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南京大学研究生因虐猫高分被刷舆情分析结果 如何,乐见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对人品与学识的关系有更 理性、科学的认知,越来越多的高校更加注重对学生修 “ 养、品德的培养与考核。九成网友赞同 研究生招录加强品 ” 德考核 ,是一种提醒,也是一种呼唤。 “ ” 央广网 看丹观察 :虐待小动物并拍摄传播相关视 频,无论是满足个别人扭曲的心理需求,还是背后可能潜 藏的黑色利益链,都突破了道德底线、法律底线,断然不 会被现代文明社会所容。高校拒录虐猫者是有充分政策依 注的内容。但在相关法律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虐猫者可以 “ ” 因为虐猫而 思想品德不过关 ,从而在升学这一人生重要 历程上遭遇挫折和惩罚,是舆论所喜闻乐见的,其背后, “ ” 是大众对于 恶有恶报 的一种朴素情感。但这对于兰州大 学等舆论主体来说,则陷入舆情处置进退两难的难题,一方 面,该生在成绩上达到录取标准,且此前的虐猫行为也已 经受到公安机关的处置;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相关法律的缺失导致无0 魔豆 | 6 页 | 967.00 KB | 1 年前3
202510涉高校热点舆情因,部分本科新生选择不到高校报道是可以理解的选择。但 也有观点认为,这些学生考上了却不去就读,在一定程度上 挤占了其他想要上学学生的名额,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此外,有观点认为校方公布“弃读”学生的姓名这一举措不 合理,是对涉事学生的一种“公开处刑”,如《新京报》10 月 26 日发表评论文章称,高校选择公告弃学学生名单,属 于学校的自主权,而这么做也有其考量。一是推进信息公开, 公 校”话题 的持续发酵,也为东华大学事件提供了一定的情绪土壤:公 众在这一议题上的敏感与分歧,使得个体放弃入学的行为被 放大、泛化为对高等教育体系不信任的一种表现。总体而言, 事件的舆论争议实质上是社会结构变化与教育价值重塑的 一种投射。随着就业市场趋紧、社会分层固化与教育回报率 下降,公众对“上大学是否值得”“是否要读研究生”的质—9— 疑将愈发普遍。东华大学的“43 人弃读”,因此不仅是一则0 魔豆 | 16 页 | 495.30 KB | 22 天前3
免费学前教育来了,我们离“上得起、上得好”还有多远?了无数家庭的精神压力,舒缓了年轻父母紧绷的神经。教育 不再是一场拼资源、拼投入的“焦虑竞赛”,而是回归了它本应具有的温度与公平。免费学前教育的推进,不仅降低了家 庭的养育成本,更在深层次上传递出一种价值导向:让每一 个孩子,不论出身,都能站在相对公平的起跑线上,享有优 质而有温度的早期教育。过去,一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 “抢跑”焦虑,可能会过早地引入小学化内容。而现在,卸下 市场压力0 魔豆 | 5 页 | 270.40 KB | 3 月前3
关于大连工大拟开除李某某引发的舆情反思该事件最先引发争议的是,校方处分依据未涉及明确违 法行为,而是将李某某与一名外国人之间的私人交往,定性 为“不正当”并上升至“有损国格”的高度。部分舆论质疑 这种从个人私德推演至政治道德、民族情感的处理方式,体 现出一种过度批判的倾向。舆论认为,一个成年大学生与外 国人的交往,即使出现道德瑕疵,也不应被拔高至“国格” 层面。如此界定,不仅模糊了道德与法律、个人行为与国家 形象的边界,也易造成道德绑架与民粹煽动,使教育管理滑0 魔豆 | 5 页 | 355.33 KB | 4 月前3
