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医疗卫生舆情宏观梳理与应对建议医疗卫生既是民生所盼,更事关发展大局 2.医院管理与医术医风构成医疗舆情主因 3.孩童救治与女性医美是事故舆情重灾区 4.网上维权真假难辨,医弱民强权力颠倒 5.青年医护寒心倦怠,基层呼吁人文关怀 6.矛盾叠加地覆天翻,舆情应对危如累卵 7.打破信任恶性循环,重塑医患信任基础 8.筑牢信念思想防线,守牢法纪行规红线 9.提升文明健康素养,助医患“统一战线” 10.压实各方主体责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好病等健康需求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最直接关心的现实 问题,而供给侧的医疗卫生质量却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充 分的问题,与广大人民的美好向往存在现实矛盾和冲突。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医疗卫生系统累 计发生影响较大敏感舆情事件不少于 40 起,涵盖医院管 理与宣传、医风医德、医患矛盾、医疗事故、学术不端、 医疗腐败、政府监管以及网络暴力等 8 大类别。地域分布 以一二线城市、中东部较发达地区城市为主。从舆情处置 与责任压力问题外显;四是欺公罔法:法律与制度约束保 护效能欠缺;五是愚昧无知:国民文明素养差异与医疗认 知科普差距。 总体来看,医疗卫生类舆情呈现以下六对矛盾关系: 一是医院经营考核压力与病患钱包医保实力 二是医患矛盾久拖不决与网上曝光骑虎难下 三是既得利益尸位素餐与青年医护进退两难 四是欺公罔法违法轻究与维权无奈大闹消灾 五是媒体渲染流量催化与事件失焦信任触礁10 魔豆 | 17 页 | 571.25 KB | 2 月前3
百章舆情观察:无差别伤人等社会恶性事件的舆情分析 会的负面认知,进而滋生不满与怨恨,成为诱发极端行为的 潜在隐患。 (二)收入差距问题加剧社会矛盾 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在生活质量、资源获取等方面 存在较大差距,低收入群体在一些基本民生问题上面临更多 困难。这种差距容易引发低收入群体的相对剥夺感,认为社 会不公平,从而产生对高收入群体及社会的不满情绪,加剧 社会矛盾和戾气。 (三)社会戾气在恶性事件中的体现 在无差别袭击等社会恶性事件中,社会戾气表现得尤为 和心理状态。 二是增加社会公平与和谐的因素。比如完善社会保障体 系,确保基本民生需求得到满足,能够增强社会公平感。当 民众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认为自身权益得到保障时,对社 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会增强,社会矛盾和戾气也会随之减少。 例如,政府通过税收调节、扶贫政策等手段,缩小贫富差距, 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有助于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五、地方政府应吸取的教训 二是提高突发舆情预警能力。建立科学的舆情预警机制, 根据舆情热度、传播速度、情感倾向等指标设定不同预警级 别。当监测到可能引发重大舆情的事件时,能够及时向相关 部门发出预警,为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争取时间。例如,在某 地区出现多起矛盾纠纷激化事件苗头时,通过舆情监测系统 及时预警,相关部门可提前介入调解,避免事件升级引发更 大舆情。 (二)优化舆情处置流程 一是及时准确发布信息。事件发生后,地方政府应在第 一时间通过官0 魔豆 | 10 页 | 212.63 KB | 2 月前3
