对学历歧视、年龄歧视以及企业社 会责任的广泛讨论。 尽管招聘标准严格,但胖东来提供的高薪 酬和高福利吸引了大量求职者,尤其是应届毕业生。然而,这 一政策也引发了关于学历贬值和就业市场不公平竞争的争议 @润杨的红楼笔记:0 魔豆 | 10 页 | 1023.59 KB | 2 月前3
共 93 条
- 1
- 2
- 3
- 4
- 5
- 6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