忻州小学查“户口式”收集信息引众怒:教育管理别踩这三大“红线””网友对“社会资源”一栏的质疑,核心指向的是“教育公平” 这一底线问题。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孩子无论出身如何, 都能获得平等的关注和发展机会。而要求家长填写“可提供的 社会资源”,无形中传递出一种错误导向,学校可能会根据家 长的“资源价值”来区别对待学生。 现实中,确实有少数学校存在“看家长下菜碟”的现象。 家长职业光鲜、资源丰富,孩子就能获得更多展示机会;家 长普通平凡,孩子就容易被“边缘化”。这种做法彻底扭曲了0 魔豆 | 5 页 | 257.74 KB | 1 天前3
卡牌“毒瘤”肆虐校园,中小学生成“待宰羔羊”69%;APP、网页、头条号等平台数据量 较小,具体占比情况见上图。 网民观点 一是网友普遍对商家诱导未成年人消费的行为表示不 满。他们认为,商家通过捆绑销售、附赠式盲盒营销等方式, 诱导未成年人盲目购买,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营销手段。 二是大部分网友对未成年人沉迷卡牌收集表示担忧。他 们认为,孩子们为了集齐稀有卡牌,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甚至牺牲学习时间和身体健康。同时也担心,卡牌收 集可能会扭曲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和消费观。0 魔豆 | 4 页 | 195.76 KB | 11 月前3
自闭症学生遭劝退,教育公平不应是一纸空文力下的被动补救,而非事件初期的主动作为,容易给公众留 下“事到临头才想办法”的印象。其次,校方在回应中并未 正面承认录取与管理环节的责任,更缺乏对学生与家长的真 诚道歉。 与此同时,应当认识到,当前的回应更多是一种阶段性 止损措施,能否真正化解舆情危机,还要看后续执行的力度 与透明度。如果残联评估、入学安排、权益保障等环节未能 公开透明、落实到位,公众很可能会认为校方只是“暂时安 抚”,从而引发新一轮质疑。此外,校方若能在制度上完善0 魔豆 | 5 页 | 218.72 KB | 2 月前3
百章舆情观察:从国安机关公布的教育领域间谍案件说起首先,间谍活动针对理工科尖子生。以“国际科研项目 合作”“顶级企业海外实习”为诱饵,提供丰厚报酬与亮丽 履历,要求其在校期间“共享”实验数据,或在毕业后进入 特定涉密单位,“定期反馈技术进展”。这是一种将策反前置 到职业生涯起点的“期货式投资”。 其次,间谍活动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利用其改善生活的 迫切需求,通过“高薪兼职撰稿”“课题调研助理”等名义, 以“千字千元”的优厚稿酬,诱导其有偿搜集校园内并不起0 魔豆 | 7 页 | 265.23 KB | 13 天前3
重庆理工大学男性留学生混住女生宿舍事件的舆论风波前提下,“先斩后奏”将男性留学生安排入住女生宿舍,一方 面既不尊重学生知情权,另一方面女学生隐私权也存在隐患。 此外,有部分观点联想到此前山东大学“女学伴”事件,批评重庆理工大学此举突破性别安全底线,质疑是否是另一种形式 的“教育矮化”以及对留学生搞“特殊化”待遇。 2、 舆情高峰(9 月 16 日) “重庆理工大学安排男性留学生混住女生宿舍”事件经网 络发布后持续发酵,16 日极目新闻、南方都市报、封面新闻及80 魔豆 | 9 页 | 416.39 KB | 11 天前3
“95后”研究员四博士引关注,“注水”博士成焦点严重后果可能只能由赵子健本人背下。 四是有网民认为,赵子健能够获得这么多学位,不管其 含金量如何,至少说明他在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具备 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毅力。在如此年轻的时候就有这样的经历, 也算是一种成就。 五是有网民认为此类现象可能会对学术环境造成不良 影响,让公众对学术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产生怀疑。如果这样 的人都能成为研究员,那么会让那些真正踏实做学术的人感 到不公平。 六是有网民认为此事反映出我国学术评价制度、人才招0 魔豆 | 8 页 | 295.04 KB | 1 年前3
共 13 条
- 1
- 2