华与华,咋就成了舆情“助燃剂”?专业性缺失,不仅没有帮助客户灭火,反而助推舆情升温发 酵,华与华的表现令人大跌眼镜。 (图片来源于微博) 华与华一系列“骚操作”致舆情越闹越大在西贝预制菜争议中,华与华的一系列操作不但未平息 矛盾,反而成了舆情“助燃剂”,从策略、言论到过往营销逻 辑,层层放大争议。 一是策略失误,对抗而非化解。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 斯特提出的“3T 原则”明确指出,危机处理应遵循“以我为主 提供情况 心要求。在罗永 浩提出预制菜标注争议后,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是食品安全保 障和知情权问题,此时最需要的是西贝展现诚意、说明情况。 但华衫选择将矛头指向罗永浩,用“网络黑嘴”这样的攻击性 词汇激化矛盾,将技术问题上升为立场对抗的策略,直接导 致舆情从对事的讨论转向对人的攻击。 二是言论失控,越界操作让争议“转移靶心”。作为第三 方营销咨询公司,华与华本应扮演“专业顾问”角色,协助西 贝理 目标。面对舆论质疑,需深入梳理舆论焦点,精准定位公众 的核心诉求,推动企业直面问题而非回避矛盾,用公开透明 的信息披露回应质疑,用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安抚情绪,是 搭建企业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而非站在某一方的立场 制造对立。而“啦啦队长”的逻辑是只讲“立场”,不谈“问题”, 只做“情绪站队”,不做“矛盾化解”。二是营销伦理的失守更值得整个行业警惕。美国营销协 会(AMA)的道德规范明确指出,作为营销人员必须拥有“诚0 魔豆 | 4 页 | 193.19 KB | 2 月前3
电视剧《生万物》洗白地主阶级?近期,杨幂主演的电视剧《生万物》凭借鲁南土地变迁的独 特叙事,宁、封、费三大家族的命运沉浮,本想撕开历史进程的 复杂褶皱,不料却引来不少观众的争议,意外陷入舆论漩。 一、历史敏感与艺术张力的矛盾 剧中地主阶级的塑造打破了传统“万恶不赦”的刻板印象:宁 学祥虽精于算计却颇具血性,费左氏以节俭积累财富却对佃户存 有恻隐,甚至佃户之女银子嫁入地主家后竟能“拿捏东家”。这种 “去脸谱化”的 性化”的解构都容易被感知为对历史苦难的消解。正如网友所言: “我们祖父辈被地主逼得卖儿卖女,剧中却让佃户女儿‘人性化’, 这不是艺术创作,是历史虚无”。艺术再创作的边界:真实与虚构的平衡术 《生万物》的争议暴露了历史题材创作的核心矛盾:如何在 尊重历史本质的前提下,赋予人物以人性复杂?剧中“银子回娘 家拿东西”等情节被批“天方夜谭”,恰恰说明艺术加工若脱离历 史语境,便会陷入“悬浮叙事”的陷阱。历史学者指出,旧中国佃 户 种“团结大于分歧”的叙事框架,使得人物复杂性得以被包容。 反观《生万物》,地主形象处于国内阶级矛盾的叙事核心, 其敏感性远高于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阶级叙事直接关联革命合 法性,任何对地主阶级的“祛魅”都易被解读为对历史正义的质疑。 这种差异揭示:公众对历史叙事的接受度存在一个“争议光谱”, 民族主义、抗战等题材处于光谱的“高包容区”,而阶级矛盾题材 则处于“低包容区”,艺术再创作空间更为狭窄。 社会认知的嬗变:从二元论到灰度认知的阵痛50 魔豆 | 4 页 | 152.34 KB | 2 月前3
从“辱骂老人”事件看基层治理的温度与尺度似乎暗示事件的发生是双方都有责任。然而,无论信访人的 诉求是否合理,甚至情绪是否激动,信访干部都应保持专业 和克制,绝不应该用侮辱性言语去攻击群众。信访工作本就 是处理各种复杂矛盾的过程,如果干部不能保持冷静和耐心, 又如何能有效化解矛盾?当“主观认识差异”成为辱骂的借 口,基层治理丧失了应有的“温情”。 该事件根源是部分基层干部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一些 干部没有真正意识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的行 更破坏了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信 访群众本是带着信任与期待而来,希望通过正常渠道解决问 题,却遭遇如此对待,这无疑会让他们对政府的信任大打折 扣,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社会矛盾。 要真正拔掉这根刺,不能止于一次道歉、一场批评教育。 湘阴县需要把这次事件当作一面镜子,照见基层治理中“群众 路线”的问题。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与管理是重中之重。一 方面,通过强化思想教育、培训、学习等方式,让每一位干0 魔豆 | 3 页 | 105.44 KB | 2 月前3
7月男婴被2名女童杀害未立案引未成年人犯罪治理难题讨论被立案” 事件引发全网关注。#女童杀害幼婴未立案 90 万赔 偿仅付 10 万#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 图源:大风新闻 事件核心矛盾反映出公众情感诉求与法律刚性规定的 激烈碰撞。一边是受害家庭破碎后的无助呐喊,一边是“刑事 责任年龄线已无下调空间”的法律回应,舆情场中“情理”与 “法理”的博弈持续升温。 一、舆情发酵过程呈现从个案悲情到制度拷问的舆论演 岁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核准追诉,但均严格限定在“情 节恶劣、后果严重”的范畴内。本案的处理恰恰体现了法律的 谦抑性,刑罚并非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唯一手段,其优先价 值在于保护而非惩戒。 (三)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的深层次矛盾 事件暴露的不仅是情法冲突,更直指当前未成年人犯罪 治理体系的结构性缺陷。 第一是“惩戒—矫治”环节存在问题。根据《预防未成年 人犯罪法》,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可实施矫治教育, 为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有效监护与情感引导,成为悲剧的重 要诱因。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行为偏差风险, 但基层儿童福利机构覆盖率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早期干预 网络。 三、需探索情法兼顾的治理体系 百章舆情认为,化解此类矛盾,需构建“法律底线不可破,情感诉求有回应,制度漏洞能填补”的治理框架。正如专家所 说的,“法律的终极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正义不仅要 实现,还要以让人感受到的方式实现” ,“如何让法律的温度0 魔豆 | 5 页 | 468.81 KB | 7 天前3
202510涉高校热点舆情12 三、11 月风险预判及建议...................................................................13 (一)高校管理与服务矛盾易引发舆情聚焦...............................13 (二)校园安全与学生心理问题可能集中爆发...........................13 (三)高校就业压力与数据造假风险叠加 而央视曝光 AI 代写论文黑工厂则再次触动公众对科研诚信 的敏感神经。整体来看,这类议题兼具社会讨论度与情绪共 鸣,显示出在当下科技发展、经济转型等社会大背景的变迁 下,高校正在成为社会结构矛盾焦点的载体之一。 其次,广东海洋大学宿舍被指环境差、上海体育大学学 生反对空调租赁、中南大学斥资购房改宿舍等事件体现了学 生对校园基础设施的强烈关注。舆论焦点集中在高校服务的 “性价比”与“公平性”,这类舆情门槛低、情绪强、传播 月,高校舆情主要集中在校园安全、校园基础设施、 教育发展趋势等领域。主要可分为四类:一是校园基础设施 和服务相关舆情,包括宿舍环境差、空调租赁、学校购房改 宿等问题,集中暴露高校后勤与资源配置矛盾;二是安全与 伦理类舆情,如流浪动物处置、学生健康事故、师生不当行 为等事件,凸显校园安全与道德治理压力;三是教育与学术 类舆情,如“AI 代写论文”“研究生学费上涨”“大学生毕 业‘回炉’0 魔豆 | 16 页 | 495.30 KB | 21 天前3
新华社视评“舆情应对唯上不唯实是一种向上甩锅”的现实背景与警示意义力。视评认为,“向上甩锅”的背后是只对自己负责的精 巧算计与明哲保身,是干部缺乏担当精神、规避问责的体 现。视评强调,一些地方对一切“负面声音”零容忍的“舆 情洁癖”,也加剧基层干部的趋利避害、矛盾上交行为。 视评一经发出,引发舆论广泛热议。其中,最显著的 观点指出,视评“句句没提武大校长,句句都在说武大校 长”(7 月 31 日,武汉大学校长回应媒体校图书馆“性骚 扰”事件结论时表示“等上级安排”,引发公众强烈质疑), 说话不腰疼”,被“甩锅”的上级单位也应承担相应责任;第3页/共14页 猜测武汉大学管理层存在“书记-校长派系纠纷”,如此重 大的舆情事件本应由主抓思想的书记出面发声,但最终 是主责行政的校长出面“扛雷”并“造雷”,放大矛盾, “玉石俱焚”。 截至 8 月 24 日,新华社视评发布 11 天后,武汉大 学方面仍未发布官方通告。 三、现实背景 (一)政治背景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件的创造离不开中央政府开明包容的政治态度、改革开 放的进取精神以及刀刃向内的危机意识。 二是经济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我国正处于经济社 会全面改革和转型过程中,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 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 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 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青年就业、 男女对立、结婚生育、透支消费、特权公权、资本剥削、第5页/共14页500 魔豆 | 14 页 | 750.45 KB | 2 月前3
当前舆情处置中的四种不良范式被广泛接受的“思维框架”或“行动指南”,决定了人们如 何看待、研究和解决特定领域的问题。而不良范式,非但不 能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而且依据其做出的决策,看似在解 决问题,实则因未能触及核心矛盾,往往导致问题反复或衍 生新的麻烦。 揆之舆情,不良范式生动揭示了各级各地社会管理者在 舆情处置中常见的“脱离本质、盲目应对、逻辑错位”等思 维误区。深入理解这些误区的本质,对我们跳出表层应对、 处置”的核心(挖根源、解根本、建长效),让“假应对” 看起来像“真解决”,直到同类问题反复出现,其本质才会 暴露。 头疼医脸——逻辑错位的“靶向错误”。“头疼医脸”, 指在问题解决中找错了干预对象,把精力投入到与核心矛盾 无关的领域,甚至对“非问题”进行干预,不仅是对舆情本 质的严重背离,也是最伤公信力的不良处置范式。这种思维 误区的核心是因果关系错位,部分社会管理者有意或无意将 “无关因素”当作“关键变量 意力即便冷却,也会因同类议题(事件)而再次钩沉,届时 只会因“问题未解决”“原来你在忽悠我”而更加情绪跌宕 和非理性表达。“头疼医脚”的本质,是完全脱离问题核心, 将精力投入到与问题毫无关联的领域,反映出处置主体对核 心矛盾的怯懦回避,往往使小问题拖成大危机,错失舆情处 置宝贵的“窗口期”。“头疼医脚”看起来很巧妙,甚至还需要一点点运气成 分。从方法论角度看,其处置的核心是主动制造或被动期待 新议题,通过另开赛道转移注意力场域,对冲原舆情压力。0 魔豆 | 6 页 | 172.15 KB | 12 天前3
西贝舆情复盘分析报告事件发展走势及关键节点— 6 — 三、西贝为何在舆情中越陷越深? (一) 创始人应对失当:情绪化回应引爆舆情危机 1.战略误判:误将消费者质疑视为敌对行为,以“战斗” 取代“沟通”激发舆情矛盾。 社交媒体上,罗永浩发文质疑西贝菜品为预制菜后,创 始人贾国龙第一时间强硬回应“西贝门店 100%没有预制菜”, 并宣称“一定起诉罗永浩”,甚至公开其消费明细(5 人消 费 830 元) 万名伙伴跟罗永浩之战”的全员大会, 此举将消费者质疑定性为“敌对行为”,进一步强化对抗姿 态,不仅偏离危机公关的“共情原则”,且将议题扭曲为“企 业与个人的对抗”,触发公众对“店大欺客”的负面联想, 激化了舆情矛盾。 (二) 姿态失控:“家长式”训诫取代平等对话,催化西 贝“傲慢”标签 贾国龙在微信群中称罗永浩为“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 虽表面道歉但仍强调“顾客虐我千百遍”,将消费者合理质 疑 回避实质的沟通方式,不仅未能释疑,反而让消费者感受到 被漠视,从而引发新一轮食品安全与诚信危机,使一场自证 行动沦为失败的“自爆”现场。 图 2 后厨开放衍生舆情梳理图 2.回应失据:矛盾表述与敷衍道歉加剧信任危机。 西贝应对舆情的多轮回应,均未取得理想效果,如在遭 到质疑初期,公司与部分门店曾强硬声称“所有菜品非预 制”,试图与“预制菜”划清界限,然而被网友挖出贾国龙 20220 魔豆 | 16 页 | 1.01 MB | 1 月前3
共 59 条
- 1
- 2
- 3
- 4
- 5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